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节 家庭用电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观察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知道火线和零线。 3、了解生活中安全用电知识,培养安全用电意识。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现在,家用电器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才能安全用电。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五节安全用电。 听讲。 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观察家庭电路。 图 14-10(a)是一个典型的家庭电路实物布线图,图 14-10(b)是它相应 的电路图。 1、进户线 问:家庭电路是怎样接到低压供电线路上
2、的? 问:家庭电路进户线进来首先接的三个元件依次是什么? 2、地线 问:地线是怎样连接的? 3、三孔插座 问:三孔插座的三孔分别接什么电线? 讲述:国家标准规定:带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其金属外壳必须接地。 问:你知道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吗? 4、测电笔 实验探究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 。 请大家思考: 测电笔的构造有哪些? 为什么人手必须接触金属体笔尾? 5、交流与讨论 测电笔中的电阻是一个阻值在 1M 以上的高阻值电阻。为什么要串联这个 高阻值电阻?请你估算一下,用测电笔测试 220V 的电路时,通过人体的电流是 多大? 测电笔接触零线时,氖管为什么不会发光? 在用测电笔判别火线、零线时
3、,为什么不能让手碰到笔尖的金属体? 答:连接户外的供电电路的电线,通常有两根,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 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是 220V。 答: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盒。 答:地线不与外边进户线相接,而是连接在住宅楼埋入大地的接地导体上。 答:家庭电路中的三孔插座的一个孔就是连接在地线上的,另两孔分别接 在火线和零线上。 听讲。 答:在金属外壳漏电时,能导入地中,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学生亲自体验。 答:有金属笔尖、金属笔尾、高电阻、氖管等。 这样才会有电流通过测电笔,氖管才会发光。 答:高电阻使电流不至于太大,对人体才安全。 约 0.00022A。 因为无电压。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笔尖处
4、的电压为 220V,已超过了人体的安全电压。 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观察典型的家庭电路实物布线图和家庭电路图,让学生了解家庭电路 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测电笔的构造,安全使用测电笔的方法。 交流与讨论不仅让学生弄清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的道理,而且还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安全使用测 电笔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战士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电灯。 家庭电路的主角是电灯。电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白炽灯、荧光灯,高压 气体放电灯等。 1、白炽灯为什么会发光呢? 2、实验探究安装模拟家庭电路 。 要安装的电路如图 14-26 所示,电路中有一只熔断器
5、、一只带开关的白炽 灯和一个插座等。 3、信息窗 请学生看灯火辉煌的世界 。 答:那是因为灯泡内的细钨丝通电后发热,灯丝温度高达 2000左右,达 到白炽状态,于是灯丝发出明亮的白光。 三、注意用电安全。 电是人们的好帮手,但若是摸不准它的脾气,不注意安全,也会触电,轻者被 电击,重者还会危机生命。触电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后回答。 请大家看图 14-19 家庭电路中常见的触电事故。 问:怎样才能防止触电,保证安全用电呢? 当发现有人触了电,你应该怎么办? 教师讲述并启发提问:首先,不能直接去拉触电的人,否则去救的人也会 触电(为什么?) 。应当赶快切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竹竿将电线挑开
6、 (为什么要用干燥的?) ,迅速使被触电的人脱离电源。发生火灾时,要首先切 断电源,绝不要带电泼水救火。 回答:日常所说的触电,是指一定强度的电流 流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事故。实验表明,当 1mA 左右的电流通过人体时,会使 人体产生麻的感觉;超过 10mA 的交变电流就能使人感到巨痛,甚至神经麻痹, 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电流达到 100mA 时,3s 就可使人窒息,心脏停止跳动。 触电对人的生命是一种威胁。大量事实表明:不高于 36V 的电压才是安全电压。 通常,家庭电路和动力电路的电压都超出了安全电压值。 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引起的。 学生看常见的触电事故图。 学生思考并回答:首先,家庭电路的安装应当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同时, 要注意不弄湿用电器,保护好用电器的绝缘体,不使它的火线裸露;对于有金 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其外壳要接地;在户外,不要靠近高压带电体。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 因为人体也是导体。 因为干燥的木棍、竹竿才是绝缘体。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安全用电常识,而且还应让学生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该部分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教学方法可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