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word教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6241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word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word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 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 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 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原始农业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 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

2、 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 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 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 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 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 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 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

3、发展之间的联系,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1)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 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 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 导学式讲解法 直观演示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猜谜语导入新课:

4、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 喷鼻香。(打一植物) 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 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 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子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 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 (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课题:第二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本第一自然段。(约 2 分钟) 提问: (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 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

5、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 用什么?)回答: 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 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 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 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 河图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 ,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 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 象图 ,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 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答;现代

6、农业,机械化进行生产。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 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 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 8 个小组,每个小组 6-8 人,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 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 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 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 原始农耕文明产生了。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栽培粟的国家之一

7、。 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 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 尖底瓶使用示意图 (注:由于尖底 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 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 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 (课前,鼓励学生用黄泥仿制一个半坡尖底瓶,课堂上让学生做取水 实验,观察尖底瓶的变化,分析尖底瓶设计原理,说明其应用方法。 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 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组织讨论:8 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 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由老师

8、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一自然段。(约 2 分钟) 提问:(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 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 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 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 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河姆渡稻谷遗存 河姆渡人生活想像图 ,边展示 边启发学生分析。 组织讨论:8 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 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

9、起总结,得出:河姆渡人生活在南 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师讲: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一样,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原始农耕文 化。从河姆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之一。 提问:大家回想一下,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样的?半坡和河 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生产工具比北京人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可以看出 人类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回答:打制工具、旧石器时代。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 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 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 变化,他们开始走

10、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 成原始聚落。 拓展:原始聚落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二自然段(约 2 分钟),并提示学生注意观 察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现代建筑 ,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并比较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 之间的不同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自己设计、主动探究:半坡人的半穴居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 屋的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的半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 交换一下使用行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8 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 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

11、生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 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 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 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1)思考题: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你觉得 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2)组织讨论:8 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 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考题:学完本课后,你对本课(原始的农耕文化)感受最深的 是什么?请你用一两句话谈一下。 布置作业;比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形成的原 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