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 17 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断发易服” 1. “易服” 考点 1|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1) 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清政府改革官服。 (2) 民 国 期 间 : 政 府 颁 布 了 男 女 礼 服 的 形 制 , 洋 装 促 成 中 国 服 饰 的 改 良 ; 中 山 装 和 旗 袍 是 中 西 合璧 的产物。 2. “断发” (1)1910 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2)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 ,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 不 缠足运动: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
2、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二、报刊与 电影 1. 报刊 (1)19 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3)1872 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1884 年,申报 馆创办点石斋画报 ,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4) 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5) 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 电影 (1)19 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 (2)1905 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 (3)1913 年 , 难 夫 难
3、 妻 是 中 国 第 一 部 故 事 影 片 。 (4)1931 年 , 中 国 第 一 部 有 声 片 歌 女 红 牡 丹 摄 制 完 成 。 三、 移风易俗 1. 礼仪的简化: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2. 婚姻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3. 丧葬礼仪的变化: 19 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养 1时空观念 3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1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与影响 史料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更有西装新少 年,爱皮西
4、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 停工逐队嬉; 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驱驰。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 近来各处报馆开,多 登告白好发财。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 短鬓笼纱窄袖装。英商游 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 上海洋场竹枝词 ( 注:“爱皮西地”即 ABCD) 问题 根据史料,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 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解读 史料讲的是上海洋场的情况。分别从交通工具、生活习俗、娱乐方式、大众传媒、 服饰等方面介绍了上海洋场生
5、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过上海洋场的 情况来把握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 试答 表现:城市交通工具变革,大众传媒出现 ( 近代报馆建立 )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 西洋化 ) ,西方宗教的传 播,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 ( 世俗化 ) ,女装时尚化等。 原因:经济上,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思想文化上, 新思潮的产生及推动、思想解放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 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推动等。 ?探 究 2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 19 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 占当时
6、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19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 开始办报, 1895 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 时 务报最多时日销量达 1.7 万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 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 新学报 格致新报 普通学报 中外算报 地学杂志等。 1927 年后,沪 4 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 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 海。 姚琦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问题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并进行评价。 解读 史料
7、阐述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状况。从外国人首办到国人自办,从种类单一到专门性刊 物 等 , 呈 现 出 多 元 化 的 发 展 趋 势 。 从 史 料 关 键 信 息 得 出 : 反 映 出 出 现 大 量 外 国 人 办 的 报 刊 , 中外文均有。 反映出报刊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及带有政治救亡色彩。说明出现专业性 刊物。说明报刊业 中心转移到上海。 5 试答 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 出现 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 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 清末政局的变化,促进了文化传
8、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素 养 3历 史 解 释 1 近 代 社 会 习 俗 变 迁 的 表 现 (1) 辫 落 欢 呼 齐 拍 手 。 留 长 辫 子 是 满 洲 人 的 习 俗 , 康 有 为 等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首 次 提 出 “断 发 ” 的主 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产不相适应。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 (2) 天 足 跚 跚 海 样 妆 。 这 是 近 代 女 子 解 放 的 一 个 重 要 行 动 , 也 是 近 代 中 国 女 权 运 动 的 结 果 。 中 华民 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 (3) 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
9、市招摇。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近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 服饰相融合的服装,如满洲女子穿的宽大型旗袍受西方曲线美的影响,改成瘦小型近代旗袍; 受西 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出现。 (4) 记 得 改 元 初 变 故 , 革 鞋 毡 帽 遍 华 街 。 中 华 民 国 改 皇 帝 年 号 纪 年 为 民 国 纪 年 , 出 现 了 元 旦 等 新节 日。 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1) 新 闻 事 业 功 能 : 以 报 道 、 记 录 、 宣 传 、 批 判 、 形 成 舆 论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新 闻 事 业 功 能 , 是 报 刊的 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
10、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 有重大影响。 (2) 强 烈 的 政 治 性 : 报 刊 具 有 报 道 新 闻 、 传 递 信 息 、 通 达 民 情 、 传 播 知 识 、 开 启 民 智 、 立 言 议 政和 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 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 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 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素养 4唯物史观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1 破 坏 性 : 西 方
