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1.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59200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会维新任务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考纲要求:戊戌变法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康有为、梁启超等会维新任务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特点和失败原因 【 问 题 生 成 单 】 复习回顾: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产生:时间:19 世纪 60、70 年代;原因: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企业的诱导 外国经济侵略促使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影响:为早期维新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步

2、发展:时间:甲午战后;原因: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为戊戌变法何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 基础和阶级基础。 短暂的春天:时间:19121919 年;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 民国,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 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 动;影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共的 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也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一战后萎缩 较快发展:时间:19271936 年;原因:1927 年南京

3、国民政府成立,开展 “国民经济 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沉重打击:时间:1971945 年;原因:日本在沦陷区的掠夺 民国政府在国统区的 掠夺和压榨。 陷入绝境:时间:19451949 年;原因:蒋介石与美国签订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 约官僚资本的挤压国民政府不断增加捐税、滥发纸币内战时期,政局动荡。 恢复:时间 19491952 年;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政 权,采取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业得到发展。 改造:时间:19531956 年,原因:19531956 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 推进新课 一、戊戌变法的

4、背景 1、甲午战争失败, 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而导致中华民族 主备:李 英 审核:侯丙 锋 授课时间: 学案编号:40 班级: 姓名(小组): 的民族为佳加深。 2、同时,清振幅自身的通知危机也日益加深。 (包含有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 3.、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维新变法 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的维新思想的形成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5、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6、维新派倡导成立学会、办报刊、兴学堂的活动,一方面宣传了维新改良的思想,另一方 面也为维新变法

5、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1898.6.111898.9.21) 1、施政纲领, 应诏统筹全局折 (即上光绪第六书 )和保国会的成立(1898) 。 2、百日维新的内容: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到 1898 年 9 月 21 日,共 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 ,具体内容为: (1)政治方面:告诫延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 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 的制度等。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 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6、估计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 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撤并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 学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 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在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 力。 3、对百日维新内容的评价: (1)进步性:光绪帝的这些变法上谕,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变法措 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 供了参政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

7、义。 (2)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 、设立制 度局等主张。 4、 “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 ,体现 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推行规程看,过于急躁,分不轻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5)从性质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从目的看,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7)从作

8、用看,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 传播。 三、戊戌变法的结局和原因 1、结局: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六 君子” 。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 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急躁,急于 求成; (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破坏变法。 3、教训: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9、,中国近代化的道 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四、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 国热情。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维新运动留下许多遗产,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改易风俗等,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 的宝贵财富。 五、重点难点解析 1、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 (1)特点: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或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着孔子的 旗号为号召,宣传

10、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 (2)原因: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到封建正统思 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是一整套以孔子为旗号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进入近代以 来,旧的一套已不适应新局面,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来救亡图存,但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思想的社会影响力还比较小。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还 比较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还弱小,又具有软弱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着孔子的外衣 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3)评价:长处:用这种方式,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 阶级改良思想,减少资产阶级思想传播的阻力,扩大了康有为改良思想的影响。同时,一

11、 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潮艺术。弊端: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 治软弱性,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为改革的失败留下隐患。 2、 “百日维新”措施中没有“行宪法、开国会、设制度局”的原因 (1)光绪帝是“百日维新”的主导者,他通过颁布上谕来推行改革,但光绪帝本质上还是 一个封建皇帝,其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因此,他不可能颁布实行“行 宪法、开国会、设制度局”等这些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 (2)康有为、梁启超在“百日维新”中充当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他 们依靠光绪帝进行改革,对改革措施没有决定性的推行作用,同时,他们具有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使他

12、们在关键措施上作出让步。 3、百日维新期间变法诏书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 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 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 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 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 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

13、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 流的进步举措。 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 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 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 革的 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 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 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 进的变革

14、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 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 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 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4.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什么意义? 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 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 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 科学

15、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 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 时尚, “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 问 题 生 成 单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 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 “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 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

16、他们简直是以好心 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 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 心肠扼杀了进步 ”。 (6 分) 【 拓 展 训 练 单 】 1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回答问题。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 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 致成为一场“现代

17、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 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 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 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 ,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 ,这里的深层 次含义何在?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

