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1 页共 6 页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历史学专业 2006 级 1 班 陕西 汉中 723001)指导老师:摘 要 : 确 立 于 明 朝 的 八 股 文 ,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 影响之深远, 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因此,深入研究和考察八股文的产生,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更深刻的了解八股文。关键字:八 股 文 明 朝 背 景 出 现引言: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晚清终结,历时几百年。它不仅是科举考试文体之一,也是旧时文人普通修习的一种特殊文章体裁。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文化现象
2、,和政治、教育、文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给予中国文化以很深的影响。然而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研究其产生的背景将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它。 一、明朝八股文出现的背景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是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并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的,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1、 八 股 文 产 生 的 源 渊就八股文的起源而言,说法颇多。商衍鎏认为起源于王安石改革时的以诗赋取代经义。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谓:“四书之文,源于经义,刨自荆公。 ”1 卷八 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
3、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 。2 P137而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中认为八股文起源于宋,行于元,最后形成于明朝。关于八股文形成的时间。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下册中认为。八股取士的实施从洪武三年(1370 年)就开始了。3 P88但是国内另一学者金诤则认为,八股文的正式形成是明代成化年间。4 P1972、 八 股 文 出 现 的 社 会 背 景明 王 朝 是 在 农 民 起 义 的 白 骨 堆 上 建 立 起 来 的 封 建 政 权 ,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亲 自 经 历 并 领 导 了元 末 农 民 运 动 ,
4、 他 深 刻 知 道 人 民 的 反 抗 对 统 治 者 构 成 的 威 胁 , 因 此 在 称 帝 之 后 吸 取 了 元 朝 灭 亡的 教 训 , 在 发 展 生 产 与 缓 和 阶 段 矛 盾 的 同 时 , 制 定 了 很 多 强 化 其 统 治 地 位 的 政 策 。 这 些 政 策 ,一 方 面 是 加 强 其 国 家 机 器 , 建 立 强 大 的 军 事 机 构 , 制 定 “大 明 律 ”, 设 立 锦 衣 卫 和 东 西 厂 等特 务 机 构 , 对 人 民 进 行 监 视 和 镇 压 , 另 一 方 面 则 是 在 思 想 文 化 领 域 , 对 人 民 加 强 控 制
5、, 推 行 文化 专 制 主 义 。 明 初 推 行 文 化 专 制 主 义 的 措 施 主 要 有 :第 一 , 大 力 提 倡 儒 家 道 统 和 程 朱 理 学 。明 太 祖 称 帝 后 即 大 力 提 倡 儒 学 , 封 孔 子 为 “至 圣 先 师 ”, 规 定 四 书 、 五 经 为 国 子 监 功 课 ,并 把 程 朱 理 学 定 为 官 方 哲 学 。 明 成 祖 朱 棣 命 胡 广 、 杨 荣 等 编 四 书 大 全 、 五 经 大 全 、 理 性 大 全 , 这 三 种 “大 全 ”, 大 都 是 程 朱 理 学 家 们 的 著 作 , 朝 廷 明 令 全 国 各 地 “生
6、 员 ”必 须 把 它 们 当 作 必 读 书 , 规 定 国 子 监 及 地 方 学 校 都 要 “以 孔 子 所 定 经 书 诲 诸 生 , 毋 以 仪 秦纵 横 坏 其 心 术 。 ”官 方 的 这 些 措 施 , 大 大 加 强 了 儒 学 特 别 是 程 朱 理 学 的 统 治 地 位 。第 二 , 加 强 对 知 识 分 子 的 控 制 。明 初 为 了 使 知 识 分 子 按 照 统 治 阶 级 的 要 求 而 就 范 , 对 知 识 分 子 采 取 了 软 硬 兼 施 的 政 策 。朝 廷 明 令 “士 大 夫 不 为 君 用 者 , 罪 该 抄 杀 ”、 用 高 压 手 段