11、 的 物 质 文 明 是 伴 随 着 大 炮 和 殖 民 主 义 野 蛮 侵 略 强 行 进 入 中 国 人 的 生 活 的 , 它 迫使中国人不得不 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 建设性: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 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 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6 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1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服饰文化开始从“褒衣博带,长裙雅步”发展为“断发易服” ,政府 在警界和部队之中推行新装。该时期是 (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
12、动时期 C 戊戌变法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7 C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但“断发”尚未提出,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 主张“中体西用”,也未涉及“断发”,故 B 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提倡“断发易服”,并且清 政府开始在警界、军界推行新式服饰,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就已进行强制剪辫, 新文 化运动时期,不存在“断发”议题,故 D 项 错 误 。 2 “戊戌推翻新政, 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 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 未能 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13、A 作者把社会风俗的变革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 B 作者主张应当向西方学 习,与欧美同俗 C 作者把发辫视为异族统治和民族压迫的重要标志 D 作者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 ,采用汉人装束 A 本 题 考 查 中 国 近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 材 料 “论 者 多 咎 变 法 之 初 不 先 变 发 ”“衣 服 装 束 变 , 而行 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说明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首先没有断发易服。由此 可知,作者把社会风俗的变革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故 A 项符合题意; B、D 两项理解片面化; C 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 3 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
14、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与民众的传 统习 惯相悖,因此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 ) A 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C 根据材料“改换公历与民众的传统习惯相悖,因此引起民间诸多反对 ”可知,新制度的 构建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故 C 项正确。 A、 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公历并不是全 盘西 化的表现,故 B 项错误,排除。 4 1935 年 4 月 3 日 , “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 ”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 57 对 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
15、名流给新人证婚。 这反映出 ( ) A 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 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 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 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D 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 ”“几乎每届 都由市长等名流给新人证婚”可知,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 积极推动新的婚姻习俗,故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项说法错误,排除。 8 5 辛亥革命后,婚礼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式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 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这说明新式婚礼较多地体现了 ( ) A 自由化婚姻的色彩 B 简约化婚姻的色彩
16、 C 法律化婚姻的色彩 D 传统化婚姻的色彩 C 本 题 考 查 辛 亥 革 命 后 社 会 婚 姻 习 俗 的 变 迁 。 材 料 “婚 礼 习 俗 有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婚 礼 有 主婚 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体现了新式婚礼正 9 式、庄重、见证性、契约性等特点,即法律化婚姻的色彩,故选 C项。 一、铁路 考点 2| 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1. 地位: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2. 发展历程 (1)1881 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2)1888 年,紫光阁宫廷专用
17、铁路落成。 (3) 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 资本输出的表现 ) 。 (4)1909 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 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5) 民国以后,政潮迭起,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二、水运 1. 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 1900 年前后,民间兴办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在列强挤压下,处境艰难。 3. 民 国 后 依 然 在 艰 难 中 求 生 。 三、航空 1. 起步于 1918 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2. 1918 年 , 北 洋 政 府 设 “筹 办 航 空 事 宜 处 ”, 拟 定 了 以 北 京 为
18、中 心 的 五 大 民 航 线 路 。 四、 从驿传到邮政 1. 邮政 (1) 初 办 邮 政 : 1896 年 , “大 清 邮 政 局 ”宣 告 成 立 。 此 后 设 立 邮 传 部 , 邮 传 正 式 脱 离 海 关 。 (2) 进一步发展: 1913 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 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 会。 10 2. 电讯 (1) 开 端 : 1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2) 发 展 : 20 世 纪 30 年代发展情况发生变化。 3. 影响 (1) 经 济 和 观 念 上 : 促 进 了 经 济 发 展 , 改 变
19、了 人 们 的 通 讯 手 段 和 出 行 方 式 , 还 一 定 程 度 地 转 变 了人 们的思想观念。 (2) 社会和生活上: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素 养 2史 料 实 证 ?探究 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 11 史料 清末的铁路建设并非完全出于经济发展或工矿业的需求,政治与军事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 因素。华北多数铁路的建设以北京为中心,沿袭旧有官道、驿线或商路进行南北向 修筑的同时, 一些线路则因受制于出资国家的利益,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终点进行东西向修建。 以往以行政中心为主导的传统商业网络,渐次演变为以东部港口
20、城市为终极市场、受制于 外贸拉 动的新型商业网络。在京城外围设立的火车站逐步向城市中心推进。以前门为核心 的 北 京 火 车 站 及 周 边 车 站 的 建 造 , 突 破 了 城 墙 限 制 , 城 市 空 间 得 以 拓 展 , 郊 区 集 镇 迅 速 发 展 , 是北京向现代都市 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同时也破坏了北京古城墙的完整性和传统城市空 间结构的和谐与统一。 问题 根据史料,归纳影响清末华北地区铁路建设的因素,概括其对华北地区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解读 史料主要阐释了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 ( 政府建设 ) 及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史料中 关键 信息说明了:反映出经济、政治及
