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五”浏阳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委第九次党代会议精神,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教育事业更大发展,根据教育部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全国、省、市农村教育 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浏阳实际,特制订年浏阳市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其中小学所,初中所, 普通高中所,职业中专所,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所,特殊教 育学校所,教师进修学校所。全市共有教职工人,学生 人,其中小学人,初中人,高中 人,职高人,特校人。 (二)主要成就 进一步巩固了“普九”成果。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小学、 初中分别达到和,小学、
2、初中年度巩固率分别达到 和以上,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以上。现有 长沙市级示范性初中所、小学所,浏阳市级示范性初中所、小 学所,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造,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教育“两基” 先进县市。 加快了高中教育发展的步伐。顺利实施了高中翻番工程,初中 毕业生升入高中(含职高)的比例达到以上。创建了职业教育园, 创办了所长沙市级示范性高中,所省级示范性中学,所全国重点 职业中专。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现有教职工均达到了合格学 历。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整个教师队伍的活力不断增强。 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现代化。到年,全市 已有所学校建成了校园局域网,所学校创办成省、市现代教育
3、技术实验学校。同时,完成了所高中、所初中、所完全 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站点建设。 实现了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明确了“巩固、深化、创新、发 展”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当社会敬佩的校长,办 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确立了“专家治校、名师执教、科研兴教、 信息强教”四项战略措施,全面启动了课程改革和百名名师、千名骨干 教师培养以及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三大工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深化 教育内涵发展的轨道上。 (三)困难与挑战 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教育观念相对滞后,队伍建设任 务艰巨。 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负债制约了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危房及薄弱学校
4、改造任务仍十分艰巨。 教育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办学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创新, 优质教育资源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党的 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致力于教育内涵发展, 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发 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目标,奠定坚实的人力与智力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努力提高 教育发展水平,使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专业等方面更好地满 足现代化建设
5、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坚持协调有序发展的原则。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行 素质教育,不断改造薄弱学校,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 一,确保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对全市教育进 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鼓励、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 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不断推进教育强市的进程。 坚持依法治教与以德立教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宏观管 理和调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努力实现“双高普九”,较高标准普
6、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发展儿 童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特殊 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构建适应我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不断提高“普九”水平。到年,适龄儿童、少年小学 入学率保持,初中入学率保持以上;合格率分别达 到和以上;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和以内; 三类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以上。完善“双高普九” 乡镇评估制度。年,每年有个乡镇通过“双高普 九”达标验收,年每年有个乡镇通过达标验收。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到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以上,其中农村学 校毕
7、业生达到以上,城区达到以上;年,全市达 到以上。坚持普高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不低于。 广泛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今后年,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保持 在万人以上,加快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每年向社会输送万名以上 技能型应用人才,年培训(含乡村级)农村劳动力万人次,回乡初、 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达到以上。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到年,农村岁幼儿入园 (班)率要达到以上,年,达到以上;规范化幼 儿园和示范性幼儿园分别达到和以上。重视发展儿童早期 教育,逐步提高城市婴儿入托率。 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到年,小学教师大专学历达 ,初中教师均达到合格学历,其中
8、本科学历达以上,高中 教师均达到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或双本学历达,职业学校“双 师型”专业课教师达以上。培养和造就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 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到年,以上的中心 完小达到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标准,高中和所有乡镇街道中 学及中心完小实现“班班通”,所有完小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继续完善城区教育布局 调整,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创办一批寄宿制学校和九年一贯制 学校。到年,完成现有危房改造任务,到年,全面改 造完农村薄弱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努力形成更加合理的教育发展格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做强 做优浏阳职业中专,支持浏阳
9、一中和田家炳实验中学争创全国示范高中; 到年,再创 所省级示范高中,所长沙市示范高中,所 长沙市示范初中,所长沙市示范小学,所浏阳市示范初中, 所浏阳市示范小学,创办市级素质教育基地个以上。 四、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着力实施五项重大工程 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首要 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养成 教育、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进一步建立健全德 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
10、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加强 德育教育队伍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高中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加强学校 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工作。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的核心环节。全面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推进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技术课程实践基地的建 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充 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 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大 力加强学校美育工
11、作,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艺术教育环境, 提高艺术教育课程率和教育质量。 ()继续推行“新世纪读书工程”,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学校”,培养学习型人才。 实施高素质队伍建设工程。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全员聘任制度。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 任、严格考核的原则,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新增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聘, 择优试聘;完善人事代理制,逐步实行教师职级制。深化学校内部分配 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做好富余教师分流工作。加 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行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全面实施“专家治校”工程。推行校长聘
