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溶解度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溶解度定义 3、溶解度的理解和应用。 二、学习与应用 知识网络 一、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叫做饱和溶液 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说明: (1)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 。 (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三、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特殊:Ca(OH) 2 溶解于水时,温度越高,溶解越少;温度越低,溶解越多。 四、结晶: (1)定义:溶质从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有晶体析出后的溶液叫母液,它一定是饱和溶液。 (3)结晶的方法: a.蒸发溶剂 b.冷却热饱和溶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 性。我们要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听讲,做到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想、手上记。 知识框图 通过知识框图,先对本单元知识要点有一个总体认识。 人们利用以上的原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叫苦卤) 其大致过程如下: 问题:你认为
3、它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食盐晶体的?_. 五、溶解度 (一)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指明一定温度;溶剂为 100 g;必须达到饱和状态;单位为 g。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温度 2“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表示的意思: 主要是看该物质在 200C 时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g 10 110 0.011 0.01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二)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 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 达到饱和状
4、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和压强。一般情况下,气体的溶解度随外界压强的增大 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 值。 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比较: 固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外界条件 在一定温度下 在压强为 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 衡量标准 溶剂(通常指水)量为 100g 1 体积水里 溶液状态 饱和 饱和 单位 溶解溶质的质量(克 g) 溶解气体的体积(无单位) 知识重点 一、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制出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曲线叫做溶 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
5、,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 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三种典型的固体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如:KNO 3 (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NaCl (一般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 (3)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有关信息: 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 可以比较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曲线的交点表示某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 解度是相同的。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
6、况; 二、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知识要点 预习和课堂学习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若有其它补充可填在右栏空白处。 详细内容请参看网校资源 ID:#tbjx6#231729 例题透析 1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 点的含义是_。 (2)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写出 一种) (3)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_的方法提纯甲 。 (4)30时,将 40g 甲物质放入盛有 50g 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 5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_(选填 A、B、C
7、、D)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以上都不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以及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 转化。 (1)对于溶解度曲线上任意一点表示该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所以 P 点的含义是: 30时, 甲的溶解度为 60g。(2)甲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所以可以采 取蒸发溶剂或者降温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3)对于乙而言,其溶解 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所以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采取冷却热的饱和的甲溶液。(4) 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60g,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下,100g 水中最多溶解甲 60g,所以, ,50g 水中最多
8、溶解 30g 甲物质。当加入 40g 固体甲时,有 30g 溶解达到饱和,还有 10g 固体未溶解。所以溶液中溶质的的质量分数=30g/(30g+50g)*100%=37.5%;若将此溶液升 温到 50(不考虑水蒸发),温度升高,甲 物质溶解度增大,所以溶质质量增加,溶剂 质量几乎不变,所以,溶液质量增大,溶质质量分数也增大。 【答案】 (1)30时, 甲的溶解度为 60g (2)降低温度(加入适量的甲物质或恒温蒸发溶剂都可以) (3)冷却饱和溶液 (4) 37.5% B、C 2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溶解和结晶 KNO3,请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水的密度以 1 g/mL 计):
9、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取 20 mL 水,加入 5 g KNO3,搅拌,恢复至 20 全部溶解,得溶液 再加 X g KNO3,搅拌 恰好饱和,得溶液 再加 5 g KNO3,搅拌 得溶液 加热 全部溶解,得溶液 冷却至 20 晶体析出,母液 (1)中溶液的质量为_;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填数字序号)_ _;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填序号)_。 (2)最后一次实验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填序号)_。 A5 g BX+5 g CX+10 g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以及转化。 第一次实验,取 20 mL 水(水的密度以 1 g/mL 计),相当于水的质量为 20 g,加入
10、 5 g KNO3,搅拌,恢复至 20,固体全部溶解,由步骤二“再加 X g KNO3,搅拌,恰好饱和 ”说明第一次所得的溶液是此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同时根据右图溶解度曲线,知道 20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g,那么在 20g 水中最多溶解 6.32 g 硝酸钾。所以第二次加入 硝酸钾的质量为 1.32 g。第三次在恰好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再加 5 g KNO3,搅拌”,此 温度下,硝酸钾固体完全不溶解,所得溶液必定饱和。加热后,固体全部溶解,但是不能 判断出此时溶液是否饱和,因为有可能溶液恰好饱和,也有可能不饱和。最后“冷却至 20 ,晶体析出”,得到的母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11、同温度下的同溶质的饱和溶 液,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答案】(1)26.32 g, , (2)A 课后练习: 1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乙的溶解度为 30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 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2溶解度曲线为我们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提供了便利。 请 你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4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60时,将 80g 甲物质放入 100g 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 为 180g D.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2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乙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 的试管( 底部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 )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浓硫酸 。 (1)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 (2)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_ 。 (3)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后,甲、乙两试管中固体量的变化是_。除了加浓硫 酸外,还可以加_物质,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