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血脂的成分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 五级学员黄尹俞、潘思妤合编 指导老师:黎黍匀摘要:本文论述了血脂的概念定义,及其影响的各种因素,并对血脂引起的疾病进行详细的临床分类,论述了各类的临床报告,并从生化分析的角度深层次的揭示了血脂各个成分的关系和特征。关键词:血脂 成分 原理 探讨一 概念定义血脂指血浆中的脂质成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是血浆中主要血脂成分。胆固醇大部分(60-80%)由身体合成,少部分来源于食物。甘油三酯大部分由食物摄取,少部分由身体合成。胆固醇和甘油三脂都是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血脂主要包括:(1)胆固醇(简写为 Ch),约占血浆总脂的 1/3,有游离胆固醇和胆
2、固醇酯两种形式,其中游离胆固醇约占 1/3,其余的 2/3 与长链脂肪酸酯化为胆固醇酯。(2)磷脂(简写为 PL),约占血浆总脂的 1/3,主要有卵磷脂、脑磷脂、丝氨酸磷脂、神经磷脂等,其中 70%80%是卵磷脂。(3)甘油三酯,又称中性脂肪(简写为 TG),约占血浆总脂的 1/4。(4)游离脂肪酸(简写 FFA),又称非酯化脂肪酸,约占血浆总脂的 5%10%,它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因此“高血脂”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血脂的来源有二:一是外源性的,即消化道吸收来的;二是内源性的,即由体内组织动员或由肝脏合成而来。在
3、正常情况下,它易受食物成分及体内代谢的影响。血脂水平的变化极大,一般在餐后 36h 渐趋稳定。测定血脂水平应于餐后 1214h 为宜。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如:饮食没有节制、缺乏运动、肥胖、年龄增高、精神紧张等。用电泳法可把血浆脂蛋白分为以下四类:乳糜微粒、前 -脂蛋白、-脂蛋白、-脂蛋白。乳糜微粒的功能是转运外源性脂肪(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脂肪;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转运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和磷脂)。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与血液中的蛋白质分别结合成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其中高密度脂蛋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低密度脂蛋白
4、则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各类脂蛋白的主要成份、来源和功能列于表 1。表 1 脂蛋白的特性及功能分类 主要脂质 主要载脂蛋白来源 功能乳糜微粒(CM)甘油三酯 B48、AI、AII小肠合成 将食物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从小肠转运至其他组织CM 残粒 甘油三酯、胆固醇B48、E CM 中 TG 经脂酶水解后形成将胆固醇释放至肝脏;可能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极低密度脂蛋白(V 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 B100、E、Cs肝脏合成 转运甘油三酯至外周组织,经脂酶水解后释放游离脂肪酸中间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B100、E V 低密度脂蛋白中TG 经脂酶水解后形成属低密度脂蛋白前体,部分经肝脏
5、摄取;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B100 V 低密度脂蛋白和中密度脂蛋白中TG 经脂酶水解后形成胆固醇的主要载体,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摄取而被组织利用,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最强,与冠心病直接相关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磷脂,胆固醇AI、AII、Cs肝脏和小肠合成,CM 和 V 低密度脂蛋白脂解后表面物衍生促进胆固醇从外周组织移去,转运胆固醇至肝脏或其他组织再分布,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高密度脂蛋白-C 与冠心病负相关总胆固醇值的正常值,应在 200 毫克以下。而根据年龄的不同,若超过下列标准值,便属异常。20-25 岁:120mg/dL26-29 岁:14
6、0mg/dL30-39 岁:150mg/dL40-49 岁:160mg/dL50 岁以上:190mg/dL主要的脂蛋白分类乳糜微粒、极低密度(前-)脂蛋白(V 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a-)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这些蛋白是紧密相联的。而分类常就物理化学特性而言(例如电泳移动率及超速离心分离后的密度)。血中主要的脂蛋白转运为甘油三酯,乳糜微粒是最大的脂蛋白携带者外源性的甘油三酯经过胸导管到静脉系统,在脂肪的毛细血管和肌肉组织中,90%的乳糜甘油三酯通过一组特定的酯酶被转运,乳糜微粒被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进入到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中被利用或储存。这种脂酶快速地使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