7、对 怀 有 二 心 的 知 识 分 子 进 行 了 残 酷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2 页共 6 页镇 压 。 著 名 诗 人 高 启 ( 13361374) , 朱 元 璋 授 以 户 部 侍 郎 的 高 位 , 他 坚 辞 不 就 引 起 朱 元璋 不 满 , 后 借 故 把 他 腰 斩 于 市 。 著 名 理 学 家 兼 文 章 家 方 孝 儒 ( 13571402) 注 重 名 节 , 燕王 朱 棣 起 兵 逐 建 文 帝 , 用 武 力 夺 取 王 位 , 命 他 起 草 登 基 诏 书 , 他 把 笔 丢 在 地 方 说 : “死 即 死耳 , 诏 不 可 草 。 ”方 孝 儒 因
8、此 被 杀 , 宗 族 亲 友 受 株 连 而 死 者 八 百 余 人 。 与 此 同 时 , 统 治 者 又 千方 百 计 笼 络 利 诱 士 人 。 用 软 的 方 法 使 他 们 听 命 于 朝 廷 。 洪 武 六 年 ( 1373年 ) , 朱 元 璋 设 文 华殿 , 多 方 搜 罗 文 人 学 士 为 其 服 务 。 成 祖 朱 棣 召 集 各 方 文 士 两 千 多 人 编 修 永 乐 大 典 , 收 书七 八 千 种 , 对 于 保 存 祖 国 文 化 有 积 极 意 义 , 同 时 在 笼 络 知 识 分 子 , 安 定 人 心 方 面 也 起 到 了 作 用 。第 三 ,
9、就 是 推 行 八 股 取 士 的 科 举 制 度 。洪 武 三 年 ( 1370年 ) , 朝 廷 制 定 程 式 , 开 始 推 行 八 股 取 士 。 朱 元 璋 对 明 代 科 举 制 度 的 建立 , 起 了 重 大 作 用 。 故 明 人 陈 鼐 在 百 可 漫 志 一 书 中 说 : “国 朝开 科 , 自 洪 武 三 年 始 定 条 例 ”5卷 194八 股 取 士 一 方 面 可 以 选 拔 人 才 , 同 时 又 可 以 用 功 名 为 诱 饵 ,吸 引 大 批 读 书 人 闭 门 读 经 , 研 习 理 学 。 程 朱 理 学 产 生 于 宋 , 流 毒 至 广 却 在
10、明 清 , 八 股 取 士 起 了很 大 作 用 。 明 朝 统 治 者 推 行 这 一 制 度 , 是 它 为 了 束 缚 人 们 的 思 想 而 推 行 的 文 化 专 制 主 义 的 一 个组 成 部 分 。3、八股文产生的一些影响因素(1) 、科举考试对八股文出现的影响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到明清八股取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中隋为萌芽期,唐为正式确立期,6 P43宋为发展期,元为中落期,明到清前期为鼎盛期,清中后期为衰落期。隋朝主要用策论(根据试题中提出的关于经义及政事等问题写成议论文字)取士,这是用文章进行科举考试的开始。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逐渐增多,但最受重视的是明经、进士两科。为两
11、科考试均用文字,明经考经学,进士考诗赋。明经考试从九经中出题,九经包括三礼(周礼 、 仪礼 、 礼记 ) 、 “三传”(左传 、 公羊传 、 彀梁传 )及易 、 诗 、 书九部儒家经典,考试的方法用“帖括” 。“帖括”也叫“贴经” , 文献通考选举二说:“贴经者,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贴。 ”唐代的“明经”考试不要求写文章,只是背诵填写前人对经书的注释,而且只考“所习之经” ,即对每一士子只考所熟习的某一经,并非要求士子全部记诵九经,这样的考试实际并不需要有多少真才实学。唐代的明经科虽然以经书为内容,但因不要求写成文章,它和明清时代用八股文解释经义的明经考试很不相同。唐代的
12、“贴括”和八股文内容虽有关联,形式上却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其源头始于宋朝王安石推行的“经义取士” 。在科举考试方面,他认为宋承唐制,以诗赋为主要考试方式是崇尚文辞,不切实用。因此向宋神宗建议复古兴学,令士人读经,改诗赋取士为经义文章取士,即用文章解释儒家经典义理,以文章优劣决定去取。改诗赋取士为经义文章取士,这在科举考试制度上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因此进行上下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辩论,其代表人物,主诗赋者为苏轼,主经义者即王安石。苏轼反对把经义取士当作束缚人民思想的工具,这种认识确有可取这处,但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苏轼的思想是很不相宜的。王安石提倡兴学、立师、授经,其目的是
13、“化民成俗” ,巩固和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主张以经义取士代替诗赋取士,完全正确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的。因此得到宋神宗的认可。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变革,为明清八股取士开辟了道路。八股文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儒家义理,这和王安石的主张完全一致,自宋到清,立师读经,以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一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点自宋到清也没有变化,所不同的,主要是文章形式上搞了一些花样,并把这花样定为八股程式而已。正因为如此,人们考察八股文的源流,应以王安石推行的经义文章为源头。不过,自从宋神宗采用了王安石经义取士的意见之后,应试者为了取悦考官,在制作经义文章时,常常喜欢争奇斗艳,在散体文章中大量使用排偶语句。这些经义文
