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内经》.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399066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要学习《内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为什么要学习《内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为什么要学习《内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为什么要学习《内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为什么要学习《内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陕西中医学院张登本2012年4月27日(2013年11月11日修改于羊城,2015年3月15日再修改),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孔子学院2011年庆典会上说: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论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我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因此,不仅中医人很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而且所有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们都对其十分重视,这就是我重视这一专题的理由。,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提纲),学习内经,可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学习内经,可以校正后世错误的认识学习内经,索本求

2、源,提升学术品位学习内经,可以启迪中医临床智慧学习内经,可以训练中医思维方法学习内经,可以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学习内经,可以提升中医人文素养学习内经,可以成就时代名医,学习内经可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现有的中医理论不能涵盖内经全部医学内容 当代中医学科体系中的中医基础理论,是20世纪中叶学者们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展,梳理、规范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对中医理论的规范、传承、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过程中,原有的一些观点、知识被遮蔽、被淘汰,或者被异化,所以有学者认为,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以西医学为参照系加以整理的结果,并不等同于传统中医学,故有中医理论

3、归真之呼声。,例气街。凡18见。含义有二:涵义:指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络之外营卫气血汇聚、运行的通道。 “四街”即灵枢卫气的“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指腧穴名,即气街穴,又名气冲穴,如素44 。分布:“头气有街”在脑。是全身气血灌注脑髓的主要通路。“胸有气街”在“胸与背”。是心、心包络、肺三脏气血灌注的通路。“腹有气街”在腹部。是肝、胆、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胞宫等腹腔诸脏腑气血灌注的通路。“胫气有街”在气冲与足踝之间,是下肢气血灌注的通路。,气街结构特征:联系四海,相对独立的分段结构。 气街分为头、胸、腹、胫四段,人体在有机整体活动之下各节段又有相对独立的功能

4、。使“四街”与人身“四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纵横交错,以横向为主的网络结构 人体是一个多层面、多通道、多功能的复杂系统。十二正经及奇经是通过纵向结构将人体各部分有机地加以联系,气街则将人体的脏腑、经络进行纵、横分节段联系,气街网络的密集程度是以下肢(胫之气街)、躯干(腹之气街及脚之气街)、头部(头之气街)依次增大。 其中胸、腹之气街呈横向结构,头、胫之气街呈纵向结构。,前后相贯,上下相连的纵横结构。 腹、腹气街是以前后相贯的横向结构为特点。 其中胸之气街加强了心、心包、肺及气海于胸背段的前后联系,腹之气街加强了横膈以下腹腔中所有内脏的腹段联系。 头、胫气街是以上下相连的纵向结构为特点。 人身四

5、街有纵有横,使经络系统表现为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网络状结构.将人体各部分组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脏腑为中心,向全身呈辐射状结构 从以上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在头、胸、腹、胫四气街中,以胸、腹气街为基点,上连头之气街,下通胫之气街,而胸、腹气街又以藏居其内的五脏六腑为核心,从而使脏腑所化生的气血,既可凭借经脉如环无端地环流于全身;又能依赖气街弥散于各组织器官。可见气街具有加强人体以脏腑为中心整体联系的作用。,气街的功能:沟通联络作用 气街是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四海、标本根结联系的通道,也是八会穴、俞募穴、下肢五输穴与相关内脏联系的通道。蓄积气血的作用 人身头、胸、腹、胫四气街就是能蓄积调节气血需要

6、量的组织结构、辅助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完成其“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重要功能。,调节控制作用 气街的调节控制作用,可从四街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与四海的关系中得到体现。代偿替补作用 气街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之外气血运行的侧枝旁路,尤其是在邪伤经脉,经脉为邪闭阻而不通的病理状态下,经气无法沿经络的常规之道运行时,气街就可发挥侧支傍路的代偿替补作用(张登本,论“气街”J,现代中医药,2002(5):12)。 这一经络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中医学教材中均未收载,直至两千年由咱们主编的新世纪药学专业使用中医学基础教材才将这一内容收入其中。

