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8317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摘要】目前,如何改进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以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是摆在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试就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几种成本会计方法作简单的介绍与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发展 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 30 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

2、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 (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 ABC 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

3、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 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 100 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 7 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 14 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

4、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 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 ABC 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提出将时间因素嵌入作业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

5、入一个“时间等式” ,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时,据以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增强其操作性。 在传统 ABC 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

6、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 80到 85,如考虑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率时一般选择 80,其余 20则是员工休息等所花费的时间。对机器可以选择较高的比例,如 85,允许其有 15的时间可能因维护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个员工的工作时数是 40 小时,则有效工时为 32 小时。这样根据已知的当期资源消耗总额就可算出每分钟提供这一产能的成本。假如该部门有 15 名员工,提供同样

7、的几种服务且无法分出几个责任中心,则他们本周的有效工时为 480 小时(1532) ,即 28,800 分钟。如果本周的资源消耗是 144,000 美元,则每分钟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为 0.5 美元。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该部门某一项业务处理需要花 8 分钟,那么用此数乘上每分钟的成本 0.5 美元,即可得出处理此项工作的单位成本是 4美元。有了这个数据为基础,管理者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部门的有效工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户讨价还价时更明确哪种

8、业务、如何定价才能有利可图等等。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装部门可以根据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费的时间来确定成本。如常规包装每份包装耗时 1 分钟;空运需额外包装,要多花 5 分钟,然后利用基础资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装时的成本。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 ABC 法下对同类业务采用同一费率的弊端,也使新业务的定价能有更合理的依据。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这种方法是德国企业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

9、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1)发生了哪些成本 成本种类核算;(2)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 成本位置核算;(3)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 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1)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3)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 (1)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 (2)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

10、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 。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

11、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上述方法是德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会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为“弹性边际成本法” (简写为 GPK)的成本会计方法,近年来也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 GPK 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 ABC 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

12、,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 ABC 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 ABC 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 GPK 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 GPK 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

13、GPK 下则认为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在 GPK下,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 假如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甲(成本中心) ,为 A、B、C 三个基本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则 A、B、C 三部门需在期间开始前向甲提供预算,预计本期内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务次数分别是 X、Y、Z。如果当期甲的预算成本由固定成本 E 和变动成本 F 构成,则甲向这三个部门分配的预算成本将由各单位接受的服务次数和平均的分摊成本决定。并且,在本年度内,A、B、C 三部门将甲部门转入的固定成本 E 视为固定成本(因为它与本部

14、门的机器工时数无关) ,由年度内的12 个月平均分摊。转入的变动成本 F 在编制预算时作为变动成本中的一项来记录。在各月计算实际发生数时,还要分别以已经分配来的变动成本数为基础,除以该部门预算的机器工时总数,以此为分配率(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期的单位成本一致)乘以当期该部门的机器工时数,从而得出一个目标变动成本,最终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数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数之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是 GPK 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能促使人们提高责任心,尽力提高效率。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 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 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

15、能力的 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 GPK 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 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 ABC 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 GPK 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 下的损益计算书分层次反映了不同级别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很容易地发现经营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过,

16、由于这种损益计算书完全是为了成本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 三、小结 前文对目前世界上成本会计的几种普遍受到关注并广泛应用的几种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发现这些方法各有优势。GPK 重点关注的是通过成本核算把责任制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它和成本位置核算法一样,十分强调成本具体发生地点的核算;而 ABC 更关注纠正产品成本被扭曲的问题,即使是引入时间因素的 ABC 方法关注的也只是改善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调责任确定问题,责任中心的地位在 ABC 中被淡化,这可能也是其不能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成本会计作为向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势必要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性框架中,对基本的信息来源加以充分分析,为企业提供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成本会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过分地拘泥于细节,可能反而偏离了重心。 在我国企业具体引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完全照搬导致食洋不化的倾向。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要找到适应企业自身的方法,一方面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方法与方法之间的整合。事实上,成本会计方法创新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从不同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对自身最有价值的方面,并与本国和本单位的传统方法相融合,从而形成最适合本企业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