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82414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利他行为,学习目标: 1.掌握利他行为的定义和利他行为的研究内容; 2.了解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3.理解利他行为的理论,一、利他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如:在美国911事件中的华人英雄曾喆舍身抢救病人,他本人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并且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举例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扶老携幼,拾金不昧,义务献血,

2、见义勇为,甚至为他人付出生命的感人事迹。,利他行为有如下的几个特征: 利他行为和目的是有益于他人。例如,为了获得“酬金”代别人做作业,甚至代考,对他人与社会无益,而且是捞取私人利益,不能算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利他行为必须是自觉自愿的,是自发的而不是外界强迫的。例如,小朋友教师或父母的批评下,不得己把方便让给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算利他行为。 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外部的酬赏,也不期望日后的报答。损失性。对于利他者来说具有损失性,在精力、金钱、时间等方面会蒙受损失,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二、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人们在看见陌生人陷于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助人行为人

3、们制止或干预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能够帮助受害人,另一方面能使犯罪人无法得逞或遭到处罚个人约束自己不做出越轨行为,这种行为通过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效果偿还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回报他人的恩惠或补偿自己曾经使别人蒙受的损失。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资料:田家炳先生倾产助学,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广东大埔的一个客家人家。18岁父亲不幸去世,他不得已辍学从商,远赴越南推销家乡的瓷土。之后又去印尼开办了橡胶企业,大获成功。1958年,田家炳先生举家迁到香港,第一个在屯门填海造厂,创办了“田氏化工公司”。田家炳先生长期以来无私地捐助祖国的教育事业,数十年来他已经为内地72所大学捐赠了教学楼,并捐了13

4、9所“田家炳中学”,他还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贫困中小学捐建了1250家“田家炳图书馆”。如今田家炳先生已经是89岁的高龄,他为了助学而卖掉了自己的别墅和奔驰车,每天做公车挤地铁上下班,住在租来的普通公寓里。另外在1997年香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田先生还曾经抵押上了自己惟一的田氏化工企业,向银行贷款助学。来源:社会心理学,全国十三所高校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第四版 P256,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助人者在任何情境下会表现出利他行为受助人者对利他得与失的权衡、助人者个体的特点、求助者的特点以及外部情景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作用。,一、利他行为的得与失 旁观者考虑到了帮助他人

5、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麻烦和损失。实现利他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包括花费时间、消耗精力、以及由于帮助他人而可能引起别人的误解、奚落与嘲笑、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见义勇为一直是中华民族倡导的优良美德,面对歹徒,危险时总会有人挺身而出。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英雄的背后,除了赞美更多的却是辛酸与无奈。道德与现实的较量:奖励、慰问、抚恤,都只是对义举的肯定,一种事后的补偿。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见义勇为人员,牺牲或受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家庭生活便陷入困顿,有的甚至因断了经济来源致使其子女失学。http:/ 影响人们利他行为的个人因素有本人的人格、早期的社会化情况、以前利他行为的经验、当时的

6、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本人的人生哲学或思想意识等。,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助人者所具有的特定人格特质和能力可以使其更愿意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的产生由很多因素引起,一个人是否会成助人者,依赖于其能力、价值观和动机与当时情境要求的匹配程度、人格特征在利他行为当中只是起到某种中介的作用。,与利他行为有关的个性特点是赞同需要和公正世界的假设(是指相信世界上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一种信念,它使个体可能不去帮助别人,因为他认为受害者是“罪有应得”;也可能使个体帮助别人,因为他认为对方是一个好人,好人理应得到帮助)。,1.人格,2. 助人者的性别差异 男女在利他行为方面存在差异:女性在希望保护受伤的人为他人的不幸

7、而动情、同情处境困难的人以及待人温和等方面的移情反应均超过男性。,男性骑士精神,英雄主义行为女性长期助人行为,3. 当时的心境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会更愿意给予帮助,积极的心境可以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实验情境:在商场公用电话机的退币口留下10美分硬币用来提升购物者的心情。当幸运的购物者带着他们新发现的硬币离开时,一名研究助手拿着纸夹,有意在购物者几米前掉落文件夹。实验结果:没有发现硬币的人只有4帮助他把纸捡起来,发现硬币的人有84停下来帮助他。,1.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一般来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却必须求得帮助的人. 如果有人由于外在的不

8、可控制的、大家也认为合理的原因而陷于困难的话,他们会比那些自己造成困难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他们决定是否给与帮助的原因之一。,三、求助人的特点,如,某人无衣无食,因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或因吸毒、赌博、懒惰,这两类不同的困境,对于利他行为的影响是极为不同的。,遭遇乞丐,2. 是否受他人喜欢人们更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而外貌的吸引力和与自己具有相似性时较为重要的两个因素。,跌倒时,一个拿酒瓶的人比一个持拐杖的人较难引起他人的同情与帮助。一般来说,一个花枝招展的女性与一个朴素的女性相比,遭遇困难时,人们往往会更愿同情与帮助后者。,3.性别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当危险发

