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设计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 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 第 23 课 走向战略进攻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 )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117 页到 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二、读一读陈毅元帅的诗,结合课本第二目内容,讲一讲与此诗有关的故事。 孟良崮上鬼
2、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孟良崮战役的有关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 请老师参考后面的【教学资料】 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120 页到 121 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 1.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 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蒋介石曾 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 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 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 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
3、攻? 可以从人心向背、战略战术、解放军英勇善战等方面考虑。 2.1947 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地区? P120 页中间一段小字。 中共中央 转战陕北 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也是为了诱敌深入。 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结果: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陕甘宁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1946 年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我也会! 千里跃进 大别山 时间:1947 年 6 月; 经过: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 渡黄河,于 8 月底胜利到
4、达大别山。 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我抢答了啊! 【归纳整理】(倾满天甘露,润明每一天渴盼的眼睛 )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做一个小结,写出本课的内容提纲。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主动撤离延安 2、转战陕北 3、粉碎敌人进攻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山东战场决定性胜利孟良崮战役粉碎敌人对山东重点进攻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1、突破黄河天险 1947.6 刘邓 揭开反攻序幕 2、鲁西南战役 3、千里跃进大别山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 1.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 ) A.长征时 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 C.反”围剿 ”时期 D. 反“扫荡”时期
5、2.(2009咸宁中考)1947 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 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 彭德怀 贺龙 刘伯承 邓小平 A. B. C. D. 3.(2008广安中考)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 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 这里“插上一 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4、 (2010江苏淮安)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5.(2010浙江温州)阅读下
6、列材料,回答问题: 【兄弟阋墙】 1936 年 10 月 21 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 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 ,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 ,我是要“攘外安内” 。 张学良口述历史 (1)在 19271936 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了“安内” ,对中国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 1930 年开始,蒋 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 (2)1936 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 ,
7、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 1936 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 ,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 日(或答:1935 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 【同仇敌忾】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 周恩来转战陕北途中批阅文件 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3)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台儿庄战役。 【败走麦城】 1950 年,败退的蒋介石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曾说,此次战争(指解放战 争)的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 (4)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这一说法?请简要说
8、明理由。 如 1:蒋介石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 如 2:蒋介石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 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才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如 3:蒋介石的观点是片面的。综合上述两方面失败的理由即可。 【教学案例】 第 23 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内容是河 北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2 课。课题是转入战略进攻 。我 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 向失败的转折点。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本单元内容
