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城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论.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4125614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阶段城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阶段城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阶段城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阶段城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阶段城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1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论 来自北京西城区老年人家庭调查的个案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Older Persons Families: A case study in Xicheng, Beijing 院系年级 姓名 社会学系 00 本 陆毅茜 Lu Yixi 郭谊 Guo Yi 齐欣 Qi Xin 张蓓蓓 Zhang Beibei 摘要/Abstract 中国已经进入

2、老年社会,于是老年问题既是老年学和社会学所关注的重要 问题,也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老年人家庭中的代际关系 问题是这篇文章的关注点。本文是在对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家庭生活状况的个 案访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老年人的生活史的进一步分析,以社会变迁和社 会运动作为宏观背景来分析这些变迁对当代老年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家庭代际关 系的微观影响,并对家庭中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的转移问题有所探讨,提出 老年人与子女的代际关系的弱化过程,以及老年人将晚年生活的关注点从纵向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2 家庭关系向其他关系转移的倾向。 (一)

3、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0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 1.32 亿,占 总人口的 10%,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4 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 化过程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 势显著,地区差异明显,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 1例如,日本在 1970 年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 2500 美元,而中国在 2000 年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7078 元(中国统计年鉴 , 2001) 。可见,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

4、国家。 从北京市的情况看,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1)老年人口数量 大。2000 年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 170.2 万人(占总人口的 12.5%) 。 (2)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 1990 年第四次全国 人口普查的数据比,2000 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了 2.4 个百分点, 老龄化程度仅次于上海和浙江,居全国第三位。 (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 延长。根据北京市统计局以 2000 年普查资料所做的计算,北京市人口的平均预 期寿命为 76.7 岁,其中男性为 74.9 岁,女性为 78.6 岁,分别比 1990 年提高 了 1.1 岁和

5、 1.2 岁。 (4)城乡的老龄化存在明显差异。东城、西城、崇文、宣 武 4 个城区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在 1990 年就达到了 13%,2000 年则超过了 17%; 房山、延庆和密云等远郊区县的老年人口比重则刚接近 13%。 2 在这样的状况下,老年问题 3即将或者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社会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家长制”主导下的家庭关系将老年人(尤其 是男性)置于了纵向家关系中的最高位置(家庭中的核心) ,赡养和孝敬老人是 子女们天经地义的责任,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也基本上遵循儒家思想所要求的道 德标准。然而中国社会在近一百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带来了家 庭的变化,代

6、际关系的变化,以及老年人的家庭观念 4的变化。 本文中,我们想就老年人的家庭观念的变迁,尤其是在对待家庭代际关系 的问题上展开讨论,进而阐释这些变化,并希望从老年人的自身的视角来发现 老年人可以在与传统产生较大冲突的代际关系中寻求心理上的平衡的途径,从 而可以为解决一些老年人在代际冲突方面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二)以往的研究回顾以及理论视角 代际关系,顾名思义就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代际关系是指中年以 后的一代与青少年一代的关系,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已成年的人们与青少年 一代在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于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承传与差 异。狭义的代际关系则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

7、关系。前者则是从整个 1 参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 年) ,自老龄工作文件选编(中央卷) ,华 龄出版社,2002 年。 2 此类数据来自“北京市老年人需求与对策”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 (2001) 、 北京老龄事业简介 (2002)和北京市统计局 2000 年“五普”资料。 3 老年问题是指老年人个人方面出现的特殊需要和人口老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4 这里的“家庭观念”不是指对家庭和亲人的重视程度,而是老年如何看待自己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所 扮演的角色,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8、 3 社会角度而言的,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我们所要 探讨的代际关系是一个狭义代际关系,具体来说我们的讨论对象是中国大陆地 区大城市中老年人与其子女和孙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且以老年人主观上在这方 面的家庭观念为视角。 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结构中真正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 们的父母。”“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连的社会关系夫妇 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 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 5这个“三角”理论中提到了家庭中的横纵两种关系, 横向关系主要为夫妻关系,纵向关系为亲子关系。而这篇文章所提到的代际关 系实质上是家

