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外语学习与自我认同的变化 北京大学高一虹教授讲座 整理人:王珊 高教授就外语学习与自我认同的变化做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削减性双语现象和 附加性双语现象基础上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这一理论,内涵丰富,卓有成效。 外语学习与自我认同的变化,就是在学习了一门语言,就是跟母语不同的一门外语以 后,除了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方面发生变化以外,还有在我们人身上发生的变化,那么 主要涉及自我认同方面文化语言的变化。这个方面以前有西方学者做过研究,他们提出的 两个比较经典的感念是削减双语现象和附加性双语现象,后来我经过研究提出了生产性双 语现象。首先介绍生产性双语现象的感念。我最开始做的理论是我十多年前做
2、的这样一个 基础研究,近几年扩大到普通学习者,在校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目前,还在继续纵深扩 展,跟踪性的四年大学本科跟踪研究。扩大到其他语言,如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 背景情况。Lambert,研究语言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两个概念:工具性学习动机和 轮廓性学习动机。工具性学习动机就是说我学了一门外语,或者一门第二语言,把它当成 一个实用的工具,比如找工作啊,拿到比较好的薪水啊等等。轮廓性学习动机就是说我学 习语言是喜欢它的文化喜欢它的艺术,喜欢它的人等等。70 年代,提出削减性双语现象和 附加性双语现象。削减性双语现象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归属受到威胁,学习 者放弃母语文化而认同非母
3、语文化这样一个替代性变化。因此,相对的附加性双语现象就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和接受文化的同时,保持母语和母语文化归属不受威胁。这样一种认同, 两种语言都可以说,并往往运用于不同的交际场合。如在香港地区,把附加性双语现象作 为语言教育的目标。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语言。 而生产性双语现象是我借鉴基 Fromm 的生产性性质的理论,基于实证研究基础提出 的,也是相对于削减性和附加性双语现象提出的。主要意思是说,目的语与母语的鉴赏能 力相互促进,使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不是说或者这个,或者那个,或者两个 并行一半一半。而是说一方好,另外一方就越好。这些理论基础是 Fromm 提出的一个生 产性的
4、取向。所谓生产性的取向是一种基本的态度,是人类在一切领域中体验的关系的模 式,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务的精神认知,情感,感觉反映。生产性是人使用自己的 力量的能力,是实现人内在潜能的能力。这样一种想象,Fromm 用来解释很多的情况。比 如爱的艺术讲到人的爱的能力,基于它性格不同的取向是不同种类的。有的人是占有 型取向,有的人是市场型取向,有的人是生产型取向。比如谈男朋友,女朋友,就是占有 性的爱。还有德文占有还是生存也同样说明这个问题。生产型的爱是以付出为一种所 得,但是这里不是一种牺牲。就是在促进对方的成长,在对方体验到幸福的同时自己本身 也得到成长,得到幸福。在学习方面,生产型取向是指
5、学习的主体跟客体通过互动,不仅 掌握了客体,主体本身也得到一种增强。生产在这里并不是多产,而是一种质量,是整体 大于部分之和的倾向。Fromm 说人的存在有一个悖论:他既要寻求不同的地方同时又要保 2 持自己的独立。这样一种矛盾只能通过生产性来解决。 问题的提出。那些被公认为最佳的外语学习者,他们的语言态度,语言学习的动机, 和他们学习语言之后产生的变化是什么样子的?基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访谈了我们国 家 26 名最佳的外语学习者,以及他们推荐的中青年学者加起来总共 52 人。研究的方法是 请他们通过开放性的访谈,讲他们学习外语的历史和他们学习外语之后的变化。在研究他 们的经历的时候发现他们
6、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就是他们非常的开放。这个开放并不是简单 地说外语文化的开放,这个开放是双向的,就是对别人的语言,对别人文化的开放,同时 反过来促进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母语文化理解的加深。一个女老师说她看京剧的感受。 “过 去我对京剧了解很少,也很少去看。偶尔看的时候也会由于表演刻板,化妆过于夸张,唱 腔过于造作,节奏之慢无法忍受。第一次觉得京剧有些看头是陪一位加拿大朋友和他年幼 的儿子看京剧的时候产生的。两个小时的看剧过程中,我极力为他们翻译,解释,而且意 外地发现母子两人都被京剧深深地迷住了。现在回想起来,整个翻译解释过程中,我一直 是站在外国朋友的角度看戏,十分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它,这
7、样使我对京剧有了一个 全新的观察视角。发现了它的不同之处,这是我京剧基础的第一课。几年之后,一位美国 朋友给我看了她写的关于京剧的文章,其中讨论了艺术创造与形式规范的关联性。她认为, 京剧艺术将美的创造置于严厉的动作和规范的唱腔之中,这正是它的创造性所在。文章表 达的是西方人对京剧的看法,但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真理,即任何艺术性质的实质,都是将 美的创造置于某种规范的制约之下。与其说是克服了规范制约的创造,不如说正由于规范 的制约才有了美的创造。过去我不欣赏京剧,却是芭蕾迷。现在想一想,芭蕾这种西方艺 术,与中国的京剧一样,都有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刻板的人为规范。芭蕾是美的创造,真是 由于有了一套严厉
