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24745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国际关系复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际关系 一、国际关系概论 第一章 国际关系的形成 1-1 早期国家与国际关系 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构成早期国际关系,处于不成熟不发达的状态,总体特点是偶然性、 地区性、有限性、幼稚性。 1-2 现代国家与现代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深刻的经济动因,在欧洲促使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要求建立统一现代的民族国家。国家的四个因素是:定居的居民、一定的领土、政府、主权。 二、现代国际关系初期的特征 1、19 世纪中期,一个囊括全球的国家关系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关系发展到世界规模,是资 本主义内在逻辑充分展开后的外在表现。 2、欧洲占据世界舞台中心,在国际事务中占

2、支配地位和主宰作用的必然是欧洲列强; 3、政治性国际组织开始出现。 4、17 世纪起,国际法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国际关系发展而逐渐形成国际法体系。 三、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这一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全球 进程有如下影响:(1)确立了民族国家为国际关系主体的地位,主权平等原则得以确立,主权 平等、独立的民族国家体制成为国际关系活动的坚实基础。(2)这一体系是国际法产生的重要 标志,如主权平等原则、条约必须遵守、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3) 在欧洲大陆确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的多极格局。 2、维也纳体系 1814-

3、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奥、俄、普操纵会议,主要调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 的疆域,实现欧洲均势。这次会议恢复了欧洲多极均势格局,即多强争霸欧洲的局面,列强并立, 相互制约,形成了英、法、奥、俄、普“五角政治”,英俄两个侧翼国家占有优势,英国在欧洲均 势中起“平衡手 ”作用,这就是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百年和平。它对国际关系的贡献还有四个: (1)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奴的宣言;(2)制定国际河流航行的“开放”制度;(3)外交 代表等级条例;(4)“欧洲大国协调”和“ 会议外交”,开创了和平时期尝试解决重大国际问题 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雅尔塔体系 第二章 当代国际关系的

4、演变 2-1 国际关系从冷战走向冷战后 一、雅尔塔体系终结 古巴导弹危机:(03 年名词)1961 年美国与古巴断交。苏联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半球势 力范围的机会,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美国感到不安。1962 年 8 月底,美国 U2 高空侦 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总统立刻在 9 月 4 日对苏联发出警告。苏联予以否 认。但是在 10 月 14 日后,U 2 飞机拍摄到苏联正在修建的中程与中远程导弹发射场的照片。 10 月 22 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正式通报苏联在古巴设置中程导弹的“惊人”消息,宣布对 古巴实行名为“ 隔离” 的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

5、,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出 所有中程导弹。根据肯尼迪的命令,一百八十多艘美国军舰在加勒比海进行巡逻,形成对古巴的 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 触发核战争的危机笼罩着美国和全世界。核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赫鲁晓夫自知苏联仍处于军事劣 势,无可奈何地后退了。在 10 月 28 日的复信中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 结束了。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这场危机不仅对美、苏关系,而且对整个 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把世界推到核战争的边缘,最后又不得不妥 协,从而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

6、的新阶段。但苏联在危机期间深受屈辱, 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两个超级大国新的激烈争夺。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霸权主义:大国或强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以强凌弱,肆意 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称王称霸,以达到控制、支配、统治其他国家和 地区直至世界的目的。它是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别名,它是对世界和平和安全与稳定的严重 威胁,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障碍。 二、多极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1、大国伙伴关系的趋势性特点: (1)基础是日益扩大的共同国家利益,即国家利益的交叉和汇合点。 (2)起点高,具有战略性。 (3)本质上要求非敌性。 (4)目标是在战略

7、高度上建立平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是一种保持协调、合作 和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5)具有涵盖面大、运作性强的沟通、对话、磋商与管理的有效机制。 (6)合作与制约、协调与竞争、朋友与对手的两面性、复杂性。 (7)连锁互动以维持多边协调与平衡的总体格局。 2、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1)综合国力竞争为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 (2)全球层次缓和与地区层次的动乱并存 (3)和平与发展发生重大转移,经济被提到战略高度 (4)综合安全成为 21 世纪主流安全概念 (5)多种文明的复兴、并存、竞争与融合 (6)全球问题激化与全球治理 第三章 国际关系中的基本行为者:国家 3-1 国家与国家主权 民族国家:

8、国家在现当代的主要形式,从狭义上讲,指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是民族与国 家的重合。实践中,泛指那些具有共同历史、统一政治和同质文化的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国家主权:这一概念又 16 世纪法国的让,布丹提出。主权是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和最 根本的属性,指一国具有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具有至高无上、不受限制、 不可分割的性质,构成一切国家权力源泉。最高性和终极性是其特征。主权具有对内对外两种属 性,对外表现为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拥有对本国疆界内一切事务最高统治 权。 主权的衰落:一战后,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多方面挑战:(1)永久和平与主权。认为主权国 家在对外政策上不受

9、任何外部限制的主张,是欧洲国家将战争频发的根源,是妨碍建立永久和平 的障碍。(2)权力不平等与主权。国家主权要求各国相互平等相待,然而现实尚未如此。(3) 经济全球化与主权,一国对本国经济的控制能力下降。(4)国际一体化与主权。国际一体化是 高度相互依存的产物,意味着国家利益的融合和主权的逐步转移。(5)人道主义和主权,西方 大国借其他国家内部的人权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大肆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事实上,广大发展中国 家仍视主权为增进国民福利和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 3-2 国家利益 一、概念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分析出发点,它设定了一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决定了一国国 际行为的行为规律。它包括

10、客观与主观两种成分,从另一种表现看,即有全民性与阶级性。国家 作为客观的存在,其生存需要一些客观的利益需求,国家利益是国家维护的社会各阶层共存的普 遍利益,即代表所有国民的共同利益,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最广泛的代表性和最高的综合性。同 时,以国家利益面目出现的东西往往是权势集团主观图解出来的产物,是伪装成国家利益的私人 利益或集团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控制国家机器,统治阶级以国家名义,动用国家权力 来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并阻止和一己私利相违背的全民利益或其他特殊利益的实现。在分析国 家利益时,既要分析一国客观的和全民的利益,也不能忽略一国主观杜撰的、以国家利益出现的 统治阶级利益。 二、内

11、容 1、国家的生存: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民生存 2、国家的制度 3、国家的发展 4、国家的特性:保存国家的核心价值,即高度认同。 三、国家利益的轻重缓急。优先次序根据三个方面判断:(1)分析利益不同本质;(2)分 析外部国际环境的特征;(3)依据国家说拥有的权力和资源的多少。如:主要利益与次要利益、 当下利益与未来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 四、国家利益的碰撞 不同国家利益出现和谐有两种情况:相似利益与互补利益、国家间的平行利益既不和谐,也 不冲突。国家间冲突利益最引人注目,如安全利益的冲突、制度利益的冲突、发展利益的冲突和 文化利益的冲突。 3-3 国家权力 一、概念:一国控制或影响国家环

12、境和他国意志与行为的能力,是一国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 手段。国家权力的分布是决定国际格局形态的一个决定因素。权力包括强制力和影响力,不等于 实力,本质上是实现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与手段。 二、分类:国家权力可分为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有形权力(硬权力)由各种实力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无形权力(软权力)则由政府质量、士气、 社会凝聚力、外交质量、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吸引力构成。 三、特点:相对性、情境性、动态性、权力多面性 克莱因权力计量公式(05 年名词):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克莱因在世界权力的评价 一书中,提出一个对国家权力进行综合计量的公式:P(C EM)

13、 (SW)。P 为权力; C 表示人口和领土在内的基本实体,满分 100;E 表示经济实力,满分 200;M 代表军事力量, 包括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满分 200;S 代表战略意图,最高为 1 分;W 表示追求国家战略的意 志,最高为 1 分。SW 之和是一个系数,它反映了一国的实力在转变为实际的国家权力时放大 和缩减的程度。在国家物质实力为一定时,如果国家战略目标明确,追求战略目标的意志坚定, SW 之和就可能大于 1,从而使一国权力可以高出其实际具备的物质实力,反之则不及。 第四章 国家的对外政策 4-1 概说 对外政策:一国的外交决策者依据对国家利益的认知所决定的一系列处理对外关系的政策