9、庭关系中的纵向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马丁怀特在他编辑的Chinas Revolutions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6一书的介绍中曾经有过对中国的社会变迁与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之间关系的宏观描述,其中关于中国毛泽东时代的很多运动 和政策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的宏观评述对我们有很大启发。马丁怀特等社 会学者所做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定量资料的分析,并且很多是从宏观层面以及老 年人的子女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的,而这里主要是基于深入访谈的定性分析,而 且,我们基本上是以老年人的视角来看待家庭中的代际关系。 潘允康等社会学者曾经提出过中国家庭诸多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纵 向

10、家庭关系向横向家庭关系的转移 7。我们不能否认从总体上可能有这样一个趋 势,但是我们通过对老年人进行的调查发现即使老年人在纵向关系上的关注, 或者说是代际关系上的关注有所弱化,也没有比较明显的案例说明他们的关注 点从偏重纵向关系转向了偏重横向关系,而是可能会有其他的关注点,同时, 我们认为这种代际关系的弱化是否真的到了“转移”的程度还是一个值得探讨 的问题。 (三)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我们从上一学期中期开始进行北京西城区的问卷发放和收集工作。我们总 共访问了西长安街、月坛和丰盛三个街道的汽南、木二、复兴一、月坛南街、 新平路、互助巷、西交民巷、太仆寺、丰汇园、王府仓、宏汇园和砖塔十二个 居委会

11、共计 302 位符合访谈条件的访谈对象。其具体形式是通过妇联和各个居 委会取得联系,按照等距方法对各个居委会保留的不同老年人名单进行随机抽 样,并且根据上门情况作了一定数量的后备访谈对象名单。在问卷调查结束后, 我们根据访谈员提供的信息,我们决定了个案访谈的对象,并通过访谈员事先 取得了访谈对象的同意,预定时间入户访谈。在每个居委会我们选择了 2 个以 上的个案访谈对象。以下我们将对这些个案进行分析。 (四)访谈分析 这次访谈是在北京市西城区进行的,大多数的访谈对象都并非真正的老北 5 费孝通著生育制度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第 65 页。 6 Martin King Whyte Editor

12、: Chinas Revolutions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3. 7 参见潘允康、柳明(主编):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中的第三章,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年。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4 京人,很多都是从他们这一辈才开始移居到北京,他们大多是属于当代老年人 当中的精英群体,他们跟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而不断的转变着自己的命运, 他们打破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静止性,成为了社会

13、流动的先驱者。他们是 中国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最为敏感的接受者(他们的命运很敏感的受到中国 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 。也正是这样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对待代际关系的问题上 也与传统的家庭观念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与其说是现代的子女依然很孝顺,倒 不如说是老年人在降低“孝顺”的标准。 我们在访谈当中发现男性与女性所关注问题的侧重点有较大的差别。一般 说来,男性老年人的生活经历要比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经历复杂,这种复杂的经 历以及男性所特有的更多的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关注,使得我们更容易从这些老 年人们的人生历程中去理解他们自身家庭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于代际关系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分析: 王*:193

14、1 年生人,老家在山东烟台,19 岁也就是 1950 年到北京,父母 是农民,种地的,依照风俗习惯,哥哥 18 岁从家里出来。 “我在家上到,当然 我那个时候,我是初中肄业,没有毕业。因为我们那时候,我们那个地方,他 都主张上学,特别男孩子。女孩子不让上,他那个地方,那时候,孔老二对我 们那个地方冲击比较厉害。哥哥很早到北京作买卖,他那个地方重男轻女特别 厉害。历史背景就是这样。对日本人的看法,对土改的印象(死了很多人) , (复查也很厉害)返乡团跟国民党走,就是因为土改整的太厉害,没办法活命, 同时国民党专门抓 14、5 岁的孩子作后备军,由于那里也是港口,很多人随国 民党去了台湾。因为我家

