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52576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北京大学 温儒敏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批评、指正或者讨论。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确是存在很多弊病的,而且病得不轻,比如教学内容方法僵化,繁复,琐碎;形式主义,花架子,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活动几乎完全指向中考与高考,反复操练,题海战术,等等。这些年实施课程改革,大家都在想办法给语文课“治病”,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果。但情况如何?不见得很好,在某些学校甚至越来越糟。十多年前,也普遍搞题海战术,反复操练,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不感兴趣。后来实施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性、综合性学习,比以前活动多了,对话多了,多媒体广泛运用

2、了,国培等教师培训也花了很多功夫,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那些先进的理念得不到贯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调动不起来,而基础训练反而比以前差了。我们似乎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年在课改中转了一圈,又回到应试教育,特别是到了初三和高二之后,语文课基本上就是被中考与高考裹挟,考试至上,分数第一,百变不离其宗。我们大家都感到很累,很焦虑,也很沮丧。我们不能不被中考和高考所左右,必须承认中考、高考这一巨大事实。让学生考得好,考上好的大学,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即使面对考试,我们付出太多太多,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学效果仍然不见得好,中考高考水平也很难上去,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得不到明显的提高。最普遍的事实是,学

3、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不愿在这门课上多下功夫。校长为了高考和中考拿分,也轻视语文,往往让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这些年来,语文课真的已经被边缘化了。都说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可是在很多学校,语文课的地位并不高。我们语文老师有失败感。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大家可能很直观的就从应试教育大环境找原因。我们很无奈,抱怨应试教育,把一切责任推给应试教育,推给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我们几乎都是一边抱怨,一边还得参与。这种无奈,让我们精神上都可能有点分裂了。其他学科有没有类似情况?会有的,但好像没有语文这样严重。现下语文是最无奈、最容易产生失败感的学科。所以说,语文教学的病很重,急需诊疗。2我们能否改变一下心

4、态,改变一下思路?既然应试教育大环境是巨大的存在,是国情,相当长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改变;既然中考和高考指挥棒仍然在我们头上挥舞,我们的教学在相当程度上不可能无视考试的需求,那么我们语文老师能做什么?是否可以这样来考虑,就承认应试教育大环境存在这一巨大现实,尽量去应对,让我们的学生考得好,同时又不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能否干脆搭上应试教育这个船,然后做素质教育的事,能做一点是一点?我想是可以的。我们要学会平衡,尽可能利用自己拥有的有限的空间,去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改一点,就是一点。怎么去平衡?怎么去改进教学?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先来给语文课诊断,找出病根。语文课百病缠身,最主要的病是什么?

5、病根在哪里?就在于不读书和少读书。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现在的学生除了教科书和教辅,几乎不怎么读书,也不喜欢、不会读书,更不会读完整的书。我们教了多年的语文,学生也花费很多时间心血在这门课上,可是到头来很多学生都只会做题考试,对读书不感兴趣,也不会读书。即使考上了大学,甚至名牌大学,许多学生还是不会也不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现在的语文课很少考虑如何去培养读书的兴趣,或者有所考虑,到实践中却不到位。我们的语文课很可能还起到负面作用,破坏读书的口味和习惯。很多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时,还是很喜欢读书的。到了高年级和初中,也还较多接触各种图书。很多学生都是从初三开始,读书的兴致和数量一路下滑

6、,在整个高中,读书变得尤其功利,一些家长和老师甚至不让学生读那些和考试无关的书。当然,也有少数学生一直都比较喜欢读书,但是,整个中小学的读书状况是不好的,年级越高,读书情况越差。这是基本情况。试想,读书少或者不读书,只读教材教辅,那么功利,怎么可能学好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围绕中考和高考,既不注重培养读书兴趣,也不引导读书,又怎么可能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往往抱怨应试教育,抱怨环境,可是,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呢?是否也应当在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上做些检讨?中考和高考是巨大的现实,毫无疑问,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让学生考得好,考出高分,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但不应当和读书对立起来。相反,培养起读书的兴

