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 31 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 两弹一星 考点 1|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1) 背 景 : 20 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 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3) 成就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 年 6 月,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4 年 6 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1966 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 “长征 1”号航天运载火箭将“东方红 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轨道; 1975 年 11 月,中国
2、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2. “东方魔稻” (1) 研制: 1973 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 (2) 意义: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在世界各地推广。 3. “银河”系列计算机 (1) 成就 1983 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型机诞生。 1997 年,每秒运算 130 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 影 响 : 中 国 政 府 实 施 以 信 息 化 带 动 工 业 化 的 战 略 , 实 现 了 科 学 技 术 和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跨 越 式 发展。 2 4. “神舟”号飞船 (1) 发 射 : 200
3、3 年 10 月 , “神 舟 ”五 号 飞 船 把 宇 航 员 杨 利 伟 顺 利 送 上 太 空 。 (2) 意义 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在未来的 5 10 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养 1时空观念 3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 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史料二 毛泽东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 命路线的
4、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 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 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 1970 年 4 月 25 日 讯 问题 (1) 根 据 史 料 一 , 结 合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初 期 的 国 际 形 势 , 分 析 中 国 政 府 作 出 自 主 研 制 “两 弹一 星”战略决策的目的。 (2) 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 生的重要影响。 解读 (1) 史料一中句说明新
5、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 (2) 史 料 二 反 映 了 我 国 第 一 颗 人 造 地 球 卫 星 “东 方 红 一 号 ”成 功 发 射 的 政 治 意 义 。 句 反 映 了 卫星 发射成功的国内形势。史料二中的省略号将史料二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 国内和国际意义。 试答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 封锁以及美苏等国的核讹诈。 因此, 中国制定“两弹一星”战略主要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并为经济建设创 造和平的环境。 (2) 时 代 特 征 : 国 内 , “文 化 大 革 命 ”时 期 , 以 阶 级 斗 争 为
6、纲 ; 国 际 , 处 于 “冷 战 ”时 期 。 重要影 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素养 3历史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政策的制定 1. 1949 年 11 月 , 中 国 科 学 院 成 立 , 主 要 开 展 自 然 科 学 、 哲 学 、 社 会 科 学 、 新 兴 技 术 等 的 研 究。 4 2. 1956 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在全国范围 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1956 年,我国组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 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
7、发展重点。 1963 年,我国制订了第二个 科 学技术发展规划,部署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实验,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 31958 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地相继建立各种专业性研 究机构。 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的号召。 5.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科技事业迎来春天。 6. 1985 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7 1988 年,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该论断成为中国实施 “科 教兴国”战略的
8、理论基础。 8. 1995 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 “ 863 计划”与后来的 “星火计划”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素养 4家国情怀 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1. 制度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2. 政 策 支 持 : 党 和 政 府 在 不 同 时 期 对 科 技 发 展 的 重 视 和 决 策 , 为 科 技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可 靠 的 保 证 。 3 环 境 条 件 : 社 会 的 稳 定 是 各 项 事 业 发 展 的 前 提 ; 社 会 生 产 的 发 展 和 需 求 是 重 要 的 条 件 及
9、动 力 。 4 主 观 因 素 : 广 大 科 技 工 作 者 的 爱 国 热 情 和 辛 勤 劳 动 、 无 私 奉 献 和 勇 攀 高 峰 ; 老 一 辈 革 命 家 对“左” 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 5 外 部 因 素 : 第 三 次 科 技 革 命 的 推 动 ; 中 国 实 行 对 外 开 放 政 策 , 积 极 引 进 世 界 先 进 技 术 。 1. 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 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 ”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 了 ( ) A 加强国防力量 B 提高国际地位
10、C 建立科研体系 D 服务生产发展 A 根据材料中“复杂的国际形势”“战备 ”“上天、 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 5 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加强国防力量,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 目 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针对国防军事,而不是为了建立科研体系, 更不是为了服务生产发展,故 C、 D两项错误。 2. 1965 年 5 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 ,认为中国在 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 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 A 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 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6 C. 发射了
1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成功培育“南优 2 号”杂交水稻 A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符合题意, 故 A 项正确; B 项是指 2003 年“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 错误; C项是指 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不符合时间限制, 故 C 项错误; D 项是 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不符合时间限制, 故 D项错误。 3. 20 世 纪 60 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 工工厂等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
