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讲 :刘丽萍 广西中医学院 老年护理学 圣约瑟安宁院的一位护士 西西里 桑德丝 1967年,在伦敦的郊区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座现代化兼医疗科技及爱心照顾 的 “圣克利斯朵夫临终关怀院 ”- HOSPICE 一、临终关怀组织的创立 二、临终关怀组织的发展 1976年美国成立了一座 NewHa venHospice;如 今正在运行和计划之中的临终关怀计划超过 3100 个。 1990年后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我国的香港、台 湾相继成立了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 1988年在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1998年在汕大成立了第一家宁养院。 我国的 22家宁养院是由香港长江集团李嘉诚先生 出资建设的
2、三、临终关怀的组织形式 独立的宁养院 综合医院的宁养科 现代化老人公寓的 宁养区 宁养家居服务 四、临终关怀的理念 1肯定临终疼痛治疗及症状控制的重要性。 2正面、积极、技巧性的沟通。 3不会提早结束生命 ,亦不会勉强延续生命 。 4肯定生命的价值并承认这是人生的一部分 。 5为不能治愈的病人提供积极的全面性的照 顾。 五、临终关怀教育与科研 美国 85%的大学开设死亡教育 我国 老年护理学 开设临终关怀一章 李嘉诚基金会宁养服务计划办公室为大陆 22家宁养院每年举办一次研讨会。 美国的 死亡杂志 、 日本的 临终与临床 六、开展临终护理 在我国面临的难题 1孝观念的制约 :生 命不息 ,治疗
3、不止。 2经济条件的制约 3伦理环境的制约 4. 临终关怀服务质量 有待提高 三、临终关怀的意义 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 量的客观要求、临终关怀是社会 文明的重要标志、临终关怀体现 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 第二节 死亡教育 一、为什么要进行死亡教育? 二、什么叫死亡教育? 三、死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四、怎样进行死亡教育? 五、怎样进行老年人的死亡教育 ? 一、 为什么要进行 死亡教育? 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 临终者对死亡教育的需求 护士对死亡教育的需求 中国大众对死亡的态度 中国大众对死亡的态度 中国人忌讳死,尽管死亡随时都可能 发生,但我们仍不愿意正视它。不仅是 死亡的事实,就连 “死
4、”这个字,连带着 与死谐音的所有符号,人们都尽可能回 避。死,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成了禁区。 死亡教育的缺乏,让人们不知道如何参 悟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以及如何 面对死亡。 二、什么叫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科学 、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 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 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 会的教育。 死亡学 死亡学是所有学问之中 最复杂 的 一门,因为它所涉及的研究范围以及 与之相关的问题和学科极其广泛,包 括政治、法律、道德、(世界)宗教 、哲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精神治 疗、文学艺术等部门。 三、死亡教育的目标 是什么? 1. 认识死亡,更深刻而有意义 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2. 建
5、立对死亡问题的新看法或 新态度。 3. 学习帮助临终老人与家属平 和面对死亡。 四、怎样进行死亡教育? (一)认识死亡 (二)怎样对待死亡 (三)惧怕死亡的心理护理 (四)怎样进行老年人的死 亡教育? (一)认识死亡 死亡是人及生物生命的停 止,是人生旅途中 不可避 免 、 不可逆转 的生物学现 象。 我们什么时候死 ? 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遇上死亡 这件事,是享受天年无疾而终 还是不幸遇难半途而终?今天 活得兴高采烈,明天是否保证 还能爬得起来?很难说。看起 来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但是有 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 思考死 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我们每个人 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 走向死途的过程
6、 。 在生的过程中就应该去体验死,去 沉思死,去由对死的扣问而让自我 的生命获得长足的发展,建构出一 个健康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从而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 生命是有限的 热爱自己的生命 珍视他人的生命 有意义的人生观 为人类科学文明进步、维持 和平稳定作出贡献的人永垂 不朽! 一生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者, 灵魂最安宁 思考 如果你还能活一个月, 你将会做些什么? (二)怎样对待死亡 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 ,然后则出生、成长,再进入衰 老期,最后便会死去。生的瞬间 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 而混然一体的。 “生 “是盈满着生机,充溢着温暖 、活力、光明、拥有; 而死则是 生机顿失,是
7、冰冷、枯竭、黑暗 、丧失,人们怎不求生畏死呢? (二)怎样对待死亡 若是没有死而只有生,那人也好其它 生物也好,又怎能在这个世界上挤得下? 每个生者都不应该太自私,正如 庄子 书中所讲的:天地为 “父母 “生我养我,那 就好好地活;天地 “父母 “招我们复返,我 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 “我 “之生建基 于 “他 “之死的基础之上,那 “我 “为何不能 当一下他人之生的基础而无畏地面对死, 从而勇敢地步入死途呢? (二)怎样对待死亡 人不能追求肉体万寿无疆, 但也许可以 追求精神的长远 ,如震撼人心的音乐创造、 推动科技巨大进步的发明等 ,追求积极的人生、成功的 人生,尽可能的惠及自己、 家
