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垣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张声文 来源:花垣县扶贫开发发办 日期:2006-11-10 14:32:17 访问次数:1862 为弄清全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真实情况,进一步做好全县贫困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工作,近期,笔者就花垣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进行了认真地调 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花垣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花垣县用抓工业的思路抓扶贫培训,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产业来 抓,创新贫困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发展个体私营经 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了贫困村劳动 力转移步伐。据调查,20
2、03-2005年,全县130个省定贫困村劳动力中,就地转移 二、三产业的有7535人,占总数的17 %,县外转移4875人,占总数的11%。全县 实现劳务总收入 2.8亿元 ,农民人均增收821.0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8 %, 走出了一条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新路子。如排料乡桃花村共有农 户247户,总人口1067人,劳动力653人,稻田面积584.8亩,旱地352亩,人多田 少,自然条件恶劣,2005该村外出务工人员总数已达457人,其中,省外务工人 数为381人,2005年务工所得到的月收入人均为1021.06元,比2003年、2004年增 加分别增长12.9%、21%
3、,而没有人力资源外出打工的家庭没有收入来源,生活 困难,举步维艰。经过培训外出打工的,则情况是相当好,与搬迁扶贫比较,贫 困人口转移培训扶贫项目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不留后遗症的特点。从政治经济 学角度审视,这种生产关系也更适合花垣县农村目前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笔者 曾经对部分省定扶贫村调查时发现,有48户通过转移式扶贫培训后实现了向城镇 搬迁的,各方投入累计户均不到5000元,只相当于整体搬迁投入的20%。长乐乡 老后坪村以每户2000元的培训费加以引导,2001年以来全村已有35户105人举家 外迁,占全村总人数的51%,且基本上不存在返迁现象,搬迁农户对政府雪中送 炭式的扶持帮助心存感激,
4、后遗症极少发生。再如道二乡辽洞村,劳务经济已成 为该村一项增收的亮点,全村有75人参加了转移式扶贫培训,带动全村外出务工 人员达300多人,2005年创收 100多万元,原过度开发的1000多亩土地全部退耕 还林,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实践证明,受过劳务培训的外出打工者和没受过 培训的外出打工者,不仅在素质上区别明显,单从收入看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据 县扶贫办2005年底对劳务培训的追踪调查表明,经过技能培训输出的务工人员月 平均工资1265元,较未培训时的同期月工资高出665元,以每月600元剔除成本开 支,人均每年可带回资金7800元,是2003年未培训时务工收入的7倍。总的来看, 花垣县贫
5、困村劳动力培训总量、就业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呈现以下良好的发展 趋势。 (一)总量、层次不断扩大加深。 一是农业科技培训。花垣县充分利用农业技 术推广体系,结合实施“ 绿色证书工程 ”、 “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 “农科教培 训工程”、 “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 ”开设了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果树、蔬菜等培 训专业,计划培训贫困村农民 15000人次以上,现已培训7000多人次;二是职业 技能培训。为适应培训需要,满足需求,花垣还将社会上的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 力量都整合到了扶贫开发培训体系当中,一方面以县农校为主的公办职业学校为 依托,充分整合利用目前分散在教育、农业、劳动、建设、科技等部门的
6、各类职 业技术培训中心、农广校、技术学校、职业学校等资源,建立了稳定的劳动力转 移技能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广开社会力量办学。也就是有效利用政策引导机制, 突出对民办培训资源的整合利用,极大地调动民营学校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开展联合办学。就是内外结合搞培训。采取支持各类培训机构与外埠职业学 校联合、与企业联合向外延伸触角,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培训基地,形成“校校联 合”、 “校企联合”、 “校乡联合”培训的路子。2004年以来,县扶贫办通过内引外联, 共确立县内外培训基地 20个,形成多部门、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实体。分别 开设了汽车(农机)驾驶、车工、钳工、机电、服装、电脑“CAD”设计等专
7、业。 全县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 2680 人,转移就业2546人,转移就业率 达92,两项指标均超计划完成。三是引导性培训。鼓励贫困村农民外出就业的 政策措施和外出求职基本常识培训,以及法律法规知识、安全常识、公民道德规 范等知识培训,确保每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能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增强其外 出求职信心,大胆出门闯天下,现已培训近2700 人。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县 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培训规模呈逐渐扩大之势,2003年仅300人,2004年达到800人, 2005年为1200人。2006年计划1500人,目前已培训680人。 (二)转移地域不断扩大、收入不断提高。农民通过扶贫开发培训转移输
8、出后, 月均收入比在家务农高,也比未接受培训的农民高,为农民增收、城乡经济协调 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桃花村为例,该村劳动力653人,至2005年末全村外 出劳动力总数已达457人,比2004年的 235人增加了222人,增长9.4%。其中举家 外出(全家在户籍地乡镇以外的地方居住六个月以上)的人数占7.13%,以个人 形式外出的人数占30.98%,合计占38.11%。从打工地点看,在省外务工人数为 381人,占总务工人数的83.5%,在省内的占13.6%。从外出地区类型看,在东南 沿海深圳、珠海、东莞、广州、汕头、惠州、厦门、晋江、泉州、漳州等地打工 的占84.51%。省内长、株、潭三角地
9、区的占14.89%。从打工时间看,外出6个月 以上占88.16%,3-6 个月的占10.12%。2005年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月收入人均为 1021.06元,比2003年、2004年增加分别增长12.9%、21%,对全年农民增收的贡 献率为16.6%。 (三)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随着扶贫 开发培训富有成效的实施和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 有了明显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全县130个贫困村劳动力 中,文盲劳动力占6.61%,小学文化程度占32.83%,初中文化程度占49%,高中 和中专占11.08%,大专及以上占0.4
10、4%。与2003年相比,低素质劳动力比重降低, 高素质劳动力比重上升,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降低了1.93个百分点,高中和 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上升0.63了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上升 了0.04个百分点。从专业培训方面看,2005年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 力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20.37%,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为近年来最 快的一年。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也呈现同样态势,接受过就业技能培训的劳动 力占15.5% ,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外出务工劳 动力比例比上年下降了1.43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比例提高了 1.