7、,气街理论的临床应用,广东省 中医院针灸科在气街理论指导下用针刺方法对癫痫病人进行干预,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99)。治疗冠心病胸闷、胸痛,以及胸段(T 11 L 2 )脊柱或间盘发生病变时,依据胸之气街理论取穴; 腰背痛常伴有腹痛依据腹之气街的病理取风池、心俞、脾俞、肾俞穴刺治有确切疗效(吉林中医药,2007,27(2)。有人四气街是辨证施治的纲,而这四个区域中的相应穴位则是其针对不同病变脏腑组织进一步细化治疗方案具体内容的体现,如:头气街之百会、风池,既可以治疗头痛、眩晕,又可以治疗深层脑的病症;胸气街的中府、肺俞,可治疗胸背痛,及治疗咳喘;腹气

8、街,中脘、天枢、胃俞、大肠俞,治疗腹痛、腹泻;胫气街,气冲、髀关、足三里、昆仑,治疗下肢痿痹 。四气街之划分与西医对疾病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的科系分类方法类似,而气街理论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于一体,却又不能简单地用诊断方法而论之(2008,8:11)。也有人运用“气街”“四海”论治情志病。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例心之开窍与心藏神 内经本身就是各家学说的汇集,存在不同观点,体现出不同的学说,而后世医家在研读内经时,又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医疗实践而作出不同的诠释,创立新说。 内经及其学术发展的这一特点,恰好是理论的规范化难以包容的。不学内经就无法理解和掌

9、握。 如:心开窍于舌,又有心“其窍目也”,“开窍于耳”三说。这是从“心藏神”的学术立场出发确定的。 证之临床,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心神失常、心火上炎、心血瘀阻、心肾不交等,均可引起耳鸣、耳聋、视力障碍等病症,说明心之“三窍” 的观点是有临床基础和指导意义的。,内经为何将“舌”“目”“耳”皆视为心之“窍”呢?只要仔细、认真地考察内经有关心的论述后不难发现,心之窍分别为“舌”、为“耳”、为“目”,完全是以心藏神这一重要功能为其背景和出发点的。 心藏之神有广、狭两义,就狭义神而言,心具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正如灵8所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

10、变谓之思,因思而远谋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是被公认为中医对心理活动过程表述最为准确、详细的经文。 告诉我们人的思维过程是: 感知(“任物”)信息储存(“志”)信息提取(“意”)信息处理(1分析加工-“思”;2广泛联想-“虑”)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制定方案,付诸行动(“处物”)。,解读时要把握几点:心为狭义神(即心理活动过程)发生的器官;心在“任物”的前提下才发生了相应的心理活动;通过相应心理活动应当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智”。,心是怎样“任物”的?,“任物”是指心接受外界事物刺激(即感知相关信息)之后才能发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尽管人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感官接受各种外界信息,而且人所感知

11、的最高层次的信息应当是各种知识的综合与抽象,但是目之视、耳之听才是心获取外界信息进而产生心神活动之最关键、最主要的感知途径。故灵36有“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 之论。,可见,无论是“任物”或者“处物”,皆由心神主宰,目之视,耳之听是“任物”的主要途径。“舌者音声之机”(灵枢忧态无言),语言表达也是“处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个既能广博地“任物”,又能明智地“处物”之人,才被赞誉为“聪明”(耳之聪、目之明),就是因为其心主神及所开之窍的作用被发挥极至的最高评价。 综上所见,内经之所以将舌、目、耳皆谓之为心所主之“窍”,完全是以心藏神为其思维背景下发生的。,内经对“神” 是怎样认识

12、的? 请看下表:,学习内经,可以校正后世错误的认识,如 “气虚发热” “气虚”不可能“发热”,无论是内经的旨意、历代医家的研究,还是从气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均证明“气虚”与“发热”之间不可能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其间一定存在着因虚致虚、因虚致郁、因虚感邪的复杂病理环节,如果简单的认为“气虚”可以导致“发热”,那么这一命题将是有严重缺陷的。,“气虚发热”命题有悖内经旨意,“有所劳倦,形气(按:此指脾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62)。实为脾气不足(“形气衰少”),运化无力,中焦气机郁滞之因虚致实之发热。 这是李杲创立“甘温除热”治法并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理论

