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说课稿.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0545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人民版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word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南北朝对峙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所进行的汉化改革及其对社会 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分两课时讲授。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一次较为 彻底的汉化革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来说,本专题内容可分两部分进 行讲授:第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内容;第二,改革给社会面貌带来的变化及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意具体的改革内容与当时社会情况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体会改革举措的合 理性与重要性,突出认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具体制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面貌 的变革以及对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所起的巨

2、大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深刻认识孝 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课标要求: 课标一、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课标二、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3.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课标三、探讨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简要探讨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改革社会习俗等措施的不同作用。 2.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3.充分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 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 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 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

4、影响。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 2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 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初期的社会面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 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 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5、,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 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鲜卑族政权崛起时,少数民族政权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 制度,给其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并激化着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充分体现了一个改革家 的眼光和魄力,他的各项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和意义。 难点: 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智者的选择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

6、魏的立国与北方的统一 1北魏立国之初的形势。拓跋政权兴起于乱世,立国之初,与后燕、后秦、柔然、夏等强 国为邻。从拓跋硅到拓跋焘祖孙三代,是北魏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拓跋族由原始社 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先有奴隶制的发展但却急速转入封建社会的时期。 2北魏的发展壮大。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连年兴兵,屡获胜利,向北击败了其宿敌柔然、 高车,向西灭掉了暴虐的夏政权,并于436年和439年征服了北方最后的两个割据政权北燕 和北凉,完成了对北方中国的统一。在与南方新兴的刘宋政权争锋中,北魏屡屡获胜,确 立了和南方政权抗衡中的优势地位。 (二)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 1北魏落后的统治方式。北

7、魏在统治方式上,实行“胡汉分治”和军事控制,对拓跋部鲜 卑族人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人民仍保留着一些原有的统摄管理方式,并极力抬高拓跋部族 人的社会地位,将其称之为“国人” 。 “国人”可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得到特殊的保障,享 有免除赋役负担等特权。北魏政权为了维护军事统治和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力求保持胡人 当兵、汉人耕田的状态,以“国人”为主体组成庞大的军队,进一步发扬拓跋部那种剽悍 粗犷、善于骑射的民族习性和崇尚武功的精神。 2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必然性。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在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下,处于十分悲惨 的境地,因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常处于尖锐化状态。孝文帝改革之前的近90年中,见 于记载的各族

8、人民起义不下90次。此外,胡汉统治者之间也存在矛盾。北魏政权中,汉族 地主的地位比过去明显降低,因此,他们力图挽回失去的地位和特权,这必然要触犯拓跋 贵族与皇权的利益。拓跋部统治集团内也存在矛盾斗争,拓跋硅和拓跋焘都是在内争中被 杀的。种种危机表明北魏政权继续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难以为继,他们必须改弦更张,变 更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及风俗习惯,将其全面纳入封建制轨道。 总括背景: 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社会危机严重 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 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

9、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民族大融合趋势; 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一)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二)整顿吏治 1、早期薪俸制度的弊端:造成吏治的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官员侵夺租调,直接影响 政府财

10、政收入,威胁政权稳定。 2、班俸制的颁行及意义:大大改善了北魏的吏治,缓解了严重的阶级对立与民族紧张状 态,减轻了人民的痛苦,北魏的统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清平气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汉 化进程。班俸制颁行后,官吏得到的俸禄多是粟帛,这在经济上更依靠汉族农业区了,鲜 卑贵族走上了汉化道路。班俸制颁行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贵族势力受到限制。委派 的各级官吏,食国家的俸禄,当然要效忠国家,中央集权强化,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 基础。 (三)迁都洛阳 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11、。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革除旧俗 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 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易汉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 (3)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有力地推动

12、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 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 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保证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抑制了土地兼并, 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北方 经济,也推动了民族融合,并沿用至唐中期。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 有制。 前期 471-490 冯太后 主持 重点建 新制 整顿吏治 制定了任期考核制度和俸禄制度, 严惩贪赃枉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相对缓和矛盾,巩固 统治 减轻农民负担,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 发展 迁都洛阳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