21、军事等因素的需要对铁路建设的影响。反映出旧 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及列强的利益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其作用在于密切了沿海与内 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反映出中国工商业城市发展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也反 映出对传统商业网络格局的改变。反映出铁路建设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 试答 因素:经济发展及政治与军事的需要;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列强的利益;中国工商业城市的 变迁。 积极影响:改变了传统商业网络格局;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华北地区经济发展; 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 素养 3历史解释 中国近代交通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 特点 (1) 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22、,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 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 原因 (1) 列强侵略,救亡图存目的的驱动。 12 (2) 工业革命使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建设。 (3) 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且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素养 4唯物史观 全面认识列强在中国开办近代通讯事业 1 客 观 上 促 进 了 中 国 通 讯 方 式 的 近 代 化 , 对 于 中 国 社 会 的 进 步 以 及 与 国 际 社 会 接 轨 起 到 了 一 定的积极作用。 2 从 主 观 上 讲 , 列 强 活 动
23、的 目 的 是 便 于 在 华 获 取 最 大 限 度 的 利 益 ,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侵 略 活 动 。 3. 邮政通讯事业事关国家机密和主权, 列强的活动也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13 1 1881 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 认识 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 ) A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 近 代 交 通 日 益 发 达 便 利 C 中 国 应 用 工 业 革 命 成 果 速 度 快 D 帝 国 主 义 侵 华 深 入 内 地 A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
24、统观念,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清政府 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 路,并没有涉及近代交通的具体状况和应用工业革命成果的速度,故 B、 C 两项错误;材料中 没有涉及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的信息,故 D项错误。 2 (2018 江西抚州一中月考 )1873 年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 由于人力车经济适用, 大受人们欢迎。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材料从侧面 反映出 ( ) A 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 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 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 人力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
25、活水平 A 根据材料“ 1873 年 已有人力车往来”“ 20 世 纪 30 年代 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可 知,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交通工具还是以人力车为主。这说明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 相对缓慢,故 A 项正确;人力车的长期大量使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 B 项错误; C 项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2019 洛阳检测 ) 下表是 1881 1911 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 清政府借 款修建 外国资本直 接投资经营 清政府独 立筹资 官商 合办 4 171. 2 2 746. 1 1042.4 1 042.4 46.3% 30.5% 11
26、.5% 11.5% A 洋 务 运 动 推 动 了 铁 路 修 建 B 近 代 民 族 工 业 无 从 发 展 C 西 方 列 强 实 际 控 制 了 中 国 铁 里程 ( 公 里 ) 占总里 程比例 14 路 修 筑 权 和 经 营 权 D 清 政 府 通 过 独 资 、 借 款 、 合 办 等 方 式 控 制 路 权 C 材料反映的是 1881 1911 年铁路修筑情况,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失败,故 A 项错误;近 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和借款给清政府 等所占的比例可知,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外国控制,故 C 项正确;清政府借款修筑 铁路,
27、借款的背后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实际筑路权已被列强控制,故 D 项错误。 4(2018 邯郸二模 ) 民国时期, “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 而山 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 15 A. 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 城 乡 经 济 发 展 的 水 平 不 同 C 城 乡 居 民 生 活 差 距 日 益 拉 大 D 交 通 的 发 展 是 社 会 习 俗 变 革 的 根 源 B 从“风气固判然两截”可知城乡思想观念截然不同不是对材料本质的反映,故 A 项错误; 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城市观念差距是由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
28、,体 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故 B 项正确;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 大是材料中现象的体现,与问题“本质”不符,故 C 项错误;交通的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 变革,但不 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 D项错误。 5(2019 广东番禺质检 )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 论是 ( ) 铁路 1825 年 1876 年 1906 年 天气预报 1856 年 1873 年 1919 年 电话 1876 年 1882 年 1912 年 电灯 1881 年 1882 年 1906 年 汽车 1883 年 1901 年 1921 年 无线电 1896
29、年 1909 年 1925 年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武汉 A.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 B. 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 中 国 引 进 西 方 科 技 的 时 间 逐 年 缩 短 D 中 国 民 族 工 业 主 导 两 地 的 近 代 化 A 表格中上海与武汉出现近代西方科技的时间不同,反映我国近代引进西方科技由沿海向 内地逐步深入的特点,也说明了沿海与内地科技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故 A 项正确;表格中的 技术门类主要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 B 项 错 误 ; C 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故 C 项 错 误 ; 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D 项 错 误 。 16
30、2014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17 考情分析 本 讲 内 容 在 全 国 卷 中 考 查 相 对 较 少 , 但 近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嬗 变 是 近 代 历 史 发 展 的 一 面 镜 子 , 是近 代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今后的命题仍可以从社会史观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 段的时代特 征。 从知识点方面来看,试题侧重考查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史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关于社会史 观的史料类型也是来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1考查点:广告与近代思想解放 (2017 全国卷 29)1913 年,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 当 先使一国之人
