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0 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 活跃的思想”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成就;难点是如何 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本课属于思想领域的知识,在本单元中 处于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 上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学生在小学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 完论语十则 ,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
2、了“铁器牛耕引 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已有相当的认识。 一、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 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二、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 要以人为 本,和学生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
3、校内 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 三、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让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 给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 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作个思维拓展,谁能解释一下老师的“一三五七九” ,即一周三分 五霸
4、七雄九鼎。那么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归纳出春秋战国的 时代背景:生产力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 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出现了孔子及诸子百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0 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 2、学习新课: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阐述同样适应于 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
5、背 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 新课。 第二,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 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 “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 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第三,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标准 ,删去墨家内容属允 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白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 在这节
6、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 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一)孔子 孔子是本课重点知识,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仁” “礼”学说 及教育方面的贡献。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孔子讲学”, 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 生的提问和质疑中, 一起归纳出孔子“仁” “礼”的思想内涵。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礼: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刚刚学完 的论语内容,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 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
7、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自己结合 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二)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 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 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4、课堂练习: 结合本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 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 5、板书设计: 第
8、 10 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生产力发展 引发 出现 孔子 思想活跃 思想文化发展 社会变革 诸子百家 六、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 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 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 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学生 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师生之间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彼此的 心声,参考
9、彼此的意见,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 七、教学自我反思 在导入新课的策划上,我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请学生们作思维拓展,解释老师的 促进 “一三五七九” ,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通过设问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自然的导入本 课,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效果很好的引入正题。在本课重点内容“孔子”一目中, 我的课件首先出现了大量的孔子图片,包括挂图、民国邮票、现代孔子邮票以及今年 9 月 23 日孔子诞辰 2557 年的孔子标准像揭幕仪式等详细的资料,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孔子。通 过 5 分钟的影音欣赏,声情并茂地创设了逼真的历史情境,其间又播放了如“孔子生平” 、 “苛政猛于虎” 、 “杏坛讲学”等影
10、音资料。在上课前,我精心编写了二个课堂短剧的表演 剧本,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孔子讲学” ,并归纳出“仁” 、 “礼”的思想内涵,积极性一下 子提升了起来。又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 , 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又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很好的畅谈了孔子教育思想在他 们学习中的积极影响,比如“温故知新” 。以讲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形式,指出老子是 道家创始人,其著作是道德经 ,并总结出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在“百 家争鸣”一目中, 首先以诸子猜谜的形式,引入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学生很兴奋,并以图片、表格 等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最后
11、由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 鸣的情境。把“结合本学校实际,用儒、道、法三家的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道学以致用题作为结尾,学生们发言踊跃,有兴趣,效果好,既启发了学生,又拓 展了思维,给学生以无限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显著 附:课堂短剧 孔子讲学 学生甲 饰孔子 众学生 饰弟子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捋胡子)(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孔先生早! 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 “礼”! (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弟子:请问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 和睦相处
12、。 “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 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息意做的事情, (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乃仁也。 另一弟子: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捋胡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 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众弟子:弟子明白了。 因材施教 学生甲 饰孔子 学生乙 饰子路 学生丙 饰曾参 孔子:(在书书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
13、味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简 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 事找我? 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想找学生去 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
14、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 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如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 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 :(认同地点了点头 )我们明白了。 【教研员点评】本课内容较多,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和了 解学情后,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虚拟辩论等形式充分 体会和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历史及其内存原因,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热
15、情和认识深度,非常有利于学生历史观、方法论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 11 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初一 一、 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成就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编钟”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 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难点是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本课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巨大 成就方面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比较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正 处在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好奇心强烈,兴趣也比较浓厚。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有关万里长
16、城的内容,通过新闻等对长江三峡已有初步的了解。能 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敲击演奏,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对乐理知识有了一点认识,尤其喜 欢流行音乐。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 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让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 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 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通过制作都江堰、
17、编钟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 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 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通过对本 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 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要以人为本, 老师注 意听并适时补充、讲解、引导、鼓励,互相学习。 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活动法,启发法,谈话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布
18、置学生分四组查找资料和制作都江堰、编钟等模型 2、了解今天长江截流的方法以及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了解打击乐器。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 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的江河很多,自然条件各异,自古以来洪水一直困扰着人类。那么,古 代人民是如何面对洪水的肆虐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两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 聪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来战胜水灾的。出示标题第 11 课 先民的智慧 与创造 2、学习新课:(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请同学们分组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从第一个内