9、生时,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这仅仅针对女性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求助者,而不是男性求职者。 人们习惯于认为女性易偏向于弱者,应对困难的能力比男性差,因此感到更有责任与帮助碰到麻烦的女性。 年龄方面,老幼病残是社会公认的扶助对象,因为他们的自理能力较一般人要差,小孩、残疾人往往比较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四、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对个体是否表现出利他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事件的紧急性、时间压力以及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等方面。,1.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天气条件会影响到人们表现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可见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助

10、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别人。城市规模也是影响利他行为发生概率的重要因素。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少)噪音也会使利他行为减少。,2.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情境中的社会性因素也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是否知觉到他人在场对个体的利他行为具有影响作用。 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拉坦内和达力把这种现象称作旁观者效应。 见下面案例,案例,1964年的一个晚上,纽约市的一个女青年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了歹徒的袭击,当时她的38位邻居听到了呼叫声,但是在长达30分钟的时间内,竟无人实施救援,有人甚至一直目睹了惨剧的全过程,却连报警电话也

11、没有打。事件发生以后,许多社会评论家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道德腐败。对此心理学家拉坦纳和达利认为,恰恰是旁观者的存在成了助人行为缺乏的原因。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延迟越长。,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所谓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12、,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他人在场,是否有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生活里发生的各种紧急事件都不是只有一种解释判断的可能性。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人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判断,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假如其他人漠视该情境,或表现得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们也可能认为没有任何紧急事件发生。实验他人在场,实验他人在场,史密斯请他的一名助手在一组被试之中,面对有人受伤的紧急情况,表现的紧张不安,结果有

13、60的被试介入事件,表现出利他行为。而当同一助手在另一组被试中,面对有人受伤的紧急情境,表现出如无其事的神态时,就只有13的被试采取了利他行为。研究还表明,如果在场的他人彼此认识,甚至是朋友时,由于熟人之间能够迅速交换意见,甚至不必说话单凭非语言沟通手段也能彼此理解;再加上熟人之间不会对自己提出助人方案的幼稚或作出利他行为的笨拙产生顾虑,那么他人在场降低利他行为的作用就会大为减少。研究结果: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一)冷漠行为概述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

14、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如四川省武侯区的雄伟和妻子一起骑自行车出门上班,谁知途中竟被人追杀。当雄伟身重数刀,趴在地上呼救时,围观的数百人竟然都作壁上观。无人出面制止,也无人拨打电话报警。南京晨报2005年5月12日,聚焦冷漠行为报道,1964年美国纽约时报有这样一篇报道: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在纽约市加登斯区某街头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位叫吉蒂(Kitty Genovese)的妇女上夜班放工回家,当她停好自己的车,正要走进自己所住的公寓楼的时候,遭到一个持刀暴徒的袭击。吉蒂拼命反抗并大声呼救,挣扎着与暴徒搏斗达半个多小时,最后被暴徒用刀刺死。在整个过程中,公寓楼

15、上至少有30多户人家听到了呼救声,有的人还打开窗户探头观望,但是竟然没有一人出来相救,甚至也无人打电话报警。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聚焦冷漠行为报道,武汉晚报2003年10月9日报道:一辆客车在107国道东西湖段发生车祸,致3人受伤。客车售票员招手向过往车辆求助,但没有车肯停下来。她无奈跪倒在地,哭喊求助,但不论她如何哭喊作揖,至少有13辆车视而不见,呼啸而过。对这类明哲保身、人情冷漠的事件,很多人扼腕叹息,有感叹世风不古,有抨击道德沦丧,有缅怀往日时光,有企盼道德重构。政府官员倡导“明礼诚信”,专家学者纵论失德成因,时评人士呼吁关爱生命,舆论纷纷,屡见报章,可效果并不显著,隔三差五便冒出一件来。

16、,聚焦冷漠行为报道,如甘肃女教师被砍78斧 7干部见死不救、少女拒调戏被砍8刀 20多个围观者无动于衷、幼童不慎沉水池 多人围观竟无人救、法制科长撞死中学生逃跑 110民警见死不救等新闻,都曾轰动一时。至于落水呼救,先就救人报酬讨价还价;伤病的青年昏倒路边,无人过问;似乎已成司空见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如此之多的见死不救现象?,思考为何人们会产生冷漠行为?为什么会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社会心理学家们在努力寻找着答案。,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所谓旁观者效应就是指随着旁观者人数得增多,利他行为又减少的趋势,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所产生的抑制作用。一般我们认为,在需要提供帮助的场合,在场的

17、他人越多,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越大,“人多壮胆”、“人多保险”。但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事实正好相反。拉塔内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对冷漠行为进行了一系列典型性的实验研究,他们指出,冷漠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在毫无关系的旁观者介入突发的紧急事态的过程中,发生了“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紧急报警实验,这项实验是由拉塔内和达利于1968年完成的实验情境被试是男大学生,当男大学生被试者在填写问卷时,研究者通过通风孔向屋子里施放恐怖的白色烟雾。研究的目测量被试者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要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影响被试者的行为。实验的结果当被试者单独一人在屋子里时,75%的被试

