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2、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答:(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
3、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注:如果考生就社会保障内容的某一两点深入展开分析,可酌情给分。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二、材料1:2008年5月12日14
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灾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迅速打响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巨大的自然灾害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也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剧创中迸发,在苦难中深化,铸造了一座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历史丰碑。材料2: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五千多年传承的灿烂中华文化
5、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人类文明气势恢弘的新篇章。材料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确保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请回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2)民族精神和内涵和意义是什么?抗震救灾和北京奥
6、运会的举办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3)为什么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2)民族精神
7、,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风范和文化传统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一个民族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尤其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维护一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斗争有力证明,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发奋进取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治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
8、世纪新阶段的生动体现,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在抗震救灾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重建美好家园的力量源泉。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体现了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国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形象。(3)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动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
9、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举措:坚持不懈地做好理论武装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和改进
10、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领导。三、材料1:“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又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坚持与时俱进就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材料2: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前提在于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洞察历史发展大势。 ” 胡锦涛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上述材料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方面的原理?
11、(2)以上材料的论述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1)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也要不断发展,也就是要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要正确认识时代特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与时俱进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洞察历史发展大势;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与时俱进就要富于创造性,不断创新。(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3)现实意义在于:材料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改变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与
12、时俱进;材料指出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材料也阐明了如何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四、材料一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材料二 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和20
13、20年农业发展目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城镇化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 15.9% 50% 36.2% 6280元 2253元2020年 11.5% 29% 56% 18000元 8000元依据材料请回答:(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全面建设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答案要点:(1)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其次,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再次,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成为国
14、民经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着其他部门的发展。(2)总的来讲:“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具体来讲: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如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承包权流转政策、工业支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各种支农惠农
15、政策,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科技和物质投入,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及扶贫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开展“家电下乡” “汽车下乡”,等。五、材料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
16、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增长给中国人带来的福利毋庸赘言的,2002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2476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物价因素
17、,分别是1978年的5.3倍和4.7倍。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世界银行2000年底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损失.二氧化碳污染损失.矿产耗竭损失.森林耗竭损失等)占 GDP 的比重惊人,70年代初,占 GDP 的6% 7%,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损失达到峰值,高达 GDP 的30%。 南方周末2004年03月12日材料3:深圳市政府宣布要推迟到2010年才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迟呢?因为深圳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要开始调整。除了 GDP 之外,他们还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覆盖率,关于就业率,关于社会治安案件的破案率,也关于包括城市规划当
18、中规划到位的实现情况,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等,这些指标的确定意味着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在考核深圳官员,也有老百姓在考核;深圳的发展不仅仅是 GDP 的增长,还有社会就业等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指标。浙江湖州市最近也把社会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环境保护等纳入到其对干部的政绩评价指标中。央视国际(2004年03月01日)请回答:根据材料1解释,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根据材料2回答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材料1、2、3说明,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答案要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19、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20、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的成本,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
21、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六、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
22、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3: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
23、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请回答:(1)对材料1的观点加以评析。(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与孟德斯鸠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多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 2 和 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答案:(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法律、民族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胜利的同时,着
24、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只有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七、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着不同的观点:材料1: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
25、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材料3: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请回答:(1)材料2和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比较材料1、2、3,请
26、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答:(1)材料2和材料3所表达的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科学技术决定论。二者都只是从科学出发,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功于科学。(2)材料1所表达的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的作用和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
27、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从来不赞成科学技术决定论。八、材料 1: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材料2: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
28、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材料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 ,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请回答:(1)材料1、2、
29、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什么原理、什么观点?(2)材料1、2、3共同说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强调哪些观点?答:(1)材料1、2、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2)材料1、2、3共同说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强调以 下观点: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观点。
30、九、材料1:“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富贵,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列子 )材料2:“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方志敏语)材料3:“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 ”(爱因斯坦语)请结合人的价值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并分析其错误的实质。(2)材料2、3说明了什么问题?(3)根据材料2、3,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做一个
31、有价值的人。答案:(1)材料1属于剥削阶级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其错误的实质是自私的个人主义,只要自己的个人价值,只管自己醉生梦死,不管他人,没有社会责任,不谈社会价值。(2)材料2、3说明了人的社会价值更重要,人活着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个人价值。(3)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社会主义价值是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只有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个人才会“对增进人类利益”有更大的作用,才会有所作为,否则,与草木同腐,醉生梦死,枉度人生。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
32、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请回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有哪些?(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什么?(4)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六点: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
33、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4)构建社会主义
34、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十一、材料1: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
35、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材料2:“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材料1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些思想有何现实意义?(2)材料2中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哪些基本思想?试说明这些思想的意义。答:(1)材料1的基本思想有:辩证否定的思想;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思想;运动
36、、变化、发展的思想。辩证地否定就是“扬弃” 。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维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防止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材料2中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实践是
37、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一方面,它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与主观世界相联系;另一方面,它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又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把正确的理论变成现实,从而用实践的结果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性
38、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要判断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和比较。单纯的主观认识,或者单纯的客观对象,都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都不可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实践发展是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认识对象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认识视野的扩大,也是有实践的需来决定的。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客观事物,了解和认识客观对象。同外界绝缘,就不会产生认识。一切真知都来自实践,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认识的不断反复和
39、无限发展,要求我们的主观认识要和认识对象的具体情况相一致,主观认识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建国以来经过反复实践,直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及其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形成,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实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的飞跃。但这一过程并未结束,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十二、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君者,舟也
40、;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材料2: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结合唯物史观有关原理,说明材料1的合理性和局限性。(2)结合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材料2, 并阐述其现实意义。答案:(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仅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材料并没有从根本上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肯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这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也坚持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2的现实意义:我们党任何时候都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群众服务。这正是“三个代表”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