15、本身也成分不好。你在村里就是混的人缘不好,斗也 就斗了。(汉奸很多,而以后这些人又成了真正的贫下中农,因为他们没有地)。 ” 经历了历次运动之后,王*最大的一个想法就是“躲避运动” , (经常谈到 历史背景问题)山东老家有出来的习惯。男的 17、8 岁就离开家上学或作买卖, 山区人多地少,出来的也多,去东北, (交通也比较方便)1951 年结婚,从北 京回家结婚,是定婚(新郎新娘没见过面) ,运动来了以后把他们扫地出门。王 *婚后回北京,1953 年妻子在家不好混就来北京找他。在北京没有父母,哥哥 为大,他在哥哥的厂子干活,挣了钱还是要给哥哥。妻子来了之后就和哥哥分 开了,到处打工,后来到预社

16、,最后进入公家运输公司(体制内) ,干过保管、 雇工,最后当上干部,成为知名的“白牌厂长” ,82 年才入的党,88 年,56 岁 因为生气退休。生气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有六个孩子受了党的恩,以一种报恩 的思想好好干,作出了成绩,将一个欠贷几百万的厂子搞活,但别人认为是他 拿了很多好处才这样干,于是,就有了上面对他的调查和审查,于是生气办病 退,老伴也不愿意让他干了。妻子是在副食店工作,退休费也挺多。有六个孩 子,都是男孩。有三个(老大,老三老四)儿子上山下乡去了东北,大概 75 年 左右才回来。 “现在儿子们都住在附近。老儿子是警察,有车,常过来看看。儿 子们都比较能吃,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都

17、饿得够戗,有人因为这个打离婚。 啥事我都赶上了,土改,复查,大运动我都赶上了。所有共产党的运动土改, 复查,镇反,反右,那时候我在北京,北京也有镇反,北京镇反更厉害。农村 举动不大,就是那个土改,把镇反那块都盖上了。 ” 王*因为从小就经历了很多变故和运动,所以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可以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5 说是事事小心谨慎,并且能躲就躲。对儿子的管教比较严格,并有一定的策略。 从这些策略当中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几十年的动荡经历给他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他提到自己的老家在山东烟台, “那时候,孔老二对我们那个地方冲 击比较厉害

18、” , “重男轻女” 。在这里,他表示出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以及长期以 来受到的革命教育的影响,即把孔子称为“孔老二” ,并明确的反对“重男轻女” 的思想。因此,他在处理代际关系的问题上有他自认为比较慎重的考虑:首先 是在处理与第二代的关系上, “要给儿媳妇一个心理平衡。如果(儿媳妇)养个 孙子,她就有点趾高气扬的了,这好多矛盾都来了。因为我刚开始就发现了这 个问题。 ”于是为了平衡这方面的代际关系,就要从第三代入手,即在对待孙女 和孙子的问题上“要摆正位置” 。 “所以,这孙子,更得严格要求。孙女随便, 孙子要求严格。同样东西,先给孙女,后给孙子。这心里就平衡了,你要不然 不平衡。家庭矛盾就要

19、出来了。 ”尽管,老人一再强调自己在代际关系问题上做 的协调是为了防止“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在他 19 岁以前 所受到的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根本上说,对孙子的严格 要求恰恰是对他们重视的一种体现,而对孙女的相对放纵恰恰也说明并非真正 的一视同仁。老人自己也提到过:“孙女来了特没规矩,连跳带闹,反而是孙 子规规矩矩的。有规矩就有地位,起码能占住地盘,立住脚。 ”由此我们也可以 发现,中国近代的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思想运动或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的 这一代老年人对于孔子的思想有了一个倾向于否定的认识,但是却并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老年人在某些方面遵循着这一思想的实质性

20、做法,很多在少年和青年 时代耳濡目染的社会化的结果使得他们并不能对以后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有很清 晰的认识,甚至很多老年人从思想意识上认为自己一些做法与他们所受到的那 些强烈的思想教育是一致的,而实质上却并非如此。 其次,经历了这么多的运动包括一些大的历史事件,也给老人在处理代际 关系问题上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复 查,镇压反革命,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等中国现代史中的各种运动,这些运动 和历史事件都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且告诉他一个重要人生启示 要躲避各种运动,做事要小心谨慎,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加之他个人的经历: 由于家庭成分比较高,算是富农,所以直到 198