9、中重要一环。而且对中 国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课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及对陕甘宁和山 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抓住有利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 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2、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 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军粉碎全面和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分析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 能力。认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3)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由结组,收集资料,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主、 探究、合作
10、”意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共在强敌面前敢于、善于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培养面对困难 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和坚定胜利的信心。各路大军的配合、支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培 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向上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转战陕北的过程也是人民解放军粉碎蒋介石重点进攻的过程,而千里跃进大别山则是 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进攻的序幕。延安是中国的红色首都,根据我军的战略方针,主动放 弃延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坚定了人民解放军必胜的信心;而作为战略反攻的开始,刘 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则是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为此
11、确定为重点。 突破策略:设计讨论问题,通过史料、相关图片帮学生理解和消化。 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选择大别山作为主攻方向,攻击国民党军的薄弱区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不 仅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也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同时自断后路、长驱直入,一举 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在敌人虎口的中央突破,需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突破策略:通过地图演示,历史资料,观看图片、影视片段进行教学,体会挺进大别山的 艰辛及大别山战略位置的重要。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解放战争的内容也有所 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和迁移能
12、力不够 三、教法指导:要注重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采用“学生预习、阅读教师设问 讨论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模式,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 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 导入:抗战胜利后,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叙述战争进程: 探究新知: 一、转战陕北 提问: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情况如何?(图片) 问从实力对比来看,两党谁占绝对优势?(大屏幕展示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表 )结果如何呢?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结合导言部分毛泽东的话,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蒋介石过高地估计并依赖自己的军事优势,但他忽略了骄兵必败的道理,尤其是他发动 的战争不得人心,等待他的只有失败。指出这
13、一阶段是敌方进攻,我方防御。因此战场在 解放区。问题: 中共是怎样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出示材料) 1、粉碎全面进攻 引导生说出全面进攻含义。思考:怎样才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七嘴八舌话策略。这时老师要适时引导、肯定,随后继续问为什么 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出示投 影片:毛泽东的谈话) 得出人民解放军正确的作战原则和方法(政治、军事) 归纳:事实证明运动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战方法,战争八个月,歼敌 70 多万人,从 而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学生根据课本小资料回答什么是运动战,也说明毛泽东军事思 想的日臻成熟。 过渡: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受
14、挫后,机动兵力锐减,于是又是怎样做的呢?(投影片) 阅读地图了解重点进攻的两个区域(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引出下文: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情境设置:假如你是蒋介石,为什么选择进攻这两个解放区?(同桌讨论,角色扮演) 层层设问:中共中央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K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 解放军是怎样粉碎敌人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出示投影片: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视 察延安,但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 ) 。 (投影片毛泽东的话)得出撤离延安,留在陕北的原因。 看毛泽东转战陕北图片。提出问题: 图上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学生据图回答
15、问题,既可以激发兴趣,又能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思考:(1)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 (2)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经讨论得出中共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从而认识到党 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使学生感知和平和民主来之不易,培养维护和平民主的自 觉性及对党的热爱之情。 还可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片,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与农民一起吃饭及投影片毛泽东满怀 深情的话语:增强人民必胜的信心,同时也体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做的?采用什么战术 与敌人周旋?经过哪些主要战役 ?解释“蘑菇”战
