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学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1418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 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 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 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斯 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 年苏维埃八大通

2、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 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 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 立阿拉木图宣言 (标志苏联完全解

3、体) 。 阅读专题导语(P129)部分,思考回答: 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 政策,度过三年 困难时期。 之后实施 政策,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 2. 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 模式,斯大林逝世后, 、 等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局部改革,收效甚微。 3. 改革,逐渐偏离 方向,国家陷入困境。 4. 年,苏联解体,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要求】 了解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4、 阅读专题导语(P130)部分,思考回答: 1.十月革命胜利,严峻的内外局势促使苏维埃政权推行 政策,以 保障军事上得胜利。试图通过该政策 的过渡,结果 。 2. 政策取代 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 政策的实质是 , 并逐渐过渡到 。 【美文欣赏】 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在历史上,政治家的个性 气质曾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列宁对革命的执著,则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 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 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

5、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从 1917 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 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 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 “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课前导学】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

6、的局面 (1) 外患: 十月革命胜利,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并同 国签订了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协约国 勾结向苏俄进攻,妄图扼 杀苏维埃政权。 (2) 内忧:俄国境内的反革命势力(被推翻的 和 ) ,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总之,到 1918 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领土落入敌手,并失去了主要粮食产地,苏维埃政 权面临危急。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方面:实行 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 到国家手中。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 ,实行 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方面:国家取消了 ,实行 制。为了保障 前线的官兵和工厂的劳动力的

7、需要,实行成年人 制,规定“ ”。 4性质:是苏俄在 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 措施。 5作用:它适应了 需要,把全国有限的 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弊端:该政策中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继续推行该政策造 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没有切实维护和保障农 民利益,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以致发生经济政治危机。事实证明用该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设想和实践是失败的,严重脱离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国情。 【历史纵横】 1919 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

8、和饲 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因卢布迅速贬值,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 地借给国家。政府还派遣征粮队携带武器下乡征粮,连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走。余粮收集制 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 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学思之窗】 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 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 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 “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 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9、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1) 经济危机: 年,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长期的 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 济危机。 (2) 政治危机:俄共的一些领导人通过强化 政策拯救经济危机中的国家并实 现向 主义的 过渡。 苏俄的农民、工人、士兵对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尤其是 1921 年发生的 的兵变,反映出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2实施:1921 年,列宁在俄共(布) 十大上作了关于以 代替 制的报告 , 标志着苏俄开始向 政策的转变。 3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 代替 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 食。

10、 (2)工业方面:改变 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 ;在坚持发展 和 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 和 的形式,转给 和 经营。 (3)商业方面:允许 ,实行 。 (4)分配制度方面:废除 的实物 制,实行 的工资制。 4实质: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的经济。 5.意义 (1)经济上: 政策调动了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维埃经济很快走出困境, 为实现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政治上: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 ,从而巩固了 。 (3)理论上:在总结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俄国向 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

11、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 探索。 【问题思考】1如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这是“一切为了前线 ”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配给制等, 但实践证明其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1)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2)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具有长期性和艰巨

12、性。 3)每一次改革都有其积极性,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原则 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巩固练习】 1在 1919 年的俄国,一位城市居民用 100 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 100 斤粮食。请判断这种现象 是真是假其依据是什么 ( ) A假的,余粮收集制,农民没有剩余粮食 B真的,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贸易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D真的,余粮收集制,农民出售了剩余粮食 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 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

13、义务劳动。它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措施是 ( ) A企业国有化 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C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 “不劳动者不得食” D俄国人民劳动意识强 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 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中的 ( )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 4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 ,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 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4、 5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6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 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 做生意”主要指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B利用商品、市场来发展经济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7.读识下列两幅历史图片,请完成: 图 1 1920 年底苏俄政 图 2 1922 年耶戈列夫斯克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 税府向农民发放救济粮食 请回答

15、: (1)上述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苏俄的农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状况?(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不同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 分) 15 6 班 级_ 姓 名_ 成 绩 _ 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 阅读专题导语(P135)部分,思考回答: 1、 “斯大林模式”是指 ,它不是 模式。 【美文欣赏】 在当时,苏联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盖了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 多发一个月的

16、工资,提供一套带电话的技术人员的住房,配备一切必要的沙发家具,一个 家庭疗养证,两个电影院里永久的专座,这些就是苏联工业化道路上的精神偶像斯达汉诺 夫获得的物质奖励。但成千上万忘我工作的建设者们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报,尤其是广大的农 民们,每天都不得不去面对严重的物质匮乏。 斯大林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重工业、军事工业 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轻工业、农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农业。第二方面呢就是人 民的生活没有能得到重大的改善,没有能够和工业发展同步得到改善,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 人均的粮食的产量、人均的肉类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课前导学】

17、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1924 年 逝世, 成为主要领导人。 苏联是一个只能依靠从 的落后农业国。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 。 (2) 目的:为加强 ,为了给 。 (3)方针: 年 12 月召开的 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 的方针。 (4)特点:优先发展 ,追求 ,依靠 。 (5)过程: 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9261928 年,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 从 1928 年起,开始实施 的 , 政策被停止。 年,实施“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年,实施“二五”计划,提前完成。 (6) 成就:实现

18、了国家工业化,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苏联形成了 比较齐全的 , 发生了改变, 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 ,世界 。一跃成为 。 (7) 问题:形成了 过重、 过轻、 落后的不合理 。 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问题探究】1、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2、苏联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不同: 1)苏联优先发展 ,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是从 部门开始的; 2)苏联工业化是采用 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 靠 等手段筹集的。 原因: 不同 ; 不同 ; 不同。 2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然

