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44030 上传时间:2019-08-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巴林银行倒闭案1995 年 2 月 26 日 ,英国银行业的巨头,在世界 1000 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 489 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 9.16 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 3 月 5 日 ,荷兰国际集团 (1NG) 以 1 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一、案情介绍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 1762 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初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

2、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在 1803 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需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柴尔德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 银行。1886 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巴林银行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 19 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 100 多年来,该银行

3、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该行 1993 年的资产有 59 亿英镑,负债 56 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 4.5 亿英镑,海内外职员 4000 人,盈利 1.05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英镑。该行当时管理 300 亿英镑的基金资产。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年轻职员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 岁的尼克里森 1992 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

4、期货交易。1992 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 99905 ” 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人误为卖出等等。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人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 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 (Gordon Bowser) 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户”以代以“88888”为名设立。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 99905 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 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

5、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倘若当时能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1992 年 7 月 17 日 ,里森手下一名刚加盟巴林的王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 20 手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人委托误为卖出。里森在当晚清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 40 口合约,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损失为 2 万英镑,并应报告巴林总部。但在种种考虑之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 88888 承接了 40 口卖出合约,以使账面平衡。由此,一笔代理业务便衍生出了一笔自营业务,并形成了空头敞口头寸。数天以后,日经指数上升了 200 点,这笔空头

6、头寸的损失也由 2 万英镑增加到 6 万英镑。里森当时的年薪还不足 5 万英镑,且先前已有隐瞒不报的违规之举,因而此时他更不敢向总部报告了。 此后,里森便一发不可收,频频利用“ 88888 账户吸收下属的交易差错。仅其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账户就吸收了 30 次差错。为了应付每月底巴林总部的账户审查,里森就将自己的佣金收入转入账户,以弥补亏损。由于这些亏损的数额不大,结果倒也相安无事。 1993 午 1 月,里森手下有一名交易员出现了两笔大额差错: 一笔是客户的 420 口合约没有卖出,另一笔是 100 口合约的卖出指令误为买人。里森再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用“88888账户保留了敞口头寸。由于

7、这些敞口头寸的数额越积越多,随着行情出现不利的波动,亏损数额也日趋增长至 600 万英镑,以致无法用个人收入予以填平。在这种情况下,里森被迫尝试以自营收入来弥补亏损。幸运的是,到 1993 年 7 月,“88888账户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如果里森就此打住,巴林银行的倒闭厄运也许又一次得以幸免。然而这一次的成功却从反面为他继续利用“88888账户吸收差错增添了信心。 1993 年 7 月,里森接到了一笔买人 6000 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为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按惯例用“88888账户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差错。结果,随着行情不利变化,里森再一

8、次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境地。到 1994 年时,亏损额已由 2000 万、3000 万英镑一直增加到 7 月的 5000 万英镑。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 万英镑存款。其间,巴林总部虽曾派人花了 1 个月的时间调查里森的账目,但却无人去核实花旗银行是否真有这样一笔存款。 1994 年下半年起,尼克里森在日本东京市场上做了一种十分复杂、期望值很高、风险也极大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日本日经指数期货。他认为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日经指数将会在 19000 点以上浮动,如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会出面干预,故想一旦日本股市劲升,便逐渐买人日经 225 指数期

9、货建仓。 1995 年 1 月 26 日 里森竟用了 270 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不料,日经指数从 1 月初起一路下滑,到 1995 年 1月 18 日 又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跌。里森所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为了反败为胜,他继续从伦敦调入巨资,增加持仓,即大量买进日经股价指数期货,沽空前日本政府债券。到 2 月 10 日 ,里森已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持有 55000 口日经股价指数期货合约,创出该所的历史记录。 所有这些交易均进入“ 88888账户。为维持数额如此巨大的交易,每天需要 3000 万4000 万英镑。巴林总部竟然接受里森的各种理由,照付不误。2月中旬,巴林总

10、部转至新加坡 5 亿多英镑,已超过了其 47000 万英镑的股本金。1995 年 2 月 23 日 ,日经股价指数急剧下挫 276.6 点,收报 17885 点,里森持有的多头合约已达 6 万余口,面对日本政府债券价格的一路上扬,持有的空头合约也多达 26000 口。由此造成的损失则激增至令人咋舌的 8.6 亿英镑;并决定了巴林银行的最终垮台。当天,里森已意识到无法弥补亏损,于是被迫仓皇出逃。 26 日晚 9 时 30 分,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没拿出其他拯救方案的情况下只好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承担债务。同时,伦敦清算所表示,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将巴林银行作为无力偿还欠款处理