16、术。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 , 教师指图简介青化砭、蟠龙、羊马河、沙家店四次战役,明确我军转战陕北的路线。图 片蟠龙战役搭人梯情况。充分体现作战的艰难和人民军队的英勇顽强。可让学生提问相关 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得出战略上的退却与进攻的巧妙结合,是一种军事战术。上述战役的胜利已证明了这一 点。 过渡: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那么山东解放区的战况如何呢? 问题:山东解放区国民党兵力及战术?学生看书归纳。在这种情况下我军采取怎样的对策 呢?(图片) 。并探讨孟良崮战役的历史意义:(扭转了华东战局,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 。 师归纳:整编 74 师的覆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这样国民党
17、军队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请 思考: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战果? (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等。 )为后面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埋下伏笔。 教师可补充介绍 15 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的威胁,英勇不屈,以致献出宝贵的生命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和坚定胜利的信心。列表总结:战术 随着重点进攻被粉碎,到 1947 年夏,反攻时机成熟:出示双方兵力对比表:展示刘 邓大军挺进中原形势图 ,问解放军首先进攻哪里?为什么把这里作为突破口?播放挺进 中原片断。引起下文: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课本小资料:蒋介石重点进攻被中共称为什么战术?我们应该怎么做?(从
18、中间突破) 挺进大别山形势图找出大别山的位置。体现战略位置的重要。 ( 出示刘邓大军强渡黄 河等图片) 问: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 (材料邓小平) (讨论) 同时强调:刘邓大军甩开准备合围的国民党军,三路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形势图) 要讲清(观看影片得知)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火引向蒋 介石的卧榻旁,蒋急调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围追堵截刘邓大军,使我们主动牵制 敌人,缓解了山东、陕北解放区的压力,粉碎了重点进攻。 (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以 锐不可挡之势,在数十万敌人四面夹击的枪林弹雨中,硬是杀出一条血路。 )并于 8 月 27 日胜
19、利到达大别山。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画面,以体现“挺进”和“开辟”的艰辛。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 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树立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指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从蒋介石老虎钳的中间突破,砸断“哑铃”的把子, 也是一步险棋。 “险”在哪里?能否实现突破?要讲清楚。 (“跃进”是一种独特的进攻方式,不是逐城逐地地进攻,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 战略纵深地区。 向大别山进军,在敌人虎口的中央突破, “险”在向敌军心脏地区千里跃进,蒋介石必将 调集重兵剿杀;“险”在自断后路,进行完全
20、没有后方的作战,不要后方依托,不靠根据地接 济,向敌后远距离大规模出击。无论当时还是今天看来,都是大胆的一着险棋,稍有不慎, 很可能全军覆没,或损兵大半及被打散。这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 根据投影片毛泽东的话,议一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总结:于是,战争的车轮在这里扭转,历史的轨迹从此处转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入 战略反攻,国民党失败也就从这里开始。 (能力提升) 1、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2、探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被认为是一招大胆的险棋和壮举,你觉得有什么高明之 处? 设计意图:使
21、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小结: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 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反思: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它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利用多 媒体和地形图进行演示突破重难点,利用历史资料,使学生懂得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道 理。而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很到位,本课任务完成的很好。在探究问题 过程中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但由于没把握好时间,因此练习题处理稍仓促些,
22、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多,今后会多 注意,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学资料 1】 从孟良崮战役中读出点启示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 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 1947 年 5 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 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 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 24 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 45 万人,比在山东的解 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 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 年 4、5 月
23、间,国民党 45 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 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 27 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 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 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 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 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