12、元器件生产厂、精密机械加工厂以 及仪 器仪表厂。这表明导弹研制 ( ) A 增 加 了 造 纸 和 纺 织 业 的 科 技 含 量 B 有 利 于 国 民 经 济 的 协 调 发 展 C 依 赖 于 我 国 传 统 工 业 的 发 展 D 推 动 了 上 海 的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D 由题干信息,因为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所以一批传统的产品生产厂改造成相关的高 科技产品的生产厂,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因此 D 项正确;传统产业部门并不与相关高科技 产品的生产相关联,所以 A、 C 两项错误;当时国民经济的协调主要是农、轻、重问题, B 项 错误。 4. 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
13、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 世纪 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 A “ 南 优 2 号 ” 的 成 功 培 育 B “东 方 红 一 号 ”卫 星 的 升 空 C 每 秒 向 量 运 算 过 亿 次 计 算 机 诞 生 D “神 舟 五 号 ”飞 船 成 功 发 射 D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 A 项错误;“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于 1970 年 发射成功,故 B 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 C 项错误;“神舟五号 ”的成功发射表明中 国是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 D 项 正 确 。 5 某班历史小 组以“新中国科
14、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以下资料, 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 A 中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成功发射 “东方红 1”号卫星 C “神舟”载 人飞船试验成功 D 选育出“南优 2 号”杂交水稻 7 D “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要求新中国科技需要世界领先,原子弹爆炸、“东方红 1”号 卫星发射和“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都不是世界第一,只有选育出“南优 2 号”杂交水稻 最为符合, D 项符合题意。 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考点 2| 现代中国的教育与文艺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8 1. 扫盲教育 (1) 政策保障 1950 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政府开办了各种类
15、型的实习学校。 1982 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 扫除文盲。 ” 1993 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 20 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 青 壮年文盲率降到 5%以下。 (2) 主要成效: 2001 年 1 月 1 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 目标。 2. 义务教育 (1) 措施 1986 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2) 成就:我国
16、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3. 高等教育的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1958 年“大跃进”时期,实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 1961 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2)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专家教授被批斗。 (3) “文化大革命”后 1977 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有长足发展。 二、 百花
17、齐放 百家争鸣 1. “双百”方针的提出 (1) 地 位 : “百 花 齐 放 , 百 家 争 鸣 ”不 仅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文 学 艺 术 的 基 本 方 针 , 也 是 党 领 导 科学 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9 (2) 意义 “双百”方针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 重要作用。 “双百”方针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 遭遇曲折 (1) 原因: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破坏。 (2) 表现 1
18、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10 “文化大革命”期间, “双百”方针再遭重创。文化大革命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文艺界 呈现 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 3 文学艺 术的春天 (1) “双百”方针重新确立: 粉碎“四人帮”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重新把“双 百”方针当做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 文学艺术的春天 文学上: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 派交相引领风潮,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学术和科技上:理论界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
19、缚;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 等学科相继恢复。 从 1996 年至今开展“三下乡”活动。 学术事业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素 养 2史 料 实 证 ?探究 1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史料 “1949 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 调 训练 11 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 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 20 个新的科技院校和 26 个新的工程研究所。 在 大约 200 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 13 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费正清 伟大的中国革命 问题
20、 史料中的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做法有何现实意义? 解读 史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史料第一句话点明了核心 思想。由得出照搬苏联模式的结论;由可知偏重工科,削弱人文社会学科。 试答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 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2 意义:为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 ?探究 2 探究“双百”方针 史料一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 学工 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
21、而努力,为 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史 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 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 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 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 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问题 (1) 根据史料一,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 (2)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 的 原 因。 解 读 (1) 史 料 一 中 说
22、明 了 实 施 “双 百 ”方 针 的 根 本 目 的 ; 史 料 一 中 说 明 了 实 施 “双 百 ”方 针 的 直接 目的。 (2) 史料二中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落实情况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可见,国家政策和政治环境影响科学文化发展。 试答 (1) 调 动 一 切 积 极 因 素 , 发 展 现 代 科 技 和 繁 荣 文 学 艺 术 , 更 好 地 为 人 民 服 务 ,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现 代化 强国。 (2)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双百”方针恢复;实 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素养 3历史解释 1. 全面认识
23、“双百”方针 (1) 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 13 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 从 背 景 来 看 , “双 百 ”方 针 是 在 承 认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仍 然 存 在 各 种 矛 盾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来 的 , 是在 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 从基本精神来看, “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 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4) 从 受 挫 原 因 看 , “双 百
