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方案(讨论稿)一、 课题名称: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二、 课题的提出:(一)2010 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教育规划纲要深刻阐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
2、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问题非常重视,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一个独立章节(第十九章),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 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
3、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源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独特的、难以估量的强大的数字技术优势。这种数字化的技术优势,在改变着信息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加工处理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思维方式。无所不在的数字化
4、信息技术,已经使人们生活在数字地球的环境中了。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各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瞻性战略选择。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育学方式变革、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和倍增机。(二)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纷纷开展校园层面的信息化推进计划。美国在 2006 年和 2008 年两次发布数字校园报告;2007 年进行数字校园趋势调查;2010 年 10 月,美国教育部发布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助力下的学习”发展计划,将关注点放在了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及有效评估
5、上。美国作为世界所公认的教育信息化发达国家,其 1.强调泛在技术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2.重视数字化学习和在线学习;3. 标准化政策与多元化的实施;4.加强家校间的连通性;5.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及配套政策措施。英国于 2009 年 6 月推出下一代学习宪章 ,确定了下一代学习的目标 ,提供了学校的自我评估框架及评估工具。英国是欧洲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最突出的国家,其 1.重视数字化管理与评价;2.强调在线课程的应用;3.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的紧密结合;4. 注重对外开放式校园的建立。2新西兰是近些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得较快的国家之一,以学校为教育信息化主体已成为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6、的实践途径,主要表现在:1.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2.重视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3.关注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4. 保障校园软硬件水平。新加坡是亚洲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效比较显著的国家,其主要的特点有:1.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2.提出“没有围墙的课堂”的数字校园理念;3. 强调信息技术在校园、家庭和外界的多向渗透;4.鼓励数字校园的实践与共享。韩国是亚洲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早、进展大的国家之一,其 1.重视网络空间对数字校园的协同;2.强调泛在学习在家校间的运用;3.政府和学校设立教育首席信息官;4. 设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日本教育工学振兴会于 2007 年根据日本政府发布的“IT
7、新改革战略”的规划,开展了名为“校园 ICT 环境的未来形态 ”的课题研究,并将其划分为 2010 年和 2015 年两个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全国学校的教室 ICT 环境与教学的融合,学校配备 ICT 专员并开展校内管理研修,利用 e-Learning 系统以家庭学习扩展学习机会。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校领导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 数字技术对学与教的支持作用;家庭、社区和学校之间的互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已进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阶段。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起步较早。1998 年,北京二中
8、率先提出建设“数字校园”的理念;2002 年北京四中网校正式推出了采用“角色扮演 ”模式的“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平台;2004 年,北京二中、人大附小等重点学校已率先利用移动 IP 技术实现了移动校园网,并且结合原来的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使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和访问范围得以无限延伸,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个没有围墙的数字校园中随时随地实现教学交流和协作学习;2007 年,朝阳区开始率先在区域范围内开展数字化校园试点校建设工作;2009 年,全市启动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实验校建设工作,拉开了全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幕。本世纪初,上海的复兴高级中学、七宝中学、上海中学、上海位育中学等都先后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工
9、作。2008 年 4 月,上海闵行区为了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发展,促进区域内校际信息化应用交流,首次发起“数字化校园平台应用沙龙” ,就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关问题进行定期的交流研讨,在理念和应用实践方面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扬州市自 2006 年开始在区域内整体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首批 42 所创建数字校园的中小学通过验收正式挂牌。同年,扬州市教育局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 “数字化校园 ”建设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创建的基本公式:数字化校园= 数字技术学校各项工作。2010 年秋,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深圳举办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讨会” ,参会学校总结交流了数字
10、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经验、体会,探讨了影响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深入发展的有关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越来越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主要表现为:很多学校把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作为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用系统平台的整合有助于数字化校园功能的发挥,要将应用系统平台作为建设重点;3在数字校化园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国家、地区的高度加强数字化校园的顶层设计。这些顶层设计包括数字化校园的技术标准、数据标准、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国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
11、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搞不清什么是数字化校园;不知道本校建设与应用数字化校园的主攻方向;搞不清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不知道怎样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设数字化校园;不知道在数字化校园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中小学(幼儿园)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适应全球教育数字技术发展的趋势,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方针目标与任务,为尽快实现首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贡献力量。三、相关概念界定(一)数字化校园:以互联网、校园网和其他物化形态的教育教学空间为基础,充分体现现代教