14、句与八股文的讲究排偶,已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经义文章一出现,就向着八股文的方向发展了。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3 页共 6 页(2) 、程朱理学对八股文出现的影响八股文是经义文章的一种文章表现形式,这种文章形式的产生,和理学的兴起有重要关系。理学是北宋开始的一个儒家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 ,到南宋朱熹而集大成。二程与朱熹的影响最大,因此通称程朱理学。理学是与汉学相对而言的,汉学家以训诂、考订为主,他们尊崇汉儒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和汉朝古朴的文风,故称汉学,而理学家则着重根据他们的理解对儒家经典的义理进行解释阐发,故称理学。儒家理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适应
15、封建统治阶段的需要而产生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以维护封建守法制度为目的的伦理道德学说,它的创始孔子关于哲学、政治、教育等的种种议论,都没有离开这个核心。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儒家思想看做是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法宝,其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的这一本质决定的。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鼓吹忠、孝、节、义,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秩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他们的实践中懂得,对于广大民的“犯上作乱” ,只靠武力镇压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一面还是靠思想的灌输和统治,程朱理学正是根据统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在二程和朱熹生活的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通过
16、农民运动的提倡,早已深入人心。为了适应统治阶段进行思想统治的需要程朱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唯心主义学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程朱主张为学为“穷理” ,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 。 (二程遗书卷十五) “理”是先天就有的,无所不在的,所以他们把理又叫“天理” 。而他们所谓“理”或“天理” ,实际指的就是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读大纪 )所以他们所说的天理,实际就是指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论理道德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理学家把“天理”与“人欲”看成是对立的,因此提出“存天理,
17、灭人欲”的口号,这些显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封建秩序服务的。自宋到明,历代统治阶级深知理学的作用,因而无不把程朱理学看作是维持其统治的法宝。他们采取的重要统治措施之一,就是把程朱理学纳入科举考试的轨道,诱导人们去“读经穷理” ,让人们花费大量时间按照理学家划的框子去解释经义,写经义和八股文章。王安石在北宋即提出兴学立师和以经义取士,这决不是偶然的。王安石主张兴学立师,二程是最积极的实践者,二程鼓吹理学,王安石则大力推行经义取士。由此不难看出,经义取士刚一出笼就是和程朱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从宋朝经义到明朝八股,都以解释儒家经典义理为内容,这种科考文体的产生,和理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
18、由于八股取士的推行,理学家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八股取士成了没落封建统治阶级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八股文对社会的种种危害,也都是从这一点产生的。(3) 、古代诗文对八股文出现的影响八股文内容的种种要求是理学发展的产物,八股文语言及结构形成上的种种要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八股文的形式是吸收了中国古代诗文的某些特点形成的。八股文的讲究排比、对偶,这样的语言形式在古代诗文中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诗文的固有现象。我国的汉语,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单音、双音词较多,字音又有平上去入的音调之别,写文章,词语搭配得好,语言就会产生疾徐快慢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之美。散体文如此,诗、赋、骈文更是如此。八股
