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区农办 2006 年工作总结和 2007 工作思路 及 2007 年 2011 年工作计划 (政府工作报告素材) 一、 2006 年工作总结 2006 年来,我们认真按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扎实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建设,全面促进农村“两个社会”构建。 (一)加强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把深入实施省 委省政府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百村示范、
2、千村整治”工程,作为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工程。在开展村庄整治中,我们实施了以“五型(保护复建型、整治建设型、分步集聚型、套式社区型、高层公寓型)”为模式的村庄建设,重点突出一线两翼(一线就是 104 国道和路泽太沿线、两翼就是 指位于中心城区的东部组团主要包括路南街道、峰江街道,西部组团主要包括桐屿街道、螺洋街道 )的建设改造 作为“五型”模式 成片推进 的重点整治区域,辐射带动了全区村庄整治工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实行以奖代补和单项工程补助等 政策,全区的村庄整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 2006年新增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个、市级示范村个、区级示范村 个,整治合格村 个( 2006
3、年待年底验收合格后确定)。自 2003 年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以来,区、镇(街道)两级投入财政专项资金 1.2 多亿元,累计完成村庄整治 180 个,建成省市区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 个,提前一年完成省市下达的村庄整治任务。 我们在深入实施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整合了“村庄规划”、“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乡村康庄”等一系列建设工程,开展了以“五化(道 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住宅美化)、四清(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清理小冶炼、清理场外固废拆解)三拆(拆除违法建筑、拆除违章建筑、拆除拾荒族窝棚)两改(改水、改厕)一构建(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垃
4、圾统一处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 2003 年来, 新增通村道路 112.6 公里,新增农村绿地面积 59.4万平方米,新增农村公共厕所 119 座,新增农村垃圾箱 3596 只,清除露天粪坑 7845 只。 彻底取缔农村 1309 家小冶炼作坊,规范场外固废拆解 3800 户,建成 10 个镇(街道)级垃圾中转站,全区有 185 个行 政村建立专职卫生保洁队伍,垃圾处理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机制,城乡垃圾处理覆盖面达 85%以上。区、镇(街道)、村道硬化率达 100%,村内主干道硬化村数达 90%以上,公交通村率达 98%,全区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全区污水处理覆盖到 6 个
5、街道 1 个镇,全区污水处理率达 52.3%,城区污水处理率达 90%。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供水管网通村率达 9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90%以上,建立了 306 个放心店和 41家小型超市遍布全区 301 个行政村。 全区幼儿入托率达 95.5%、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 99.99%、初升高比例达 96%。全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 94%,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 100%, 实现有线电视、有线电话和移动电话覆盖率 100%,宽带建设延伸到村。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面貌极大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的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从
6、而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的构建。 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参观点线创建任务圆满完成。今年8 月份,在我市召开的第三次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不但3 规模大、档次高,也是中央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后召开的一届现场会,而且省市确定把我区作为这次现场会期间的主要参观点之一,我区为做好迎检工作,同时,把这次现场会的参观作为展现我区村庄整治和城乡一体化推进成果的难得机遇。为此,我区主要在现场会参观的“路泽太、 104国道、迎宾大道、财富大道”沿两侧和在“两个参观点”螺洋街道藉池村、桐屿街道小稠村,集中开展了违章建筑拆除、赤膊墙粉刷、破旧老屋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参观
7、点线的绿化美化等开展专项大整治行动。自今年 3 月份,通过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完成了 参观点线的创建任务。期间,共清理沿线垃圾 6240 吨,拆除两违建筑 68650 平方米,整治赤膊墙 23.4 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 2 万平方米,整治河道 8.36 公里,青山白化 400 亩,新种苗木25.5 万株,新增草坪 4 万多平方米。参观点线整治成果成为了我区村庄整治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的一个亮丽缩影,受到了省、市领导和参观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快农民就业转移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是富裕农民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加快农
8、民就业转移的关键,我区按照“订单培训、政府买单”的方式,区、镇(街道)财政每年投入 资金 200 多万元,深入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要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过程中,不断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网络,设置 28 种技能和实用知识培训。而且,从我们路桥的产业、人员分布和经济状况实际出发,提出了适合路桥实际的 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以产业链为钮带,成片推进农民岗位技能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以落地企业为平台,开展订单式培训,推进农民转移就业的 “三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模式,今年整村推进培训 63 个,重点加强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以及加强对种养专业大
9、户、农民专业 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者的绿色证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以培训促转移,以培训促增收。至今年 9 月,完成农民素质培训 13667人,转移就业 4369 人。自 2004 年开展农民素质培训以来,已累计培训了55294 人,转移就业 14780 人,达到以培训促增收的目的。 (三)开展“百村百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我区以开展“百村百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为载体,积极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与 自己的家乡或经济欠发达村,深入实施以工业反哺农业,以