13、源头,也是“气虚发热”论者常常引用的说辞。,“气虚身热,此谓反也”。为何反也?因为气虚失温而身寒是谓之常,之所以言其“反”,是缘此处之“气虚身热”是“得之伤暑”的缘故(素问刺志论)。 “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素问气穴论)。显然,此处指得是气虚血瘀而致发热,决不能以“外为发热,内为少气”八字而径直指向“气虚发热”病机,否则就有脔切经文,曲解经义之嫌。,2、“气虚发热”命题有悖于气的生理作用“气主煦之”(42难)是对气有温煦生理作用的高度概括。3、“气虚”病机引起的“发热”有其复杂的病理环节 。即“气虚N个中间病理环节发热”的多层次复杂关系,如精淤、血瘀、气郁,痰、饮

14、、水、湿、结石病理产物,以及气虚而卫处御邪作用下降,便易受外邪的侵袭,形成气虚感邪的病机 发热。,学习内经,索本求源,提升学术品位,例1:如素问调经论:“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於胸中而不写,不写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泣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解析】此是胸痹心痛证的病机。因寒气积于胸中,致使血脉凝涩不畅,久则损伤阳气而致。“阴盛” 指内伤邪气引起厥逆之气致使郁遏阳气的温煦作用而然。“阴盛则寒” 泛指一切脏腑之寒证,治以温中散寒。此是仲景应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的理论依据。开启“扶阳抑阴”思路。例如:,黄某,女,90岁(广东省中

15、医院芳村医院中医经典科)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病史,平素性格暴躁。2011年4月1日10:20扶持上洗手间时,突发头晕,站立不稳,呕吐胃内容物1次。现症:头晕,天旋地转,胸闷,少许气促,活动后明显,咳嗽咳痰,四末冷,胃纳欠佳,大便干,无力解出,舌淡润,苔光,脉沉弦细促无力,双尺偏弱。BP 180/75mmHg破格救心汤加生半夏、生南星、生姜炮天雄60g(先煎) 干姜60g 炙甘草120g 红参30g 生山萸肉120g 龙骨30g(先煎) 牡蛎30g(先煎) 磁石30g(先煎) 生半夏65g 生南星30g 生姜45g服药后诸症好转,血压稳定,头晕缓解,带药出院。,例2:“七损八益” (

16、此文见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1月5日第4版“学术于临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寃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淸,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自从唐初杨上善依据该段“阳胜”“阴胜”病机的临床表现解释“七损八益”之后,历代医家对此有:10余种不同的看法。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天下至道谈文献中分别有“七损”和“八益”的性保健知识公之于众至今,人们便以此作为标准解释,即使现行的内经讲义

17、或者内经选读,甚至研究生使用内经教材莫不遵循于此。,但是在学习或讲授时总觉得运用“性保健”知识解释“七损八益”存在着严重缺陷。显然,此前对此的种种解释皆未及根本。缺陷在哪里?既不能指导耄耋老人的养生,更不能用以指导青少年养生的缺陷。内经并无专门言“性”的内容。内经大凡涉及“性” 时,都将其列为致病因素,如若唯独此处以“性活动”释之就显得不协调。且与本篇以及其他篇章的内容不合。,“七损八益”是“洛书”这一文化之源在内经理论中的具体运用的体现。 “洛书” 模型自其建立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建构。 就“时间” 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五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

18、。 “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阳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57)的消长过程。 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 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下半年阳消阴长,故为“阴”。这是阴阳概念及这是阴阳概念及其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结合“洛书”在灵枢九宫八风中的应用,就能清晰的表达“七损八益”是指自然界一年四时阴阳消长规律的科学内涵。 “七”表达的是西方仓果宫兑卦位,时当秋分。“七损”正好表达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规律。 “八”表达的是东北方的天留宫艮卦