13、融合,促进中华文 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中后期 490-499 孝文帝 主持重 点汉化 移风易俗 改官制、易汉装、说汉话、 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并巩固北魏统治。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 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性质: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

14、掀起的一次改变北 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 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中国北方经济和社会面貌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15、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 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 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 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 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 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分

16、析 农业生产的发展 本目主要讲述两项内容: 一、孝文帝改革前北方的经济状况。北方地区由于西晋的“八王之乱”和“十六国”割据 混战的严重影响,人口大批南逃,土地大片荒芜,出现了“中原萧条,千里无烟”的凄凉 景象。社会经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或缓慢发展的状态。由经济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 渐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二、孝文帝新的农业政策实施后所取得的可喜局面。实行均田制的积极作用。均田制旨 在将劳动力与荒地结合起来,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北魏还一再将皇家苑囿分给农民耕 种,大力支持拓荒,使得北方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储备大大增加。另外,均田 制推行后,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农业与畜牧业并举的局面,从此

17、农业生产在北魏的社会经济 中占据绝大部分比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役制度,已经成为其惟一可靠的财富来源。 农业中其他要素的发展。北魏政府重视水利,大兴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各个生产环节的水平甚至远远超过汉代。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使代表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量化指标户口数目迅速提高。 繁盛的洛阳 本目主要讲述两方面内容: 一、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洛阳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洛阳处于中原核心地带, 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代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正统中心。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文化发 达,历史上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北魏之前洛阳的兴衰。北魏之前洛阳已有周、汉、魏

18、、 晋等统一王朝或传统的正统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 洛阳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使其成为历代政治势力逐鹿中原的一个争夺焦点。因此,历史 上的洛阳曾数毁数建。晋末天下大乱,首都洛阳再遭灭顶之灾,十六国时期的割据纷争, 更使其沦为一片瓦砾。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经大力建设,洛阳城又重新恢复 繁荣局面。 二、首都洛阳的繁荣。洛阳的城市规模。北魏时的洛阳城,仍因汉魏故城,但有较大的 发展。北魏洛阳的改造重建,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以宫为主体的营造制度的基础上,为 建立中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既发扬了华夏文化传统,显示以洛阳为 象征的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又突出了作为全国政治

19、中心的主导功能,还特别提高了洛阳 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当时洛阳城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多万。而同一时期的 欧洲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总面积加在一起,还不到洛阳城 的三分之一。洛阳工商业及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繁荣的表现:市场众多,规模大,其中 城西的大市周长近8里,商品丰富,生产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商业交通网络发达,国际贸易 日渐昌隆。北魏与南朝、周边各族的互市以及和国外的商业贸易也都有发展。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本目主要讲述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东汉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氏等 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劳动人民长期杂居,互

20、相影响, 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但是,他们同时又遭受汉族官僚地主的压迫,历尽苦难。西晋末年, 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匈奴的一支武装灭了西晋。自从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黄河 流域以北的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同汉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生 活上日益接近,互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就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孝文帝 一系列汉化措施的出台使北方的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习俗、文化上与汉族的差异几近 消除,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它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鲜、汉贵族的通婚 孝文帝汉化的最终目的是使鲜卑、汉贵族融合,消除民族隔阂。要实现这一点,最好的办 法就是通婚。孝文帝迁洛之后,鼓励鲜卑宗室人物与汉族大姓通婚,促使鲜卑、汉一体化。 为此,他以身作则,先后迎娶了北方一流大姓的多家女子为嫔妃、夫人,还亲自为自己的 六个弟弟聘娶汉族大姓女儿为王妃,并将宗室女子许配汉族大姓。孝文帝通过鲜卑、汉上 层的联姻,使他们在血统上逐渐融合起来,消除了他们之间的民族对立情绪,从而扩大了 北魏的统治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