11、46个百分点。 (四)从事行业多样化、领域纵深化。 从以往单纯的建筑行业逐步向电子、矿 产、商饮、服装制造、机械加工等多行业纵深发展。过去我县外出人员近 % 的从事建筑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近 65 %的外出人员仍旧从事建筑业,约 2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约35 %的人员从事商饮等第三产业。 二、花垣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就业观念相对落后。贫困劳动力中存在“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 不愿意干”等问题。农民们不愿出去是先富起来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懒 字作怪;不敢出去是怕上当受骗,特别是受到过黑中介、传销等欺骗的影响,严 重的影响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不会
12、出去是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而“体力型” 劳 动力的需求量逐步减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不愿意干是期望值过高,对 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苦难脏累险工种,如城市环卫工、护工、搬运工等工种感 到不满意。 二是就业素质、技能偏低。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 质低、劳动技能低,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 %,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 占11.5% 。贫困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 问题,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瓶颈。 三是体制和政策明显滞后。现行户籍、计生、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许多 制度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与当地
13、市民平等竞争的 权利和平等待遇。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一 直是妨碍农民进城的障碍,人为造成许多农民在城镇已有固定职业和住所,却难 以在城镇真正安家落户、溶入城市生活,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 又回流到农村;现行计划生育工作手段落后,育龄妇女外出打工每隔半年至少需 回原居住地接受一次查环查孕,这既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又使一些 人因此而丢失了工作岗位,制约了劳动力外出;当前带有福利性质的土地制度及 其有偿流转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 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 大的情况
14、下,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 问题不解决,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强烈依存必然存在,从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稳定性。此外,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子女就学、工种选择等方面都受到一 些歧视性政策的限制。 四是市场和中介发育不全。由于全县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劳务 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 性、权威性,导致不少群众盲目出门,走了很多弯路。由于中介组织偏少,且没 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劳动力流转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 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在目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都 是自发性,基本
15、上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 的转移渠道和形式,带有个人的、分 散的特征,真正由中介组织介绍出去的很少,全县输出劳力中有组织输出的仅占 全县输出劳动力总数的40 %。 三、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机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要研 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既要积极 推进,又要避免盲目性,从而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 镇的路子。应在现有8个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
16、规划建设,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 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工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有机结合起 来,大力夯实小城镇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 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新兴行业和服务业,鼓励农村劳动力投身社区服务业, 从事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搬运、家政、托老、助残等社区服务,提高中 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二)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以资源利用最优化原 则为指导,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 产业,拓展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17、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以村、 镇为单位或以产品为纽带,在自主、自愿原则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 社等经营组织,推广“ 龙头企业 +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等较为完整的组织模 式,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二是用现 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生猪、烤烟、反季节蔬 菜、花卉、药材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优势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三是大力 推广生态庄园经济。引导农民发展“猪-沼- 果”等形式的生态庄园经济,加快土地 流转,实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四是继续引导和促进工矿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发展园
18、区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重点搞好县城工业园区和8大乡镇企业园区建 设,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使企业调 优、调强、调大、调活,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品更新的目标,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 济,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增强其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加快贫困村富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因此,必须采 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劳动力 转移的竞争力。一要政府扶持、统筹规