14、和 方针,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国际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充分利用国际机遇来推进国家利益的实现。 一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分为长程目标、中程目标和近程目标。长程目标通常涉及建立一个理想的国 际秩序;中程目标是确立通向理想国际秩序的法理、道德和物质基础,排除阻碍理想国际秩序出 现的各种障碍;近程目标是国家在处理日常对外交往和应付各种突发危机时所要实现的意志。同 时,一国对外政策目标又可分为对外安全政策目标、对外经济政策目标、对外援助政策目标、对 外人权政策目标。 对外政策类型可分为:扩张与自保;霸权均势搭车;安全优先型与经济优先型;意图型、宣 誓型、操作型对外政策。 均势政策:均势是国际间几种基本的力量处于

15、平衡的一种状态。均势政策则是促成和维持这 样一种状态的政策,它试图阻止一国或某一国家集团获得压倒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优势, 从而使国际关系保持基本稳定。其核心是相对较弱的国家联合起来遏制强国的野心。 4-2 对外政策的决策模式 一、理性决策模式(经典模式) 1、两个基本假定:国家是一个单一行为主体,有单一意志并可由一个单一个人来代表;决 策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通过一种成本核算的方式,试图以最低的成本来达到最佳效果。 2、决策程序:设定目标、拟定方案、方案评估、决策 二、组织过程模式(集权型) 分权型政府,决策成了涉及对外事务的各职能部门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的总和,决策时基于组 织内的标准作业

16、程序的一种机械的或半机械过程的产物。 三、政治过程模式(分权型) 对外决策是参与决策的各方讨价还价的产物。决策权分散,存在多元决策者。参与决策的人 会同时考虑四种利益:国家安全利益、国内政治利益、组织利益、个人利益。应搞清是什么人参 与决策,如何作出最终决策。 四、危机决策模式(集权型) 采取高度集权的方式,在危机严重性、时限性、突然性三要素同时作用下,采用如下过程: 接受一定的变量与信号做出反应信号反馈修正目标再做出反应。 4-3 对外政策的决策者 1、国家最高领导人 2、政府功能部门 3、议会 4、利益集团:狭义上主要指那些私人性质的团体,其成员具有相似的政策主张和立场,并 希望通过共同的

17、努力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广义上还包括那些追求自身利益的公共机构。主要有四 类: (1)经济利益集团:主要使命是追求自己经济利益,对政府对外经济政策影响较大,并在 影响和游说政府决策的过程中相互竞争。如:雇主集团、商会、劳工集团。 (2)军事工业复合体:(05 年名词)这一词语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 20 世纪 50 年代 提出,以后被普遍用来指称那些主张加强国家防务的利益集团。这一复合体中,核心是那些从事 军工生产的企业,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乐于不断看到政府增加军事开支,渲染本国国家安全的 脆弱性。政府部门主管军事情报的人士也常与他们联合,这些人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通常夸大来 自外国的军事威胁,主

18、张加强国防,并在对外政策中倾向与动用武力。 (3)单议程利益集团:没有系统的对外政策主张,关注的政策领域仅仅局限于政策某个方 面。 (4)外国利益集团:存在两类维护和促成某个外国利益的利益集团。一类由少数族裔公民 组成,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原来祖国的利益,他们资金雄厚,组织严密,能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选民;一类是外国政府或企业为了在某个国家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利益而在该国建立起来的院外 活动团体。 5、公众。通过全民公决方式影响。 第五章 对外政策的手段:外交 5-1 外交的历史演变 外交: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和人员的官方行为,处理国家关系和参 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

19、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对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态和 类别的外交。即以和平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运用智慧、给于利益或施加非暴力制裁来 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 “胡萝卜”方式:当两国在某一领域出现利益冲突,一国要实现特定利益必然遭遇另一国的阻 碍。一国可给予另一国在其他领域相应的利益补偿,帮助其他国家实现那一领域的国家利益,来 换取该国改变在特定领域的政策行为或政策,以实现一国认为更加重要的这一特定利益。 5-2 外交规则和惯例 外交承认: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为 该国合法政府。当一个新国家出现时,或当国家更名时,国家承认问题便出现。各国在行使

