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925443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病理学》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病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理学 课程代码:12000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90 学时 学时分配:理论 66 学时、实验 24 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临床专业一、概 述(一)课程的性质病理学是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的机制、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临床上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即临床表现)以及疾病的转归与结局的一门学科。病理学长期以来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中的重要骨干基础学科之一,为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必考科目。它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2、,同时又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诊断性质的学科,临床各科疾病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仍然是病理诊断,病理诊断被认为是最具权威的宣判性诊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医学生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总体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具备一定的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沟通及协调能力,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病理学的预修课程有人体解剖学 、 组织胚胎学 、 生理学 、 生物化学和医学免疫学 、 病原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如内科学 、 外科学 、妇产科学 、 儿科学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基本理

3、念结合我院医学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要求,面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制定适合我院各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们在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间架起起一座扎实的桥梁。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疾病共性或特性的总结,为了加强学员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要尽量联系具体疾病和临床常见病例,有助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同时病理学侧重疾病形态学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联系,病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在联系病例中讲活知识,使学生们学活知识,加深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把以前的理论课

4、、实验课、讨论课、病例分析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融为一体,运用理实一体新的教学模式,在注意发2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点拨、启发、提问、引导等方法,通过学员自学、小组讨论、学生自己讲课等活动,使学员的思维充分活跃和调动起来。在理实一体实验教学环节中,要突出培养学员独立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员在独立观察标本和切片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临床疾病的发展规律。2.形态、功能与代谢相结合疾病过程中机体发生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改变。代谢的改变是功能和形态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改变,形态改变必然

5、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导致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组织器官缺氧和代谢紊乱等。可见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病理学在侧重介绍形态学改变的同时,要联系代谢的改变,更好地理解功能的改变。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病理学是一门典型的形态学学科,现在的病理学教学已不单纯的局限于课堂纯靠语言对于形态学特点的描述,各种现代媒体的介入,如各种病理图片库、病例库、尸检资料库,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素材来源,为学员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方式,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此优势,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教学方法

6、相结合,充分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电视录像等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员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病理学运用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一体化的形式。理论课的安排是先学习总论,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病理变化的共性规律,掌握疾病的基本病变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再学习各系统常见疾病及多发疾病的特殊规律,用总论的基本规律掌握各系统代表性和重要疾病的特性。实验课与理论课并进,每学习完一章节理论,跟进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学员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代表性图片、讨论典型病例等形式,在巩固及加深

7、理论知识的同时,牢固掌握基本病变和特征性病变的变化规律,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实施加强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认真对待每次课程和每个教学环节,对每次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在教研室进行分析、讨论。充分利用教研室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标本、切片、视听教材、网络资源等,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教研室内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轮流听课、换班讲课等方式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3提高授课质量,提高学员学习效果。3.教学内容病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

8、病理生理学侧重从功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变化相互影响,紧密联系。 病理学课程在第二学期开出,临床医学专业总学时为 90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66 学时,实验教学 24 学时。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学时分配课程内容(章序) 教学内容理论 实验 小计绪论 2 2第十二章 疾病概论 2 2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 修复 6 2 8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6 2 8第三章 炎症 6 4 10第四章 肿瘤 8 6 14第十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 4第十五章 发热 2 2第十六章 缺氧 2 2第十八章 休克 2 2第五章

9、心血管系统疾病 6 2 8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6 2 8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6 2 8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4 2 6第十章 传染病 4 2 6合 计 66 24 90理论与实验比 3:1,实验所占比例:27%二、课程目标总目标 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能够阐述和应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病变,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演进规律,学会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和4整体水平,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2.掌握常见病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熟悉常见病变的转归、结局。4.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

10、制。 (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临床病理观察能力。2.具有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临床问题的能力,能根据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 (三)素质目标1.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2.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3.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三、课程内容标准学时序号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活动建议 理论 实验绪论1理论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及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内容及学习方法1知识目标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熟悉病理学内容和任务及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与观察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认识到病理学的地位和作用3素质目标学习病理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

