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 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 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 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 展起着 促进和延缓作 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 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 “第二、 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
2、原理, 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 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 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 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 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 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 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
3、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 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 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 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 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 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 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 程中存在缺
4、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 了 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 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 7 课时,第一节 3 课时,第二节 2 课时,问题研究 2 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 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 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 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
5、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 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 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 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 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 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 本节的重
6、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所学 的农业区位因素,并增加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拓展学生思路,为理 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学习东北区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所以在初步了 解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后,结合实例,可举相关的例子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 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 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 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 的若干要 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本节教材
7、编写留有余地,为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应增加“美国的专业化生产”的形 成、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变迁和学生所在地农业发展情况等内容。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根据课本地图,形成复合式投影片:东北地区的位置图,东北地区 的地形图;东北 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干湿地区”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 3 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条件、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
8、建设 第二课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方向 第三课时了解我国各地区域农业发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 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 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 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
9、了解区域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因 素,所以我国领导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区域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经 济中最基本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 推进新课 师 (逐层分析,逐步深入)从必修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地区的
10、发展根据工 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合理考虑,统筹安排,则可发挥地区优势,充足挖掘潜力,促进该地 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区域性工农业。就农业而言,发展条件的差异,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 的区 域农业特色。 师 (引入正题)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是将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的特定条件有机结合起 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师 (方法引导:实现区域农业一般步骤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我们以成熟的农 业区域来了解其形成过程。 师 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
11、区在哪里吗? 生 东北。 师 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 呢?让我们带着好奇,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板书: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师 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 。 生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师 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界线、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以及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师 东北区域农业发展较为成熟,阅读相关章节,初步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农 业布局特点。 板书: 一、地理条件 师 (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
12、要因素有哪些?它们 对农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 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品种、复种制度及产量的 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也是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举例说明,如地形可修建梯田改造坡度, 红壤的酸瘦黏可通过施熟石灰、有机肥、掺沙得以改良,而人类对气候的改造无能为力) 。 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 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 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平原地 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
13、林牧业。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 为不同的作物分布提供条件。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有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 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土壤肥力高,有利于农业的高产,土层深厚,便于耕作,土 壤酸碱性,影响作物的分布。市场的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明显的可变性。市场的大小、 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 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 商品农业的产品 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 响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
14、 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机械对现代农业起着重要 影响,对劳动力的短缺具有明显的补偿性。 师 (个案分析,发展迁移能力)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又有 哪些? (师生交流观点)影响东北农业区的主要自然因素中有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主要 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 师 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的因素? 生 (凭直觉和已有的知识试答)有利条件是地形、土壤、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不利 条件是气候(热量条件较差) 、市场狭小(人少) 。 课件展示: 材料一: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的干湿地区 师
