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一、说教材 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2 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农业在 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原始农耕生活是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对于了解我 国历史意义重大。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 7000 年 到 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 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 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 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
2、一万年前,我 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 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二、说课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 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 始居民以及大 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 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 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 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3、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 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 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 历史结论的能力。 2 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 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 智 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
4、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 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五、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 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 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 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 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 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
5、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 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 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 中有所收获。学生主要来自城市,对农业发展所需条件不太清楚,而且他们的社会经验少, 对社会的认识比较少,对理解私有化,贫富分化这些概念、现象以及原 因,非常难以掌握, 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系统地讲解。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可引导学生思考
6、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 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 需要不断迁徙, 等等) ,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 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 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 中神农 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 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 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通过神话传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古代农耕文明 产生一种敬畏之情。 2新课讲授 本课我将带来同
7、学们参观原始农耕文化博物馆,通过三个展厅:河姆渡遗址、半坡遗 址和大汶口遗址,分别以展柜的形式展示各个展厅的文 物,通过考古发现来了解各个农耕 文明的状况,让同学们对三个遗址有更加形象的认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具体来说,首先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 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在河姆渡遗址展厅出示稻谷、狗骨头、猪下颌骨、石器和骨耜、骨哨、陶器、水井和 房屋等文物,通过文物得出河姆渡居民已会种植水稻、制造磨制石器,制作陶器,过着定 居的生活,房子为干栏式房屋,重点强调我
8、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在过程中提出问题骨耜是用来干什么的?让学生明了当时的器物的用途,进 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活和生产状况。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对河姆渡居民的状况进行总结,包 括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年代,发现地点、生产工具、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 业和房屋等方面。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让知识条理化,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在第二展厅半坡遗址中,出示粟、石刀、石斧、猪骨、骨制鱼钩、人面鱼纹盆和 小口尖底瓶和纺轮等文物,同时对文物所表达的含义进行说明, 让学生对于半坡遗址也有 一个全面的了解,最后同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 纳 接下来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提出问题“
9、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有人说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着同样的生活”,你同意这样的结论吗?为什么?指出半坡和河姆渡 原始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点。相同点:1、都使用磨制石器;2、都出现了原 始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3、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不同点:1、生活区域不同; 2、种植的作物不同;3、房屋建筑结构不同。通过比较,让学生对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 生活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 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 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指导
10、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 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 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 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让学生思考他们过上定居生活最主要的 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原始农业与生产工具、 饲养业、手工业的关系,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 地罗列经济现象。 在第三展厅,转变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学,说出第三展厅有哪些文物,待学生讨论之 后,出示相关文物图片,
11、最后再展示大汶口墓葬情况 ,让学生分析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 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从而引出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的结论,重点分析贫富分 化出现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联系“北京人” “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 同分配食物的内容,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初步了解阶级的概念。让学 生讨论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 度来分析问题。 3.巩固 出示 5 道相关选择题,让学生抢答,并给与加分,让学生在竞赛中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七、说板书设计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 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 居民 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磨制石器 耒耜耕地 种植水稻 饲养家畜 制造陶器、玉器和 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 民 约五、六千 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 种植粟 饲养猪狗 等动物 制造彩陶、织布制 衣 大汶口原始 居民 约四、五千 年 黄河流域 山东泰安 农耕经济更大 发展 制造黑陶、白陶, 手工业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