19、文要求用排、偶,就是吸收了古代诗文 这些特点制定出来的。排比、对偶的语言形式,在先秦古籍中就已经大量使用, “五经”中这样的语言就有不少。四书中, 孟子的语言流利酣畅,气势雄浑,有纵横家的特点,文中排、偶句式很多,有的排、偶句长到二三百字。先秦古籍中,特别是儒家经典中的排偶句,多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然成对,并无雕刻痕迹。西汉以后,赋与骈文兴起,作者铺彩摛文,在辞上很用功夫,排、偶的句式于是大兴,大大发展了古代语言的形式美,这在我国文学 发展史上是有功绩的,不论骈文还是赋(特别是以抒情为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4 页共 6 页主的小赋) ,都不乏成功之作。但它们注重较声律、雕文句,忽视文章内
20、容,在文坛也的确产生过很大的消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看,八股文程式规定必须要用排偶,就是辞赋、骈文消极影响的产物。唐宋古文家为了克服骈文丽辞的消极影响,曾经大声疾呼,他们以复古相号召,希望恢复古代散文相互之间的文风。他们的写作实践在纠正华而不实的文风方面起了“摧陷廓清”的作用。但他们反对骈文,却并不排斥排偶,在他们的文章中,不仅有不少排句、偶句,有时还有很长的排偶语段。在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的文集中,这样的文章就有不少。例如他的著名散文原毁 ,整篇文章几乎都是用排偶语段写成的。八股文程式的形成,除了古代各体文章的影响之外,律诗的影响也很明显。明清人常讲:“文之有八股,犹诗之有律诗。 ”这话很有道理
21、。律诗讲究声律对偶,它对汉语的音乐之美作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好的律诗,不仅内容耐人寻味,声音也和谐优美。此外,律诗的结构也强调严整而有次第,律诗的“律” ,说白点,就是限制,八股文的“功令” ,也就是限制,八股文的种种限制,有一些是从律诗的“律”中取来的。清代学者毛奇龄著有四收改错 ,毛氏对用于八股取士的四书集注有所不满,因而写了此书。他在该书中谈到八股文产生的渊源时说:“唐制试士,改汉魏散诗而限以比语,有破题,有承题,有领比,有颈比,有腹比,有后比,而后结以收之。六韵之首尾、即起、结也,其中四韵即八比也。然则试文之八比视此矣。 ”这说明唐代用于科举考试的律诗、律赋,已经有了程式,人们从中不难看
22、出八股文写律诗,特别是与用于科举考试的律诗,在结构形式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明朝八股文的产生明朝八股文,沿用五百余年,从阐明经义、代圣贤立言的内容,到八股的程式作法,都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历时既久,其出现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八股取士,始于明朝。1368年朱元璋称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其措施之一,就是恢复科举考试。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布诏书批评了元代以前的选官制度,认为宋以前选官“不求德、艺之全”,批评元朝权豪势要私纳“奔竞之人”,因此他要运用科举制度选取“经明行修”之人,并规定“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朱元璋把“明经”放在首位,把科举定为唯一的选官制度,这就为明朝的八股取士开辟了
23、道路,这也是八股体式创制时期。关于明代八股,明史.选举志说:“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到“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7 P1693朱元璋和刘基只是大致确定了考试文体的类型 ,略仿宋经义 ,没有细加设定如后世八股文的章法。可见 ,“八股文体的创造者并非某一个人或某几个有名有姓的人 ,而是许多有名 ,而更多是无名的人们 ”8P187根据这些说明,似乎八股的名称及作法,明初就已经齐备了。这与前人的记载和实际有所出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24、股者,对偶之名也。”9P594 ,戴名世在丁丑房书序中说:“经义之文,自天顺以前,作者第敷衍传注,或散,初无定式。而成化以后始有八股之号,嗣是以来,文日益盛。”10 P93方苞编钦定四书文也自化治(成化、弘治)始,说明顾炎武的说法更符合实际。成化以前的明人经义,已要求用古人语气,但八股的程式还没有成为定式,八股成为定式,八股文的名称得以产生,应是成化年间的事。明初经义文章不讲八股格套,这可从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头科状元黄子澄的会试墨卷中看出。明初前三科会试均用同一题目:“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题出论语。季氏)。黄子澄的文章颇得考官的赞赏,文章借题发挥,极力歌颂“天子至尊”,“主
25、圣而明”,这对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无疑是十分需要的。前人对该文推崇备至,其原因盖出于此。这篇文章多用比偶,但与后来之八股程式颇有不同,所以徐存庵说:“时未立闱牍科条,行文尚涉公布体。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5 页共 6 页”不过这时的经义要求用古人语气,文中多用比偶,无疑是后来制定八股程式的基础。所以人们认为八股取士始于洪武,这是对的。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方苞,散文写得雅洁清正,八股文也深有造。所以乾隆皇帝让他编选八股文集,并以“钦定”的名义“颁布天下”,“用以楷模”(见钦定四书文乾隆“圣谕”)。方苞分明朝八股为四个时期,即洪武到成化、弘治为第一期;正德、嘉靖为第二期;隆庆、万历为第三