7、内源性甘油三酯降解,引起中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丧失甘油三酯和脱辅基蛋白,26 小时内中密度脂蛋白通过分离更多的甘油三酯而进一步降解成为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 23 天,V 低密度脂蛋白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来源。低密度脂蛋白的排泄不是很清楚,肝脏清除约占 70% 有活性的受体位点清除循环中的大多数低密度脂蛋白 这些位点在肝细胞和特定的与载脂蛋白 B(apoB)结合的细胞表面和低密度脂蛋白关联的配体,低密度脂蛋白则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量很少但重要的一部分低密度脂蛋白被循环中的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旁路所清除,包括被巨噬细胞上的受体所摄入,清除,巨噬细胞可移动到动脉壁
8、上成为动脉硬化斑上的泡沫细胞。高血脂在医学上的定义是指由于脂肪代谢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疾病。高脂血症由极低密度脂蛋白产生过多或清除障碍以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成低密度脂蛋白过多所致。肥胖、糖尿病、酒精过量、肾病综合征或基因缺陷等都可引起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产生过多,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增高亦常与血高甘油三酯相关联,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障碍和 apoB的结构缺陷有关。另外,清除障碍亦可能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活力降低),这可能为基因或饮食因素所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蛋白结构的分子缺陷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异常常见的遗传学原因。脂质三角:是近年来提出的现代概念,是指脂质指
9、标中的三项重要成份低密度脂蛋白-C(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高密度脂蛋白)和 TG(甘油三酯)所构成的有机的三角关系。这三项指标对于全面评估患者的血脂状况和预测冠心病危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相关关系。是构成脂质治疗中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脂质治疗目标正是针对这三项指标所制定的范围。表 2 血脂水平的分层标准表 单位 mg/dl(mmol/L)指标 合适范围 边缘升高 升高 降低胆固醇 2.3mmol/L 为过高 (2)脂蛋白 测定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比总胆因醇更有意义 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关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降脂药物主要有
10、:(1)胆酸结合树脂;(2)烟酸类;(3)苯氧芳酸类。四 临床报告1、我国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血浆总胆固醇180mg/dl 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就大大增加,并据此作为中国人的正常血脂上限。2、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调整生活方式才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基础。调整生活方式的关键在改变饮食习惯和适度锻炼两个方面。少食高糖食品,多选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膳食中的胆固醇几乎全部来自动物源性食物,其中以禽卵、动物脑髓、内脏中胆固醇最丰富,炸鸡腿、三明治等含胆固醇也较多,应少吃或不吃。而一些蔬菜象洋葱、竹笋,以及诸如柚子、酸枣、刺梨、香蕉、柑桔、山楂等种类的水果具有调整血脂代谢、延缓动脉硬化的保健作用,经
11、常食用益处多多。节制饮食只有一种相对消极的方法。如果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降血脂的效果会更好。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下文中称指南)中根据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综合危险将危险等级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肥胖、年龄等。指南中将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定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危险程度的大小决定干预的强度,因此胆固醇 160mg/dl, 低密度脂蛋白-C 100mg/dl 时,这些高危人群就应该服用调脂药物了。不能仅仅以血脂化验单的数值作为调脂治疗的绝对标准,一定要结合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就应该越早的使用调脂药,在多个危险因素面前,“正常”的血脂水