19、停留于 ; 为了改变农业生产的 ,实现农业的 ,对农业进行 ,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 道路。 随着工业化的 发展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 大林决定通过农业 来克服粮食危机。 (2) 提出方针:1927 年 提出了农业逐步 的方针。 (3)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从 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强迫命令的一些过火行为引起农民的强 烈不满。如出现了“ ”的过激口号,对不愿加入 农庄的中农以 、 相威胁。 1930 年,斯大林发表了 对 进行整顿,农业集体化 运动又发展起来。到 年,宣布农业集体化完成。 1937 年 。 (4)影响 积极: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 急

20、需的 、 、 创造了便利条件。 消极:农业集体化没有促进 本身的发展,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开展了对富农的斗 争,国家对富农的 和进行剥夺,并将财产转交 ,被强行迁往 等 地区参加劳动。 年底,基本消灭了富农阶级。 【问题探究】 归纳从 19171937 苏俄(苏联)对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从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是什么? 变革和调整: 经验教训: 【历史纵横】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 民的消费。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 ”。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 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总收获量的 400%,而粮食收购的价格

21、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 量逐年增加。 “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 分之一。 二、斯大林模式” 1概念: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指苏联在 20 世纪 20-50 年代斯大林 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条件: 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 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 集权主义的传统; 斯大林个人因素 3形成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制定 (1)社会主义 化和农业 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 结构。 (2)1936 年,苏联通过了 ,宣布苏联的 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 模式的确立。 4特征: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 5内容:

22、 (1)经济方面 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 模式,国家占有绝大部分 ,通 过 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排斥 ,优先发展 尤其是 军事工业。 评价: 积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度推动了苏联 的迅速发展;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长期片面优先发展 ,影响了 、 的发 展;高度集中的 管理,压抑了 和 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方面 表现: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 忽视民主法制 大清洗运动 影响:保证了党对 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 ; 但容易导致个人独裁, 和 遭到了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方面 表现:对斯大林的 盛行,采取 手段处

23、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影响: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6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 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延伸】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观点一 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但这种体制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是适用的,也不能说没有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观点二 还有的人对上述看法持相反意见,认为斯大林模式不是,也根本不可能、不应当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

24、然结果,它只是人们走向正确所必须经过的谬误,是走向正确所必须付出 的代价。 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参考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其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相适应,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卫国战争 的胜利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起了巨大积极作用。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 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 义阵营。 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政治上民主法制 遭到破坏。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

25、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 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文化上学术思想的创造性受到严重压制和摧残。二战后, 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问题思考】 1斯大林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1)苏联刚刚建立,工业基础薄弱。 (2)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国家。 (3)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 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重点与手段上有何不同?

26、 (1)重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手段: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 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巩固练习】 1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2.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 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

27、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3.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经济发展“一枝独秀” ,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 纷前往苏联取经。一名美国记者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的通。 ”当时美国 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进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B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经济建设中 C通过国家力量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调控 D实行计划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4.在苏联,1928 年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75 公斤砂糖,到 1952 年只能分别 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

28、10%,牛 肉价格为成本的 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 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5.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 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 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 条(

29、史于 1929 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 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15 6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美文导读】 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 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

30、的。 ” 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 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1991 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 74 圈。 苏联的迅速崛起是 20 世纪引人注目的大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 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因为,对历史的判断,必须用大尺度来衡量,社会 变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 对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族复兴的道 路上。 【课前导学】 阅读专题导语(P141)部分,思考回答: 1

31、. 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 、 、 先后 进行改革,但由于各种问题 ,改革 , 。 2.1991 年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建立后的改革 ,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 。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1)必要性:20 世纪 50 年代, 的弊端日益显现。 对斯大林的 有增无减。 (2)可能性: 年, 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赫鲁晓夫感受到 的弊病,尝试改革,揭开序幕。 2内容 (1)经济方面:农业方面:以 作为改革突破口,试图改变 的农 业管理体制,扩大 和 的自主权;削减 ,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 和种植 。 工业方面:改革 体制,扩大 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 的经济地位。 (2)政治方面:1

32、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 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 会后,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平反 案活动。 3成效:改革虽然取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 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 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影响:赫鲁晓夫改革 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 索性和开创性。 【深度感知】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 思想。但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 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

33、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 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 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 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 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将重点放在 上,推行“ ”,改进 管理,完 善计划 和加强 的经济刺激。 2成效:(1)前期:对 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 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 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 强。 (2)后期:20 世纪 70 年代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 ,放慢改革

34、步伐,经济发展呈 现 和 趋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 地 位。 2内容;(1)经济方面: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 济的“ ”,但困难重重,遂将改革重心转到政治领域。 (2)政治方面: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代替“ ”,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纵容自由化思想,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推出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 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

35、想混乱, 运动加剧。 4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1)开始:1991 年,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改为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 变成了松散的邦联。 2)加速:一些苏共干部为维护苏联发动“ ”事件遭到失败,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 质变。 3)解体:1991 年 12 月 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订明斯克协议 , 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 月 21 日,俄罗斯等 11 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 签署 ,苏联完全解体。 4)消失: 年 12 月 25 日,飘扬了 69 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 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本课要旨:赫鲁晓夫

36、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未放弃传统的做法,终归于 失败。 问题思考:我们应该从苏联解体的史实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4)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 设,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5)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制度,对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决不妥协。 6)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处理好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 (7)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