24、纵队 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 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 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 32000 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 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 距 10 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 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 45 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 100 多公里范围内,随 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
25、而作 出了“将计就计” 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 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 40 多万 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 10 来 公里,远也不过 100 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 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 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 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
26、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 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 (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 ,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 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 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 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 40 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
27、了绝对兵力 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 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 5 月 13 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 14、15 日两天的生死激 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 常惨烈,方圆仅 15 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 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 12000 人) ,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 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 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 大军不落入周
28、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 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 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 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 24 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 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 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 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 ,16 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 16 日下 午三时完全攻占孟
29、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 只到 16 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 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 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 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 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 是近在咫尺(不到 5 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 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
30、后,因清点被歼的敌 人人数不够 32000 人(七十四师兵员数) ,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 7000 余人。 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 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历史已被铸就,人们不由自主创造自已新的历史画页的活动,却永不会停止。今天, 从孟良崮战役那陈旧的往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领悟些什么有益的东西呢? 【教学资料 2】K 抗日战争中的薛岳、王耀武、张灵甫万家岭战役 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历史没有特别的研究,即使你上了 四年大学,历史本科毕业,你
31、也不会对薛岳、王耀武、张灵甫有多少地了解。 可以肯定地说,你只听说过薛岳这个名字,知道他是蒋介石的嫡系。王耀武是 解放军解放济南时活捉的济南国民党最高指挥。对于张灵甫,你可能熟悉一些 ,因为你学过孟良崮战役,他是国民党整编 74 师的师长,74 师于孟良崮全军 覆没。 看看三位将军的另一面吧。 (中央电视台 7 套人民子弟兵42、43、44 期 ,万家岭战役) 日军第 11 军占领九江后,在以主力沿江西进的同时,以第 9 师团、101 师团 、第 106 师团、第 27 师团等有力部队在赣北展开攻势,以图扩张战果,保护主 力侧翼,并相机攻取南昌 。国民党军第 9 战区在九江失守后也重新调整了作
32、战 部署:以张发奎任总司令的第 2 兵团担 任沿江正面防守,而赣北方面的作战则 统一由第 1 兵团总司令薛岳指挥。 薛岳 薛岳,字伯陵,广东省乐昌县人,原名薛仰岳,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中日 马关条约签订的第 2 年,国土台湾沦丧,民族危机空前。其父为他取名“仰岳 ”, “就是取义效法民族 英雄岳飞之意 ”。成年后,薛岳认为“只是敬崇岳飞尚未 足以称其心意,乃去仰字,单名岳,直以岳飞自况”。薛岳 11 岁考入广东黄 埔陆军小学,开始接受军事教育。14 岁, 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辛亥革 命后,他于 1914 年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6 年毕 业后,与邓演达、张 发奎等一同考入保定军校第