20、承认 权时,通常考虑的是依靠新国家是否具备了主权国家的属性,或原有国家的新政府是否在本国实 行有效控制。 5-3 外交的功能 1、情报搜集 2、外交代表 3、外交谈判 4、危机管理。 5-4 外交在当代的发展 多边外交:数行为主体通过建立的国际组织、缔结的国际条约、举行的国际会议等开展的各 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多边外交的展开形式主要有:围绕国际组织的和围绕国际会议的。 经济外交:两层含义:外交越来越具有经济内涵:外交越来越多的采用经济杠杆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涉及经济事务的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中心内容,大多从“以经济 出外交”转为“以外交促经济”。国家在追求经济性质的政策

21、目标的同时,也广泛采用经济杠杆 (含经济好处与经济制裁)来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目标。 经济制裁:有意识的采取政策来限制或剥夺某一国家经济利益,以迫使该国改变其某一对外 政策或行为。但制裁常常失败,因为制裁往往会激起被制裁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所损害的往往是 被制裁国无权无势的阶层;制裁国本身信誉存在问题;制裁也会损害制裁国自身的利益;通常不 能得到广泛的国际支持。 公众外交:(06 年名词)公众的态度与舆论的导向正在成为影响各国外交政策方向的重要 因素。以各国公众和舆论为对象,并试图争取其支持和同情的公众外交迅速发展,外交公开性和 透明度迅速增加。各国政府外交中许多精力放在争取他国人民和舆论上面。 首

22、脑外交:由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或最高外交决策者直接参与的双边或多边外交协商或谈判, 其方式有首脑之间面对面的双边或多边会谈和首脑之间的热线联系等。这种外交反映了战后外交 工作的新趋势。首脑直接交流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合作。但其缺乏灵活性,是危险的。 第六章 对外政策的手段:武力 6-1 武器演变 C3I:灵巧武器的一类,即复合一体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这一系统把指挥、控 制、通信和情报连成一体,是武器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通过这一系统,指挥官能迅速 得到所需要的战场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指挥和控制,使作战行动能灵活有序的顺利进行。 6-2 武力行使的方式 武力作为对外政策的手段,其作用

23、有实战和非实战两个层面,是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统一。 一、武力作为外交的后盾 二、武力威慑与武力威胁 异同:二者都是武力的非实战使用,都是通过调动本国的武力资源来和平的达到自己的对外 政策目标。武力威慑是以此来遏制其他国家实行的损害本国利益的政策和行为,而武力威胁是迫 使其他国家屈服于本国的意志。武力威慑是促使他国不做某些事情,是被动和防御的;武力威胁 是强迫他国做某些事情,是主动和进攻的。 一国能否通过这两个因素来达到自己打对外政策,取决于三个要素的组合:一是是否拥有足 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二是是否有实际使用武力的决心;三是被威慑或被威胁的一方是否相信这些 武力和使用武力的决心并调整自己的政策

24、和行为。 三、武力干预 一国将自己的军事力量派遣到另一国的领土上来影响该国事态的发展和政策,达到本国的某 项外交政策目标。 四、战争: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6-3 核武力与对外政策 (05 年简述) 一、核武器自发明后,便迅速扩散,技术进步的速度惊人,都奉行各种各样核战略。 二、核武力与对外政策 美国的汉斯摩根索认为:核武器的出现是一次革命,作为外交政策手段的武力和外交政策 目的之间的这种合理关系,被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摧毁了。吉尔平认为:核武器出现对国际关系 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一、军事实力的主要目的,已变成阻止另一场大战。二、核武器为国家提 供了一种对其独立和主权不可侵犯的保