24、 ”方 针 在 贯 彻 过 程 中 遇 到 了 挫 折 , 不 是 “双 百 ”方 针 本 身 的 问 题 , 而是 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 从 历 史 经 验 教 训 上 看 , 学 术 问 题 、 文 艺 问 题 的 政 治 化 无 法 实 现 “百 家 争 鸣 ”; 政 治 生 活 不 民主, 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 14 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 (1) 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学习苏联经验,意识形态教育明显。 (2) 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注重扫盲教育工
25、作,取得重大成效。 (3) 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两种教育”制度全面 发展。 (4) 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 充实理科院校和专业,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急需人才。 (5) 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 智、 体全面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素养 4唯物史观 正确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1.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2. 科 技 和 教 育 是 决 定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成 败 的 关 键 , 要 把 我 国 建 设 成 为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强 国, 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6、 3 教 育 的 发 展 推 动 着 科 技 的 进 步 , 科 技 进 步 也 推 动 着 教 育 水 平 进 一 步 提 高 。 教 育 为 科 学 研 究 提供人才; 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带动国 民经济的提高。 4 科 技 进 步 、 经 济 繁 荣 和 社 会 发 展 都 离 不 开 教 育 , 要 优 先 发 展 教 育 。 素养 5国家情怀 “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27、素质的轨道 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科技创新 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 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 1 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 苏联驻 华大使。毛泽东回复道: “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 人都 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 ”这充分表明毛泽东 ( ) 15 A 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 在 国 际 交 往 中 的 高 度 自 信 C 在 学 术 界 提 倡 百 花 齐 放 D 坚 定 地 倒 向 社 会
28、 主 义 阵 营 A 材料中毛泽东的回复说明了他认为在思想上要允许存在争议,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 表明毛泽东在学术领域鼓励“百家争鸣”,所以 A 项正确; B 项不是材料所表现的含义,是对材料 信息的误读,排除 B 项;“百花齐放”是艺术领域的主张,故 C 项错误; D 项材料没有体 现出这一点。 21958 年 3 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 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加以研究,以便使我们有个反面的教员, 16 使我们学会认识毒草,并把毒草锄掉变为肥料。”这反映出 ( ) A “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 B 建 设 社 会 主
29、 义 需 要 强 化 阶 级 斗 争 C “右 倾 ”错 误 影 响 到 科 学 文 化 发 展 D 批 判 “毒 草 ”是 当 时 政 治 发 展 的 需 要 A 陆 定 一 批 判 “资 产 阶 级 的 哲 学 、 社 会 科 学 、 文 学 、 艺 术 ”, 把 它 们 “当 作 毒 草 ”, 主 张 “把 毒草锄掉变为肥料”,这些言论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突出阶级斗争,不利于“双百 ”方 针 的 贯 彻 和 执 行 , 故 选 A 项 。 31970 年 6 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 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
30、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 结合。 ”这种做法 ( ) A. 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 导 致 教 育 质 量 大 幅 下 降 C 贯 彻 了 新 中 国 教 育 方 针 D 体 现 了 拨 乱 反 正 的 要 求 B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故 A 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对象素质不高,故 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 倾思想,故 D 项错误。 4(2019 天津滨海联考 )1978 年 12 月 26 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几天后, “文化大革 命”之后首批向外国美国派出的五十二名留学生乘坐飞机从北京出发,飞往
31、华盛顿,开 始他 们的留学生活。这 ( ) A 是 教 育 要 三 个 面 向 的 体 现 B 为 现 代 化 建 设 培 养 了 科 技 人 才 C 是 “ 211 工 程 ”计 划 的 一 部 分 D 标 志 着 “左 ”倾 错 误 彻 底 结 束 B 教育“三个面向”方针是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重 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可知有利于中国从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故 B 项正确; “211 工程”是 1995 年正式启动,故 C 项错误;标志着“左”倾错误彻底结束应是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故 D项错误。 17 5(2018 威海月考
32、) 观察下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 A 教 育 得 到 持 续 发 展 B 义 务 教 育 已 经 完 全 普 及 18 2014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C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方 针 得 到 落 实 D “科 教 兴 国 ”战 略 全 面 实 施 A 根据材料中从 1949 年到 2008 年我国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和高校在校生人数明显增加, 体现 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持续发展,故 A 项正确;至 2008 年,我国的小学和初中 入学率均未达到 100%, 故 B 项错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指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材料体 现不出,故
33、 C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材料也体现不出,故 D 项错误。 考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高考冷点,现有题目涉及“双百”方针及教育发展变化,主要考查与特定 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归纳科技、“双百”方针、教育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 2017 年 全国卷与全国卷设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这说明 高考冷点的复习也不能忽视,要求备考时要全面复习,抓好基本功。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1 考查点: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2017 全国卷 31)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 总规模达 206 万人, 2001 年增长
34、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 等 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 A 社 会 对 专 业 人 才 的 需 求 得 到 了 解 决 B 高 等 教 育 实 现 了 与 生 产 劳 动 相 结 合 C 人 才 选 拔 制 度 的 改 革 适 应 了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D 恢 复 统 一 高 考 制 度 促 进 了 高 等 教 育 的 普 及 C 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 19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 C 项正确;从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 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
