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就业压力.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69959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缓解就业压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缓解就业压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缓解就业压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缓解就业压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缓解就业压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消除对劳动者的性别歧视。以前,在很多行业和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优先录取男性员工的现象,这样的做法给女性求职者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2.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劳动者的年龄构成来缓解就业压力。比如通过增加受教育的年限来延缓青年人进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以及适当提前退休者的退休时间来为其他求职者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3.应加强劳动力在地域间的流动。这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提供必要的求职及用工信息,促使劳动力由人口密集的地区向劳动力缺乏的地区流动,由劳动力需求量小的地域向需求量大的地域流动。这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4.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也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2、,尤其是餐饮业、服务业、零售业等行业,都可以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在国家放宽发展第三产业政策的同时,广大劳动者也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投身第三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那里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天地。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的措施1准确合理地界定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期限。我国的就业问题是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浓重的历史及政策因素的背景。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并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业压力不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减轻或消失。税收政策应从长期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目前促进各类人员就业的税收政策执行期限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未做期限规定。促进就业再

3、就业是我国政府的长期重要任务,应对就业再就业税收政策的执行期限作出统一规定并适当延长,在与就业形势对应的较长时期内实行税收优惠促进就业。2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减轻劳动力供给,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由于劳动力的供给量取决于劳动力的参与率和人口数量,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降低劳动力的参与率,进而降低总人口中就业的劳动力数量。税收政策应当鼓励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教育投资。对家庭的教育投资,可以考虑在个人所得税中列支扣除;对于企业的教育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其次,鼓励对失业和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对再就业培训单位给予税收优惠减免,鼓励其进一步发展。3完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4、。首先,调整和完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改变以往形式单一和覆盖面窄的状况。鼓励劳动者进行创业,对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时,通过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或减税的直接支持让其积累一定的经济实力,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扩大优惠税种的范围,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作用。另外,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项目要实施税收优惠。最后,加大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确保政策执行效果。税务机关应着重加强与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联系和信息共享,确保政策的落实到位。4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越来越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今后就业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

5、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力就业总量的 70%,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政府可以采取对第三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信息发布、培训、咨询、中介机构等行业,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在税收发票的最低营业额、注册资本、资质要求等方面降低门槛,让民间资本进入,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落实优惠,实行减免税政策。二、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面对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政府采取什么就业政策,以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这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的必要措施。当前,政府劳动就业政策的着眼点应该是尽可能地

6、减轻短期就业的巨大压力,在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长期目标。因此,劳动就业政策的基本思路是逐步缓减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一方面控制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增加劳动力需求,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一,控制劳动力供给的政策。这是劳动就业政策的基础。控制劳动力供给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控制劳动力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为达到这个目的,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控制人口数量。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数仍然很大,必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从根本上扭转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二是适当延长劳动者的受教育时间。这样可以

7、推迟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缓减失业;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降低结构失业的可能性;可以提高国家人力资本的竞争力。三是适当提前在职职工退休年龄 ,空出岗位吸收失业者就业。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社会保障负担加重,人力成本提高,这是一个两难选择。第二,增加劳动力需求的政策。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增加劳动力需求的根本途径就是:一方面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另一方面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具体包括以下一些政策措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拉动就业需求增长。在就业增长弹性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就业的关键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率。此时,经济增长与就业成正比例关系。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预计经济增长可提高 2 个百分

8、点。这样,我国经济增长可保持在 7%8%之间 ,就业压力将会有所缓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做引导,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国民经济每增长 1 个百分点,就可提供 80 万个就业岗位,而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 1%,就可提供 130 万个就业岗位。从各地人才市场和各种职业介绍中心提供的资料也表明,用人需求最多的也是第三产业。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吸纳劳动力非常有限,不仅如此,还排挤出大量劳动力,集体经济近几年发展缓慢,吸纳劳动力比起上世纪 80 年代来大为减少。非公有制经

9、济的发展却非常快,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因此,要鼓励失业人员向民营、个体、外资企业转移或自办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各种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就业,稳定社会。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户数占企业总户数的 95%,安排就业 60%以上。在我国已登记注册的企业中,99%是中小企业,吸纳人员占职工总数的 75%。据有关数据统计,大中小企业的资金就业率是:0.480.661,2:322 也就是说 ,同样的资金投入,安排就业的人数是不同的。在今天大企业资金和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广大的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将发挥越来

10、越大的作用。发展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就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是指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的生产规模的生产和服务单位。非正规就业就是指一些非正式的、零散的、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收入、临时性的就业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服务要求的提高,这种非正规就业将会成为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改变观念,拓宽思路,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第三,促进劳动力与外资经济结合的政策。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扩大劳动力就业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劳动力输出和资本引进要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估算,目前在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近 20