12、任制和校长负责制,着力 培养职业型校长。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 年在高中试行校长职级制,年在全市中小学逐步推行。 ()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大“百 名名师、千名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每年选送一批年轻骨干教师赴有关 高校脱产学习。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显著提高。 加大对山区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人事安排上,对山区薄 弱学校予以倾斜,在教师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待,每年选派一批骨 干教师到薄弱地区传帮带,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 实施科研兴教工程。 ()形成大教研氛围。进一步强化“科研兴教”、“科研兴校” 意识,加强教育理论
13、宣传,深入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加强校本教 师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 切实加强教研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骨干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 强校本教研和校本管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程序,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 度,构建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科研体系,不断提高教育 科研对教育教学发展水平的贡献力。 ()认真抓好课题立项和研究。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为主题,以中小学德育研究、创新教育研究、课程改革研究、发展学生 个性特长研究、特色学校创建等方面为工作重点,新立一批课题,加强 研究,促进全市课题研究上水平、上档次。同时,组成省级课题攻关队 伍,加强对省级
14、课题科研攻关,力争使课题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有创造, 在实践层面上有突破,在推广应用层面上有特色。 ()建设好一批中小学课程改革样本校。根据目前我市中小学校 凸现出来的特色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的小学、初中、高中三 个学段共创建所课程改革样本学校,分布在东、南、西、北、城 五大区,使之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在全市形成“科研兴教”、“科研 兴校”的格局。 实施信息强教的战略工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常规教育技术手 段装备水平,中心完小以上学校理科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劳器材均达省颁 一类标准以上。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加强校园 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优化中小
15、学信息环境,全面开展网络化教学 和无纸化办公。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所有农村小学均建 立经济实用型多媒体中心电教室,接入卫星和有线电视教学系统,并全 部接入城域网和网。稳步推进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 实验学校创建工作。 高度重视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到年全面实现省“普图” 目标,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微机图书管理系统,初中以上学校依 托教育城域网,创建电子图书馆。 进一步加强学校档案室建设。至年,中心完小以上学校档 案室都要达省三级标准,全市争取所学校达省一级标准,所学校达 省特级标准,机关档案室保持国家一级标准。 ()加大教育信息资源的推广、应用与开发力度。创建具有浏阳 特色的网
16、上学校,进一步完善浏阳教育城域网;做大做强浏阳教育网站 和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依托资源中心建好学校资源库群,构建全 市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做到全市教育信息资源的快捷传递和实时 共享,使浏阳教育网成为知名的地方教育门户网站。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建立健全市、校两 级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机构及专业人员配备,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到 年底,凡已取得教师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合格证书,年龄在 周岁以下的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岁以上的县级以上 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都必须参加教师信息技术高级培训 并取得合格证书。中小学所有实验员、电教员、网管员、档案员均须通 过持证
17、上岗的有关培训。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现代教育 技术实验课题研究,加强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信 息技术在推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管、积极扶持、依法引导、大力发展民办主体、 企业(部门)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支持、组织、指导、规范民办职 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非营业性的民办职业学校,依法享受举办社会 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部门协作,加强职业培训。教育、农业、劳动保障、科技、 建设、财政等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方联动,推动浏阳职业培训
18、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根据浏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促进产学紧密结合,广泛 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 和“三教统筹”,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充分发挥农科教中心的 综合功能,发挥农村教育机构的科技辐射、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的作用, 做好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加大投入,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经费。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由学 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设立职业教育专 项经费;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足额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 安排部分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 的培训,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有一
19、部分用于职业学校和农科 教中心的建设。 (二)强化两个保障机制 加强制度创新,促进依法治教。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进一 步强化依法治教意识,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 校、科学决策,健全学校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遵循“从严治 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 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 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 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常规督导与专项督查相结合,进一
20、步健全对各 类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完善办学水平评估制度,加强教育督导科研和督 导队伍建设,努力探索和构建切合浏阳教育实际,富有浏阳特色的督导 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确保教 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确保教 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适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 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做到教育经费全额 纳入财政预算,教师工资依法足额预算,教师各项政策性津贴发放到位, 中小学校杂费收入全额用于学生所在学校公用经费开支,逐步形成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教育
21、需求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的教育投入机制。 ()依法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 积极发展校办产业,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校办产业体系,为我市产业结 构调整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积极鼓励和引 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 ()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牢固树立勤俭办教 育事业的思想。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 财务管理体制,加大财务审计和监管力度。对于批准的学校危房改造和 布局调整建设项目,继续强化项目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建立和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继续扩大教育基金, 加大“奖教、奖学、扶困助学”工作力度。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 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加大对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的扶持力度,高中阶段学校要进一步健全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 等资助困难学生的制度。到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 生活费),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