10、城市带动农村,从而达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的收入,实行城乡和谐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步伐。今年 9 月 6 日,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区性的“百村百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会上,区委书记马晓晖,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米良都作了重要讲话,区级有关部门还专门进行了调研,制订了实施方案,出台了结对企业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项活动,通过“政府引导、部门牵头、村企主体、社会参与”,今年以来,全区开展村企结对 120 个,落实合作项目 84 个,合作资金 1790 万元,到位资金 560 万元。 (四)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今年,我区通过严格选派标准 ,搞好任前培训,抓新老交
11、接,继续选派了第三批农村工作指导员下驻 全区各村居 开展工作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的深入实施。 二、 2007 年工作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机制,深入实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 (一)深 化 农村改革,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以镇级机构、区镇管理体制、村级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开展村级集体资产经营。通过整理老宅基地和空闲废弃地、用好用活村集体留地和资产
12、经营等途径,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政策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相关项目资金要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加快以“三百”工程为载体的集体资产经营行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抓好1-2 个经济强村的集体资产股改试点,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体制。发挥我区市场和工业优势,以“ 村企结对”为平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深化村企结对帮扶制度,优先考虑照顾欠发达村庄开展“百村百企”结对共建设新农村活动。扶持和加快农家乐旅游事业的发展建设,创建农家乐特色村,促进农民转产转业,促进农民增收。 2007 年,全区“百村百企”结对合作项目计划达到 120
13、 个,合作资金达到 3600 万元,其中无偿捐助资金达到 1200 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 1200 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深入实施村庄整治,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继续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百村示范、千村 整治”工程,作为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带动工程,继续实施以“五型(保护复建型、整治建设型、分步集聚型、套式社区型、高层公寓型)”为模式的村庄建设,不断巩固村庄整治成果。进一步整合“村庄规划”、“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乡村康庄”等一系列建设工程,认真开展以“五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 化、住宅美化)、四清(
14、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清理小冶炼、清理场外固废拆解)三拆(拆除违法建筑、拆除违章建筑、拆除拾荒族窝棚)两改(改水、改厕)一 构建(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垃圾统一处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强财政投入,加强工作力度,建设全面小康村,构建和谐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2007 年计划新增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个、市级示范村个、区级示范村 个,整治合格村 个。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强农民就业转移 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培训投入,实施订单式培训,努力形 成“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的格局。鼓励支持企业吸纳本区劳动力,
15、建立农民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深入实施“三推进”整村推进培训,第一个推进是 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在金清等沿海地区进行捕捞和水产养殖培训;在金清、蓬街等东部农业生产区域开展瓜菜培训;在横街、新桥等中部地区开展模塑、印刷等培训;在峰江、路南、路北等城郊地区开展汽模生产等培训;西部地区开展塑胶生产等工种的技术培训;环山地区可以对农民进行水果生产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以点带面,推动当地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第二个推进是以产 业链为钮带,成片推进农民岗位技能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根据各地产业集聚特点开展跨村、跨镇培训,在新桥、横街的模具、印刷行业比较发达且地域相邻,尝试联合办班
16、培训;在相邻几个村产业基本相同,统一组织办班培训,不但利于人员的组织、培训,更能有效提高转移就业效果。第三个推进是以落地企业为平台,开展订单式培训,推进农民转移就业。依托龙头企业尤其是村企建立培训、实习基地,以全区“百村百企结对”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发挥企业现有技术骨干的力量,开展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务工农民的技能水平。 2007 年,确保完成农 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期 15000 人,力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700 人。 (四)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加强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培育发展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优化村庄布局,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
17、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规划建立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联系合理,7 位置适中,供水、用水、环境等条件良好,村庄相对密集、有一定设施和规模、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村等行政村联合组成的中心村建设,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中 心村作一个服务中心,设置农业生产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商贸设施、文教体卫设施等,从而发挥对周边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 2007 年 -2011 年工作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思路和总抓手,今年的五年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
18、全会精神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入实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努力奋斗 ,真抓实干,拼搏创新,到2011 年进一步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推进步伐,实现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健全,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素质知识化,基层管理民主化。总的目标: -生产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增长,形成具有鲜明