25、证。三、拥有核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威望 等级中的位置。 核武器在一国对外政策中的作用有: 1、它曾被实际使用过,并证明了它的巨大威力。二战中,美国对日本的使用极其有效的实 现了美国在二战中取得快速胜利的目标。 2、核武器在主要大国之间的扩散,消除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核大国在过去五十年中能够 未发生直接全面的战争,国际关系出现长期和平。 3、核武器的拥有与否代表着一国外交地位的高低。 4、核武器的出现,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形式的继续”的至理名言。 5、核武器的主要作用是威慑,他们并不能保证有核国家可以在世界上胡作非为,随意将自 己的意志强加于无核国家。 6-4 战争、

26、道义和法律 国家间战争:以国家为轴心,由国家发动的,为国家的利益而进行的以武力冲突为特征的暴 力表现形式。 正义战争论:(05 年名词)这一理论认为对武力的使用应持一种中间的立场,既反对不加 区别的否定一切战争和武力使用的正当性,也拒绝那种动辄使用武力的好战倾向。中世纪以来, 由于对正义的不同理解引发了数不清的战争。马克思主义严格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反对 帝国主义战争,支持民族解放战争和无产阶级斗争。列宁认为确立正义战争的标准是:什么阶级 发动的战争、战争是什么样政治的继续,统治阶级在这场战争中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政治目的。正 义战争的正义性在于它要求战争的目的和手段都是正当的,这一理论在

27、18、19 世纪开始退潮。 二战后,国际上只有两种战争为合法战争:一是各国自卫战争;二是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和组织进 行的制止侵略的战争。 对战争行为道义与法律的约束主要是对作战武器的限制和对待交战人员和非交战人员的规定。 1868 年圣彼得堡宣言以来,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极度残酷的武器、有毒化学细菌武 器、不分青红皂白的战争手段、禁止环境战。1949 年日内瓦公约以来,逐步扩大对战俘和 非交战人员的保护。 第七章 国际组织 7-1 国际组织的发展与特征 国际组织:跨越国界的一种多国机构,是国家、政府、团体、公民之间为实现特定目的和任 务,根据共同同意的国际条约而成立的常设性组织。 一、资

28、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交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通讯方面出现了以专门业务 和行政性国际合作为目的的组织,成为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20 世纪后,一战后的国际联盟、 二战后的联合国都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政治和国际安全为中心的综合型全球性国 际组织。其后,发展中国家组建大量国际组织,以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为目标。同时,随着国际 社会交往领域的扩大,非政府国际组织大量涌现。上述现象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 际组织的变化发展又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与调整的需要。 二、当今世界国际组织的特征 1、组织机构趋于完善; 2、国际组织规模庞大、成员广泛; 3、众多国际组织形成复杂的国际组织网络,

29、国际组织外交成为继国家间外交之外,当代国 际社会最重要的外交形态,相互协调日益加强。 4、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政府间国际组织有 500 多个,非政府 间国际组织有 36000 多个。 三、分类 全球综合性国际组织、全球专门性国际组织、区域综合性国际组织、区域专门性国际组织。 四、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条约和宗旨规定的范围内, 享有参与国际事务活动的独立地位,具有直接承受国际法权利与义务的能力,很少受国家权利直 接管辖。它是国际政治中合法的行为主体、国际法主体。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INGOs):

30、一种非盈利性实体,非官方,与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保持一 定距离的专业组织,其成员为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公民或公民协会,他们的行为由集体意志所决定, 以满足一个或多个和该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团体成员之所需。通常围绕特定领域或问题结成团队, 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张,代表社会某些集团或阶层的愿望和要求。二十世纪以来,非政府间国际组 织在许多领域加强与联合国系统政府间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在制定新的全球规则的过程中,在对 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上,在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认识上、在全球问题的治理过程中,成为 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独立于国际体系之外的“全球市民社会”,推动国际社 会的民主化。非政府组织以四

31、种方式影响政府、多边机构、国家及多国合作:(1)提出和设立 议程;(2)通过协商促使议题的解决;(3)促进合法化;(4)实施解决方案; 7-2 国际组织的目标:行动和问题 高级政治:和平与安全事务领域;低级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事务领域; 一、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防止用武力威胁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 整、裁军、协调解决全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东盟、不结盟运动等都发挥着积极 作用。 帕格沃什运动:1955 年由爱因斯坦、罗素等一批科学家和学者发起,于 1957 年在加拿大 的帕格沃什召开了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讨论裁军与和平问题,被称为帕格