19、位,时当立春。“八益”表达了此时阳气渐盛,阴气渐衰的规律。“七”“八” 是指不同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状态。,如若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之“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的论述,可知“七损八益”表达的是自然界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规律。而“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是指掌握了四季阴阳消长规律,就能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得以调理,就可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标。,这也正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

20、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之四时顺势养生之意相契合。,例3:“始于一,终于九”,内经有三处分别从针法和诊法两个方面将“始于一,终于九”作为纲纪。就针法而言,分别在灵枢经的第一、第四十五两篇论及。就诊法而言,是在专讲诊脉内容的素问三部九候论论及。 内经为何要在诊察疾病、治疗疾病这两个临床工作的关键环节上起将其作为“纲纪”呢?,为何“始于一,终于九”是针道的“纲纪”? 依据灵枢九宫八风篇的内容可知,“始于一,终于九”语就是指“洛书”及其所表达的天文历法理念。,结合“洛书”布阵规律,五个“奇数”正对着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 “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

21、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阳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57)的消长过程。 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下半年阳消阴长,故为“阴”。这是阴阳概念及其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长夏秋)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乃至在此作用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 按五运六气理论而言,每个季节各有73.05天。五个“奇数”分布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四个“偶数”分布

22、在“四维”。同样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不同地域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在此影响下不同地域环境之中万物的生长变化。,五行本意是指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也表达了,五季依次循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的时间“序列”。科学地反映了春季万物复苏,如“木”之萌发; 夏季万物盛长,枝繁叶茂,此时为全年气温最高,犹如“火”之温热; 长夏气温高湿度大,植物开花结实,孕育新的生命,犹如“土生万物”; 金秋送爽,万物成熟,生机收敛,植物的枝叶枯黄凋谢; 严冬,阳热之气如同自然的“水”一样涵藏于地下,万物生机伏匿敛藏。 “五行”之“行”,即季节气候年复一年运行不息之意。,一、九、三、七分别表达了冬

23、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个时间节点的阳气状态和气候特征; 八、四、二、六表达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时间节点及其气候特征。,在太阳背景下的五季气候运行不息,万物也随之发生变化,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这就是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据上所述,“洛书”以太阳为坐标,以数理为符号表达了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五方地域、五季气候变化的运行规律(即“五行”)。 阴阳、五行、五方地域、气候变化等, 都是诊法辨证、灸刺治病,乃至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在内经中随处可见依据季节气候变化来论证针刺选穴、进刺深浅、刺灸宜忌等等。 这就是为何要将“始于一,终于九”作为诊病的纲领;要将“始于一,终于九

24、” 作为治病的“纲纪”的理由。(见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1月12日第4版“学术于临床”),学习内经,可以启迪中医临床智慧,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特色鲜明的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的建构,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归纳总结,从经验归纳总结所形成的理论,反映了中医经验医学的特色。许多有关病证的内容完全是临床经验的实录,是病案讨论,如素问的29、31、33、34、38、43、44、45、46、46等等篇论皆如此。 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之渊薮,同时也是检验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所提供的防治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仍然具有实用价值,并有可以不断拓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 举例说明如下,例1:不明原因发热案,吴嫩

25、妹,女,47岁。住院号:6036546,因“反复发热5个月”于2012年10月25日入住广州芳村医院。入院症状:神清,疲倦,发热,微恶寒,颈项、四肢轻微酸痛,口干口苦,偶有咳嗽咯痰,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纳眠一般,二便调。 舌淡暗水滑,边有齿印,苔黄腻,脉弦细数。诊断:1、中医辨证:内伤发热(阳虚寒凝)2、西医诊断:发热原因待查。结节性甲状腺肿。处方:当归四逆汤合吴萸姜附汤,入院第2、3天后,发热最高时39.1.无恶寒,无四肢、颈项酸痛,纳眠一般,舌暗红,苔白腻,脉濡无力。【提示】 胃受纳腐熟的水谷之气缘于脾虚不能升清,滞碍于体内而发热。处方:生附子、生晒参、干姜、白术、炙甘草、乌梅、生山萸