19、容开始依次进行。先请第一组推选你们组的代表来介绍。你们组主要是查找都 江堰主体工程方面的内容,有一人主讲,其他人可补充,可拿模型或指图讲。A、什么叫 “堰”挡水低坝。 B、为什么要修都江堰?因为修郡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 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C、为什么叫都江堰?名称由来:古代一 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来命名。都江堰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堰所在的县 名先后 叫导江县、灌洲、灌县, 1988 年灌县改建制为市,以堰名为都江堰市。D、都江堰 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时间:战国时期(约前 256前 251 年, 即距今
20、2200 多年)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E、主体工程及 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鱼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飞 沙堰溢流排沙工程。F、主体工程设计的巧妙。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 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 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第二组引言: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 堰是如何修建的这方面内容。指图讲,按宝瓶口 分水鱼嘴飞沙堰来讲。a、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 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 使西
21、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 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 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 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 20 米宽、40 米高、80 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 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 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
22、,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 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b、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 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 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 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 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 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
23、地 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 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 3 丈、宽 2 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 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 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由于大提前 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 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室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 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 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
24、今。(请大家设想,分水鱼嘴修成什么形状好呢?教师提示:设想 鱼嘴两边如果修成直的,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修成弯的,有一定弧度,又会怎么样? 减缓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宝瓶口)都江堰工程修到这,西涝东早的问题已解决,工程似乎 可以完工了,但为何还要修飞沙堰? c、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 况,李冰 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 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 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
25、外江,使得进入 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 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第三组引 言:我们组维修的这方面内容。维修 原则 6 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两千多 年来,随着时光流逝,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有的澳没于黄沙,有的 早已废弃。如: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早已变为沙漠,古罗马帝国的人工渠道 也早已荒废,唯有都江堰历久不衰,永葆青春,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溉农田达 上千万亩。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什么原因使都江堰历久不衰?其奥秘何在? 除了合理的位置、
26、科学巧妙的设计和牢固的修建这些因素外,还与长期的维修是分不开的! a、维修的原则。深淘滩,低作堰。 b、是如何维修的?(1)用淘河床挖出的砂石培高、加固堤岸,一举两得。(好聪明!) (2)宝瓶口的沙不能淘得过深也不能太浅。(3)每年维修时,要砌好分水鱼嘴因这里易 被江水冲毁。 c、维修都江堰的具体做法。为了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李冰还 建立了维修制度。每年进行维修,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分 进行修筑。时间选择在每年的 10 月底霜降时节进行维修,因为这时岷江的流水量最小,最 容易控制。李冰就抓住这一时期,组织民工进行抢修。在维修过程中,李冰还总结了
27、维修 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维修的六字口诀,这就是“深淘滩,低做堰” 。意思是说在淘挖淤积在 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以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 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得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保证 在玉垒山东岸的成都平原不出现洪水灾难,使人民免除水患,边上安定的生活。 第四组引言: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内容包括:(1)作用:灌溉、泄 洪、天府之国 (2)环保(3)今天的启示(大江截流)。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 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造福了当地的人民。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 至今可灌溉土地千万亩,发挥了
28、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 史最久的水利工程。所以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在 2000 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古代文化遗产” 名录。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局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 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当时条件那么艰苦,而人们还能造出规模这么大、效益这么好 的工程,真伟大!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导,体现了古代先民战胜自然、让自然为 人类服务的能力。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从都江堰化水害为水利,我们应该明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善 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如果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会
29、受到大自然的 惩罚。所以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分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保护大自然, 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二) 神奇的编钟。我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除了在都江堰体现出来外,在音乐方面 也可充分地体现出来。请大家欣赏音乐。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出示题目: 神奇的编钟 本目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老师:谁能介绍铜钟的用途? 学生:它最早是周朝贵 族在祭祀、宴会时使用的乐器。老师:怎样演奏?学生:演奏时用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 音色清脆洪亮。老师:什么叫编钟?学生:几件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铜钟组合成一套, 称为编钟。老师:编钟的艺术魅力是什么? 学生:它有音区之分,可以采用和声
30、、复调以及 转调的手法演奏乐曲。老师:请同学们将自己做的编钟模型与古代能发出声音的编钟对比, 考虑为什么说战国的编钟是神奇的编钟,它神奇在哪?学生:一个铜钟奏出两种不同的乐 音,太神奇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挖掘出后仍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老师:编钟到底是 怎么演奏的?你能找出日常生活中能够敲击出声的东西,进行简短演奏吗? 最后,强调一下当时我国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3、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呢?造福千秋的都江 堰;神奇的编钟。我们以前还学过雄伟的长城;能工巧匠鲁班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先 民的高度智慧与巨大的创造力,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充满智慧的
31、民族,这种 品质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发扬光大 4、课堂练习: (1)请列举出都江堰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 (2)利用身边材料进行敲击演奏。 5、板书设计: 第 11 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主体工程概况及修建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维修 都江堰的作用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铜钟、编钟 神奇的编钟 神奇的编钟 六、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知道编钟及其演 奏原理。 ”的规定。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 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比如课前布置学生制作都江 堰和编钟等模型,然后评价:同学们手很巧,动手做了都
32、江堰与编钟的模型,现在我们来 评价一下,谁做的模型最好。评价的标准是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造型美观与否,手工 制作精细与否。总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并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 使得课堂上充满了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 的朋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都江堰与长城哪一个工程更伟大?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要求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说明理由。老师导入:由于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 巧妙,不仅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赞赏,许多外宾参观了
33、都江 堰后情不自禁地说:都江堰是中华民族勤奋智慧的象征,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这样伟大的 水利工程,不愧为文明古国!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都江堰都给了很高的评价。秦国及后 来的秦朝有三大工程:都江堰、长城、灵渠。我们知道,长城也是很伟大的,那么,都江 堰与长城相比到底哪个更伟大?(学生讨论略)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讨论很热烈,老师认为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老师认为都江堰伟大,长城也很伟大,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 通过这样一个设计,说明了两者各有千秋,两者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更说明了 我国先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达到教学效 果。 【教研员点评】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前,教师 安排学生搜集整理有关都江堰和编钟的历史资料,为上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学生合 作交流辩论,表达各自的见解,在合作学习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形成深刻的认识。同时, 唤起了学生保护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热情和信念。本课的设计,围 绕一个重点,结合现实,深入挖掘,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