32、沃什运动,引起广泛 影响,表明了科学家参与和平运动的积极作用。 二、社会、经济、环境与其他作用 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发挥巨大调整作用:加强各国经济联系,改变发展中国家落后面貌,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许多方面显示出巨大作用。但由于许多国 际组织由发达国家操控,执行政策很多时候会损害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是一个突出问题。 7-3 国际组织及其未来 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协调要求增强,改革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使 国际组织在国际生活的民主化、秩序化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八章 冷战后的国际安全 8-1 恐怖主义与武器扩散问题 一、国际恐怖主义的特征

33、与起因 恐怖主义:为了改变某一政治进程和达到某些政治目标而对个人、集团采取的一种极端的行 为,又称政治恐怖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指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和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 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图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为。 极端的意识形态、残酷的暴力手段、特定的政治目的是恐怖主义行为的三大特征。有四大类型: 国际政治恐怖和主义;极端政治恐怖主义;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种族宗教政治恐怖主义; 当代恐怖主义的特点:1、恐怖主义活动不受国界限制。“无国界战争”、“地下世界战争”。 2、恐怖主义常用的手段极为残酷;3、恐怖主义活动大多数没有固定的侵犯对象;4、恐怖主义 组织之间

34、具有一定的国际协调能力。5、恐怖主义者一般都装备有高科技作案工具。6、恐怖主义 活动的国家背景日益明显。而且形式和性质发生很大变化,掺杂更多的种族和宗教因素,目标选 择更多转向无辜平民及大型民用建筑设施,手段残忍。这些恐怖活动与人口过多、粮食短缺、环 境破坏紧密相连,南北发展不平衡,一国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冷战后世界和地区力量对比 的变化,局部冲突、民族宗教种族矛盾加剧,都导致恐怖活动加剧。我们也许进入了一个宗教狂 热、中央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国家的不断支持和进行策划,疯狂的使用破坏性装置结合在一起的 恐怖主义新时代。 超级恐怖主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施暴力行为,对大批人员或一国基础设施进行

35、高科技 袭击,造成对人口和公共及私人支持网络的巨大破坏,包括故意破坏军事、经济及应急系统的有 组织的电脑犯罪行为。 恐怖主义和国际反恐怖斗争 20 世纪后期以来,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恐怖主义和反恐怖斗争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 热门话题。美国、日本及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新世纪国际恐怖活动的“中心场所”,其他国家受到的 恐怖主义威胁也不同程度地增加。所谓恐怖主义,它包含了一系列企图在人群中散布恐怖、惊慌 和破坏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由个人实施,也可由团体进行,目的既有支持所在国家政府,也有 的是为了反对政府。各个恐怖活动中暴力的比重通常是不一样的,表面上让人似乎觉得恐怖活动 是任意而为,其实,每次

36、恐怖活动都有其缜密的设计,它攻击的每一个目标都是为了要向世人表 明某种重要的信息。那些支持政府的恐怖活动往往是不具名的,如纳粹德国时期纳粹实施的恐怖 活动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类恐怖活动是由于政府缺乏广泛的支持,社会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反对派, 政府通过制造恐怖活动,吓唬反对派,摧毁反对政党的有形力量,获得足够的支持,以达到稳定 和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另一类恐怖活动是为了推翻现有政权,这一类恐怖活动常常是具名的, 它们通过恐怖活动,惩罚现政权的支持者,唤起社会舆论正视现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扩大自 己的影响,最终推翻现政权。20 世纪后期以来,恐怖活动在世界各地日益猖獗,恐怖分子不仅 在人口集中的闹