26、肉各45g服药第二天始至11月12日出院再未发热。,【讨论】,此例病因病机与素问调经论之“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相契合。 为了全面理解原文精神,并通过此处原文的学习,理解怎样运用“纵横联系”的学习方法学习内经,才不至于在运用经文时 “肢解”经文。,【相关原文】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风雨之伤人奈何? 寒湿之伤人奈何? 阴之生实奈何? 阴之生虚奈何? 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

27、,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緻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读此段经文时要注意:“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有“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很大的区别;“阳”指“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的外感之邪;“阴”指“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内伤之邪。“外”“内”分别指“外感病证”和“内伤病证”。“阴虚”“阴盛”,分别是指属阴的内

28、伤之邪所致之“虚”“实”, “阳盛”“阳虚”分别是指属阳的外感之邪所致之“虚”“实”。故此 “阴虚”“阴盛” “阳盛”“阳虚”非后世所言的“阴精”或“阳气”之“虚”“实”。而是上文对内伤邪气和外感邪气进行阴阳属性归类。“形气”,是指“脾气”。因为该篇发端即用神、气、血、形、志分别标记心、肺、肝、脾、肾。,劳倦伤脾,脾气不足不能升清、运化水谷精气一则致营养全身的精气衰少,二则精气滞碍体内而发热;三则水湿已得不到转运,故而后来出现胃纳欠佳、舌苔白腻等湿浊内停之候。 这一原文背景是李杲 “甘温除热”法发生源头,该“不明原因发热”案也契合原文机理。所以全国首家“中医经典临床基地”运用甘温之方药后,效若

29、“桴鼓” 。本案初诊时“发热,稍恶寒”,此时的症状机理为“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热” 。 何也? 示意如下图:,表证恶寒发热机理-“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热”,此段经文是李杲创立“甘温除热法”的依据,李氏认为此处发热是脾虚不能升清而致虚火下流之故,并据此创治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方中柴胡、升麻分别能升肝胆之阳和脾胃之阳。,“中医经典临床基地”认为:,本案则以脾虚所致的虚火不降而浮现论处,用其性大热的生附子、干姜为君药,人参、炙草、白术为臣,补脾益气,温运中土,乌梅、生山萸肉收敛浮现不藏之阳为佐使。使反复发热5个月的案例得以治愈,说明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也体现了同一病因病机所致病证,可以

30、在同病异治原则指导下运用与李杲完全不同的治疗思路遣方用药,同样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什么是“相火”? 为何又有虚热、阴火、相火等等称谓呢?这里涉及到中医理论中“火”概念的发生及其应用。请看见表:,例2,充血性心力衰竭,周仲瑛通过对灵10之“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素18之“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经文的研读,体悟出心衰的病机特点属于本虚标实,主要是气(阳)虚而瘀,水饮上犯心肺所致。由于气(阳)虚血滞,脏腑气化功能障碍,体内水湿痰饮潴留,本虚与标实互为因果。此即金匮要略所说的“血不利则为水” 。 据此而用温阳益气、活血通脉和祛痰(饮)利水

31、之法治疗心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例3:胆汁返流性胃炎,灵19有“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的记载,颇能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在临床上经常用疏肝利胆、降逆诠释现代和胃,方以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复代赭汤加减化裁,可取得良好效果。,例4:“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与“糖尿病足”,如果将“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与素奇病论之“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

32、、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例5:“薄厥”,素3: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素体肝阳上亢暴怒刺激诱发肝风内动突然昏倒或肢体软瘫,半身不遂(偏枯)褥疮。,学习内经,可以训练中医思维方法,中医思维方法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活动的内在核心,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演变以及中医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的内在原因。中医理论建构与临床思维涉及到众多的思维方式、方法,包括经验思维、取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与灵感等等,而这些思维方式、方法并未在中医学科体

33、系中取得独立的地位,但可以通过读内经来加以感悟。,思维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最本质、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人类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长久稳定而又普通起作用的思维定势或曰思维惯性,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这也是学习、掌握、运用,甚至评价中医药知识时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立场和态度,舍此则不能言中医。,认真把握中医思维特征,才是理解、认识、学习中医思维不同于西方思维时要解决的疑窦。 什么是中医思维的特征?中医理论基本特征是中医思维