12、平会变得“不正常”了。4、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都是心脏病形成的危险因素。如果血液中甘油三酯浓度过高,一样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日本研究人员为了调查总胆固醇正常的人群,其甘油三酯浓度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持续追踪 11068 位 40 至 69 岁没有冠状动脉疾病与中风的日本人群,长达 15年半之久。参与调查的人,男女平均总胆固醇分别为 183 与 195mg/dL。在 15 年半的研究期间内,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人数达 245 人次。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与病人的甘油三酯浓度有呈正比的关系。男女病人只要甘油三酯增加 88.5mg/dL,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机会就分别增加 29%与
13、 42%,而且不受胆固醇浓度高低的影响。5、血脂家族中的“好孩子“和“坏孩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可以威胁到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坏孩子“低密度脂蛋白将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运输到身体各处,包括心脑血管。当它的含量增高时就会沉积于动脉的内膜,同时刺激血管的内膜增生,在血管内壁上形成粥样斑块,同时造成“血稠“。如果血脂持续增高,斑块就逐渐增大增多,血管壁也增厚变硬了,血管腔变小,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引起这一血管供应的部位缺血,严重时供血中断,供血部位的组织就会坏死。发生在心脏,就是心肌梗塞,发生在脑,就是脑梗塞。“好孩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心脑血管的保护神,它
14、主要由肝脏产生,可将全身各处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进行处理,被称为血管的清道夫,它增多时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减缓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的有力保障。研究发现,使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 0.026mmol/L,则冠心病的发生与死亡率的危险性可以减低2%3%。6、芬兰 Kuopio 大学的研究者还发现,中年人的收缩压高或高胆固醇水平或两者都高,可增加患者晚年发生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的危险。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是老年痴呆中较常见的一种。7、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特别是1000mg/dl,或 11.3mmol/l 时)主要引起急性胰腺炎;轻到中
15、度高甘油三酯血症(200mg/dl,或 2.3mmol/l)与心脑血管事件有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往往伴有其他的脂质紊乱。也就是说,甘油三酯是间接致病。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处理,可先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调整饮食结构等而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如果效果不好,可考虑用药物治疗。8、少数高脂血症可以表现为黄色瘤,是发生在皮肤的局限性隆起,颜色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边界清楚,质地比较柔软,常见于眼睑周围。家族遗传性高脂血症更容易出现黄色瘤。当高脂血症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可表现为头晕、胸痛、胸闷、腹痛、肢体疼痛、麻木,视物模糊、视物扭曲等症状,多是因为高血脂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身体局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但缺
16、乏特异性。当最终发展为冠心病、脑中风及其它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时,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9、哪些人容易患高血脂症:第一,高血脂症有一些高危人群,这些人如果有了高血脂症以后就属于高危,高危人群本身有高血压病,如果再有高血脂症那是高危人群。第二,糖尿病的病人是高血脂症的高危人群,糖尿病的病人要对血脂特别慎重。第三,冠心病,包括有心绞痛或者有过心肌梗死这一类。第四,有过脑血管的病变,比如脑出血、脑栓塞、脑梗塞,这类病人也是高血脂症的危险病人。第五,肥胖,胖人不见得血脂都高,但是血脂高的人如果肥胖,这两者之间是一个恶性循环。应该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脑血管病的这一类人我们都列为高血脂症的高危
17、人群。10、有人认为,降压治疗不能明显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可能是某些降压药造成了血脂升高,因而抵消降压药所产生的有益作用。糖皮质激素(常简称为激素)是一类用于治疗哮喘、关节炎等常见病的重要药物。长期应用却可能引起面部和背部的脂肪堆积,并同时使其他部位的皮下脂肪消耗增加, 因而会使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还有其他一些药物也可引起短时间的轻度血脂升高。医学研究证实:绝经前后女性的胆固醇水平开始升高并超过男性。其它血脂成分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在女性体内变化情况也基本相似,究其原因,简单的说:就是体内激素发生了变化。女性在正常月经周期,激素分泌正常,体内有足量的雌激素。雌