18、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 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 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材料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3)结合材料四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 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

19、题) 课外阅读材料 1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 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 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 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 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 “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 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 主义” 。 (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 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凡是改

20、良主义必然软弱、 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向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则是一种误导。有的 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 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是指工人运动中一 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基础的枝枝 节节的改良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说, “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 。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载历史研究1980 年第 6 期)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良主义来限制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妥当的,因为戊 戌变法与欧洲改良主义的历史背景不同,虽然当时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毕 竟是

21、代表新的生产力,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物,是先进者,所 以不可照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可以说 “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爱国救亡维新运动。说戊戌变法是资 产阶级的政治改良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是不妥的” 。 2。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 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 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

22、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 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 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 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 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 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 度注入新的生机 ”。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下册,第 634 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

23、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 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 程碑” 。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 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 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 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 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企图补天的封建文人矫揉造作的空言粉饰,而是一场“社 会变革运动” 。 (杨立强: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 第四种观点认为,

24、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启蒙作用。一些作 者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意义,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 “而在于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部分” 。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 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 渐动弹起来了。专制独断的皇权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文章,以及桎梏性情的纲常伦理, 这一切曾经是封建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武器,现在这些武器上也长了斑斑锈痕。人民不 仅从戊戌政治运动中认清了反动派的凶恶面目,而且也从戊戌思想运动中吸取了精神解放 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加推向前进。 ”(戴逸:戊戌

25、时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种观点,马洪林认为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戊戌维新具有特定历史意义 的阶段性,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式,开启了全面学习西方资 本主义文明的闸门,既把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上大机器生产的轨道,实行生产方式的 资本主义近代化;又要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政治体制的 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上看,戊戌维新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 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论结构。 (马洪林:戊戌维 新与中国近代化 ,载上海师大学报1989 年第 1 期)张江明等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在 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国

26、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是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开端,它加速了中国走出东方“中世纪”的历史进程。 (张江明等: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 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3.梁启超为何善变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从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始, 到西元1929年逝世,享年57岁的梁启超,在他30多年的政治历程中,几乎将自己的名字与 中国近代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联系在一起。而且,他先后与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思潮、各种政 治派别都有密切的接触,其生前的声望也被各种力量借重。 支持过变法维新,也靠近过孙中山的武装革命;他既支持革命,又被认定为是一个反 对革命的改良主义者;他大力提倡君主立宪,又

27、鼓动段祺瑞发兵推翻张勋辫子军的复辟; 他曾经想借助日本的力量改变中国,又很早就向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他拥护过袁世凯的 强人政治,试图与袁世凯一文一武联手治理中国,又策划自己的学生蔡锷领兵反对袁世凯; 他向中国大力介绍西方思想,提倡“德先生” 、 “赛先生” ,并一手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 , 最终又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要用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赞扬梁启超的人说,他 的善变是与时俱进。批评梁启超的人说,他的善变是政治投机。维护梁启超的人说,他善 变的背后,有“内在的一致性” 。抨击梁启超的人说,他的善变是自相矛盾、无所依靠的彷 徨;等等。于是,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每一个政治流派,都能从梁启超那里找

28、到支持,同样 也能找到反对。梁启超从学术思想到政治领域的“善变” ,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观。 说梁启超“学贯中西” 。 梁启超的“善变”是因为他在历史巨变时期,在复杂的政治 领域,随时都能发现每一种政治主张和政治势力都有符合东方或西方文化本质的道理,而 不像只接受某一种主张的人,只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与自己不同的政治行为,都是应 该被批判打倒的。梁启超则在不同的政治流派中,都深刻地看到各自的合理性,即便在袁 世凯身上也一样。因此,梁启超的“善变”不是因为政治投机,而是因为他把每一种合理 性都当成可能的终极价值。 第九单元 问题探究答案 (1)反映的情况: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

29、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 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 “皇帝的方向”是: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原因: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草率,急于 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拓展训练答案 1.(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事件:“公车上书” 。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 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 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 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次现代化运动。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

30、帝;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 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2.(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 “君为臣纲” ,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 性和必然性。 (3)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 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 中外纪闻等。还有上 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