34、特征发生的基因和灵魂。就中医理论的基本特征而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人的共识,还有“恒动观”“功能观”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思维方式,明显有别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东西方思维的特征各有侧重,互有区别。只有在正确地把握中医思维方法基础上去寻求解决中医药在发展创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才是最正确、最有效的办法和途经,也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才能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之所以重视和强调中医在学者们要学习并逐步建立中医思维方式、方法,是因为我们的年轻的中医学子们自从其呀呀学语以来所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

35、重实体”“重局部”“重理性”“重抽象”“重逻辑”等特征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医思维方式方法感到十分陌生和晦涩,无形之中在其思想之中就对中医理论、中医思维产生排斥,由于不能运用中医的思维去理解中医相关知识,所以就难以很快进入中医之门。如果中医学子们运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去思考中医药学的相关知识,非但解决不了学习中医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还很容易发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些中医专业的学生在临证实践甚至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仍然不能娴熟地运用中的思维方法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抱怨中医。凡此等等,都是我对中医思维方法是开启通往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掌握和运用中医思维方法也是中医人登堂入室的“轩

36、墀”的深切感受。,例如“类比思维”的运用-六淫理论的发生例1:六淫风邪、湿邪,自然界的“风”:流动、飘忽不定、轻清上扬、地势越高风越大,四季皆有,但以春季为多见。据此将临床常见的“头、上半身、肌表皮肤属性为阳的病症”就与“风”类比。将“肢体晃动、摇动、颤动”甚至“眩晕、瘙痒、症状游走不定”等也与“风”类比。自然界的“湿”:泥泞、沾着、有湿则水浑浊、有湿之物沉重下沉、地势越低湿度越大等等。据此将临床常见的“肢体沉重、分泌物排出物秽浊如浊涕、带下、便下脓血,以及病变多发于下半身”等等与“湿”类比。,例2:中医理论中的阳气。 素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

37、而上,卫外者也。”素3就以太阳作为类比推理的模型 ,从太阳的发光、发热、蒸发水分等,推论出阳气具有温煦、蒸化水液及“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等作用 ,还根据日出日落来推论人体内阳气昼夜的消长变化与日地相对运动的日节律同步。阳气有如太阳一样的温煦作用;阳气有卫外御邪作用;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推动作用,影响着人的寿命长短寿夭内经“阳气盛衰寿夭观”;阳气具有向外向上运动的特性。全篇内容围绕这一认识展开论述。,例3:“辨证论治”思维,素31:“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提出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伤寒病六经辨证思路,为

38、伤寒病两千多年来的辨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如“咳”“痿”“痹”“厥”“泄泻”“痛证”等等。,学习内经,可以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纵观中医学的发展之路,无不处处显露着黄帝内经的运行轨迹。例1:伤寒杂病论既是方书之祖,又是六经辨证体系的奠基之作,但仲景说是受其启迪;甲乙经是经络腧穴学的奠基之作,但却在复习其大部内容基础上的贡献; “金元四大家” 如李杲的重脾胃和“甘温除热”理论、刘完素的主火论、朱丹溪的相火论、张从正的攻邪论,都在内经基础上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三焦理论、血瘀理论,以及现代的面针、耳针、头皮针等等,都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的学术创新。例2:还有如用As2O3 治疗白血病,

39、不仅印证了“有故无殒,亦无殒”论断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中药毒性评价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例:3:肝豆狀核变性病. 这是遗传缺陷性疾病,多发于青少年时期,多呈现湿热特点。 如素3之“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素74之“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均说明因“湿”、“湿热”可以致“风”。而“风”之病证的脏腑定位当在肝,故宜用利湿清热龙胆泻肝汤加天麻、钩藤、防风、荆芥、刺蒺苈、藿香、香薷、茯苓、猪苓、黄柏等等,化湿、利湿、清利湿热、祛风之品。为何不能用虫类药物呢?因为虫类药物含铜高,用后反而加重病情。,学习内经,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医乃仁术,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随着现代