19、划。按照“村发动、乡镇组织、县培训” 的 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事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移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富 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二要整合资源、多 方协作。建立“ 农、科、教 ”统筹机制,整合扶贫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 育部门和乡镇政府等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 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 力转移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 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20、,保障县域经济快速健康 发展。三要培训就业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 的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 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加强市 场调研与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 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同时,要搞好农村 劳动力外出前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 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保证受训学员输 得出、输得快、输得好、输得久。 (四)开辟劳务市场领域,多管齐下拓宽劳动
21、力就业渠道。要发挥区域协作、 山海协作通道的作用。积极主动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职能部门、三资企业 和乡镇企业的协调和联系,与厦门、漳州、广东等地区和大城市建立跨区劳务协 作机制,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开展定点、定向输出,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 系。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境外劳务市场,促进国际劳务输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 组织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国际市场创造 更多机会,各有关部门要利用这一发展机遇,组织开展国际劳务合作,尽力为外 派劳务提供有关服务,把外派劳务作为今后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努力拓展劳务输 出空间。 (五)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健全劳动力市场与网络体系。中介组
22、织是劳动力转 移的载体,对实现劳动力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培育中介组织作 为劳动力转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一要培育和建立职业介绍机构。要加快县 农村劳务开发服务中心的组建和运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劳务开发中的中介与服 务作用。扶贫系统的培训中心、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要转变职能, 强化服务功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要鼓励和支持涉农 部门、经济实体和社区积极兴办各类农村劳务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机关干部、事 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集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搜 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农村劳务中介机构。二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 服务。建设
23、覆盖全县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逐步建立乡村两级劳动力计算 机台帐,解决城乡之间,供求之间,以及招聘录用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从而实 现劳动力情况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与职介和用工 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传递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项培训,并建立起农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用工的信息网络。三是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要把劳务派 遣作为深化用工制度改期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新举措、促进就业的新形式。四是 劳动、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招工, 避免和减少农村劳动力盲目外出提高劳务输出的有序性。 (六)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按照“ 输
24、出劳动力,引回生产 力”的基本思路,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各有 关职能部门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市场、税费、用地、供电、供水、信贷等 方面给予优惠,法律上给予保护,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待遇。对务工人员返乡创 办的企业,可享受城市下岗职工创办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各有关部 门对返乡创办企业的要实行“五优先” ,即优先登记、发证,优先解决土地、场所, 优先提供水、电、通讯和市场设施,优先提供信贷支持,优先解决子女入学,努 力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二次创业。各乡镇应建立外出务 工拔尖人才档案,建立走访民工制度,分管领导和扶贫开发管理机构,每年应到
25、 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或工矿企业看望走访务工人员,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帮 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七)增强服务功能,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需要建立一种长效工作机制。 各乡镇、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积极主动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 优质高效服务,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县扶贫开发办要协同劳 动保障部门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就业指 导与培训、鉴定及考证工作,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收集与发布,规范城乡劳务市场 管理秩序,加大劳动用工公平竞争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执法检查力度,做好劳动
26、纠纷争议的监察和仲裁。公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 革步伐,放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准入条件。计生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 理和服务,制定有效措施,方便外出务工育龄妇女进行婚育检查。司法部门要提 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农 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给付保障制度,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做好农 民工社会保险工作,及时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对因拖欠工资、工伤待遇问 题申请仲裁的案件,视情况减免农民工个人费用;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成立农民工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 (八)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培训投入。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是 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可采用政府、用 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特别是对贫困户、享受低保对象、移民、 残疾人等特殊的参训对象。整合政府部门的培训资金直接补助给支付能力较低的 农村劳动力,抓好农村低保户、贫困户移民、残疾人和二女结扎户等特殊群体的 培训工作。同时设立培训补贴资金专门帐户,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把有限资 金发挥到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