18、者在发展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者在两分钟内就做了反应。而当被试者与其他人在一起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10%-38%。,旁观者效应的作用,拉塔内指出,他人在场发生的旁观者效应具体有以下几种作用:(1)他人起观众作用不清楚(2)他人起榜样作用从众(3)他人存在削弱旁观者的个人责任感责任分摊,一般我们认为,在需要提供帮助的场合,在场的他人越多,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越大,“人多壮胆”、“人多保险”。但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事实正好相反。,(1)他人起观众作用不清楚,在紧急情况下,他人行为态度成为人们解释情境、采取行动的重要依据。个人对情境的解释,往往依赖于其他人的反应。其他人无动于衷

19、,会使个人怀疑情况是否紧急,尤其是在无法决策时,为了避免尴尬,于是采取与其他人一样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家庭虐待时,邻居们一个个听而闻,视而不见,可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的态度及表明影响了他们对情境的解释,出现“并无危险事情发生”的错误解释。,(2)他人起榜样作用从众,有时情况很明确,也意识到有人需要帮助,但在场其他人无动于衷,易对个人造成一种群体压力,担心行为后果与代价,于是采取从众的行为。在上述实验中,虽然被试都处于浓烟滚滚的房间之中,但由于他人都表现得很平静,被试害怕如果过多地表现出对烟雾的关注,会被别人认为是愚蠢或胆小,所以也做出和他人相同的反应,这也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3)

20、他人存在削弱旁观者的个人责任感责任分摊,他人在场造成责任扩散。别人抽手旁边,个人因袖手旁观而产生的内疚感、罪恶感和羞耻感会降低。责任感往往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既然责任分给了别人,自己责任就减轻了。这种情况下,出现竞相等待、观望的现象,责任感也会因人多而减弱。如吉蒂Kitty Genovese案件中,因为知道还有他人在场,但是却不能和其他人谈话也不能看到别人的行为,个体会倾向于假设其他人已经提供了帮助而不再采取行动。,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社会心理学家比克蒙对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进行研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个人和环境互相作用、共同影响,导致紧急情况下冷漠行为的发生。

21、面对紧急情况,人们是否干涉通常会考虑下面四个因素:,(1)干涉的代价(2)他人受伤害的严重性 (3)受害者的求助线索 (4)当时的情境,人们在救助行为之前,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代价越大,越有可能不救助。具体地说,干涉的代价包括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个人的安全等。(如南京彭宇案),南京彭宇案,案情简介2006年11月20日,南京的徐寿兰老太太赶公交时跌倒,彭宇将老太太扶起送往医院,仅医药费就花去4万余元。徐老太太家人咬定是彭宇撞了人,其后向法院起诉,索赔13万余元。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最终“从常理分析,彭宇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承担40%的损失,补偿原告45876元。彭宇

22、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法院二审时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南京中院依法裁定准予双方当事人撤诉。最后案件的结果是以和解撤诉而结案的,双方当事人对案件的处理结果都表示满意。记者获悉,该案和解的结果是彭宇承担了10%的责任,赔偿1万余元。成都商报,3.事件的紧急性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判断外部环境中有紧急事件发生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出助人行为。4.时间压力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时间压力也会影响到利他行为的发生。有时人们觉得自己太匆忙了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帮助他人。,5.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前述的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平等

23、规范。 另外,利他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很不同。美国人帮助以后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我国儒家传统、集体主义、礼仪之邦、文明社会。 在社会责任规范中也显示出不同文化的差异,即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规范。,第三节 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指人们期望帮助人后能增加日后他们帮助自己的可能性。,一、移情利他假说 巴特森是移情利他假说的代表人物。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确存在存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其产生条件是人们把自己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即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移情。,二、促进旁观者干预 当一件紧急事

24、件发生时,旁观者提供帮助行为称为旁观者干预;目击该事件的旁观者数目越多,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越小,这就是旁观者效应。 仅仅使人们察觉到旁观者干预的阻碍,就可以增加人们克服这些阻碍的机会。,三、促进志愿者 志愿者服务是指人们在不要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及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的服务行为。,利他典型,某地,一名儿童不慎掉入水中,周围虽然有上百人围观,却没一人肯下水去救助。只是在岸上相互指责,相互推让。其中还有人提出若孩子的父母愿出一定酬金的话可以考虑下水相救。,why?,社会冷现象,分析,让奇迹多一点,悲剧少

25、一点,道德教育的功利化、金钱化的后果社会的舆论和宣传旁观者效应情景模糊性价值取向助人技能个性,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学生集体,颁奖辞: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事迹: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是在救另一个男孩时并不顺利。危急时刻,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搭救,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是,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性善论名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如果说人有来自动物方面的遗传因素的话,那多半都是来自类人猿的,而类人猿与其说是富有进攻性的,还不如说室富于合作精神的。 (马斯洛,19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