40、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概念有了全新的诠释和理解,在享受医学技术服务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医学的价值和终极目的,对医学人文关怀的期盼和要求愈来愈强烈。 因此,现代医学正在呼唤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会整合,人文关怀将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对医学提出的要求。,现代医学呼唤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会整合,将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对医学提出的要求。 为何学习内经就能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呢?因为,内经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的内经学术体系,本身就是医疗实践经验与哲学思想的有机

41、结合,是以生命科学的形式传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以习近平主席说过,“中医学是开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金钥匙”。我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因为,读内经可以沐浴先秦诸子百家的甘露,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内经在先秦诸子思想影响下构建其理论体系的,如秉承了儒家仁、义、忠、孝、礼等道德规范与社会伦理思想,蕴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如兼收并蓄理念秉承了杂家思想 ;精气理论受道家影响很深;阴阳五行理论源于阴阳家;诊治疾病必有法则是法家观念;受墨家思想影响提出治病主张务实和创新;对疾病的辨证分析不能不受名辨家的影响;“天人合一”“执中用和”“天地人三才模式”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渗透各个层面。可见

42、,学内经可以全面提升业医者的文化素养。,内经要求医生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医疗实践之中,以人为本,珍视生命。要求医生在为病人诊治疾病时,务必全神贯注,万分谨慎。施针时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 素宝命全形论)。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如素问的疏五过论征四失论对违犯诊法规范的举例说明;灵枢的官针官能对治病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同时也对违反诊疗原则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病疗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 。如“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灵师传),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特殊的

43、职业品德。“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即要求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头脑清醒(素方盛衰论)。医生诊病时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所谓“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素方盛衰论)。要全面诊察,审慎分析病情 。 医生的医疗行为必须严肃认真。严肃的批评了不良的职业作风,如“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素74)。,学习内经,可以成就名医,不想当名医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因为“名医”不仅仅是个荣誉,更主要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要担当病人的身家性命;要担当医治普通医生医治不了的疑难病症之责任;要担当中医药

44、学术传承与发展、创新的责任。 学术的发展是需要众多行业人士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所以在学术进步的同时也反哺了诸多学者、成就了学者的成长,如伤寒杂病论成就了张仲景、甲乙经成就了皇甫谧、诸病源候论成就了巢元方、太素成就了杨上善、素问次注成就了王冰等等,这些人在正史中几乎没有记载。因此说名家发展了医学,医学学术的发展反哺了、成就了名医。,成就了历代众多的医药学家 大凡成为中医大家者,无一不娴熟内经等经典,并通过临床实践灵活运用而有新的建树和发明,或续先贤之绪余,创立新说;或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推动临床学术的发展。 张仲景、皇甫谧、巢元方、孙思邈、“金元四大家”等等。,当代中医学者无不从

45、内经中汲取智慧,开启思路,形成其学术思想,例1:邓铁涛从内经“脾病而四肢不用”“治痿独取阳明”等有关论述中,体悟总结出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以补脾胃、升提中气法重症肌无力而获良效。 例2:国医大师张学文依据 “老年多瘀”“瘀血生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取效如神。例3:全国肾病治疗专家杜雨茂教授,依据“肾者主水”“肾者胃之关”论点,理脾调肾,辨治免疫失调性肾炎取得良好效果。例4:王庆其据“有故无殒,亦无殒矣”观点,变通地大剂量用大黄于治疗急性肝损伤,后来用动物实验证实,运用比常规用量45倍的大黄治疗急性肝损伤,取得 理想效果。 此外,像熊继柏誉满“三湘”、迟华基享誉齐鲁、陆广莘、王永炎、张伯礼、王琦、烟建华名传全国等等,他们都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学术思想而成为当代医学大家。,结 语,内经是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的源头活水,是历代无数名医大家成功的基石并伴随其始终。所以说,只要从事中医学事业,就必须研读内经并与之相伴终生。,谢 谢 ! 2012.5.3,谢 谢 ! 2012.6.27(2013年11月11日修改于羊城,2014年4月10日在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