1、1前赤壁赋苏轼著 余诚评点(选自【清】余诚编古文释义。古文释义是一本和古文观止齐名的古文选本,它 选文更加浅近精良,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里的精华 。与此同 时,它注重文章脉络结构,一针见血的评点,独特新颖的编排方式,又是古文观止和其他选本所不及的。)建安十三年,曹操自江陵追刘备, 顺流东下。备求救于孙权,权将周瑜请兵三万拒之。瑜部将黄盖建议,以艨艟巨舰载以燥荻枯柴,先以 书遗操, 诈言欲降。时东南风正急,盖以十船著前,余船继进。 进二里许,同时发火。火烈风猛,烧尽操船。曹兵大败。石壁皆赤,故曰“赤壁”。东坡年四十七,谪 居黄州。寓居 临皋亭,游赤壁而作是赋。曰“ 前”者,别 于后也。江 汉之间
2、名赤壁者三焉:一在汉水侧竟陵东,即复州;一在 齐安郡城下,即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属 汉阳县。破曹赤壁,乃江夏西南者。东坡赤壁则系黄州,与复州赤壁皆是天生赤石之壁,非犹江夏西南缘 火攻而赤者也。 东坡特借景以吊古耳。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5,徘徊 6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7,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8,凌万顷之茫然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0 11“壬戌”八字从游之年月日赋起,确是敷陈其事,直1此一段赋初游情景。2明点出游,伏末“
3、共适”语。3二语写初登舟之景。4此时月尚未出,舟尚未行。5点出月,并点出山。6“徘徊”二字属月。7点出江。8舟行矣。9一望无际。10二语极状胜游,以起下“乐”字。2言之体。“苏子 ”二句赋客、赋 舟、 赋游赤壁。以上四语,题面点清,下面全皆从此生出。“ 清风”句点出风,“ 少焉”句点出月。“风 ”、“月”二字一篇张本。着 “少焉”二字,妙!恰是既望之月。“ 徘徊”句亦妙, 见月之迟迟而出也。 “白露”八字恰是秋夜之景, 读此等处,当悟篇首着年月之妙。1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13,击空明兮溯流光 14。渺渺兮于怀 15,望美人兮天一方 16。” 17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
4、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0。 2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4?方其破荆州 25,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 26安在哉 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28,驾一叶之扁舟 29,举匏樽以相夸 3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1,哀吾生之须臾 32,羡长江之无穷 3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4,知不
5、可乎骤得 35,托遗响于悲风 36?”“于是”句紧接上来,前“属客”句已点饮酒,此又借以生出“乐”字,伏后“悲” 字。“桂掉”四句从楚词脱化来。“客有”段极摹其声之悲,以起下“悄然”之间,当知此是借客作波,是实事,是妙文,会心人自能得之。 “月明”一段触景生情,却借客发出,是立言最妙处。11以上总写舟中所得情景。12此一段赋自己乐而作歌。13歌所驾之舟。14歌舟行之景。15歌因景兴怀。16歌所思之人。17此一段赋客和箫之悲。18此三句正写箫声,五“如”句形容曲尽。19此二句写声之余韵。20此二句写声感通。21此一段赋客发明箫声所以悲之故。22因“赤壁”追记古人之诗。23诗即短歌行 。24又因赤
6、壁再记人之事。25细读“方其”二字,何等声势。26“而今”二字写尽黯然。27自“月明”至“安在哉”是悲之所由来,乃吊古之意,悲尚浅。 “况吾”以下因正言可悲处,乃伤今意,悲极深。28对上“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 。29对“舳舻”二句。30对“酾酒”二句。31对“一世之雄” 。32“哀”字收上意。33“羡”字起下意。337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8。盖将 39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40,而又何羡乎 41? 4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43,
7、耳得之而为声 44,目遇之而成色 4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7”“逝者”说水,“盈虚” 句说月,二句“而”字上是客所知,“而”字下是客所未知。“ 盖将 ”下则皆客所未知。旧评以“变者”二句为客所知,终未思其为更推进一层也。东坡有此一段见解,才借曹操事感 发。 “且夫”句又宕开一层, “苟非”二句说来最有身份,最有 见地。既以自况,又对赤壁。妙!妙!48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9“客喜”句收前“ 悲乐”二层,“ 相与 ”二句结得悠然。【总评】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
8、渺予怀,引出客箫,复从客箫借吊古意,发出“物我皆无尽” 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可以共适,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 归乌有,那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数语,回 应起首,始 终总是一个意思。游览一小事耳,发出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若不是此篇妙赋,千载以下,谁知赤壁曾为苏子游耶?篇中凡韵十三易。34庶可长存人世而不可朽。35此正可悲处。36归到“箫声之悲”上收。37此一段从“水” 、 “月”赋出正意,以破客论。38现前指点,说出大道理来,奇绝。39又进一层。40庄子德充符篇云。41应上“羡”字,此四句是一篇归宿处。42此一段承上“物我皆无尽”句,赋现在之可领取,以回应起处。43应“风” 、 “月” 、 “江” 、 “山”等句。44顶“清风”句。45顶“明月”句。46四句将“物我皆无尽”意发得透彻之至。47应上“况吾与子”收。48此一段更赋“痛饮” 、 “醉睡” 、“终游赤壁”情事作结。49正是其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