7、趣,有比较宽的读书面,喜欢读书,那语文素养也就会提升上去,成绩也不会差,甚至中考高考也更有可能取得优秀成绩。3我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过调查和观察,发现少数喜欢读书,有读书的习惯和兴趣,阅读面宽的学生,一般思维比较活跃,成绩也会很好。这类学生比较有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但很多很会考试,但不太喜欢读书,阅读面较窄的学生,思维就可能比较沉闷、死板,越到高年级和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读书多少和思维活跃程度、创新能力高低,就越是形成正比。所谓高分低能,这个能力的“低”和读书的多少大有关系。现在学生不喜欢读书,上学年级越高,读书状况越低,这是因为中考高考和各种考试制约了语文教学,捆住了手脚

8、,学生没有时间去读书。这种说法有部分道理,但不是充足的理由。我们可能有一种惯性思维,就是把语文教学低效、贫血、不健全,把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原因,一股脑儿全都归咎于高考或者中考,都在责怪应试教育,就是不从自己教学上找原因。应当承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语文教学包括学生读书肯定会受到制约,但总也还会有些空间,这就是我们教学中能否发挥的问题了。事实上,一个有水平的老师,都会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既面对高考中考,又竭力防止陷于题海战术。我们可以做到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有没有这样的学生?有的。从北大招生情况看,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所以

9、我们当老师的不要把一切负面的东西全都归咎于应试教育,我们要面对应试教育这个现实,采取某些必要的平衡。让学生多读书,同时又应对考试,考得好,这两者完全可以结合。这是个心态问题,懂得必要平衡的老师,一般来说心态比较好,教学效果也不会差的。以上说的是反思一下,语文课要有引导读书的自觉意识。看待读书问题,我们当老师的要有点平衡兼顾的意识,既要照顾考试升学等现实的利益,更要从长计议,着眼于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打底子。我们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读书。所以我们讲语文课要培养读书兴趣与习惯,把这当作头等大事。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

10、式。我们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有教养,从小就花大本钱让孩子学钢琴、学跳舞、画画,当然也是一些素养,有利于提高素质,但比这些更加重要的、或者说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就是读书的生活方式。再强调一句,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孩童时期,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是建树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重新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的根本办法还是多读书”,触及到语文教学的核4心,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是有特别的针对性的。从语文教学本身来看,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重视读书。我想可以这样来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的根本办法还是多读书。”这不是什么新的观点,但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提出这个朴素的道理

11、,从“多读书”的角度去理解语文的本质,提出改进的方向,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几年推行课程改革,自然有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虚浮烦躁,坐而论道,翻来覆去,急于求成,往往是为改革而改革,走得很远,却忘记了为何要出发,弄得一线老师也目迷五色,无所适从。这样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定力,摒弃形式主义,回到朴素的立场,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今天我们讨论读书问题,也有其现实意义。我们希望回到更加朴实的立场来看待课改,看待语文教学。用这样的心态立场来看待语文课,为语文课的“本质”下定义,我看就可以这样来表述: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自然就可以把

12、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带动起来。我这里特别强调读书,并非别出心裁,又要玩弄什么新的概念。我强调的其实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里边就已经在强调了,只不过大家未必见得重视。课标有很多处都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其中有一句话我影响最深,也认为最精辟。就是这一句:“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说得多么好!多有现实针对性!这句话是课标的精髓,我们应当格外关注。这次研修,我希望大家能围绕读书问题反思研究一下,要想办法从读书这个根本上去改善我们的教学。以下我就围绕读书,和大家一起反思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语文课

13、有没有引导读书的自觉?有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我们备课的时候,可能会写下多条教学目标,有没有考虑读书的兴趣问题?你的课是在哪个环节上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去找书来读?等等。总之,我们的课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方面是否有安排?我觉得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在读书方法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或者说,在如何引发读书兴趣这一点上,缺少自觉。所以这方面的反思和5加强是必须的。你们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有很多可贵的经验,但我希望有一点是任何授课设计都必须考虑进去的,那就是激发读书的兴趣,教给读书的方法。首先要重视读书问题,有这方面的自觉。大家可以在自己的班级中做点调查,看看你们的学生读书兴趣到底有多高,

