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诊断学1绪 论 【目的要求】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1 “诊断”的含义。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4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 “症” 、病名的意义;“疾病” 、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
2、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典型例证。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 “诊”与“断”交互进行。6了解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脉经 诸病源候论 温热论温病条辨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籍 伤寒金镜录 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重点难点】【概念辨析】中医诊断学2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诊断”就是通过
3、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疾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诊察病情四诊判断病种辨病 中医诊断体系辨别证候辨证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本书)主要包括诊法(上篇) ,辩证(中篇) 、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下篇)等内容。1.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它们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 。望诊: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
4、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闻诊: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中医诊断学3肠鸣等声音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如有机磷中毒会有大蒜味,消渴重症有烂苹果味。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病者的各种病态感觉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及肌肤、胸腹、手足、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症状: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头晕等。
5、体征: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舌红,脉滑等。二者又统称为症状。2诊病:即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 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 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抽象与概括,是疾病的代名词。如消渴、感冒、胸痹等。是狭义的、具体的。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3.辨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证名: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一个诊断名称为证名。如阴虚证,阳虚证等。中医诊断学4证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证型
6、: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称为证型。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症、证、病的区别。4病案:即病历,古称诊籍。是 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如面色苍白,为心血虚,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
7、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灵枢五色指出不同部位提示不同脏腑的病变。3.以常衡变中医诊断学5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在病理情况下亦相互影响。 五脏(中心)六腑(表里) 通过经络 外连体表、四肢、百骸(2)人与环境亦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个人体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必须把疾病看成是病人整体的病变,并把病人与其所处环境结合起来
8、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只看局部的变化。2.诊法合参:即四诊并重,诸法并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四诊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重病患者不能面面俱到。不排除现代技术手段来搜集资料。3.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侧重于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 辨证:侧重于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病位、病性。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先辨病后辨证:可以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便于证型的分析诊断。 中医诊断学6先辨证后辨病:当疾病的本质尚反映得不够充分时,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还可以通过对证的变化的观察,考察疾病的本质,从而确定病名。四、中医诊断学
9、的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医家扁鹊发明诊脉,是诊断学的基础。2.黄帝内经诊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从理论上对辩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辩证相结合诊断思路。3.难经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一种神圣工巧的技能。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4.汉代:西汉名医淳于意创立“诊籍” ,开始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及方药等,作为诊病的原始资料。 东汉张仲景,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诊疗的经验,将病、证、症及治疗结合,建立辨证论治理论,公认为辨证论治的创始人,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起来。5.晋代:王叔
10、和所著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6.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7.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法比较完备的著作。8.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以图示脉,颇中医诊断学7具特色。 9.元代:敖氏著点点金及金镜录 ,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10.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二十七脉;本书介绍 28 种脉象。 11.清代: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舌图 120 幅;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温病的三焦辩证。近代编撰出版的专业书籍,如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等的舌诊研
11、究、赵金铎等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等,尤其是中医诊断学教材的编撰,使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更为系统、完整、准确;近 100 年来,在四诊的客观化、辨证学原理的研究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同时运用声学、光学、磁学、 电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计算机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和苗头。例如肾阳虚、脾阳虚证的客观化研究,舌诊仪、脉诊仪、色差计等研制成功等。 五、学习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次,要不断地临床实践;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中医诊断学8第一章 问 诊【目的要求】熟悉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12、教学内容】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2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3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二、问诊的内容1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2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3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4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5熟悉个
13、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6了解问家庭史的内容和意义。三、问现在症1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 ;问现在症的方法。2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3掌握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4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
14、义。了解问疼痛的要点。5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的含义。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6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7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8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9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10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中医诊断学9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素
15、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且循其脉” 。一、 问诊的意义最真、最全、最早、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二、问诊的方法1. 环境要安静适宜2. 态度要严肃和蔼3. 不用医学术语询问4. 避免资料片面失真5. 重视主诉的询问6. 危重病人抢救为先。第一节 问诊的内容问诊的内容主要有: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发病情况、病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现在症状(重要内容):问寒热 问汗 问疼痛 问头身胸腹不适 问耳目 问饮食与口味 问睡眠 问二便 问妇女 问小儿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现住址、出生地、婚否、中医诊断学10民族等。二、
16、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如: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1 个月;又如:发热、咳嗽 3 天。由于主诉通常是病人的主要痛苦 、就诊的主要原因,往往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询问主诉注意三点:1.要把主诉抓准,病人的陈述可能是零乱而主次不分的,而主症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三个。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3.主诉不等于疾病的病名。4.主诉简明扼要,一般少于 20 字。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的经过。现病史应从发病情况、发病过程、治疗经过等三个方面进行询问。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为外感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