33、6 期。1921 年 5 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 大总 统,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薛岳任大总统警卫团第 1 营营长。次年 6 月,陈炯 明叛变革 命,炮轰越秀楼,围攻总统府,薛岳率官兵曾冒着枪林弹雨掩护孙夫 人宋庆龄安全撤离,深得孙中山嘉许。1926 年,他作为北伐军第 1 军第 1 师师 长,率部参加北伐,常常以少胜多 。在 10 年内战中,薛岳拥护蒋的反共方针 ,多次参加对红军的围剿。在红军长征时,他被蒋介石任命为第 2 路军前敌总 指挥,率部追击。抗日战争爆发后,薛岳先后指挥部队在上海 、南京、河南一 带与日军激战,在其他战线接连吃紧的情况下,所部连打了几个好仗。薛岳在 指挥战斗中坚决果
34、敢,被同行称为“老虎仔” 。 薛岳受命后,根据对日军动向的判断作出了部署,以主力固守南浔路正面阵 地,一部加强鄱阳湖湖防,机动部队部署于德安西方地区,待机出击敌之侧背 。其基本精神是“ 北守西攻 ”,即在南浔铁路线上背南面北,采取固守,以牵制 日军,保卫南昌;对沿瑞(瑞昌) 武(武宁) 路、瑞(瑞昌 )通( 通山)路西进的日军, 背东面西,采取攻势,协同沿江方 面的作战,并相机歼灭敌人。 7 月下旬至 8 月初,日军第 106 师团沿南浔铁路两侧向德安方向推进,在沙 河镇、南昌铺一带与薛岳部第 8 军及第 64 军进行了 7天 7 夜的反复争夺,遭受 重创,参与进攻的 16000 多人伤亡过半
35、,冈村宁次不得不下令第 106 师团暂时 停止进攻,在沙河镇附近休整。8 月 24 日,日军第 9 师团攻陷瑞昌,并由瑞昌 向西南推进。为配合第 9 师团作战,第 106 师团又开始发起进攻。8 月 27 日零 时起,在空军及炮兵的火力支援下,日军第 106 师团向薛岳部第 70 军、第 64 军及 第 4 军正面阵地展开猛攻,9 月 4 日占领马回岭,因伤亡过大,又被迫停 止进攻,在马回岭地区进行休整,并补充兵源,为了加强该部的战斗力,冈村 宁次还将从杭州地区调来的第 11 军第 22 师团的山炮兵第 52 联队配属给 106 师团。 9 月下旬,冈村宁次从空中侦察了解到薛岳 第 1 兵团主
36、力在瑞(昌)武(宁)路 方面作战,南浔铁路与瑞武路之间的守军兵力薄弱,出 现空隙,便命令整补后 初步恢复元气的第 106 师团向西推进,企图切断南浔路与武宁路中国 守军间的 联系。第 106 师团接到冈村命令后迅速行动,10 月 2 日,第 106 师团主力孤军 深入到了万家岭地区。 当发现日军第 106 师团孤军深入之后,薛岳认为机会难 得,随即给武汉军委会和 9 战区司令 部发电请示,拟抽调大军,歼灭突入该敌 ,以定后方。蒋介石迅速回电同意,并表示再调 遣部队支援薛岳。决心既下, 薛岳乃从德星路、南浔路、瑞武路三个方面抽调第 66 军、第 7 4 军、第 187 师 、第 139 师的一个
37、旅、第 91 师、新编第 13 师、新编第 15 师的一个旅、第 142 师、第 60 师、预备第 6 师、第 19 师,会同负责正面阻击 106 师团的第 4 军, 四面包围,全力出击 。10 余万军队开始在崇山峻岭中运动。10 月 1 日至 3 日 间,第 4 军部第 58 师向已占领万家岭、哔叽街一带的日军连续攻击。日军在飞 机掩护下拼死反击,双方伤亡均重。直到 4 日,双方在小金山、万家岭、张 古 山、箭炉苏一带连续激战,阵地几度易手。此时,薛岳调遣的各部队已陆续靠 拢,对 106 师团已形成合围之势。身在九江的冈村宁次从空军侦察中发现薛岳 给他的 106 师团伏下了一个口袋阵,立即命
38、令 106 师团向北转进,向第 27 师团 靠拢,同时命令 27 师团警戒 106 师团右翼,企图把 106 师团接出重围。日军第 106 师团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接到冈村命令,急忙行动,但紧要关头,松浦 淳六郎 和他的参谋发现难于识别地图!这次武汉会战中,日军所使用的五万分 之一比例的军事地图,正是 1926 年冈村从孙 传芳那里窃取来后,由参谋本部 印刷发至各部队的,里面多有不 准确之处,无法比照参照物予以纠正,他们试 图借助指南针标定方向,可当地又有磁铁矿 藏,指南针失灵。如无头苍蝇般在 山中冲撞一两日,处处遭到中国军队阻击,也未找到一条生路。106 师团注定 了在劫难逃。 王耀武 10
39、 月 5、6 日两日,第 1 兵团主力第 74 军(即后来的号称国 民党军五大主力 之一的整编第 74 师 的前身)等部在长岭、背溪街、张古山、狮子岩等处与日军 第 106 师团激战。6 日,薛岳认为歼灭当面日军的时机已到,下达了对敌第 106 师团展开总攻击的作战命令,当天下午,总攻击开始打响,第 66 军以第 195 师 及 160 师向石堡山攻击前进。74 军第 51 师在师长王耀武指挥下,向日军占据 的长岭北端和张古山制高点发起了数度攻击,第 305 团团长张灵甫率一支精干 的小部队,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后山绝壁上进攻,经过白刃格斗,占领张古山主 阵地。 拂晓后,日军拼力反扑,一度夺回阵地
40、。张灵甫率部死战,腿部负伤, 仍不下火线,张古山顶一时尸山血海。激战至 10 月 9 日,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 ,日军第 106 师团损失惨重,特别是日军基层军官伤亡惨重,华中派遣军司令 官畑俊六大将亲自组织向万家岭地区空投了 200 多名联队长以下军 官,以加强 力量,这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阵地对日军突围至关重要 ,以飞机重炮攻击,51 师只得退下,入夜又夺回,经五昼夜反复争夺,张灵甫 带伤坚持战斗,终于牢牢控制该阵地。这个争夺战,日军仅遗留阵前尸体就达 四千多具!可以说,没有张古山争夺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万家岭大捷。同日 ,蒋介石命令薛岳,务必在 10 月 9 日 24 时
41、前全歼该敌,结束战斗,作为给“双 十节”的 献礼。 15 时,薛岳命令各部队选拔勇壮士兵 200 至 500 人组成奋勇队 ,担任先头突击。同时各部长官一律靠前指挥,薛岳自己也亲临一线。18 时, 炮火准备。19 时,奋勇队出击,各主力部队紧随其后,向箭炉苏、万家岭、田 步苏、雷鸣鼓刘、杨家山等地全线攻击。各部队前赴后继,踏尸猛冲。经一夜 血战,106 师团的防御阵地彻底崩溃。激战至 10 日晨,第 66 军收复万家岭、 田步苏,第 4 军收复大金山西南高地和箭炉苏以东高地,第 74 军收复张古山 ,第 91 师收复杨家山东北无名村,第 142 师收复杨家山北端高地。战斗中,第 4 军前卫突击
42、 队曾突至万家岭第 106 师团司令部附近不过百米,因天色太黑, 加之自身也伤亡重大,未能及时发觉松浦中将。据战役结束后一名日俘供认:“ 几次攻至师团部附近,司令部勤务人员,都全部出动参加战斗,师团长手中也 持枪了。如果你们坚决前进 100 米,师团长就被俘或者切腹了。 ”未能生擒松浦 淳六郎,成为此次会战中最大的遗憾。11 日,第 106 师团残部千退守雷鸣鼓刘 、石马坑刘、桶汉傅、松树熊等不到 5 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固守待援。冈村宁次 严令各部不惜代价,增援万家岭。鉴于基本歼灭 106 师团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 ,而各部队伤亡均极惨重,薛岳命令各部撤出战斗,全军退守永丰桥、郭背山 、柘林一线。
43、随后,薛岳电禀武汉军委会:“此次敌穿插迂回作战之企图虽遭挫 折,但我集中围攻,未将该敌悉歼灭,至为痛惜。 ” 张灵甫 张 灵甫与另一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 万家岭之战,虽然在最后的关头未能组织强大的力量,彻底歼灭 106 师团, 但中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的机动灵活、组织严密的特点,和中国士兵英 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大大震惊了日军上下、朝野内外和国际社会。而日 军整整一个师团几遭灭顶之灾,在日本 陆军历史上从未有过。106 师团遭此歼 灭性打击,已彻底失去战斗能力。一代名将叶挺将军如此评价万家岭战役:“万 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 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 名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