14、这方面是什么状态?这也是检查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语文教育的规律来看,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以及读书方法的掌握,远比现在这种面向考试、精读精讲、反复操练的做法要高明,也更加重要。引导读书的自觉,首先是对当下我们习惯了的普遍实行的语文教学方式有清醒的认识,看到它的弊病和无奈,探求出路。人都难免有些惰性。习惯了的事物,往往就视作当然。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都是课堂教学和课文讲解带动整个教学,依赖教材,依赖课文精讲,依赖课后作业操练。这种普遍的做法,大家很习惯了,所谓改革,也就增加一点学生的活动,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可能认为这一套做法,是应试教育带出来的。它是现代教育的产物。有时我们也对此不满意

15、,但又跳不出来。这一套依赖教材,依赖课文精讲,依赖课后作业操练教学模式,当然和应试教育有关系,应试教育强化了它的模式,变得更加死板,低效。但这套教学模式不是应试教育带起来的现代教育的产物。从晚期兴办新式学堂开始,就实施这套语文教学模式。原先传统的语文教育,不是这样的。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在读书。传统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教学体系,也没有教材、课堂精讲和作业操练,只是要大量反复的读书,整本整本地读书。从蒙学开始,就是读书为主,先生是很少讲的。从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左传,等等,一路读下来,似懂不懂读下来,慢慢就读得熟了,由不懂到懂,文字过关了,写作也过关了。这

16、种方法是浸润式的学习,整个身心沉浸在阅读之中,文化的感觉有了,语言的感觉也有了。当然,以现代的眼光看来,这种以读书为主的方法太过奢侈。我们也不可能照搬古人的办法。现代人要学的东西比古代多,除了语文,还有外语、数理化等等,靠古代那种大量读书、浸润式的方法显然不适应了,所以新式学堂开始,这一百多年来,就改为“概论式”的学习,即以课堂的讲习为主,课文的分析作为重点,把各方面的知识加以体系化,以概论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学国文,古典诗文还是占很大比重,不过不同于传统语文课习的办法,也是采取文选的体例,不再是一本一本的读,而是一篇一篇的读。这时期的6国文学习虽然和传统不一样了,但还是注重读的

17、。因为学生在中学期间读书已经较多,一般基本典籍都大致接触过了,到了大学文科,就更多地采用“概论式”的学习,强调知识系统性。比如左传,在文学史课中,就介绍一点关于该书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文学史位置等等,都是知识性的,然后举出一些段落或者句子,让学生以斑见豹。为了让学生尽快学会古文阅读,六十年代之后,王力先生编写了古代汉语教材,采用的是文选加知识讲解的体例,并且希望通过古代语法、修辞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到能阅读古书的教学目的。大学的这种概论式教学方式,又直接传递和影响到中小学,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也开始突出知识性传授,学习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加上文选的阅读讲解,而

18、且是精读精讲,就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有没有好处?当初设计,是为了多快好省,尽快出人才。可是语文采取这种方式,读书就少了。记得我上小学时,语文老师还经常给我们读小说、诗歌,激发我们读书的兴趣。大概当时老师也是意识到光是讲课加练习,难于提升语文水平,所以还补充一点读书。可是现在呢,本来比较怠慢读书的教学,又加上应试教育,就越加紧缩,动弹不得,学生越来越不习惯不喜欢读书。反过来,也就越加抑制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我回顾这段教学的流变史,是为了证明,现有的普遍的语文教学模式,并非只是这些年应试教育的产物,它是有些历史的,也是有其不合理的,需要反思,需要有些调整。从语文学习的规律看,特别是语言的

19、习得,需要语感的积累,光是精读精讲加练习,只有知识性获取,是难以实现语言习得乃至语文学习的效果的。所以读书非常重要,读书的过程,读书的积累,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语文。我们在语文课改方面有太多的经验,太多的流派,太多的改革措施,但最重要的要先想办法去除病灶,改变不读书少读书的状况。要千方百计把读书兴趣的培养放到头等位置。只要把读书兴趣培养起来,有了读书的习惯,学生就会自己找书来读,阅读面拓宽了,何愁语文素养不提升?何愁中考、高考成绩上不去?又何愁语文课被边缘化?我们语文老师要有强化读书教学的意识,有这方面的自觉,这是语文教学改变病态、转为健康的前提。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

