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创作题材主 要有小说、杂文、散文三大类。在小说方面,鲁迅先生以力透纸背的笔力,简 洁朴素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将他所处的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缺失和 社会的阴暗刻画得入木三分,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思考;在杂文方面,他以 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 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作为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在散文方面, 很多篇目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呼声,是对残酷无情 的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是对中国民众沉睡不醒的人性的悲伤。在鲁迅先生的 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平
2、凡无奇,但却非常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 呐喊是一部巨作,虽然它的篇幅小,文章少,但是在文中揭露的中国 却是针针见血。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他说: “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 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 ”鲁迅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对国民性的卑怯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 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 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 。在
3、鲁 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 ) , 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 ) ,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 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 ) ,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 人的闰土(故乡 ) ,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受的压迫忍辱受 屈逆来顺受。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 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鲁迅将国民的卑怯视为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 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从鲁迅笔下的人物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的悲 剧命运,似乎也看到整个社会的病态,或许每一个人物都是中华民族人民的缩 影。笔者对呐喊中的典型人物形
4、象做以下具体赏析。 一、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 一个悲剧的读书人形象。开篇便表明孔乙己身份的尴尬。 “长衫”是读书人, 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能坐着喝酒;“短衣帮”则是只能在散工后,站着热热地 喝了休息的人。但孔乙己在这里则是异物,因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 一的人” ,这样的身份定会遭受人们的讥笑,不光“长衫”瞧不起他,连“短衣 帮”也嘲笑他。他不被社会所融合。这也注定了他今后的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相当 于一个废人。当有人揭发他偷书的时候,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 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 是
5、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 ,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 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一方面表明了他死要面子,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孔乙 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连辩解都要带上“之乎者也” 。 科举制度,八 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 无数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他穷因潦倒、自命清高,被人们 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 ,最终,死也许是 对他最好的解脱,这是多么讽刺! 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文章中多次写人们嘲笑孔乙己的场景。在他用“之乎者也”来辩解窃书一 事时;在别
6、人问他是否识字时;在孩子们向他要茴香豆时;甚至在他被打断腿 之后,仍能被作为取消笑的对象。还有“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 他,别人也便这样过。 ”原来,他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 可怜的多余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 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应该是很喜欢小孩的,这从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 以看出。这也体现了孔乙己内心的善良。但是作为孩子的“我”却对他爱理不 理,瞧不起他,吃茴香豆的小孩也嘲笑他,这也为孔乙己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 “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孔乙己是一个与周围 环境极不协调的喜剧人物,
7、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孔乙己遭受了那么大的欺侮,在熟识的咸亨酒店 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同情,受到的仍是讥笑;对于丁举人的凶残行 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制度下社会里人们之间 的关系冷漠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 最后是文中值得琢磨的一句话:“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 无法想象那 个时代的人可以对死亡这么的轻描淡写,就连孩童都如此的麻木无情。而人们 关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就像老板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为那十九文钱罢了。 “大约”是表估计的, “的确”是表肯定的。按语法来说,这个句子是有毛病的。 “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他
8、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 在他腿未打折之前,他的生计已经很难维持了,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饿死, 别无生路。 “大约”是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到孔乙己死了,表示一种推测。这 也没什么好深究的,因为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 二、 阿 Q 正传里的阿 Q 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我曾问自己为何如今文人笔下没有如此生动的形象 诞生?究起原因,是社会造人。那时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统治的 时代,未庄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庄。 阿 Q 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一 个农村小镇未庄坐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迫害的农民典型。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无名无姓。有个姓氏 却
9、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 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 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分明 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 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在接连不断地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我安慰。有人说 阿 Q 这是乐观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实在是要不得的,这根本就是 驼鸟心态。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它并不会 使他变得更强,也可以说是他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 压迫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