19、特点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村人口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生活宽裕。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农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教育、文化、医疗、保障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网络覆盖到所有中心村,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4170 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33%以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60 平方米,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健全,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 85%。 -乡风文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人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得到转变,树立起崇尚
20、文明、崇尚科学的新风尚,社会风 气健康向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全区建成个文明村和个基层文化俱乐部;高标准普及 15 年基础教育,全面完成 10 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训。 -村容整洁。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区完成所有 301 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建成 50 个以上省市级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 90%,生活污水达标处理率达到 60%;农村自 来水普及率达到 100%。 -管理民主。
2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党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充满活力,村民自治组织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全面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根据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继续以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带动,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开展以“保护复建型、整治建设型、分步集聚型、套式社区型、高层公寓型”为五种模式的村庄建设,深入实施以“五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 灯亮化、卫生洁化、住宅美化)、四清(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清理小冶炼、清理场外固废拆解)三拆(拆除违法建筑、拆除违章建筑、拆除拾荒族
22、窝棚)两改(改水、改厕)一构建(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垃圾统一处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实行点线面结合、梯度推进,促进城乡面貌改变。到 2010 年,全面完成全区 301 个行政村村庄整治建设,建成 50 个以上省市级示范村,使全区村庄面貌得到整体改善。加强村内主要道路两侧、河道池塘沿岸和村民住宅周围的绿化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村镇”,切实改善城镇人居环9 境。 (二)全面推进农村新社 区建设 加强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培育发展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优化村庄布局,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加强
23、重大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加快形成中心(城区) 次中心(金清) 一般镇 中心村的四级梯度结构的城乡发展体系,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强化产业支撑,壮大经济实力,使中心镇成为联系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农村人口的集聚点。规划建立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联系合理,位置适中,供水、用水、环境等条件良好,村庄相对密集、有 一定设施和规模、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村等行政村联合组成的中心村建设,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中心村作一个服务中心,设置农业生产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商贸设施、文教体卫设施等,从而发挥对周边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加快以“
24、三百”工程为载体的集体资产经营行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抓好经济强村的集体资产股改试点,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体制。加快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民的转产转业,扶持和加快农家乐旅游事业的发展建设。大力加大对经济薄弱 村的政策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相关项目资金要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加强经济薄弱村农民素质培训和就业转移,发挥我区市场和工业优势,以“村企结对”为平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深化村企结对帮扶制度,优先考虑照顾欠发达村庄开展“百村百企”结对共建设新农村活动。到 2011 年,全区“百村百企”合作项目达到 410 个,合作资金达到 4.2 亿元,其中无偿捐助资金达到 7200 万元,安置
25、农村劳动力 7000 人,促进全区村居协调发展。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 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深入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 ,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以培训转移,以培训促增收。按照“订单培训、政府买单”的方式,大力培训市场需求量大的制造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打造特色劳务品牌。适应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开展分类培训。大力开展“三推进”整村培训,重点抓好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适应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强对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者的绿色证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岗位培训机制。落实培训优惠政策,建立以政 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 1.52.5%的规定比例提取培训经费用于职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就业服务公共网络,建立动态化管理的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库,把就业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鼓励支持工商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探索建立企业征地规模与招用本地农民工数量挂钩制度,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到 2010 年完成全区所有 10 万人农民闲置劳动力培训任务,转移农业劳动力 7 万人以上。 二六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