20、于提升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反过来,是否可能败坏读书兴趣?北大语文所也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语文教学效果的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悲哀。我们花费许多精力上语文课,效果不见得好。为什么7学生不喜欢语文课?为什么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可能有很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杀兴趣,包括读书的兴趣。我要专门在这里讲讲课型的问题,这也关系到教学方式问题。现在语文教材很多都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为什么这样分?只是因为课文较多,不可能全都精读,所以安排部分略读吗?大家有没有想过课型不同功能这一问题?其实教材这样设

21、计,是有道理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阅读的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再是老师授课,而应当是学生自己去读,其实就是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拿到略读课中去实践、尝试、体会,所以略读课主要是学生自己读,而且很多情况下,是自主性的泛读。一个以老师讲授为主,方法示范为主,另一个是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是读书的自主性实践。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完成阅读教学。但是如今的阅读课教学往往混淆了两种课型,不分精读略读,全都设计成是精读精讲,什么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扣得很细,就如同手术解剖。这会

22、带来很严重的弊端。课型没有变化,没有节奏,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基本样式不变,反复进行,学生会腻味,也就没有读书学习的兴趣。课改之后想改一改,又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课型还是没有变,读书兴趣也还是起不来,阅读能力和口味也不见得提高。举个精读课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文言文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8全文 81 个字,很少生僻字,可以做个试验,让初二的学生读一遍,大致都能懂。如果参考课文注释,就基本上没有阅读障碍

23、。但现在通行的教学设计,第一步,用很多时间去解释字词句,包括:斯、惟、帘青、鸿儒、案牍、劳形,等等,还有语法的解释“何陋之有”,等等。第二步,字词解释完了之后,串讲翻译。第三步,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分析。第五步,归纳写作特色。第六步,或者让学生讨论“何陋之有”,以及古人的精神道德之类。第七步,布置作业。当然,中间可能还会穿插反复朗读。我听过一些课,也查过一些教案,基本上就是这一套,大同小异。大家对这样的教学程序也习惯了,很少反思有什么问题,更少想到是否让学生喜欢,有自己的阅读感觉,并由此引发对这一类韵律很美的古典散文的种审美熏陶。就是说,没有把这篇文章语言形式之美,把阅读古文的语感和美感放到教学

24、的设计中。这是很大的缺失。这么一篇简短、优美的文言文,学生参考注释就基本能懂的,非得一字一句地串讲翻译,而且不断抽取所谓中心思想和艺术手法呢?讲得那么多,那么细,唯独没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玩味,欣赏那种古汉语特有的韵律感,那种简介干练。也就是说,我们的课没有往读书获得语感这方面去引导。其实还不如就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引导体味,特别是那种语感。把这一篇背诵下来,不需要很多时间,然后再附加一些类似的文言文篇章,也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反复诵习。文言文怎样学习?不能只是采用现在这种分析性的精讲记忆的方式,还应当甚至主要应当是增加阅读量。多读,就有了语感,也就是对文言的那种熟悉、亲近和主动识读的感觉。

25、那么对初中生、高中生来说,浅近的文言文阅读就过关了。中考高考根本不成问题。我认识一位高考成绩拔尖的北大学生,他的高考文言文部分顺手拿下,成绩可能是满分。他是理科生,但阅读古文观止、左传等,毫无问题。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无师自通,就是每周一篇文言文,大致读懂,就反复诵读,有的背诵下来。读的多了,就过关了,而且学生的读书兴致也就起来了。我再举个现代文的例子。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也都是类似前面讲解陋室铭的那一套程序。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手法等等,扣得太多太细,还让学生背影的写法、含义等等,就是没有把学生自己去阅读的感觉调动出来。嚼得太细的馒头,再喂给孩子们吃,那有什么味道?9本来课文所选