8、人和事业。 (三)惧怕死亡的心理护理 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无法体 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死非常 遥远;当死来临时,人们已经毫无 感觉和思虑了。人们对死的害怕、 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 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死亡一降临 ,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 都不存在了,人们又怎能害怕呢? (四)怎样进行 老年人的死亡教育? 1. 如果老人是一位事业有成者,鼓励老人 陈述创业的辉煌,赞扬老人的贡献; 2. 如果老人朋友众多,鼓励老人陈述友情 的故事,赞扬老人的交际; 3. 如果老人的子孝女贤,儿孙满堂,鼓励 老人介绍家人的好,称赞老人的福气; 4. 如果老人的老伴好,鼓励老人回忆恩爱 的甜蜜
9、故事,小结风雨人生。 5. 如果老人一生坎坷,辛酸命苦,则同情 老人,体贴温馨老人; (四)怎样进行 老年人的死亡教育? 医护人员要善于发现老人生活中的事业 、亲情、友情、爱情、人情的闪光之点 ,称赞老人的善心善为,点明老人已品 尝了种种人生的滋味,告诉老人能在死 亡来临之际,向亲朋好友告别,向人事 间的烦恼告别,毫无恐惧,心安理得, 并为自己即将永久地安息和为别的生命 之诞生做基础而欣喜,这就达到了 生死 两相安 的最佳境界了。 (四)怎样进行 老年人的死亡教育? 任何人在 “生 “的阶段时都应 该生机勃勃,奋发努力;而 到了死时,则应该心安坦然 ,无所牵挂。 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
10、什么变化 ?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 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 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 24小 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 “帮助 病人恢复健康 ”转向 “减轻痛苦 ”。 1.临终患者常处于脱水状态,吞 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 锐减,所以患者的皮肤又湿又冷 ,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患 者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 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 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 数临终患者都会觉得太重,觉得 无法忍受。 2. 呼吸衰竭使临终患者喘气困难,给 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 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 氧无法减轻这
11、种 “ 呼吸饥饿 ” 。正确的 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 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 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 患者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3.当吞咽困难使患者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 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 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 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患者 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患者灌输一点点葡 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而且,此时给 患者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 患者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患者无法安静地 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患者 的脱水问题,
12、但同时带给患者的是水肿、恶心和疼 痛。 4.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 久,不少患者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 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 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 对话。 一项对 100个晚期癌症患者的调查显示:死前 一周,有 56%的患者是清醒的, 44%嗜睡,但没有 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 后 6小时,清醒者仅占 8%, 42%处于嗜睡状态,一 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患者交流的合适 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5.随着死亡的临近,患者的口腔肌肉 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 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 为 “死亡咆哮声 ”,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 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患者的身体 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 少呼吸道分泌 6.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 咽声或喉鸣声,不过患者并不一定 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 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 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 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7.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 不想让患者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 不该随便说出口。 (这个,一些宗教 比如佛教也说,人的六根,眼耳鼻 舌声意,耳根的作用最后失去,须 知很多死亡人还能听见生人的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