8、的规范。同样京剧之美美的创造,正是由于有了自己独特的规范,我既 然可以欣赏芭蕾之美,为什么不能欣赏京剧之美呢?”所以它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 自己的思想,外国的文化和自己的理解过程当中也增强了对自己文化的喜爱的过程。 跟开放性相对的,在很多的访谈过程中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位去世的老先生,美国文 学的研究专家,访谈的时候社会气氛很紧张,但是张先生仍和我侃侃而谈。谈论的内容是 社会跟个人的关系。高素质的社会是尊重个人的社会,没有好的个人,就没有好的集体。 另外一位老先生也说,我比许多中国人都更中国话,比很多西方人都更西方话,这是因为 我有多种视角,比起单语人,我对文化的个性看得更清楚。我也有更多
9、的自由,空间,能 力,来对任何一种文化进行批评。这一点在很多搞翻译工作者的身上非常突出。比如有一 位访谈对象,将很多中国的唐词,宋词翻译成英文和法文,在翻译过程当中,他非常追求 把中国古典诗的美翻译出来。比如说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他翻译成这样:“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他这里的解释是:除了传达言语的意思之外,还运用 头韵和尾韵来叠字等以再现古诗中对仗工整之美。有人说在英语中达到工
10、整的对象而不重 复某个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里重复的是不重要的词,显得非常得体,很有创造性。整 体的理念是:西方人崇尚真,东方人追求善,他追求的是美,体现了翻译者的原则。 在谈到文化认同的时候,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赵先生谈到他对所有的文化都接 3 受,但他始终是 100的中国人,他不是从 A 变成 B,不是从中国人变成美国人,而是从 A1 变成 A2,变成 A3 这样一个纵向的改变。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自己的素质。周先生也谈到他的外国朋友说很难看出他从哪里来,说哪里来都相信,就是 说他融通了各种文化,但是这么多的文化使他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使他有了更多思考的空 间。另外一
11、位年轻一点的博士说他一直有一种多元文化的取向,外语学习使他获得了从多 种语言方向看世界的思维方法,从多元的角度来看世界是非常有意义的,视野也就越来越 开阔。 从认知,情感,审美方面母语和外语,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的欣赏以及两种文化相互 促进的情况,概括如下:削减性双语现象是母语跟母语文化的归属被目的语跟目的语文化 的归属所取代这样一种情况,是一种替换式的转化,用“111”来代表。附加性双语现象 是母语跟目的语,母语文化归属和目的语文化归属用于不同的地方,也可以说井水不犯河 水这样一种一半一半的情况,用“1+11”来代表。而在开放性、批判性、融合性表现出来 的生产性取向是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倚仗的,
12、我们用“1+12”来代表。因此我们用这样一个 生产性双语现象就可以用来反映外语学习者文化内涵的情况,并且是有别于削减性双语现 象跟附加性双语现象的。后来有的专家学者指出这些东西可能太理想化了,因为是最佳外 语学习者的情况,可能跟老百姓相差的比较远。因此在 2000 年继续语言学习,特别是英 语学习和自我认同变化的研究,推广到更多的群体,即普通的大学生。其中所一个比较大 的分层抽样,从全国 29 个省市的 30 所大学抽取了 2278 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六个范 畴:分别是自信心变化,生产性变化,附加性变化,变化,削减性变化,零变化。变化包 括语言、交际、价值等方面。满分 20 分,12 分是
13、临界点。超过 12 分,就是整体的学生 有正向的取向,从下表可见,大部分学生都有这一取向。此外,在进行个案研究时,也发 现存在这种正向的取向。 自信心变化 生产性变化 附加性变化 分裂性变化 削减性变化 零变化 M 14.21 12.85 12.25 9.67 9.09 13.39 SD 2.60 2.77 2.59 2.52 2.76 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自我认同变化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结果;生产性双语现象不 只存在于最佳外语学习者中,也存在于普通学习者中;外语学习应该以人为本。 对于以上研究,复旦大学曲卫国教授提出了疑议(2005) , “认同”、 “文化认同” 等概念 缺少清晰统一的定义;语言学习与认同变化之间无法建立直线的因果关系;与语言学习有 关的文化认同变化前设了狭义的第二语言情境,而中国的英语情境是外语(EFL)而非狭 义二语(ESL)的。针对曲教授提出的问题,高教授从结构观与建构观对文化与认同的定义, 对语言学习与认同变化的关系,双语共同体、跨文化情境、目的语水平等的差异进一步阐 明了自己的立场,认为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认同研究,需要认识论视角的自觉取舍,需要对 中国语境的洞悉和前瞻,需要学术疆界的跨越和超越;这类研究的合理性和迫切性,在一 定程度上是中国外语教育实践的发展所赋予的,一片具有挑战性的新领域正等待着我们去 4 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