18、激素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并且有抗氧化剂的作用,可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还可以防止和减少血栓的形成。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内源性雌激素分泌减少,就会导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这将增加冠心病、脑中风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的危险性。最近,权威期刊柳叶刀研究报告,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妈妈,生下的小宝宝看起来虽然很健康,但是到了长大之后,却比其它孩子更容易患高血脂。11、高血脂并发疾病:如果血脂过多 容易造成“血稠” 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 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 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 将导致视力下
19、降 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 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 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 会出现肢体坏死 溃烂等 此外 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 诱发胆结石 胰腺炎 加重肝炎 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 老年痴呆等疾病 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导致脑中风 冠心病 肢体坏死 眼底病变 肾脏病变 神经病变等 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哪些人易患脂肪肝:高血脂患者 糖尿病患者 腹部脂肪堆积者 长期大量饮酒者 肥胖者和患有病毒性肝炎者 脂肪肝有那些症状:轻度脂肪肝多数无自觉症状 中度 重度表现为肝肿大食欲减退 肝区胀痛 转氨酶升高 少数出现
20、轻度黄疸 脾大等 脂肪肝患者应该怎么办:早期治疗 可以阻止脂肪肝的发展 大多数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 包括祛除病因 改善生活方式 调节饮食结构;应用调脂药进行治疗12、已经发生了肾脏病,如果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它就会与肾脏内的系膜细胞特异性地结合,引起系膜细胞的增殖,即促进了肾小球的硬化,也可以说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前奏。近年专家们还发现,血浆中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异并不明显,可是肾脏组织中有载脂蛋白的沉积。一旦出现沉积,尿中排出的蛋白量会更多,血浆总蛋白水平更低,如果做肾穿刺,发现肾组织中的硬化改变更明显。因此,认为载脂蛋白在肾脏的沉积可加速肾脏的损伤,此种局部的沉积,比全身血脂升高对人类肾小球的损
21、伤更严重。引起动脉血管病变、加速动脉硬化病程的因素还有:抽烟、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糖尿病。 五 生化分析脂蛋白主要是由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绝大多数是在肝脏和小肠组织中合成, 并主要经肝脏进行分解代谢。位于脂蛋白中的蛋白质称为载脂蛋白, 现已发现有 20 余种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能介导脂蛋白与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受体结合并被摄入细胞内进行分解代谢。在脂蛋白的代谢过程中, 有几种酶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脂蛋白脂酶和肝甘油三酯脂酶(或称肝脂酶)。所以,血脂代谢就是指脂蛋白代谢, 而参与这一代谢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和脂酶。CM(乳糜颗粒)来源于食物脂肪, 颗粒最
22、大, 含外源性甘油三酯近 90%, 因而其密度最低。正常人空腹 12 小时后采血时, 血浆中无 CM。餐后以及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浆中含有大量的 CM 时,因其颗粒大能使光发生散射, 血浆外观混浊。将含有 CM 的血 浆放在 4静置过夜, CM 会自动漂浮到血浆表面, 形成一层“奶酪“, 这是检查有无 CM 存在最简单而又实用的 方法。CM 中的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主要是 Apo AI 和 C, 其次是含有少量的 Apo AII、AIV、B48 和E。V 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仍然很丰富, 占一半以上。由于 CM 和V 低密度脂蛋白中都是以甘油三
23、酯为主, 所以这两种脂蛋白统称为 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在没有 CM 存在的血浆中,其甘油三酯的水平主要反映 V 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由于 V 低密度脂蛋白分子比 CM 小, 空腹 12 小时的血浆是清亮透明的, 只有当空腹血浆中甘油三酯水平起过3.3mmol/L(300mg/dl)时, 血浆才呈乳状光泽直至 混浊, 但不上浮成盖。V 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载脂蛋白含量近 10%, 其中 40%-50%为 Apo C, 30%-40%为 Apo B100, 10-15%为 Apo E。中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是极低密度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相比, 其胆固醇的含