15、 根据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图讨论影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利弊 生 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我国温带半湿润、湿润区,冬季寒冷,夏季 温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复种制度为一年一熟,农作物品种是 喜凉作物,生长季节为 410 月,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师 (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相比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东北的气候因热量 条件较差,在农业发展中似乎是一缺陷,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地方特色,它对一 地的优质产品,乃至于农业结构都产生深刻 的影响,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的特性,就可以巧 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农业生产。 师 东北气候中的不利因素是热量条件较差。 有利因
16、素是具有地方特色,可结合优势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 小组交流,完成 P67 思考题。 师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东北大米的质量优是因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 具有绿色大米天然优势。东北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 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师 东北的热量条件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 一些热量要求不太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 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
17、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 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有利于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可发展优势 的农作物等。 (学生由于对东北情况了解不够,回答上述问题有困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言之有理即可) 师 出示材料二,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如课本图 4.3 所示)了解东北的三大主要 地形。 生 (看图分析交流)从图中可知,东北的地形属马蹄形,平原广阔,大小兴安岭、长白 山地和西部的内蒙古高原高踞周围。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的 1/3,利 于大面积耕作,利于农业的发展;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利于 大面积牧业的发展;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
18、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 31%,林业 面积广阔。 师 出示材料,学生读后评析东北土地资源优势。 东北的土地资源 东北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全区耕地面积 1920 万 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1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9.7%,人均耕地 面积 0.17 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 0.3 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耕地集中 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谷地。耕地垂 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 500 米,高者可达 800 米。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 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浓厚的暗色表土层,
19、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黑土耕层 有机质含量为 2.5%7.5%,全氮含量为 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元素含量 最高的土壤。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 粮基地。二是本区尚有较多的荒地资源。全区可开垦的荒地面积超过 600 万公顷,以黑龙 江省最多,其次分布在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部等地。 生 东北的土地优势是耕地面积大且肥沃,后备荒地多。 师 (引导学生寻找事实证据,形成地理思维)根据具体实例,说明机械支撑、交通便利 及地广人稀对东北农业的支持。 生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鞍本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械工业) 、哈尔滨的机电工业、长春的
20、汽车工业等工业设备和技术对东北劳动力不足具有明显的补偿性。水陆交通便于商品的输 入与输出。地广人稀使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作物商品率高,对土地的压力小,生态环境和 资源条件保持较好。 师 (变换角度,转换视角)东北地广人稀,也使得东北农业市场狭小,制约了农业的发 展。 师 (引发思考)如何有效地通过市场的扩大刺激东北农业的发展呢? 生 (教师提醒,学生恍然大悟)东北地广人稀,本地粮食市场的需求量不大,但粮食作 物可提供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可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实现商品农 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市场的扩大。只要发展合理,市场前景广阔。 师 由此得出,换一种思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
21、获。 师 综上所述,东北发展的地理条件如下: 板书: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类型齐全,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地广人稀 师 (承上启下)东北作为成熟的农业区,农、林、牧全面发展。区域内部,根据生产条 件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师 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 (合作互动)从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可看出,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促使东北地 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师 指导学生阅
22、读课本图 4.4、4.5(略) 。 师 (思维引导)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与农业布局紧密相关。小试身手挑战活动题。 (列表对比,强化知识应用)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林业 畜牧业 (师生归纳)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 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 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 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师 (指导学生阅读探究)根据自然条件在地域上的分布,东北地区
23、形成哪三大农业区域? 各区域的主要作物及产区分布有何特点? (出示投影,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列表格) 生产区域名称 作物及产区 _区 _区 _区 (小组交流,运用对比,强化地域概念) 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生产区域名称 作物及产区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玉米平原分布普遍,由南向北比例减少 小麦、大豆北部平原较为集中,由南向北比例增多 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林业和特产区 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主要树种属寒温带针 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特产有长白山的鹿茸、人参,延边的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 区的柞蚕产区
24、,辽南的苹果 畜牧业区 放牧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板书: 农业布局特点(内部差异):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 师 (设疑解难,发展思维)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东北适宜发展的优势作物为喜温凉的温 带作物和温带水果及耐寒的牲畜。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农业结构分布在平原、山地、 高原等不同的地形区。作为东北地区发展历史不长的作物水稻而言,原是南方的主要 粮食,为何在东北大有发展潜力?如何处理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生 水稻的生长习性使其主要分布区是夏季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地区,但随着育种和种植 技术的进步,水稻分布的地
25、域扩大至我国北纬 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成为世界上种植纬 度最北的国家,这既是科技的力量,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季风气候条件下雨热同期和夏热这 一气候条件决定的。 师 (结合分布图,考虑制约因素)水稻在东北的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 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师 (设疑解难,发展思维)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原因何在? 生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 造成食物 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冻;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 利用资源;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师 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
26、方向发展,怎样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开放性命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 良畜种;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 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学生活动: 1.根据课本,用示意图归纳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归纳东北地区布局的自然条件及内部差异。 参考答案:1.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发展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春小麦、玉米、大豆、 甜菜、亚麻等) 地形类型齐全农林牧综合发展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作物高产 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实现机械化 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发展商品经济 2.见上述有关章节。 课堂小结 本节要求学会分析一地的发展条件。课本是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同学们试着用 相同的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