26、很多都是比较好的文章,如果不用老师教,学生自己读读,也许还有点意思,老师讲得那么精细琐碎,之后还要布置许多更加琐碎烦人的作业,这样也真是折磨人。这样的语文教育,基本套路就是把好文章切割成若干知识点,然后一点一点喂给学生,让学生背熟记牢,考试也用这种切碎了的知识点来考,老师教的,就是标准答案,跟着走,踩到点上,就能得高分。不用说,这样的教学,只能败坏学生的胃口,不可能培养阅读的兴趣,几年下来,一部分听话的乖学生只是学会这样去考试了,不乖的学生,连考试都不会,无论乖不乖,都对语文和读书失去了兴趣。而且更麻烦的,是胃口被败坏了,不认识什么叫做好的文字,什么叫不好的文字。他们只能走自己的野路子,去追求

27、畅销的流行的那些言情、荒诞、穿越、盗墓、玄幻之类作品了。当然,中国的语文教学,一直都负有思想教育的任务,原本是要学生学习主流的价值观,结果呢,很多学生不见得真的接受了所谓正能量的教育,反而去崇拜了郭敬明、甄嬛传之类时尚流行的东西去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认真反思的,从教学内容方法上反思。课讲不好,其中最应当检讨的一点,就是不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担心考试,生怕有什么遗漏,把所有课全都讲成精读,细嚼慢咽,学生就没有自己阅读延伸的空间了。而且精读课全都是差不多的面孔,都是为了应试,怎么还会有读书的兴趣?孩子们本来有些兴趣,也可能被扼杀了。结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具

28、体状况来看,这种不区分精读略读课型、而且全都讲成如同手术解剖的精细而琐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不是说要一律反对讲课的精细。课文的分析,有时必须要细,要精,要透,这是毫无疑问的。语文教学也要有知识点、能力点,最好是一课一得。这都没有问题。但这种“细”要有意义,意义就是指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要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为了考试,陷于题海战术。起码这两方面都要兼顾一点,别走极端。为了考试,把课讲得非常精细琐碎,而且千篇一律,面目可憎,那就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了。课上得死板,千篇一律,又几乎全都指向考试。这个弊端是扼杀读书兴趣的,一定要改。现在新编的语文教材在做一种尝试,那就是加大精读和略读两种

29、课型的区分度,干脆改了名字,改为“教读”(精读)和“自读”(略读),这就区分开了。新教材还有一个比较大的10突破,就是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有的在课文后面提出课外阅读的书目,有的在“名著导读”中建议课外读些什么书,怎么去读,等等。自读课文加旁批,提示方法。这样,部编的新的语文教材就建构了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不教或少教读书的方法。大家可能或有些疑惑我们讲了那么多的语文知识,做了那么多练习,难道不是为了提升阅读能力?这个问题提得好,正是我们要反思的: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也许学生考试成绩是上去了,但他们更加喜欢读书了吗?学会

30、读书了吗?不一定吧。应当考虑到这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但我们的许多学生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我看大学中文系一些研究生还不会读书。方法上不得要领嘛。最近我在海淀区给高中语文老师上课,我说,泛读很重要,要教浏览和快读,这是学生们日后生活中最有用的。我举例说,要求高中生在 2 个小时之内读完一本 15 万字的小说,行不行?在场的老师几乎都轰动起来了,说这怎么可能?我说应当有这种浏览泛读的能力,这也是读书的方法之一呀。你们的学生不会,只会精读,他们就缺少这种能力,日后在他们生活中精读毕竟少,泛读浏览反而是常用的。你们为什么不教这个?这是缺陷。所以

31、我主张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语文生活联系起来。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不一定了解学生们的语文生活,你讲你的,下课后学生开个玩笑就给你颠覆了。所以我们要反思,自己教的语文课是否注意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读书。我们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到教学安排之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是有用的,也都需要给具体方法。现在的语文课虽然也注重阅读教学,但对于阅读方法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做得不够。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等,都有技巧方法,需要学习。但是我们对这些方法技能的传授仍然很粗,这些方面的基础研究也很不够。你教学生默读,总要给点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如何做到不动唇、不出声,又读得快。不会默读就读不快。到一些大学的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