24、量已明显增加。正常情况下, 血浆中中密度脂蛋白含量 很低。目前有关中密度脂蛋白的认识仍不大一致, 有人将其归于 V 低密度脂蛋白, 称其为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残粒(极低密度脂蛋白 remnant)。但也人认为中密度脂蛋白是大 颗粒的低密度脂蛋白,命名为低密度脂蛋白 1。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 中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有其自身特点的脂蛋白, 应将其与 V 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区别开来。中密度脂蛋白 中的载脂蛋白以 Apo B100 为主, 占 60%-80%,其次是 Apo C(10%-20%)和 Apo E(10%-15%)。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 其胆固醇
25、的含量(包括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在一半以上。所以,低密度脂蛋白 被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血浆中胆固醇约 70%是在低密度脂蛋白内, 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时, 血浆胆固醇浓度的升高与血浆 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一致的。由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小, 即使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很高, 血浆也不会混浊。低密度脂蛋白中载脂蛋白几乎全部为 Apo B 100(占 95%以上), 仅含有微量的 Apo C 和 E。Lp(a)是 1963 年由 Berg(北欧的一位遗传学家)利用免疫方法发现的一种新的脂蛋白。Lp(a)的脂质成分类似于低密度脂蛋白, 但其所含的载脂蛋白部分除一分子 Apo B100 外, 还含有
26、另一分子载脂蛋白即 Apo (a), 二个载脂蛋白以二硫键共价结合。 目前认为 Lp(a)是直接由肝脏产生的, 不能转化为其他种类脂蛋白, 是一类独立的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颗粒最小, 其结构特点是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载脂蛋白以 Apo AI 为主, 占 65%, 其余载脂蛋白为 Apo AII(10%-23%)、Apo C(5%-15%)和 Apo E(1%-3%), 此外还有微量的 Apo AIV。高密度脂蛋白可进一步再分为高密度脂蛋白 2 和高密度脂蛋白 3 两个亚组分。高密度脂蛋白 2 颗粒大于高密度脂蛋白 3, 而其密度则小于高密度脂蛋白 3。
27、两者的化学结构差别是, 高密度脂蛋白 2 中胆固醇酯的含量较多, 而载脂蛋白的含则相对较少。成熟的血浆脂蛋白大致为球形颗粒, 由两大部分组成, 即疏水性的核(含胆固醇酯、甘油三酯)和亲水性的外壳(含 磷脂、游离胆固醇、载脂蛋白)。各种脂蛋白以及同种脂蛋白颗粒间的核和外壳中的各种成份是不断地进行交换。1、载脂蛋白:载脂蛋白是位于脂蛋白表面的蛋白质, 他们以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类脂蛋白中。各类脂蛋白也因其所含载脂蛋白的种类不同, 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代谢途径。例如, CM 来源于小肠含 Apo B48, 而极低密度脂蛋白由肝脏合成则 含 Apo B100。一般认为, 载脂蛋白至少有下列
28、五方面的功能:(1)与脂质的亲和作用而使脂质溶于水性介质中;(2)运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3)作为脂蛋白外壳的结构成份, 与脂蛋白外生物信息相连联;(4)以配体的形式作为脂蛋白与特异受体的连接物。载脂蛋白结合到受体上是细胞摄取脂蛋白的第一步。例如 , Apo B100 能被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识别, Apo E 不仅能被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识别,还能 CM 残粒受体识别。(5)激活某些与血浆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类。例如, Apo AI 和 CI 能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icithin: cholesteryl acetyl transferase, LCAT), 该酶催化高密度脂蛋白中的游离胆
29、固醇酯化为胆固醇酯;Apo CII 则可激活脂蛋白脂酶, 该酶可水解 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2、脂蛋白受体血浆脂蛋白在体内的分解代谢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受体结合而实现的。目前了解较为清楚的脂蛋白受体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这种受体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上, 但以肝细胞上最为丰富, 对脂蛋白分子中的 ApoB 和 Apo E 有特异性识别和高亲和性结合能力, 故亦称为 Apo B、E 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主要参与极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许多实验表明人体内除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外, 还有其它脂蛋白受体。脂蛋白代谢:一般说来, 人体内血浆脂蛋