31、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 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 良 社 会 风 俗 成 为 国 民 共 识 D 广 告 成 为 推 进 文 明 的 工 具 B 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 “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 18 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 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 志 是 1915 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 俗”,故
32、C 项错误。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 的文明,故 D 项 错 误 。 2 考 查点:新式婚礼体现习俗变迁 (2017 全国卷 2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 19 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 整齐 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B 根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 ”可知,当时上海的婚 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 故 B 项正确。材料未能
33、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 A 项错误。 材料中 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 C 项错误。近代社会习 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故 D 项 错 误 。 3 考查点:社会进步与近代中国服饰变革 (2014 全国卷 28)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 西服 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 是 (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
34、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 必先 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故本题选择 B 项。 4 考查点:近代中国电影发展与阻碍因素 (2014 全国卷 30)20 世纪 20 年代, 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 种影片中, 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甚至 61。 上海与京津 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 津 民 众 对 外 来 事 物 更 具 热 情 C 中 国 电 影 拷 贝 流 通 税 费 重 D 上 海 民 众 的 社 会 心 态 更 为 开
35、 放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 A 项;仅从 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 排除 B、D 两项。 模拟精选 直击考法 1 考查点:计时工具的变迁与社会发展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 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 20 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 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 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 “多 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 A.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 辛 亥 革 命 促 使 民 众 生 活 习 惯 转 变 C 经 济 结 构 变 动
36、 诱 发 民 众 生 活 嬗 变 D 西 方 科 技 文 化 导 致 民 众 观 念 西 化 C 从“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 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 ( 农事节律 ) 相关联, 21 体现的是经济结构变动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故 C 项正确。 2 考查点:中华民国的婚姻法律条文 (2019 陕西渭南质检 )1915 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 “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 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 (
37、) A 杜绝陈规陋习 B 顺应时代潮流 C 照搬西方文明 D 提倡男女平等 B 中华民国司法部民法草案中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改变当时的陈规陋习,但无法杜绝陈规 陋习,故 A 项错误;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顺应了婚姻观念的时代发展 潮 流,故 B 项正 确;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参照西方的文明,而不是照搬西方文明,故 C 项错误;题干 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平等问题,故 D项错误。 3 考查点: 电影广告的社会功能 (2018 湖南师大附中模拟 ) 右图是 1937 年 6 月 13 日 申报 刊 登的克隆斯达海军 ( 苏联电影 ) 电影广告,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 A 红色文
38、化是当时上海的主流文化 B 国 共 两 党 在 上 海 积 极 谋 求 合 作 抗 日 C 标 注 “租 界 禁 映 ”是 一 种 促 销 手 段 D 租 界 当 局 全 面 禁 止 放 映 苏 联 影 片 C 1937 年 6 月上海处于南京国民政府和列强控制,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不可 能占主流,故 A 项错误; 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 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须“积极谋求”了,且在电影广告反映不出来,故 B 项错误; 图片中“租界禁映”能够吊起观众胃口,也能体现一定的民族主义,这与当时的抗日救亡运 动是相适宜的,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故 C项正确;图片中顶端文
39、字“前夜一度被令停 映 昨 夜最高当局准予继续”与 D 项冲突,故 D 项 错 误 。 4 考查点: 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2019 江西六校联考 )1908 年 4 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 中规 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 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 车, 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 ) A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的养成 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22 C 根据材料中的乘车守则可知,上海在近代
40、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有利于市民公 共意 识的培养,故 C 项正确。 5. 考查点:报刊业发展 (2018 河北衡水中学四模 )1903 年 10 月, 申报载:“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 吏 核明, 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必欲整 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否则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 ”这反映出 ( ) 23 A. 清政府加强了新闻立法管制 B 清 政 府 实 行 禁 止 华 人 办 报 政 策 C 外 国 人 垄 断 中 国 新 闻 报 刊 业 D 新 政 期 间 大 众 传 媒 得 到 了 发 展 D 根据材料“ 190
41、3 年 10 月”“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 禁” “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发展, 故选 D项;“加强了”说法错误,故排除 A 项;B 、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6. 考查点:影视发展体现时代主题 (2018 遵义航天中学二模 )1930 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 公 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 快与老牌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 ) A 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 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 突 出 功 能 在 于 引 导 社 会 舆 论 D 已 经 实 现 发 展 模 式 的 转 型 A 根据材料“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国片复兴运动”可知,中国 电影业的发展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故 A 项正确;三者形成鼎足之势,而不是以联合发展为 主, 故 B 项错误; C、 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