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word学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59136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word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word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word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word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人民版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word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编写人:高二历史组 审核人: 审批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 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 号 C 层可不做,带号 B、C 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 A。 【学习目标】 目标要求 学习要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主义 教 育的兴起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文 革”前教育事业取得的成 就 利用图片、材料结合实 际 分析教育取得成就的原 因与意义 体会新中国教育方针的 必要性与正确性 “文化大

2、 革 命”中的 “教 育革命” “文革”对中国教育造成 破坏的表现、影响 利用课本图片、资料分 析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 的 巨大破坏 通过对“教育革命”史 实 的了解,体会“文革” 的危害与实质 教育事业 的 蓬勃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结合资料与现实分析 “科 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体会“国运兴衰,系于 教 育”的重要意义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与教育”的深刻含义。 【问题引导】 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1

3、)措施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2)意义: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为人民服务(1954 年宪法) 4、1957 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 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6、文革前的教育 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 案 装 订 线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4、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 “教育革命” 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教学体制:“开门办校” ,缩短学制 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对象:工农兵 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教育界拨乱反正 时间:文革后;标志:恢复高

5、考 2、教育体制改革 (1)1983 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2)1987 年十三大 3、科教兴国战略(1995) (1)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核心是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目的是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原因: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3)意义: 有利

6、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有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成就 (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3)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 (4)改革高校教育体制,实施“211 工程” 。 (5)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释疑解难】 一、 成才之路P45-46 重难疑点讲解 1、2、4 二、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1.扫盲教育:1950 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进行扫盲教育。200l 年,江泽民宣布中国如期 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义务教育:1

7、986 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3.高等教育的发展:建国初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改造调整:1958 年开始教育大 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到学制、学校领导体制、教学计划、内容、组 织及招生分配等多方面改革;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 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使中国高等院校数目、高校招生人数增加;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日 益紧密;1961 一 1963 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高等教育的全面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中外大学交流增强,少数民 族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

8、足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政策逐步放宽,民办高等教育开始发展。 三、总结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1)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改革旧课程、旧学制,向工农开门,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新 型教育制度。“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 出现了“文化断层” 、 “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 的发展。“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得到发展,尤其是邓小平提出的教 育的三个面向及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教育正在迎接新的挑战。 (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9、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服务。 四、学习思考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时期,1957 年 由毛泽东提出。 2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国的教育立法取得了较大进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 【自学效果检测】 1 (2009 高考广东文科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B ) A20 世

10、纪 70 年代 B 20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90 年代 D21 世纪初 2. (2009 高考浙江文综)电影高考 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 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 ”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 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3、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 B )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4、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

11、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 B ) A、1957 年 2 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1954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为人民服务 5. 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的是 ( A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6. 从长远来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产生的影响是 ( D ) A. 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 B. 在农村和边疆经受了一定的锻炼,得到了培养 C. 他们失去了在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

12、会 D. 造成“人才断层” ,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7.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文学领域兴起了“知青文学”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是文艺工作者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真实体验 B. 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艺术再 现 C.是进城民工对城乡劳动生活的对比与回忆 D. 是对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的历 史总结 8.中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 D ) A. 1978 年 B.1983 年 C.1987 年 D.1995 年 9. 下列教育法律法规制定颁行的先后顺序是 (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13、办教育促进法 A. B. C. D.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的发展,其体现在 ( D ) 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完善了教育立法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 B. C. D. 附:历史文化常识(五) 【阴阳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如 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 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 均属阴。 五行,即木 火 土 金 水 五 种 物 象 表 达 的 相 生 相 克 关 系 。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 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以五行之 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 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 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五 行 相 生 、 相 克 : 水 生 木 , 木 生 火 , 火 生 土 , 土 生 金 , 金 生 水 。 水 克 火 , 火 克 金 , 金 克 木 , 木 克 土 , 土 克 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