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室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规律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植物对环境要求的特 点,研究如何采用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控工程技术与设施,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 了解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 设施光环境及其调控 (1)掌握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以及功能,四种太阳辐射的单位及其特点。 (2)掌握设施光环境特点。 (3)掌握设施光环境的影响因素 (4)掌握设施光量、光谱、光周期调控的方法。 (5)掌握人工光源的要求及常见人工的种类和特点。 3. 设施热环境及其调控 (1)掌握设施热环境的变化
2、特征。 (2)掌握热平衡方程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 (3)掌握设施保温的主要技术措施。 (4)掌握设施加温主要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5)掌握设施降温的方式与设备。 4. 设施水环境及调控 (1)掌握设施内水环境的特点。 (2)掌握设施湿度对设施作物的影响及其调控方式。 (3)掌握设施灌溉系统的组成。 (4)掌握设施内各种灌溉系统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 (5)了解设施灌溉系统主要的设备特点。 5. 设施气体环境及其调控 (1)了解设施内主要的有害气体的来源及其减除方法。 (2) 掌握设施内 CO2 的变化特点 (3)掌握设施内 CO2 的增加的方法, CO2 施肥的技术要点。 (4) 掌握设施内气体
3、流动环境对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控。 6. 设施土壤环境及调控 (1) 了解设施内土壤环境的特征。 (2) 掌握设施内土壤环境的调控与控制。 7. 设施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1)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掌握自动控制的分类以及设施内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 2 (3) 掌握设施内传感器的分类及传感器的种类。 (4) 了解设施内主要的几种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5) 掌握草莓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设施作物栽培学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作物的范畴,以及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掌握设施环境条件 与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联系;掌握设施作物栽培制度以及繁殖与育苗技
4、术;掌握主要设施蔬菜、设施花卉、 设施果树的栽培技术。 二、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 掌握设施作物范畴以及设施作物生产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 设施环境与设施作物 (1)掌握设施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温度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掌握设施作物对光照强度、光质、光周期的基本要求,以及光照强度、光周期对对设施作物生 长发育的影响。 (3)掌握设施作物对 CO2 浓度的要求以及 CO2 气体环境对设施作物生理效应和生育效应的影响。 (4)掌握湿度环境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光合产物分配、生理障碍及作物病害的关系。 (5)掌握土壤湿度及通气状况、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土壤
5、连作障碍对设施作物生长发育的 影响。 3. 设施作物栽培制度 (1)掌握作物栽培设施的类型、结构和特点。 (2)了解设施栽培介质类型,掌握设施作物对固体基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要求。 (3)了解设施作物茬口安排的原则,掌握设施作物栽培主要茬口类型。 (4)掌握设施作物立体栽培的种类与意义。 3. 设施作物繁殖与育苗技术 (1)了解设施作物繁殖方式,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以及播前处理技术;掌握自根繁殖的方法以 及不同自根繁殖方法适用的设施作物种类;掌握影响自根繁殖成活的因素;了解获得无病毒苗的方法。 (2)掌握穴盘育苗的概念、设施设备及育苗技术要点。 (3)掌握嫁接育苗的意义、嫁接育苗的方法以及嫁接
6、繁殖成活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4)了解水培育苗的特点,掌握水培育苗的主要类型及技术要点。 4. 设施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栽培 (1)了解设施蔬菜栽培特点,掌握我国设施蔬菜栽培区域类型;了解我国设施蔬菜栽培的主要种类 。(2 ) 掌握瓜菜类蔬菜的主要茬口安排及设施栽培技术。 (3) 掌握茄果类蔬菜的主要茬口安排及设施栽培技术。 (4) 掌握食用菌栽培的主要茬口安排及设施栽培技术。 5. 设施切花和盆花栽培 3 (1) 了解我国设施花卉栽培的现状与特点,掌握我国设施花卉栽培的主要种类。 (2) 掌握主要切花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3) 掌握主要盆花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6. 设施葡萄、桃、
7、草莓设施栽培 (1)了解果树设施栽培现状及意义,掌握果树设施栽培的原理及生理学基础。 (2)掌握果树设施栽培过程中树种与品种的选择原则、果树设施栽培的主要形式、果树设施栽培管 理技术要点。 (3) 掌握葡萄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4) 掌握桃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5) 掌握草莓设施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土壤肥料学课程复习大纲 第 1 章 绪论 1.1 土壤和肥料的概念 1.2 土壤和肥料学发展概况 1.3 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1 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2 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3.3 可持续农业中的我国土壤肥料学
8、研究 第 2 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2.2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2.2.1 土壤生物 2.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水分 2.3.1 土壤水分的保持 4 2.3.2 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2.3.3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2.3.4 土壤水分的能态 2.3.5 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 2.4 土壤空气 2.4.1 土壤空气的组成 2.4.2 土壤通气性 2.4.3 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 2.5 土壤热量 2.5.1 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 2.5.2 土壤的热特性 2.5.3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2
9、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第 3 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3.1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3.1.1 土壤孔性 3.1.2 土壤结构性 3.1.3 土壤耕性 3.2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3.2.1 土壤胶体 5 3.2.2 土壤吸收性能 3.3 土壤的酸碱性 3.3.1 土壤酸性 3.3.2 土壤碱性 3.3.3 土壤缓冲性 3.3.4 土壤的酸碱反应与植物生长 第 6 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6.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6.1.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概念 6.1.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 6.1.3 肥料三要素 6.1.4 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 6.2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6.2.1 根系对养
10、分的吸收 6.2.2 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 6.2.3 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6.3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6.3.1 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 6.3.2 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6.4 施肥的基本原理 6.4.1 养分归还学说 6 6.4.2 最小养分律 6.4.3 报酬递减律 6.5 施肥技术 6.5.1 施肥量的确定 6.5.2 植物营养期与施肥 6.5.3 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 第 7 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7.1 土壤氮素营养 7.1.1 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 7.1.2 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 7.2 作物的氮素营养 7.2.1 作物体内氮的含
11、量和分布 7.2.2 氮的生理功能 7.2.3 氮的吸收与利用 7.2.4 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7.3 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7.3.1 铵(氨)态氮肥 7.3.2 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 7.3.3 酰胺态氮肥 7.3.4 缓释氮肥 7 7.3.5 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第 8 章 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8.1 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 8.1.1 土壤磷素营养 8.1.2 植物磷素营养 8.1.3 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8.2 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 8.2.1 土壤钾素营养 8.2.2 植物的钾素营养 8.2.3 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12、 第 9 章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9.2 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 9.2.1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9.2.2 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9.2.3 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第 10 章 复混肥料 10.1 复混肥料概述 10.1.1 复混肥料的概念 10.1.2 复混肥料的类型 8 10.2 掺混复肥的生产 10.2.1 配方设计 10.2.2 肥料混合的原则 10.2.3 投料量的计算 10.2.4 成粒方法 10.2.5 工艺流程 10.3 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10.3.1 因土施用 10.3.2 因植物施用 10.3.3 因养分形态施用 10.3.4 以基肥为主的施用 10.3.5 掌握合理的用量 第 11 章 有机肥料 11.1 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 11.1.1 有机肥料的概念 11.1.2 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关系 11.1.3 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11.2 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11.2.1 腐熟的目的 11.2.2 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 11.3 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 9 11.3.1 粪尿肥 11.3.2 秸秆类肥 11.3.3 绿肥 11.3.4 微生物菌剂 11.3.5 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11.4 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 11.4.1 有机肥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11.4.2 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