21、2 年快退休时才入党,而入党之 前却已经是厂长,人称“白牌厂长” 。老人对此十分感慨也有一些骄傲,因为尽 管他不是党员,却成为了厂长,并让一个欠贷几百万的厂子起死回生,他自信 于自己的实干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在一个制度机制十分严格的社会中,老 人由一个体制外的人比较顺利的进入体制内(与哥哥分开后,从自己打工到进 入运输公司,并当上厂长。 ) ,他还是很感激共产党的(他提到:“六个孩子都 是共产党养的,这咱说句实在话。 ”) ,并带着一种报恩的思想努力工作。但是, 他取得的成绩和报恩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尽管他根据自己在各种运动 中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尽力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并且小心谨慎的处理

22、事务 (“我这人已经很注意这个问题,我从小就接受这个教育,因为我十几岁,就 接受这个。土改,复查,我十几岁就接受了,那个磨练,我经的多,来了运动, 我尽量躲着,是吧?我来了运动,我尽量躲着这一套。你说犯法的不干,那时 候当干部,我再跟你讲一个当干部的难处,那时候老是有一个斗私批修啊,当 干部,办公室啊,你的心善,一位工人回来掉了扣子,你给他缝缝,给他缝好。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6 另外一个你用用张纸,写封信什么的,你用了,这斗私批修到时都检查,都得 检查,是吧?那时候上厕所,用了块废纸,都得检查,你想呢。 ”) (“那时候就 是咸

23、菜、大萝卜,切成丁儿,切上丁里头那,咱们又不注意,当干部的,人家 买,咱们伸个手,人家给一片,人就给,后边就提意见,说老王你咸菜多,我 说我不知道阿,那后边就开会阿,说你那里滴了香油了,我们这里都没有滴香 油,我说我又没吃出香油味,我也不知道阿,这,都那样,都互相监督着,他, 为什么,对面吃饭,闻到我这里头,我这碟里头,闻见香油味儿,他告我这有 香油,他那里没有香油,我的咸菜多,他的咸菜少。我剩了我还端回去,这是 一个,人跟人的关系不行,所以从小接受运动,这事情都能应付过去,你拿文 化大革命来讲,那相当严重,你经历过的。这个,帮派相当严重,但是我哪派 我都不加入,你要当干部,你能得罪?你跟我这

24、派,行,我就装兜。那一派送 个箍给我,他们两派开会,都别去,你去了,你呆这儿呆那儿,你都不能去。 我躲开,今个儿有事,回家去。然后我们老伴说,除运动把你搞回来了,我下 班赶紧走。 ”“食堂里,你当干部,你吃饭得注意。有时候,咱们不知道,我哪 知道,买饭早晨起来,因为我是吃补助的,就到那儿来碗粥,那时候,因为你 吃补助,不能吃太好的,买油饼儿,食堂卖两样,油饼,窝头,米粥,还有浆, 豆浆,这个吃补助的,你不能吃这个,吃补助的你吃油饼儿,那群众监督你阿。 那不能吃油饼儿,买个窝窝头,买碗粥。 ”) ,依然受到了一次次的审查,并因此 提前退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人自身是一位很有能力且十分自

25、信的人,他 将自己在单位中的办事能力和管理能力应用到了处理家庭中的代际关系问题上。 比如提到儿子是否要给家里交钱的问题时,老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策略:他反对 妻子不找孩子要钱的做法,并要求孩子在结婚前将钱交到家里,而结婚以后每 个月给老人一定的养老费(开始是 7 元,后来是 50 元,这对于几个儿子来说并 不是一个高的支出) 。老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1、他的下一代的性别组 成是六个男孩,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孩意味着比女孩需要多很多的经济支持。 所以,老人将这种经济支持相对平衡的分配给了每个儿子,即老人所说的“大 伙帮助一个” 。用没结婚的儿子的钱来帮助即将结婚的 8,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 老人