12、育思想、现代管理思想、数字化信息技术技术优势和本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征的,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起的物化形态的技术与智能型态的技术相结合的、为高质量、高效率地促进师生发展目标服务的校园环境。(二)其他物化形态的教育教学空间:校园中的实体建筑、设备设施、环境条件,例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活动室、教学设备仪器、实物标本、图书、体育场馆、操场、礼堂、学生宿舍、饭厅(三)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征:指的是某所学校带有方向性、标志性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校园文化传统特性。从技术层面讲,所有的数字校园都是一样的,唯有办学特点和校园文化是不同的。在坚持数字校园建设要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服务的基础上,数字
13、校园建设还必须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四)物化形态的技术与智能型态的技术相结合:物化形态的技术主要指以实体形态出现与发挥作用的媒介,例如:由互联网、校园网的硬件系统及上述物化形态教育空间的结构及运行技术。智能形态的技术主要指以应用系统平台、管理平台、师生发展平台、教学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库等为主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设计、应用、实施和评价技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必须将物化形态的技术与智能型态的技术相结合,才能够使数字校园的数字化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一)从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高度,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探索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的问题;(二)从
14、物化形态的技术与智能型态的技术相结合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物化形态技术(特别是硬件环境建设)的角度,探索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问题;(三)在已有的校园数字化环境(例如:校园网、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探索高速度、高质量、低投入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四)将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家校共建和谐校园,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最终目标。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数字化校园的理论框架研究;(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研究;(三)区域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部署与实施的研究;(四)突出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氛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五)数字化校园系统平台与应用平台的结构、建设策略与应用方
15、法的研究;(六)数字化校园中教师发展平台(包括进修、教研、科研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4(七)数字化校园中学生发展平台(包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远程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八)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深层次整合与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九)利用数字化校园加强学校管理的研究;(十)数字化校园的家校互联与应用研究;(十一)数字化教室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十二)新媒体、新技术(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电视、互动反馈教学技术、平板电视、手写板、云计算技术等)在教学中的常态应用研究;(十三)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多网合一建设研究; (十四)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十五)数字化校园的评估标准研究;六、本
16、课题研究的目标(一)明确我国数字化校园理论框架、建设重点、建设策略与方法,以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科学、合理、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与发展;(二)探索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学校管理工作新方法、新模式;(三)探索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师、学生与学校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四)探索基于数字化教室和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和作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模式;(五)探索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家校互联、互动的“家校通”新方法、新模式;(六)初步构建起数字化校园的评估标准,以指导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七、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根据本课题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课题将主要采取下述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17、,辅之以实验法、调查法,理论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个子课题组可根据各自课题的特点,采用分不同的研究方法。八、课题的组织与管理(一)成立本课题的总课题组。负责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工作的培训、指导与管理。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并收集、总结、形成、推广最终研究成果,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总课题组组长:武装总课题组成员(待定)(二)建立若干子课题组1如以区县为单位,则建立区县课题组。区县课题组一般是由电化教育馆或信息中心负责人担任。区县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本地区的研究课题,根据总课题组要求和本地区课题研究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对属下子课题实验学校(幼
18、儿园)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并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2独立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幼儿园) ,课题组负责人一般是由学校校长(园长)担任。子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研究课题题目,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和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三)设立课题研究秘书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秘书处设在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研究指导部。5九、 课题研究计划(一)选题论证与确定阶段:2011 年 6 月9 月1、 2011 年 6 月8 月总课题组选题与方案调研及设计阶段2、 20
19、11 年 9 月方案论证与确定(二)总课题申报阶段(2011 年底之前):向中央电化教育馆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申报课题。(三)总课题开题与子课题申报阶段 2011 年 1012 月(四)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 2011 年 12 月2013 年 6 月(五)中期评估阶段 2013 年 6 月2014 年 2 月(六)第二轮研究与实验阶段 2014 年 2 月2014 年 9 月(七) 形成最终成果和总结验收阶段 2014 年 9 月2015 年 2 月十、 预期研究成果(一)专著: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二) 研究报告: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三) 编著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论文集;(四)出版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方案;(五) 摄制一批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六)汇编一批优秀教学软件;十一、课题研究经费总课题组的研究经费以自筹为主,各子课题研究经费由各子课题学校自行筹集。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总课题组2011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