37、市制造爆炸、枪击事件,还把魔爪伸进了神圣的校园,他们还绑架人质,勒索钱 财,恐怖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和高科技化,放毒、劫机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社会 生活。而且,恐怖活动正越来越多地跨越了国界,成为国际性的活动。同时,世界各国政府对反 恐怖斗争非常重视,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随着国际恐怖活动不断成为全球性的现象,越来越多 的国家在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广泛合作,从交流情报、共享反恐怖技术,到为友好国家提供特别训 练,等等。虽然单边和双边行动仍是反恐怖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多地区和多 国家合作将会越来越重要,各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联手,共同打击恐怖活动,对于有效地遏制国 际恐怖活动的蔓延

38、有着重要作用。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国际社会通过了一系列针对恐怖主义的 条约。如反对空中劫机的条约、反对扣留人质的公约,等等。1985 年 12 月,第 40 届联合国大 会首次正式就恐怖主义活动展开讨论,一致通过决议:“要明确谴责任何地方,由任何人犯下的 一切恐怖主义罪行”。1988 年 9 月,国际刑警组织在法国展开会议,把对付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 措施列为会议的正式研究内容。同时,联合国还宣布将对支持恐怖主义的有关国家实行制裁。世 界上主要国家在对付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展开了日益密切的合作。1990 年 8 月,中国政府代表在 哈瓦那举行的第八届国际预防犯罪大会上谴责了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9、行为,反对将恐怖活动作为 政治斗争的方式和手段,建议世界各国恪守国际公约,履行国际义务,协调反恐怖措施。1999 年 10 月,美国与俄罗斯一起,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反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决议,“明确谴 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不管动机如何,也不管由何人在何时、何地从事何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活动,一切恐怖主义的行为,特别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的活动,都是无法开脱的犯罪行 为”。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大大增加了反对恐怖主义的力度。但是,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很多,恐怖活动的方式各异,世界各国反对恐怖主义的出发点也不完全相同,所有这些都表明反 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任重而道远。 二、常规武器与大

40、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主要指 “ABC”武器,即:原子武器(Atomic Weapon)、细菌 武器和生物武器(Bacteriological WeaponBiological Weapon)、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 针对这种扩散,1968 年 6 月联大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 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 8-2 地区冲突与国内冲突 冲突:某一可以确认的人群(不论部落、人种、语言、文化、宗教、社会经济、政治或其他 群体)有意识的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群,原因是他们在谋求不同的或看起来不同的目标。 暴力冲突可分为

41、战争和非战争两种形式,凡是在国际范围内发生,主要以民族国家为参与者和作 为对象的暴力对抗,成为国际冲突。 一、地区冲突的根源与影响 1、一般历史根源:宗教、种族矛盾、大国强国干预产生的边界领土纠纷、文化意识形态矛 盾。 2、当代新根源:南北差距、贫富分化、国际体系发生的剧烈变动、全球性问题。 二、国内冲突的根源与影响 (国内冲突起因有根本性因素和诱导性因素。) 1、根本性因素分为四类: (1)结构性因素:软弱的国家、跨国性的安全特点、种族分布; (2)政治因素:歧视性政体、排斥性民族认同、集团精英政治; (3)经济/社会因素:歧视性经济体制、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与现代化; (4)文化感知因素:文

42、化歧视模式;问题重重的集团历史; 2、诱导性因素:经济衰退、差距;环境恶化;民主化进程中的动荡;动荡的邻国局势; 8-3 危机管理与国际安全 国际冲突的层次有五个:最高层次是国际战争;第二层次是国际危机;第三层次是各国际关 系行为主体对抗性或日趋对抗性矛盾所导致的冲突;第四层次是行为主体非对抗性矛盾引发的冲 突;第五层次是尚未付诸实际行动的语言象征性冲突。国际冲突中,战争与危机占主要部分。 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03 年名词)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 决策和危机处理,从而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即如何和怎样获得一种 可靠的安全

43、环境的过程。它原本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术语,后被广泛地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 行各业。危机管理一般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不确定性:管理对象的不确定性、危机预测的不确定 性、危机预控的不确定性、危机处理计划的不确定性。 二、应急性:在爆发阶段,危机的危害每分 每秒都在增大,必须以极快的节奏和不同于平时的方式进行管理,我们称之为应急管理;在紧急状态 中进行危机管理,要克服由于时间紧急和形势危险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正 确的决策;要紧张而有秩序地实施各种危机处理措施。 三、预防性:预防性是有效危机管理战略最 重要的特征,对危机管理成效的影响最大。 国际危机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冲