10、隶生活中去。这就是阿 Q 的生活哲学, 甚至于说是在封建压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 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势,仍然自称“天朝” ,鼓吹中国文明“为全 球所仰望” ,这不也是和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看看今天,仍 有许多的“阿 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慢慢的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 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这是鲁讯用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 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 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吴妈求爱的阿 Q。 阿 Q 和赵太
11、爷,在 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 Q 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 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 Q。 阿 Q 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 侮辱,但却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欺侮女人,并且认为“女 人是祸水” 。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体 现了宗法家族思想。 即便阿 Q 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但在阿 Q 的眼中,革命就 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 ;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 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 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欺
12、压别人,让小 D 搬东西,搬不快就打。 所以,阿 Q 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 Q 的阶级地位决定他 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小说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 的思想观点。 可悲的是,阿 Q 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 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鲁迅是怀着一种“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心态写阿 Q 的,却又包含唤醒民众的热情,这也体现了他爱祖国 爱人民的本质,并不是真正的厌恶,是为了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 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改造中国
13、的社会。 三、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一个年轻寡妇形象。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把儿子看 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 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望,是丧子的更大不幸。 单四嫂子的悲剧令人痛心。导致她悲剧原因是:第一,神经的麻木。几千 年的封建礼教麻木了她的神经。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宝儿抚养大,以防老送 终。第二,世人的冷漠。人们之间没有关爱,愚昧、冷漠、损人利已成为社会 的通病。当单四嫂子因孩子陷入凄苦时,她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和帮助,而是迷 信、庸医欺骗了她纺纱的可怜积蓄,害了她儿子。 “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 单四嫂子一顿
14、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 多么一幅令人震悚的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在封建社会,单四嫂子的 生活是十分可悲的,不管她怎样挣扎,都逃离不了社会加予她的枷锁。卑怯者 的恃强凌弱更令人为之为痛恨,鲁镇上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的欺 凌。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也是底层民众,也是需要帮助和同情的,但是对于 更弱势的人群,也缺乏真诚的同情,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的态度,并通过欺 侮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真让人心寒。这是怎样一种 扭曲的人生。希望单四嫂子这悲惨的人生,能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单四嫂子是一个弱小者,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一个为他着想的人。
15、 任何时代都会有弱者,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从她的遭遇中更加应该去反思、 去行动、真正扛起关爱身边的弱者的责任。 四、 药中的夏瑜和华老栓 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华小栓因为得了肺痨 , 其父亲向刽子手买来一个传说 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后 , 华小栓吃了还是死了!同时 , 在这个城市的 另一边古轩亭口 , 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 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 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形象。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 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革命人士形象。他家境贫寒,以致使红眼睛阿义从他身 上“榨不出一点油水” ;他对资产阶
16、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这大清的天下是 我们大家的;他意志坚定,甚至劝牢头造反。最后,还是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慷慨就义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染的血馒头来治自己儿子的病。 夏瑜为社会而牺牲,希望能换来人们的觉醒。但茶客们却说他“疯了” 。他 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有对人对己的真 诚的感情,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因为他的力量还太弱小,遇着几千年 的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相比。人们因为麻木太久,也没有能从中绝醒过来。但 他并不孤单, “再往上一瞧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 尖圆的坟顶” ,他的同伴们还在继续努力。鲁迅同情这些革命人士,因为在当时 的社会,
17、只有这些他们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 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于是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 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 题,什么“革命” “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 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 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华老栓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是在长期封建 重压下变成这样愚昧、麻木的,为了突现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
18、作品还 描写了一组群像: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 “颈项都伸得很 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 外,毫无别的感觉,在议论夏瑜之死时, “花白胡子” 、 “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 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 。烈士的母亲觉悟比起华老栓他们并不 见得高,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 愧的颜色” 。这些描写把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五、 风波中的七斤嫂 鲁迅笔下的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 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