11、00万,占职工总数的 12%,近年来 40%的新增就业机会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目前,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22%,但劳动力的输出仅占国际市场劳动力输出量的 0.22%,我国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也远远低于一般水平。2:323从总体来看,世界劳务市场求大于供,就业的空间是大的。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努力,通过外交、政府间友好交往进行劳务洽谈,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同时充分发挥民间渠道在劳务输出方面的作用,扩大劳务输出的规模。这样,既可腾出国内的一些工作岗位,又扩大了就业,也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第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加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财政投入的力度。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

12、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条件。国家应调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投入,改善环境条件,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并引导农民发展劳动密集型农副业,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业、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和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促进非农产业与小城镇相结合的政策。推进城市化战略,是实现我国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的发展要以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水平为基础,是一个经济发展

13、的自然过程,不能违背规律人为制造小城镇。小城镇的发展,既可以成为农村工业相对集中和进一步发展的腹地,促进农村工业化,又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小城镇发展起来后,又可以带动商业、饮食业、文教卫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因此,政府应采取各种政策,如取消户籍限制,鼓励城乡流动,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实行官逼民富政策,使小城镇建设不仅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而且成为缩小城乡差别的主要途径。第五,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加强就业服务的政策。积极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中介作用,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方针,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具体政策有

14、:尽快制定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和建立全面、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法规。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户籍限制、小城市到大城市的障碍等。同时,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两条能够做到,劳动力才能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流动起来,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就业服务体系化建设是就业管理的重要任务。具体内容包括: 制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对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推动就业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管理等内容。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规划,加强指导,完善法规,实施监督,力争使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一个

15、台阶,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发挥作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城镇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对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的方法,发展职业培训教育。要坚持实行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作为求职、上岗的凭证,努力提高上岗职工的劳动技能。对特困群体要更多采取救助促进就业的办法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但是在前期的实施中,有些地方的“低保”制度没有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却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严控”享受“低

16、保”人员的资格上。例如,有的地方在核定家魔收人时没有根据地“一刀切” ,扣除一个“或有收人”;有的地方规定享受 “低保”的人员不能饲养宠物,不能用手机等。有些媒体还把个别当成普遍,炒作“带着金戒指领低保”的现象。这些问题引起的社会后果是很坏的。政府支付了巨大的政策代价,反而引起不满。纠正上述问题的办法是和“低保”制度密切结合,对困难群体更多采取救助促进就业的办法。在“低保”政策中,在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之外再增加一个层次的救助办法,对积极就业的由政府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例如,享受“低保”的特困人员哪怕参加临时性的工作,在他们获取的工资之外,每一小时工作政府另外补贴 1 元。表面看来,这个政策

17、会增加“低保”支出,但实际上会起到排挤“隐性就业”的作用,最终会节约“低保支出” 。这样的政策,一方面会实实在在地使特困群体得到实感.同时起到鼓励他们通过积极就业脱困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比扣除“或有收人”或者禁养宠物更得人心。不仅如此,更值得强调的是,有限的政策资源用于加大对特困群体的救助力度,与平铺在人数大得多的失业人员群体上相比.作用更为明显。加大劳动力流动性应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战略在我国的就业战略中.应当明确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认识。失业率不仅是总就业人口中有多少人没有工作的含义,而且还是社会总就业时间中有多少处于“闲里”状态的含义。同样的社会失业率,总失业时间分布在少数人头上与分布在多数

18、人头上相比,社会矛盾要尖锐得多。人们很容易想象,三个人竞争两个就业岗位和三十个人竞争二十八个就业岗位,两种情况下的社会就业岗位数和劳动力总数完全一致.但后者的社会矛盾可能并不尖锐。级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应当破除“一个人对一份工作”的传统就业概念。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中经常性地存在一个 5%左右的流动性失业人口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说,按照溉犯 2 年末我国城镇就业总人数计算,存在 1300万左右的城镇失业人口本来是可以容忍的,并不会导致严宜的社会危机。但为什么在我国,同样的失业总人数会表现为巨大的就业压力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失业的代价被一个少部分的“边缘化”人群长期承担了。加大劳动力的流动

19、性,而不是尽量固化每个就业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这应当成为我国一项很重要的就业政策。一个应当明确的基本判断是,未来 20年,我国就业岗位仍不可能充分满足需求。实施这个战略,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新增就业岗位仍然不足的问题就会被劳动力在就业岗位间的流动过程所化解。让更多的人分担失业的社会代价不仅是一种人为的政策安排,实际上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一项重要制度取向。因为劳动力的流动性越强,有限就业岗位的优化配置程度就会越高。加大劳动力流动性的政策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发育劳动力市场,二是完普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援助下的劳动力退出政策符合我国的国情缓解就业压力,不仅要靠增加就业岗位.而且还应当包