44、突不断激化,导致现有关系发生质变的国际关系恶性状态, 通常泛指从严重对抗到国际战争临界状态这一阶段。危机是和平与战争的“过渡阶段”,国际危机 全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潜在、暴发、高潮、转化、消融。当代国际危机具有越来越强的扩展性, 越来越浓厚的经济色彩,以及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等特征。 有效的危机管理必须做到两点:表达维护自己利益的坚定决心减少对手在危机事件中的利 害关系。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安全结构、安全体系和安全机制,实施对国际危机的有效管理,需 建立如下安全机制:国际维和机制、外交斡旋机制、军控谈判机制、国际维和机制、安全条约机 制。这五种机制的共同点都强调“建立信任措施”和信息沟通

45、的重要性,一种普遍、合作、综合和 制度型安全观至关重要。中国倡导建立一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这是维护世界 和平和各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途径。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9-1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一、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过程;在理论上创造着一个单一地世界,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 一种不平衡发展过程;一个合作和冲突并存的过程;一个观念更新和范式转变的过程。 (1)人类利用先进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限制进行信息自由传递的过程。 (2)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依存,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 置。 (3)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问题下,达成了共识和形成

46、的利益与共的现实。(4) 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 (5)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 (6)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生产一体化是其三个组成部分。贸易自由化是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先导;金融全球化是关键环节;生产一体化是深刻表现。贸易从产品交换阶段、金 融从要素配置阶段,跨国经营从生产阶段体现国际经济的联系。经济一体化实现有四个阶段:自 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 二、经济全球化表现: 1、贸易自由化范围迅速扩大;2、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 3、生产网络化体系正逐步形成;4、投资外向化凸现;5、区域集团化趋势加速

47、发展; 三、全球化的动因与动力 (一)动因:最根本的动因是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是直接与正面的 动因;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所形成的巨大挑战是促使国际协调与全球化发展的 强大间接动因。 (二)动力: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网络化、以市场制度全球化扩张为手段的市场化的变革、 跨国公司为三大动力。 1、科技革命:生产力极大提高,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产生了知识产业和信息产业。科技 发展导致信息全球化发展的最新时代内涵。 2、市场制度的扩散和延伸,市场规则与机制的统一; 3、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的不断增加的信息、金钱和物资 的流动。即科技进步与市场制

48、度、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全球扩张。 跨国公司往往是所有权、管理、生产、销售活动跨越几个国家管辖范围的寡头政治公司,其 在世界范围内的新趋势特征有:(1)数量急剧增加,在世界经济中作用更突出;(2)企业合并 浪潮进一步兴起,强强联合导致跨国公司规模扩大,竞争力进一步增强。(3)跨国公司研究和 开发更趋国际化;(4)跨国公司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加速占领世界市场;(5)全球性公司 正在兴起。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发展。利有:巨 额利润有利于母国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稳定国际收支;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渗 透,对所在国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科技

49、水平提高,就业广。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 支持,传统产业改造,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弊有:对母国来说,导致国内投资减少,生产停滞、 工人失业;与东道国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投资规模、方向等未必符合东道国需要,控制东道国某 些关键部门,破坏国际收支平衡,逃税避税使东道国受损,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 的产业转移来,造成不良后果。(2)促使国际贸易扩大;(3)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9-2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两个基本矛盾:一是全球化迅速推进与保障机制未完备之间的矛盾。 二是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和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具有经 济和政治的双重功效:一方面是国际生产力发展,世界科技进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达到最 优配置;另一方面,也是各国为获得超额利润,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地位而通过国内制度安 排或影响国际制度安排达到目的。 一、发达国家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依存论”由美国理查德 库伯在相互依存的经济学 中提出,指出各国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发达国家间相互依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技 术特别是资本和金融领域的相互依存;二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相应加强。 二、南北经济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