26、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儿子之间关于一些经济问题上的矛盾,促 进了横向家庭关系的和谐。2、以每月交“养老费”来形成儿女们定期来看望老 人的习惯。每个月给交给老人养老费的同时,实质是去看望老人,这成为了家 里的规矩,这种规矩形成之后,就算有时儿子儿媳一时忘记了,孙子孙女也会 提醒自己的父母。这样一种习惯不仅很好的维持了老人与第二代之间代际的关 系,同时也维系着老人与第三代的亲情。老人在处理很多一些小的家庭事务时 也带有比较明显的在经历各种运动中所培养的敏感与谨慎。如老人与儿媳妇的 关系(尤其是婆媳关系) ,这一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也比较难处理的。事实上, 从前面所提到的关于对待孙子和孙女的问

27、题上,老人就是通过一件很小的事情 来判断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平衡儿媳妇之间甚至孙子女之间的关系。老人说: “刚开始有这个大儿子(生的)是个孙女,二儿子(生的)还是孙女,就(有 很多家人)都看不上。这三儿子(生的是个孙子)一来,他爸(指三儿子)就 说,阿,这是你的大孙子。我这心里就咯噔一下(表示心理的警觉) 。 ”可见老 8 这里老人并没有很清楚的说明交上来的钱是如何分配给几个儿子作为结婚之用的,但是,我们比较确定 的是老人会通过比较公平的分配来实现这六兄弟之间关系的相对和谐,并且,这是老人引以为自豪的一点。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7

28、 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的谨慎与敏感。老人对此的评价是“人一辈子都注意,老 了更注意。 ”在直接面对儿子与儿媳的问题时,两位老人都注意不主动介入儿子 与儿媳的冲突,即使知道也装作不知道,直至其中一方向老人直接提出另一方 的问题,老人才会介入,并且尽量的强调儿子的责任, “说媳妇好,这样,媳妇 心理也就平衡了。 ”这一方面说明,老人一直在恪守着“躲避”冲突的人生经验, 另一方面,也体现着老人严谨的处事态度。可见,老人在处理家庭代际关系上 还是费了一翻心思的。正如这位老人所认为的,作为别人的领导,自己的家庭 问题处理不好是说不过去的。也就是说,在这位老人的心目中,处理家庭中的 代际关系或人际关系与处理

29、单位中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是,这里也 有一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就是:究竟是将处理正式关系的方法运用到了 处理非正式关系上,还是将处理非正式关系的方法运用到了处理正式关系上呢? 我们认为,后者成分多一些。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复杂的人生经历为这位老人提供了很多做 人处事的经验,而这些人生经历和处事经验都对老人在处理家庭中代际关系问 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已经在 当代的很多老年人的家庭观念中有所淡化,而伴随着制度的和社会的变迁,一 些新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现代性色彩的家庭观念正在补充到原有的传统思维方式 中,并在与之融合。从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

30、文化大革命中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批 判,已经使很多当代老年人(尤其是 65 岁至 80 岁之间的老年人)对中国传统 社会中的“孝道”以及家庭伦理持一种非肯定的态度,尽管他们可能在潜意识 中希望维持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关系,或在某些行动上依然遵循着其中的某些原 则。正如这位王姓老人,他不可避免受到家乡“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影响,却 又坚定的认为为了保持家庭关系的和谐,对孙子和孙女的平等对待是十分重要 的。事实上,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女性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促进女性的经济独 立,中国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城市更为明显) 。这些社会现实使得观念和行 为方面的明显的“重男轻女”在大众中已成为一个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31、 老年人经济上的独立(有自己的退休金)使得他们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降低, 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激烈竞争使得当代老年人的子女没有 太多的时间给老人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正如这位王姓老人在决定要求孩子们 定期交养老费时所预见的一样,如果没有定下每月交养老费的规矩,那么老人 就很可能不能经常见到子女了,所以在老人心目中, “养老费”恰恰不是一个真 正的物质需要(因为两位老人的退休金有 1500 元以上,已经足够用了) ,而是 一种情感需要。尽管,老人从潜意识中仍然有着可以经常看到子孙满堂、儿孙 饶膝的希望,但同时,老人也一再强调自己很理解儿女们工作的繁忙。当被问 及儿女是否孝顺的时候,老人