26、期;天启、崇祯为第四期。以上四期,正、嘉以前由始而盛,隆、万至启、祯由盛由变而衰,这种分析,论者认识大都一致。明人八股,由明初至成化年间,体式初具,风气才开,内容多遵循前人对于经书的传注,明初刘基、方孝儒、黄子澄、解缙的八股文章多被称颂。因此当时文风较为质朴,而且与生来程式多有不合,所以流传下来的较少,至永乐、宣德年间风气始盛。正统至嘉靖期间,是明朝八股文的极盛时期。此时名家叠出,于谦、商辂、王鏊、钱福、瞿景淳等八股文大家不断涌现,特别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王世贞等古文家兼善八股,他们大都能融经史于一炉,使文章内容突破了经书传注的束缚,给经义文章加入了某些营养佐料,因而使“题之义蕴隐
27、显曲畅”,风气为之一变,所以方苞有 “以古文为时文”11 P2之美称。当时王鏊、钱福、唐顺之、瞿景淳号称时文四大家(也有称王、唐、瞿、薛(应旂)或王、唐、归(有光)、胡(思泉)为四大家者)。此时值得一提的八股文作者,还有唐寅和徐渭。唐寅字伯虎,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他为人放荡不羁,风流倜傥,初为诸生(秀才),于八股并不经意,人多笑共玩世不恭,他说:“若闭户经年,取解首(乡试第一)如运掌耳。”弘治戊午科乡试,果中榜首。这一方面说明了唐寅富于才华,同时也说明作八股并不需有多大向。明代八股自隆庆、万历以后,是由正而变,由盛而衰的时期。所谓变与衰,其主要表现是追求文字的华丽,以出奇而求售。所以清人王
28、景盘制义章稿以“呈其辞锋”、“不着边际”目之:“聊以造句尚技巧为引人注目之具,于无可如何中,为此出奇售之计,用心良苦矣。其结果遂使举国之人,养成一种不求甚解之恶习,以似是而非之说相标示,少彻底之思想,无分析之能力,其影响于后来不小。”明史.选举志也说:“有方崇尚新奇,厌薄先民矩矱,以士子所好为趋,不遵上指也。启、祯之间,文体益变,以出入经史百家为高,而恣轶者亦多矣。虽数申诡异险僻之禁,势重难返,卒不能从。论者以明举业文字比唐人之诗:国初比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万比中唐,启、祯比晚唐矣。”可见当时的八股已经是每况愈下,越来越衰败了。三、八股文的影响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晚清终结,历时几百年
29、。在这几百年中,关于其好坏、存废的论争,可谓是此起彼伏。在这些论争中,揭露、批判其弊端的为最多。“大到说国家的命运,国破家亡是八股文断送的,小到个人的遭遇,考不中功名做不了官也是八股文害的12 P21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 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八股取士制度对社会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 但所谓“误国论” 、“焚坑论” 、“空言论” 、 “格套论”等等 , 主要是针对这种文体文本结构的程式化和八股文的空疏文风而言的。程式化违反了文章写作中“文无定法”的法则; 而文风空疏主要指一些空洞无物、不切实际、陈词滥调、玩弄词藻的八股文章。但不可否认 , 八股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章体式亦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 在我
30、国文章学的发展中亦有其一席之地;13 P192而八股文的写作训练过程对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无益处 , 今人亦可借鉴。我们不应把它完全当作垃圾丢进历史的故纸堆 , 而应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 为今所用 , 这才是今天重新审视八股文功用的应有之义。参考文献:1吴兰修.学海堂初集.启秀山房,1825第四函卷八2.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20003李鸿.明清科举制度与封建专制主义.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第二期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6 页共 6 页4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明陈鼐.百科漫志上海涵芬楼,1938,卷一九四,册六十七6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历史研究,2003,第6期7张廷玉 .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8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M.北京:三联书店 , 1998 9顾炎武.黄汝成。秦克诚 日知录集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10戴名世.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11方苞. 钦定四书文.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2邓云乡.清代八股文.河北教育出版,200413周振甫.中国文章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