11、统一的方法认识疾病,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具体病变具体分析。提问1.理论讲述2.多媒体课件2 05序号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活动建议学时理论实验12 疾病概论1理论教学内容健康与疾病病因学发病学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知识目标掌握: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2能力目标能区别死亡、脑死亡;能区别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知道判断脑死亡的标准。3素质目标正确认识病因和诱因在疾病过程中的辩证关系提问讨论1.理论

12、讲授2.课堂讨论3.多媒体2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理论教学内容细胞、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细胞、组织的损伤,可逆性损伤,不可逆性损伤。损伤的修复、再生,纤维性1知识目标掌握: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沉积、玻璃样变性的常见病变部位,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特点及转归,肉芽组织组成、功能。熟悉:再生的概念及组织再生能力,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类型。了解:损伤的原因、机制及主要过程提问测验书面作业1.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一体化“教学2.课堂讨论 26序号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活动建议学时理论实验修复,创伤愈合。2.实践教学内容大体标本观察。切片

13、标本观察。多媒体演示。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基本病变特点,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医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实验报告绘图3.多媒体4.数码互动教学系统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理论教学内容充血和淤血: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过程及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梗死:梗死的原因,病变及类型,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2.实践教学内1.知识目标掌握:充血、淤血的概念及后果;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梗死的概念、病

14、理变化。熟悉:肺、肝淤血的病变特征;梗死的原因、类型;栓塞的种类;血栓的类型及结局。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形成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基本病变特点,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提问测验书面实验报告绘图1.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一体化“教学2.课堂讨论3.多媒体4.数码互动教学系统6 27序号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活动建议学时理论实验容大体标本观察。切片观察。多媒体演示。性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医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3 炎症1.理论教学内容炎症的概念和原因。

15、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介质。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类型。炎症的结局2.实践教学内容大体标本观察。切片标本观察。多媒体演示。1.知识目标掌握:炎症的概念、病理变化、炎症及其病变特点;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熟悉: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炎症局部和全身反应。了解:炎症的原因和结局。2能力目标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炎症性疾病的基本病变特点,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医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提问测验书面作业实验报告绘图1.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一体化“教学2.课堂讨论3.多媒体4.数

16、码互动教学系统6 48序号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活动建议学时理论实验4 肿瘤1.理论教学内容肿瘤的概念肿瘤的特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常见肿瘤的举例。2.实践教学内容大体标本观察。切片标本观察。多媒体演示1.知识目标掌握:肿瘤基本概念;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癌前病变(癌前疾病) 、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 熟悉:肿瘤的肉眼形态特点;常见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发病学。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肿瘤的

17、基本病变特点,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变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医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提问测验书面作业实验报告绘图1.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一体化“教学2.课堂讨论3.多媒体4.数码互动教学系统8 615 发热1. 理论教学内容发热的概念、原因和分类发热的发生机制发热的分期1.知识目标掌握:发热的概念;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熟悉:发热的病因、发生机制以及发热时相;了解:发热热型、发热防提问思考讨论1.理论讲座2.课堂讨论3.多媒体2 09序号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活动建议学时理论实验与热型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

18、能变化治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发热的发病机制,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理生理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医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临床。1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 理论教学内容人体体液的含量、分布和组成脱水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水肿水肿发生的机制水肿的类型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防治原则 钾代谢紊乱1.知识目标1.掌握: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水肿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常见几种水肿的概念;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2.熟悉:三种类型的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防

19、治原则;常见几种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3.了解:体液分布、电解质含量、水和电解交换以及水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水肿的表现;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提问思考讨论1.理论讲座2.课堂讨论3.多媒体4 010序号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考核评价活动建议学时理论实验2.实践教学内容临床典型病例讨论、分析章内容中脱水和水肿的发病机制,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理生理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医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临床。16 缺氧1. 理论教学内容常用血氧指标及意义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缺氧防治与护理的病理临床联系1.知识目标掌握: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及血氧变化的特点。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及缺氧时机体的变化。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及缺氧的防治。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较熟练掌握本章内容中缺氧的发病机制,能够分析这些病变的因果关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对常见疾病共性病理生理特点的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及医患沟通水平,并应用于工作和临床。提问思考讨论1.理论讲座2.课堂讨论3.多媒体2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