30、白代谢可分为外源性代谢途径和内源性代谢途径。外源性代谢途径是指饮食摄入的胆 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小肠中合成 CM 及其代谢过程;而内源性代谢途径则是指由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 后者转变为中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被肝脏或其它器官代谢的过程。此外, 还有一个胆固醇逆转运途径, 即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外源性代谢途径CM 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膜细胞内合成。小肠粘膜吸收部分水解的食物中所含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和胆固醇后, 肠壁细胞能将这些脂质再酯化, 合成自身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此外, 肠壁细胞还能合成 Apo B48 和 ApoAI; 在高尔基体内脂质和载脂蛋白组装成乳糜微粒,然
31、后分泌入肠淋巴液。原始的 CM 不含有 Apo C, 由 Apo B48、Apo AI 和 Apo AII 与极性游离胆固醇、磷脂组成单分子层外壳, 包住非极性脂质核心。在淋巴液中原始 CM 接受来自于高密度脂蛋白的 Apo E 和 Apo C 后逐渐变为成熟, 然后经由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由上可见, CM 的生理功能是将食物来源的甘油三酯从小肠运输到肝外组织中被利用。在这个外源性的代谢途径中, CM 表面有某些成份如载脂蛋白、磷脂等则转移到 高密度脂蛋白。CM残粒则运载食物中的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到肝脏。一般认为,食物来源的胆固醇不直接影响血浆中其它种类的脂蛋白中胆固醇含量。因此,在食物脂肪
32、的主动吸收过程中,血浆甘油三酯浓度会暂时性升高,而血浆胆固醇含量则几乎无变化。内源性代谢途径(1)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极低密度脂蛋白是由肝脏合成, 其主要脂类为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脂质原料来源于吸收的 CM 以及糖类物质在肝脏中的转化和脂肪组织动员出来的游离脂肪酸、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除来自 CM 残粒外, 肝脏自身亦合成一部分。极低密度脂蛋白的 Apo B 攬 100 攭全部在肝脏内合成。V 低密度脂蛋白刚分泌进入血液循环时, 含有极少量的胆固醇酯, 而大量的胆固醇酯则来源于高密度脂蛋白。这是 由于血液中存在有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后者的生理功能是将高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酯转移到其他类
33、脂蛋白(主要是极低密度脂蛋白)。内源性甘油三酯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离脂肪酸。流经肝脏的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或肝 脏自身合成的游离脂肪酸增加, 都可加速肝脏合成和分泌 V 低密度脂蛋白。肝脏利用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的速率受饮食的影响。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使肝脏每天合成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达 100 克, 而脂肪饮食则仅使肝脏每天合成分泌 V 低密度脂蛋白 25克。相反,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则较少影响 CM 的合成, 而高脂肪饮食可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V 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的初始阶段类似于 CM, 即从高密度脂蛋白中获 Apo CII 后, 大量的甘油三酯被存在于周围组织
34、毛细血管床中的 LPL 水解, 释放出游离脂肪酸, V 低密度脂蛋白颗粒逐渐缩小, Apo C 和 Apo E 又转移到高密度脂蛋白颗粒中去。Apo B100 保留在 V 低密度脂蛋白颗粒中 , 残留在血液中的颗粒称为 V 低密度脂蛋白残粒(亦有人称之为中密度脂蛋白)。V低密度脂蛋白并非呈均一性, 可进一步分成许多亚组分。其中较主要的有 V 低密度脂蛋白攬 1攭和 V 低密度脂蛋白 2, 前者为大颗粒 V 低密度脂蛋白, 后者为小颗 粒 V 低密度脂蛋白。V 低密度脂蛋白攬 1 攭有两种代谢命运, 其一是经 LPL 的作用脱脂后转变为 V 低密度脂蛋白 2; 其二是直接从血液循环中被清除, 这
35、可能与 一种新的受体参与有关。V 低密度脂蛋白 2 除了由 V低密度脂蛋白攬 1 攭转变而为来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肝脏直接合成分泌的。以往认为 V 低密度脂蛋白残粒全部经由中密度脂蛋白转变为低密度脂蛋白。但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 只有一半或少于一半的 V 低密度脂蛋白转变成低密度脂蛋白。这视 动物种属不同而异, 人类不到 50%。其余的 V 低密度脂蛋白绝大部分被肝脏所摄取, 也可能被肝外组织摄取一部分。而且, 血浆中 V 低密度脂蛋白很不均一, 大颗粒的、富含甘油三酯的 V 低密度脂蛋白迅速被清除, 仅 10%左右转变为低密度脂蛋白; 小颗粒的、含甘油三酯少的 V 低密度脂蛋白 清除较慢,而且有 40%左右转变成低密度脂蛋白。V 低密度脂蛋白或 V 低密度脂蛋白残粒在体内的直接分解代谢是通过肝脏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