32、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现代所谓 “孝顺”的理解:“这就够孝顺的他能打个电话问问你(说) ,我这忙没功 夫回去,这就叫孝顺,有句话就行。这老人,你还能什么,所以这个孝与不孝, 在于什么,有时候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你不叫他(指老人)生气,就叫孝了, 是不是?所以你怎么领会?非得跑你跟前儿伺候你。是吧?另外,一个作老的 来讲,那心怀量大一点,现在特别这老年人阿,这斤斤计较要不得。 ”, “人这一 辈子要知足,知足常乐,别不知足。比如过节儿女给你提溜着一瓶酒过来,你 得知足,拿个苹果来,你得知足,空手来,你还得知足。你的位置得摆正,他 来看你,你就得知足。如果他空手来,你就不高兴了?不知足了

33、,不行。他来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8 看你就得知足。如果孩子没有来看你,你还得知足,安慰自己他忙,所以没有 来看你,这样你就获得自我安慰了。 ”事实上,在进行问卷访问的过程当中,我 们会从问卷中发现大多数的老人会对“子女是否孝顺”这一问题作一个倾向于 肯定性的回答,但是这并不表示这种“孝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孝 顺”有着相当的或相近的程度,真正的事实可能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 老年人正在被动的或主动的降低对于子女的“孝顺”的标准,以此来“调适” 自己的心理状态,物质和情感的需要,从而使得代际关系尽量和谐。 在我们的访谈

34、过程中,我们比较深的感受到中国一个世纪的沧桑变换在这 些老年人的观念上留下了很多烙印。在经历了这些变动之后,当代的老年人似 乎更能以一种平和而理性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在我们所访问的这些老人中有一些相近的特点。 1、多数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曾经有过比较频繁的地 域流动,原因很多,如为了上学、寻找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革命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各种运动的影响。 2、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有着较强的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并在这种愿望的 促使之下尽量的改进自己。 3、也正是因为他们年轻时的相对努力,使得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物质上的可 以相对独立。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得到比

35、较稳定的退休金。 4、特别提出的是,所访问的女性老年人虽然不如男性老年人在前三个方面 的表现突出,但是她们也是相对经济独立的女性。 在访问的 6 位女性当中,有两位是北京的本地人,而且其中一位曾经离开 北京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最后又回到北京,而另一位则 是北京大学的高才生。其他的 4 位女性老年人,也都具备小学以上的文化程度, 并且都在年轻的时候独立并进取的工作。可以说,在她们同一年龄段的女性当 中,她们是相对的精英。这一方面是由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提供 给女性相对平等的工作机会,并不断提高中国女性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她们 自身的努力与自身的希望改进自己的愿望为她们

36、提供了提高自己的机会。 例如张*,她有着复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先是成为孤儿,并被送到孤儿 院,出来后先嫁给了一个北京社会底层的手艺人,一年后丧夫,然后嫁给了一 个国民党东北军的军官做二房,随军展转南北,最后终于回到北京,又在文化 大革命中被下放到东北,经过很多曲折之后才回到北京,找回自己的房子。就 是在这样的命运中,这位老人一直在尽可能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一技之长, 并是自己在晚年时可以拿到足以养活自己的退休金。而事实上,她并没有自己 亲生的儿女,老伴过世的也很早,也就是说她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可以依靠的亲 人,但是,她却在自己坎坷的经历中找到了可以作为亲人的人,他们之间没有 血缘关系或者血缘关系

37、很远,取而代之的是地缘、机缘等结成的关系,并形成 了一种没有血缘的却又比较亲密的代际关系。 事实上,通过对其他女性老年人的个案分析,我们也发现,这些女性老年 人的相对独立恰恰对她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与传统社会中的情形不同的 影响。传统社会中,家庭中的女性家长与子女之间有着比较紧密的关系,因为 “男主外,女主内” ,女性主要承担着抚养孩子的责任。但是,女性的经济独立, 使得她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所占据,尽管抚养孩子还是理所当然的女性的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9 责任,但是从根本上说,她们与孩子的关系已经不是很紧密了,而到了晚年之