20、括减少劳动力供给。政府援助下的劳动力退出政策就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减少劳动力供给的良性政策。我国的传统理论强调的“各尽所能” 。现在看,劳动力供求平衡不可能建立在“各尽所能”之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大国,就业岗位的供求矛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必然。适度降低劳动者对社会劳动的参与率是减少劳动要素供给、缓解就业压力不可避免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优化重组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益的目标必然要求有限的就业岗位不断向竞争力较强的群体倾斜。因而弱化的个体不断退出劳动力供给队伍是一个合理的过程。显然,强化劳动力供给的“各尽所能”应当调整为抑制供给的“择优上岗” 。我国目前面临的就业

21、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和一部分弱化的劳动力群体不能顺畅退出有密切关系。要让竞争力弱化的劳动者适度退出劳动力市场,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因为人的生存需要是不能自然淘汰的。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具体说,就是阶段性地调整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巷基本生活来源和养老保障等制度。例如,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内提供更多的社保福利资源,通过一定的“赎买”方式使一部分劳动者退出劳动力供给队伍。劳动力退出政策是需要花费一定政策代价的。但是和当前一些地方实行的一些办法比,退出政策的代价可能要小得多。更重要的是,退出政策更容易获得杜会多数人的认同。当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愈防止那种“让女性回家”的曲解。发挥

22、社会组织在推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1 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的民间社团组织,它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服务系统。这三个部门中,政府组织客观上需要精简机构、转化职能,对劳动力需求有限;企业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以效率为核心,为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有一个极限而社会组织是非营利部门,以公益为核心其对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就业容量具有可拓展性,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1.1 充分挖掘社会组织的潜力,积极吸纳社会就业近年来,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带动了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以上海市为例,截至 20

23、09 年 4 月底,该市依法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共有 9086家,相比 1999 年的 2636 家,保持着平均每年 700 家的增速,以每个社会组织有35 名工作人员计算,蕴含着 2.74.5 万的就业机会。从国外就业结构来看,大约有 10%的就业人口在社会组织工作,但是目前上海只有 2%的比例,10%意味着几十万的岗位,因此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空间非常大,可见,社会组织在吸收就业和舒缓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1.2 发挥社会组织的就业培训、咨询、中介作用,积极促进就业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以外的非营利性组织,是一种社会公益组织,特别是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完全具有民

24、间性,这使得社会组织能更迅速的了解、收集社会各种需求信息,并且对社会各种需求信息进行评估和全面公开,与一线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技能培训。既可获得准确的需求信息,帮他们能做出正确选择,又可使大学生降低就业成本。同时也可使学生本人能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和目标,而且社会组织还能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以真正发挥中介作用。2 发展社会组织,推动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通过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学生就业,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主要取决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毕业生三个方面。2.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决定社会组织发育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最关键因素是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政策。当前,社会

25、组织发育生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其准入门槛过高、审批制度滞后和监管制度不健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当务之急是完善政策、加强管理。改革登记制度,简化审批、强化监管;放宽准入条件;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建立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组织,为吸纳就业提供巨大空间。2.2 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发展社会组织面临的最现实困难就是资金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组织的发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将社会组织纳入税收优惠政策适用对象的范围

26、;应依靠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府从专业服务机构采购的力度,即政府应拨出部分资金,用于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承担的服务项目;在运作上应实施分类指导 ,重点扶持,培育有活力的社会组织,引导向产业化发展。政府应购买与监督并重,确保资金有效运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层次社区服务事业发展模式。同时社会组织应拓宽自身的筹资渠道,实现自身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2.3 引入人才机制,吸纳就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业,可借鉴选聘大学生到社区当“社工”的模式,制定和实施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工作计划,为社会组织补充急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注重引进和留住急需专业人才,对社会组织引进急需的高端管理

27、人才和专业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对社会组织中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和专门引进的高端人才可破格评定职称,让其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真正成为社会组织的骨干和中坚。同时,社会组织应以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急需为导向,探索自主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之道,扩大服务范围、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层次,增强自身创造力、吸引力,逐步形成创业吸纳、职业吸引、待遇留人的人才引进机制。2.4 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当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尽管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包括大学生村官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就业仍旧困难重重。然而,就业市场并没有饱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与学校一起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工作的知识普及与就业辅导和培训,同时需要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鼓励引导更多高素质大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让他们取得合理收入和职业发展的满足感,树立服务社会的良好价值观。同时也能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知识水平,走上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