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内容 识记 理解 运用 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价值 观 卓有成效 的新制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政治改革与经 济改革之间的 内在联系及改 革的作用 联系所学知识探 究制度创新对改 革和社会进步的 保障作用 问题探究 材料分析 巧设计迁 都洛阳 490 年孝文帝 亲政,495 年 正式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的原 因 情景教学对比分析 雷厉风行 移风易俗 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少数民族统治 者的改革对民 族融合的推动 作用及民族融 合的实质 结合今天的改革 探究文化认同对 巩固和
2、深化改革 的影响 问题探究 教师点拨 综合分析 孝文帝顺应时 代潮流,积极 改革是值得肯 定的;其改革 的策略和坚决 的态度也是值 得学习和借鉴 的;锐意改革, 不断创新,与 时俱进是民族 文化的精髓和 社会进步的灵 魂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引言分析: 1、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 2、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 3、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 重要概念: 1、均田制 是北
3、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 得买卖。 2、三长制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职责是检 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讲授新课: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 年 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影响: 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
4、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 土地制度 原因: 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
5、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 基层行政体制 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邻长 里长 党长 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 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作用: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 (1
6、)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 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 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过程 (1)时间:495 年;地点:洛阳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认识
7、(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关于“学思之窗”和“洛阳城平面图”思考:结合图和学思之窗,对比平城和洛阳不同的 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统一中原的政治需要,探究迁都洛阳的原因。 提示: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 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1)孝文帝亲自主持 (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
8、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 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拔元;丘穆陵 穆;步六孤 陆;贺赖 贺 定门第等级: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门第高下,按门第高下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通过政治联姻把两族的利益和命运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作用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关于“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推动了鲜卑族 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 关于“历史纵横”:介绍士族门阀政治,思考鲜卑族参照门阀政治的利弊。 关于
9、“改姓氏”: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拔,鲜卑人认为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 姓拓拔,土是黄色,是万物之元,故改为元姓。 本课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改革推行的 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本课小结” 。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民大多把它看 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10、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1)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汉文化积淀深厚;(2)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 前期改革成果,有利于推进深层次改革;(3)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 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资料: 第二节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新名词: 均田制: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 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 485 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主要规定:(1)男子 15 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 40 亩,妇人 20 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 1 头授田叨亩,限
11、4 头 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 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 20 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 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 20 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 10 亩,妇人 50 亩,年老及 身死后还田。受日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 地。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数额不等的职分田,刺史 15 顷,太守 10 顷,治中、别驾各 8 顷,县令、郡丞各 6 顷,不准买卖,离职时交于继任者。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 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北齐男子 18 岁开始授田。唐代女子不授田,男
12、子授永业田 20 亩,口分田 80 亩,狭乡减半。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 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 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唐中叶以后,人 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被破坏。唐德宗建中元年 (公元 780 年) ,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三长制: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宗族坞堡林立。 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 实行宗主督护之制。 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 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
13、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 以取代宗主督护 制。三长制规定: 五家为邻 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与均 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 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 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的编户 因而必将与豪强地 主争夺户口和劳动力。李冲提出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后在朝廷中引起激烈争论。坚持宗主利 益的中书令郑羲和秘书令高佑是反对派代表。他们对主持辩论的冯太后说三长制看来很好 实际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郑羲高佑意见的大有人在。李冲和太尉元丕据理力争指出实行此 制对公私都有利。最后冯太后 从加强中央集权出发 认为实行三长制既可使征收租调有根据 和准则
14、。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隐匿户口三长制终于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施。 三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豪强荫庇户口的合法性。在实行的过程中 三长还是从大族豪强中产生 他们不仅本人可以享受免于征戍的特权而且亲属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样待遇。但较 之宗主督护制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实行后 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 国家赋 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当与此有 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汉化”措施: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推动鲜卑族向汉族同化的措施。孝文帝基于对汉族先进 文化优越性的认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出发而自觉主动地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些 措施,从生产、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全面接受汉族文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 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迁都洛阳: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减少改革的阻力,孝文帝决定把首都从经济落后、地理环境偏 远的平城迁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孝文帝克服阻力,设巧计迁都。迁都洛阳, 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