38、 后,这种不紧密更加表现为代际关系的松弛。例如郭*,她的经历并不复杂, 但是在退休之前,她的工作占据了她的大部分时间,以至于有时都无法保证让 孩子吃上中饭。现在虽然,一个儿子还在家里住,另一个儿子也会常回来,但 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已经比较淡漠,因为两个儿子都很少听从父母的意见,并 且现在都已经 30 多岁,接近 40 岁还没有结婚,而作为母亲也并没有过分强求, 而是像孩子小的时候一样顺其自然,她目前最为关注的老伴的身体状况。事实 上,在这些个案中,母亲年轻时由于工作对子女的相对忽视而影响了晚年的代 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对于男性老年人来说这一点也表 现的更加明显。 通过对这些

39、老年人个案的共同点的分析,我们虽然不能很鲜明的说出某一 个制度上的变迁或社会变动给老年人在对待代际关系的问题上产生多大程度上 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老年人由于他们本身希望改善自己的境况的 愿望使得他们主动或被动的处在相对频繁的变动中,而这些产生变动的机会又 恰恰是与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变动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的,从而使这些 老年人成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比较敏感的感应者。在这些变动中,他们不得不 或无意识地忽视了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他们主动或被动的工作上的起伏调动 使他们门长期和子女分离,工作上的繁忙以及将很多精力集中于应对各种运动 使得他们忽略了与子女的关系,文化大革命中的思想革命打破

40、了各种权威,当 然也包括家长的权威,上山下乡政策是很多子女离开父母多年等等这些都 潜在的影响着他们到了晚年也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当代老年人的家庭代际关系, 使他们无法对子女提出过多的回报要求,尤其是在作为家长的权威以及情感支 持方面,这些方面支持的获得要依靠子女的主动性。而作为老人确实十分期待 子女的主动回报,但是这种期待又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子女进一步经济独立和市 场竞争压力下被弱化了,子女经济独立的能力不断加强 9,同时也感受到市场机 制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压力 10,因此,子女即使很希望给自己父母更多的物质上 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是力不从心的。大多数的老人都了解这一点,于是也在不 断的降低自己的期待与

41、要求。如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老人对自己子 女的收入、工作状况都不是十分了解的,甚至有些老人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子 女是否下岗;同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些老年人们对子女任何一种关心老 人的方式都感到知足,哪怕只是打个电话。这些事实说明,一方面,老人们已 经很大程度上的放松了对子女的控制与依赖;另一方面,尽管他们心中有一些 失落与无奈,但还是相对平和而理性的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他们很难尽力去 强化代际关系的紧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维系与协调。 5、关注点的变化。 正是因为这些老年人无法在与子女的关系上投入自己更多的关注,于是他 们的关注点有所转变。转变的方向大致有三种: 第一,关注点依然是代

42、际关系,但是隔代关系。因为自己的下一代工作比 9 因为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国有企业的顶替制度不复存在,一些子女主要依靠父母关系进入体制内的渠道 被阻断,加之市场机制提供了相对灵活与自由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这使得只要自己能力正常的子女不需要 也很难依赖于父母的力量。 10 如面临下岗和失业等。因为这些老年人的子女大多已步入中年,而他们也受到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还在持续,他们面临很多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他们的上几代人所从未面临过的挑战。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10 较忙,身体还比较健康的老年人就承担起了照顾孙子女的责任,如照顾

43、孙子女 吃饭、甚至帮助学习,所以“隔代亲”的现象在城市家庭中比较的普遍。但是, 这种亲密是否可以真正形成较长时间的较为深厚的感情,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 问题。 第二,关注点转向家庭以外的各种关系。在这一点上,男性老年人表现的 比较突出。例如: 夏*和他的老伴儿的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结伴到公园去散步、爬山,同好 友聊一聊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老人曾经和朋友合写了一本书,但是现在发现 有人剽窃他们的作品,正在准备打官司,而老人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写一本回忆 录。 富*老人的每日生活就是上午去公园散步聊天打拳,并且和常去那里的很 多老人结成了比较亲密的关系,并相互关心,中午睡觉,醒来后,和家附近的 老人下下棋

