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以及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理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这样一组图片。 提问: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500g、600g 还指蔬菜和水果的什么? 我们这节课就一
2、起来学习质量的有关知识,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 题,引入课题。 )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质量概念的建立 环节一:区别物体和物质 每小组用橡皮泥捏成一大一小两个物体,看哪个小组捏得又快又好!请学生展示本小 组的作品。 (实物投影几组) 讲解:同学们捏好的有形状的成品称物体;把组成这种物体的材料叫物质。 提问:你手中的物体是有什么物质组成的? 提问:你们手中一大一小两个物体在用料上有什么区别? 投影:大的含有的橡皮泥多 小的含有的橡皮泥少 出示一把铁锤和一个铁钉。 提问:这两个物体有什么相同点?用铁的多少相同吗? 投影:铁锤含
3、有的铁多 铁钉含有的铁少 请学生找出以上四个例子中的物体和物质。 环节二:建立质量的概念 以上四个例子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说明不同的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同) 师总结:这也就反映了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物理学中引入质量这个物理量来区分物 体的这种性质。得出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学生根据质 量的英语单词说出质量的表示符号。 环节三:学生看书自学有关质量的其他知识。 单位:国际制:千克 常 用:克 (g) 毫克(mg)吨(t) 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知识窗;让学生了解质量的单位千克的由来。 环节四:反馈练习课件。
4、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学,使他们明白学习一个物理量要 从定义,单位等几个方面学习,使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大小,并掌握各单位之间的换算, 为这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模块二:质量的测量 环节一:测量工具 活动一:让学生估计实验桌上的橡皮泥、油包得质量并交流结果。要想准确的知道物 体的质量需要测量。 活动二:学生列举常见的质量的测量工具。教师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实验室测量质 量的工具。 环节二;天平的使用 活动一:小组讨论回忆天平的构造,并进一步观察并发现天平的铭牌,说出铭牌的含 义总结:教师总结: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感量:分度值 活动二:天平的使用方法 。 学生小组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下面
5、的问题: 1、怎样才能使天平水平放置? 2、使用前游码应该停留在那个位置? 3、横梁指针指在什么位置表示横梁平衡了?如果横梁的左臂偏高,应怎样调平衡螺母? 4、在称量物体时,尝试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砝码还是小的?为什么? 5、怎样读数? 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给出相应的补充。 反馈练习:课件出示不平衡的天平,让学生调节。 (设计意图:设计这五个问题包含了 天平使用中主要应注意的问题,讨论出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为步 的测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 量) 模块三: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环节一:实验探究:问题物体的质量与它的形状、状态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1)物体的形状变了物体的质量 (2)物体的状态变了物体的质量 设计实验: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并交流 学生实验: 实验一、橡皮泥变形前后质量的对比实验。 实验二、做油包熔化前后质量的对比实验。 收集数据 实验一 变形前的质量(g) 变形后的质量(g) 实验二 固体油包的质量(g) 液态油包的质量(g) 小组讨论:结合上面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二:从超市买一包饼干到家,讨论其质量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结论教师总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 置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