11、,并根据有关法律赋予的权力,将巴林自营未平仓合约平仓,将其代理客户的未平仓合约转移至其他会员处置。 27 日(周一),东京股市日经平均指数再急挫 664 点,又令巴林银行损失增加了 28 亿美元,截至当日,尼克里森持的未平仓合约总值达 270 亿美元,包括购入 70 亿美元日经指数期货,沽出 200 亿美元日本政府债券与欧洲日元。 在英国中央银行及有关方面协助下, 3 月 2 日 (周四)在日经指数期货反弹300 多点情况下,巴林银行所有(不只新加坡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包括日经指数及日本国债期货等)分别在新加坡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东京及大阪交易所几近全部平掉。至此,巴林银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投资

12、失败引致的亏损高达 9.16 亿英镑,约合 14 亿多美元。 3 月 6 日 ,荷兰荷兴集团 (InternationalNederLanderGroup 简称 lNG)与巴林达成协议,愿出资 765 亿英镑(约 12.6 亿美元)现金,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使其恢复运作,将其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 , 3 月 9 日 ,此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 lNG 收购巴林银行的法律程序完成,巴林全部银行业务及部分证券、基金业务恢复运作。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 3 月 5 日 ,荷兰国际集团 (1NG) 以 1 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至此,巴林倒闭风波暂告一段落,令英国人骄

13、傲两个世纪的银行已易新主,可谓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此案中,使巴林银行遭受灭顶之灾的尼克里森于 1995 年 2 月 23 日 被迫仓皇逃离新加坡, 3 月 2 日 凌晨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被捕, 11 月 22 日 ,应新加坡司法当局的要求,德国警方将在逃的里森引渡到新加坡受审。 12 月 2 日 ,新加坡法庭以非法投机并致使巴林银行倒闭的财务欺诈罪名判处里森有期徒刑 6 年 6 个月,同时令其缴付 15 万新加坡元的诉讼费。 1999 年 4 月 5 日 ,新加坡司法当局宣布,因其在狱中表现良好,提前于 1999 年 7 月 3 日 获释出狱,并将其驱逐出境。 7 月 4 日 ,里森回到伦敦。

14、 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 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 (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 ,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

15、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

16、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 (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

17、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

18、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 (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 ,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

19、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当银行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时,尤其是当将几个业务性质完全不同合并时,应注意防范利益冲突和权责不清所造成的风险。巴林银行在倒闭前俩年就进行了类似的业务结构调整,巴林银行总部允许尼克.里森同时负责交易和清算,前台办公和后台稽核等性质完全不同的业务,最终使得新加坡分行的业务完全操控在李森一人手里,为其舞弊交易提供了便利,最终酿成无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报告要求银行在对其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时,应注意保持核心业务和监控业务的有效隔离,在交易的各个阶

20、段必须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独立性,避免“一言堂”式的管理模式。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巴林银行最惨痛的教训在于没有实现“前台职务” (front office)和“后台职务” (back office)的有效分离。所谓前台职务,主要指交易业务,所谓后台职务,包括清算、稽核和业务准入。尽管后台业务与前台业务往往是并行发生,一一对应,如一笔交易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清算交割和业务稽核,但并不等于说,后台业务是从属于前台业务的,巴林银行显然就混淆了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之间的关系,将后台业务作为前台业务的附属品,这种以交易盈利作为重心的作法必然导致对风险因素和稽查工作的忽视

21、,造成严重的危机隐患。实际上,二者之间应当是互相制约、互为犄角的一种协作关系,一般情况下二者应当严格分离,甚至后台职务不同性质的业务也应实现有效隔离(如清算与稽核应当分离) ,如此才能实现内控机制的“牵制”作用。就业务性质和地位而言,前台与后台业务没有主次之分,只有业务分工的区别,前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盈利性,后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安全稳健性,当清算或稽核部门发现前台业务的不正常征兆时,应及时报告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以便其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

22、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官员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英格兰银行的报告认为,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银行的各项业务设定限定风险值。限定风险值反映了各个业务部门所能承担的风险极限。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还负责监督业务部门是否遵守限定风险的相关政策,审查收益和损失的帐实相符情况,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等。与传统财务风险部门关注信用风险

23、和市场风险的作法不同,报告强调风险管理部门应关注所有类型的风险,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应关注流动性风险、集中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名誉风险。风险管理部门是专事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它通过对风险因素敏感的察觉和缜密的调查,来及早发现危机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效果。 5、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整体业务进行监督检查。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有助于将重大事项和业务弱项及时反馈给最高管理层,并有助于金融机构研究和计划在整个集团内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地域扩张程度越高,其风险来源就约多,银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就越有必要建立强势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业务进行统一的内部审计。在巴林银行倒闭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