35、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故 B 项错误;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这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2 考查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 (2017 全国卷 31) 右 图 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 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 ) A 继 承 了 传 统 文 人 画 的 特 点 B 受 同 期 西 方 流 行 画 派 影 响 C 体 现 了 现 实 主 义 绘 画 风 格 D 注 重 表 现 作 者 的 艺 术 想 象 C 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 严 寒 去 补 习 班 的 场 景 。
36、 该 绘 画 明 显 体 现 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初 期 扫 盲 教 育 这 一 社 会 现 实 , C 项正确。 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 不符合该画的风格, A项错误; 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 其 特点是与传统绘画相对立,绘画着重表现内心的“自我感受”,倾心于形式的新颖, B 项错 误;该作品内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D 项 错 误 。 3 考查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俄文教育 (2015 全国卷 31) 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等多 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
37、热潮。这是我国当 时 ( )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1952 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 得 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 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 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 选 D 项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初 期 , 我 国 就 实 行 “一 边 倒 ”的 外 交 方 针 , 外
38、交 政 策 没 有 改 变 , A 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 B 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 没 有必然联系, C 项错误。 4. 考查点: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确立 (2013 全国卷 31)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 恩 格斯所 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 20 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确 立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全 党 的 指 导 地 位 C 用 科 学 文 化 知 识 破 除 封 建 迷 信 思 想
39、D 探 索 引 导 宣 传 舆 论 工 作 的 全 新 形 式 A 从材料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以及 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宣传唯物主义理 21 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 A 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思 想,排除 B 项; C、 D 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模拟精选 直击考法 1 考查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标志性的科技成就 (2019 吉林百校联盟联考 )1964 年 10 月 19 日, 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 “红色中国 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
40、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 插足 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这说明当时中国 ( )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 科 教 兴 国 取 得 了 重 大 的 成 就 C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答案为 C 项。原子弹 爆炸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A 项说法夸大了事实,排除;原子弹本身不能做到远程打击 敌 国,排除 B 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 D 项 。 2 考查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0 世纪 80 年代,广州许多大学科研能力突出的老师利
41、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乡镇企业进行 “技 术性”指导。通常在星期六由企业接走,到星期日又送回学校。这一现象说明 ( ) A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B “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 C 城市经济改革获得进展 D 科学技术提升经济效益 D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故 A 项错误; “科教兴国”战略于 1995 年提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大学老师到珠三角的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性” 指导,并非对城市中的国有企业进行指导,因而与城市经济改革无关,故 C 项 错 误;珠三角的乡镇企业邀请 大学老师进行“技术性”指导,是因为科学技术能提升企业的经 济效益,故 D
42、 项 正 确 。 3 考查点: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的实施及结果 (2019 安阳调研 ) 近年来, 80 后作家的“青春文学”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 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 ) A 网络主导文艺创作 B 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 C 文艺创作趋向成熟 D 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D 材料中出现网络艺术,但不能说网络主导文艺创作,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新的文 学 发展,不能说传统文学走向衰落,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多种文艺创作方式,并未说明 22 其走向成熟,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青春文学”“魔幻小说”“网络艺术”等方式, 说明我
43、 国的文艺创作越来越服务大众,故 D 项 正 确 。 4 考查点:新中国教育调整以适应工业化建设 1952 年和 1953 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 大规 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由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 这一措施旨 在 ( )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23 C 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D 根据材料“ 1952 年和 1953 年”“ 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 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 伍” 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知,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期,国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材 料措施是为国家经济
44、建设战略服务的,故 D 项正确。 5. 考查点:从历史遗存看教育发展 (2019 福州质检 ) 从图 1 到图 2 的转变,反映了 ( ) 图 1 图 2 A 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 B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C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 城乡教育制度的统一 C 从图 1 到图 2 的转变,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高校招生制度的调整,故 A 项错 误,材料只反映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调整,与义务教育无关,故 B 项错误;从图 1“文化大革 命”时期推荐工农兵子弟上大学到图 2 恢复高考的转变,反映出社会公平的重建,符合教 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 C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调整,与城乡教育制度无关, 故 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