19、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 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七斤嫂是如此的丑陋: 她的动作中带着一股凶悍之气:对婆婆:“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 上一摔” ;对丈夫:“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 ;对女儿:“用筷子在伊 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 ;对八一嫂:“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 子”一个“摔” 、一个“搡” 、一个“扎” 、一个“指” ,四个典型动作,活 脱脱刻画出了一个十足的悍妇形象。 她的语言粗俗不堪:对婆婆:愤愤地 说, “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吗?你家的秤又 是私秤,加重秤,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
20、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 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质问的口气;对丈夫:“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不管人 家等着你开饭!” “还是快吃你的饭吧!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吗?” “你 这活死尸的囚徒”训斥的口气;对女儿:“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 的小寡妇!”破口大骂!如果不知道泼妇是什么样子,只要听听七斤嫂说 话就够了。 她的神态“没有好声气”:对婆婆“愤愤的说” ,对丈夫“嚷道” , “便忍不 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 ,对女儿“大喝道” ;对辫子事件六神无主:“这怎么 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忽然又绝望起来” , “可
21、真是完 全绝望了” 。地球人都对不起她的怨妇形象跃然纸上。 她个性扭曲,欺软怕硬:从上文我们看到,七斤嫂对自己的亲人和好心人 个个是横眉冷对,非怒即怨,非怪即恨,胆气冲天、霸道无比;而对待仇人却 小心翼翼、客气有加、竭力讨好:见到赵七爷“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 “竭力陪笑” ,奴性十足。这种亲痛仇快的事,她做起来那么的自然,仿佛天经 地义。 她品性低劣,无情势利:没事的时候,七斤嫂给自己的丈夫以“相当的尊 敬” ,可当听说七斤可能要出事时,竟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 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 进城去”先急着把自己撇干净,还不忘记显
22、摆自己怎么能耐,却把丈夫推 出去:“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危 难关头,不想着与丈夫共患难,而是怕丈夫连累自己,嫌丈夫连累自己。 七斤嫂的外表形象是丑陋的,内在品德是低劣的。她上不敬老人,下不疼 孩子;对丈夫恶语相待,对仇者笑脸相迎,集愚昧自私粗俗刁蛮于一身;她在 精神上是空虚的,在情感上是苍白的。总之,是个令人厌恶的十足的丑女人、 恶女人形象。 六、 白光中的陈士成 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酸腐气味的旧 式文人形象。鲁迅把陈士成的“颠狂症” “幻想症”刻画的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陈士成在遭受了十六回落榜的打击后,精神最终崩溃,成为
23、了实足的疯子、神 经病后悲惨的死去。难道他是自己愿意沦落至此吗?实质是封建科举制度要了 他的命。陈士成的祖先是巨富大户,家族败落后,他想凭自己的努力恢复昔日 的荣耀。这种上进心是值得肯定的,他不满足于当塾师,想改变他无聊、平凡 的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选择改变自己的方式是错误的,他的固执是让人 可笑的。一条路走到黑形容的就是像陈士成这样的人,但我们想一想陈士成还 有其它路可走吗?显然是没有的,陈士成显然知道科举仕途这趟水有多深,但 社会现实把他逼入了绝境。如果他不是有理想抱负的人,我想一般人肯定是不 能坚持考十六回的。每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内心痛苦的煎熬。但正因为他这种 “上进”的性格反而成为了
24、他变成疯子的诱因。陈士成是在极度的失意中变得 颠狂的。他一次次考试的失力不仅要承受自身的谴责,还要承受旁观人鄙视的 目光。在双重压力下不变疯才怪呢?陈士成用一次次的幻想来抚平他千疮百孔的 心灵,创伤越大,幻想的程度就会随之加重。最终变疯也就只是顺理成章的事 了。 最终陈士成仅凭曾听祖母说过,祖上早在地底下埋葬了“无数的银子” ,是 留给“有福气的子孙。这显然是他祖母的无稽之谈,但这随意的无稽之谈也变 成了陈士成最后的救命稻草,到处去寻找白光,到处去发掘探宝,在疯癫中迷 迷糊糊的丧了命。 七、 端午节中的方玄绰 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 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
25、分子的辛辣讽刺。 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 题的人物代表。 ” 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 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 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 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 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 , 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 ,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 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
26、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以下是笔者按不同类 型的简要归纳: 第一种:压迫者。 阿 Q 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 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 这些人大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 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他们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 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 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 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鲁迅对于 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
27、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 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种:是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表现出了革命者大义 凛然的英雄气概。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 的斗争的悲剧性。 第三种:帮闲者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 药里的 “驼背五少爷” 、 “花白胡子”,阿 Q 正传里“ 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 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 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 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
28、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的形象。 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 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 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 玄绰”,都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 的人物代表。 第六种:善良人的形象。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的“闰土” 。 社戏里的“六一公 公”和“双喜” 、 “阿发” 。在这些人物里,“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
29、 “双喜” 、 “阿发” “闰土”则是一群可爱少年的形象,六一公公善良可亲。 第七种:阿 Q 们的形象 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阿 Q 的身上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可亲的特质。他的 “自欺欺人” 、 “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 、 “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 普遍性。所以,虽然阿 Q 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人物身上 ,或多或少都带有阿 Q 的 特点。 吶喊的确是一本很值得我们阅读的名著,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的 爱国情怀与反封建的思想。他的言语犀利,刀刃直指向敌人的心脏;他的感情 沉重又深刻,包含了多少对中华民族的爱!喊醒封建社会人们麻木的灵魂! 吶 喊更是喊醒了我,如当头棒喝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我以后更会多留意社会民生,将来努力为振兴中华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