44、, “侃大山” (聊天) 。但是,自己这些事几乎从不和老伴儿结伴。也 就是说前述这种纵向代际关系的淡化,并不意味着横向代际关系(夫妻关系或 兄弟姐妹关系)有所加强。 赵*老人喜欢文学,戏剧,歌剧,业余生活丰富,兴趣很广。他将自己主 要的精力放在了剪报上。剪报的内容也很广泛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旅游项 目,风景名胜,书法,文章。他对自己的剪报十分自豪,但对儿女的事却很少 提及。 陈*老人的平常生活主要是看书,上网看新闻,并经常出去旅游,去玉渊 潭游泳。 应该说,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都是在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和相对健康的身体 作为支持的,并且他们的绝大部分医疗费用也是由单位或国家来负担,同时, 他们也没

45、有必要去更多的关注或担忧子女的生活。可以说,这是比较理想的晚 年生活的一种类型,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老年人重塑自我 11的过程。但是, 事实是,一方面,由于代际关系的相对弱化,老年人不得不寻找其他的关注点; 另一方面,还有很多老年人并不具备从体制内的单位和政府获得经济支持的能 力,而子女也很难提供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在医疗方面,虽然老人知道子女会 尽他们的一切可能来帮助自己,但这却是老人十分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会给 子女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就有了第三个关注点,即对医疗体制改革以 及住房问题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实质是对自身和老 伴儿的关注,当然也包含了对子女关心。其中对

46、医疗费用问题的关注要远远大 于对住房等问题的关注。健康问题和医疗问题应该是老年人最为重视的问题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谓家庭养老,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承担老年人患病时的 医疗费用;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尤其是在城市中,公费医疗制度使得这 一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国家这一边。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机制的建 立导致了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效益问题生存日益艰难,无法承担原有的公费 医疗制度中应该由企业支付的开支。医疗体制改革应运而生并导致个人必须承 担更多的医疗费用,再加上医药价格的暴涨,使得很多老人很难承担这种医疗 负担。而与此同时,子女的境况也不容乐观。于是,问题出现了,政府希望将 这部分责任

47、重新转移给老人的子女或者社会,但在社会养老的基本架构还没有 11 指老年人退休以后,开始一种新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年) 现阶段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和讨 论 11 形成的时候,家庭养老就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于是,在老年人无法担负这 些昂贵的医疗费用和其他额外费用的时候,本来有所弱化的代际关系又被加强, 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不允许子女在这时对老人弃之不顾。但是,这样的情况既 不是子女所希望的,更不是老年人所真正期待的代际关系的加强。 (五)结论与局限 尽管,我们在对深入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 的过程中,当代大城市中的老年人与自己

48、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处在一个不断被弱 化的过程中,但是,我们也确实很难得到这种弱化将会在下一代老年人身上继 续延续的假设。原因在于,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是有特殊性的,而这近一百年的时间恰恰含盖了中国绝大多数当代老年人的一 生或最为重要的大半生,所以这种巨大变化对老年人的在代际关系问题上的看 法和做法的影响也是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前文中提到过,当代城 市中的老年人在年轻时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原因对子女的关注减弱,从而影响了 他们步入晚年之后与子女的关系,同时,由于子女也在不断面临着一些重大的 社会变革,从而也影响了他们与老人之间关系,这是当代老年人所面临的一个 基本情

49、况。但是如果预想一下当这些老年人的子女步入晚年的时候,恐怕又是 另一番情景了,尽管现在的很多中青年父母也都为生计为事业忙碌,但是计划 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现象使得这些父母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孩子的付 出,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要普遍高于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而子女成人 后,他们很可能会比较适应社会的竞争与多变,从而有一定的精力和能力去协 调与父母的关系,到那时,他们会对自己的父母有怎样的回报呢,而父母又对 子女有怎样的期待呢?也许会因为现代性因素对传统因素的不断打破而使代际 关系进一步弱化,或者也许会有其他不同于传统社会也有别于当代社会的代际 关系状态出现。在这里,我们一方面想说明当代老年人的代际关系特点和趋势 是有一定特殊性的,也就是说,我们既无意预测将来的情形但也对以后在这方 面的研究充满了期待。 社会制度变迁、较大的社会运动都会对当代老年人在对待代际关系的问题 上产生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当代大城市中老年人与子女的代际关系基 本是一个弱化的过程。这种影响体现在物质支持上,如老人和子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