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部刀刺伤护理查房,心胸外科,病史介绍mou,张某,男,16岁,2012“胸部刀刺伤后疼痛、流血半小时余”入院。T:36.5,P:133次/分,R:22次/分,BP:129/102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呼吸稍促,面色稍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光反射灵敏,右上胸壁见一长约1cm刀刺伤口,流血不止,胸骨左缘第六肋间见一长约3cm刀刺伤口,边缘尚整齐,流血不止,腹软,左大腿见一长约1.5cm刀刺伤口,流血不止,胸部+上腹部CT示:考虑心包积血。,病史介绍,急诊入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右心室修补心包开窗术”,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多处伤口已清创缝合,辅敷料包扎整洁干燥,左胸部伤口清创
2、缝合,左侧胸引管在位畅,引流出血性液体,腹软,留置尿管在位畅,引流出淡黄色尿液,四肢自主活动。予病重、禁食水、吸氧、心电监护、抗炎、止血、补液抗休克对症处理。29禁食水改为半流质饮食,停尿管。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CTX线检查:心影向两侧普遍扩大(积液300毫升以上);大量积液(大于1000毫升)时心影呈烧瓶状,上腔静脉影增宽,透视下心脏搏动弱。肺野清晰可与心力衰竭相鉴别。心电图:低电压、心动过速、大量积液者,可见电压交替。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在心前壁之间和心后壁之后均见有液性暗区,即当心包膜和心外膜之间最大舒张期暗区(10毫米时,积液为小量;10-19毫米之间则为中等量
3、;大于20毫米,则为大量)。心包穿刺:可证实心包积液的存在,解除心包填塞症状。留取部分积液进行相关病因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1、亚急性心脏压塞时,病人的呼吸困难为进行性的,也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和心前区闷痛并伴有乏力。2、出血性休克:全身冷汗、口渴、脉搏细速、呼吸浅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等休克症状。 3、延迟性心包压塞征:心脏伤口小,尤其是心肌的斜行刺伤,可自行闭合,出血停止,病情趋于稳定;但亦可在数天或数星期后,因血块溶解或脱落而再度出血,引起延迟性心包压塞征。,护理诊断,恐惧焦虑:与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有关。知识缺乏:缺乏有关病因和预防复发的知识。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排尿形态的改变:与术后留置
4、导尿管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术后变化体位限制有关。,护理诊断,急性心包压塞与心脏外伤出血有关。心脏破裂与外伤有关。 失血性休克与心脏外伤出血有关。猝死与呼吸受抑制有关。有感染的危险与开放伤口有关。,术前护理,迅速准确判断伤情:在心前区刀刺伤患者,一旦出现失血性休克、心包填塞、呼吸困难等症状,医师诊断考虑有心脏破裂的可能,应立即手术。有明显的休克及心包填塞症状,由医院绿色通道直接进入手术室急诊手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有效吸氧36L/min,必要时面罩给氧。 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面色、呼吸、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情况。,术前护理,补充血容量、保证重要的血液循环:用留置
5、针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若病情允许常规留置尿管,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心理护理,术后护理,病情观察:常规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脉搏、呼吸、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以及四肢肢端温度情况;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液体量;定时查血气分析,了解患者的氧分压和电解质情况。 体位:术后早期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病情平稳后抬高床头1030。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指导和鼓励,术后护理,患者进行有效的深呼吸和咳嗽咳痰,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并教会患者在咳嗽时用双手按压胸部伤口处,减轻咳嗽时的疼痛,促进肺膨胀,有利
6、于恢复。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受压、打折、扭曲、阻塞、滑脱,妥善安置引流瓶,避免踢倒打翻。遵医嘱给予负压吸引,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术后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和会阴护理,预防压疮。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受伤后一段时间内丧失心理应付机制,产生极度的恐惧、慌乱,存有惧死、惧残的心理,因此护士必须具有同情心、责任心,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树立其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健康教育,1、心理指导:鼓励及缓解患者和家属的恐惧、焦虑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
7、病的信心。2、健康指导:(1)预防感染:环境清洁、讲究卫生、注意保暖,预防感染。(2)饮食指导: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增强营养。(3)活动与休息:根据心功能,注意休息,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健康教育,3、出院指导:(1)三个月后进行复查,在此期间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2)正中切口者,3个月内平卧位休息,勿剧烈活动。3个月后,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1年内避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和外伤等,健康教育,4、健康促进(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2)注意饮食,增强营养,少食多餐,食量不可过饱,更不能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3)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出院后的生活质量。(4)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