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一课程设计.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4216949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车一课程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行车一课程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行车一课程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行车一课程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行车一课程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D 站的位置、性质和主要任务 A B C D E F G 区 段 站 编 组 站 a g D 站位于两个编组站 B、F 之间,属于横列式区段站,到发场和调车场在正线的一侧。 该区段站同时承担着客货运输的任务,主要工作是供应机车及整备机车,并为无改编中转 货物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另外,还办理一定数量的列车解编作业以及客、货运业务。 第二节 D 站的主要技术设备 (1)客货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一个、旅客及货物站台一个、货场一个 (2)运转设备:正线两条(可以通行超限货物) ,上下行分别开行、到发线 8 条(其 中两条可以通过超限货物) 、调车线 9 条、牵出线 2 条

2、、机车走行线 1 条、机车出入段线 2 条、专用线 2 条、跨线桥 1 座、小能力驼峰一个 (3)机务设备:机务段一个 (4)其它设备:与之相配套的设备如信号、通信、给水、排水、电力、照明、技术办 公室房屋以及城镇道路的平(交)设备等。 第二章 确定车站工作量 铁路车站每天办理大量的列车和车辆的技术作业,作为车站主要作业对象的车流,无 论其流量、流向、不同性质车流的比重、以及其组织的质量等、对于车站的技术作业和设 备运用、都有重大的影响。 车流分析的目的就是对车站的车流的动态实施适时的监督和系统的分析,掌握其变化 的规律,研究制定车站技术作业和设备运用的全局性战略部署,或者针对某些作业环节、

3、某项设备运用做出局部性的调整措施,以适应一定时期的车流特征,保证车站的运输生产 的顺利运行。 车站到发车流数量的分析以车流汇总表所列的统计或计划车流资料为依据。 第一节 D 站编制 D 站车流: 见附表 第二节 D 站车流分析 (1) 车站办理车数 34107510N发重 空接重 空办 (2) 中转重车数 986无 调重有 调重中重 (3)中转空车数 5N中空 2 (4)装车数、卸车数、接空车数、排空车数 59N1890U14空排空接卸装 , (5)无调中转车数 6N无 调空无 调重无 调中 无调中转车数占接入重空总车数的比重为: %79.501386接重 空无 调中无 调接 总 (6)改编车

4、数 897463NUN )(空卸有 调空有 调重改 改编车数占接入总车数的比重为: %7.5210389接重 空改改接 总 第三节 编制 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1)D 站列车编组计划及自编始发列车表 : 方 向 列 车 到 达 列 车 种 类 编 组 内 容 编 成 辆 数 一 昼 夜车 流 量 编 组 列数 车 次 B 直 通 B及 其 以 远 45 180 4 20002-20008 C 区 段 C及 其 以 远 45 135 3 30002-30006 C-D 摘 挂 按 站 顺 编 成 组 =45 29 1 43052 F 直 通 F及 其 以 远 45 270 6 20001-20

5、011 E 区 段 E及 其 以 远 45 180 4 30001-30007 D-E 摘 挂 按 站 顺 编 成 组 =45 44 1 43001 D站 列 车 编 组 计 划 及 自 编 始 发 列 车 表 C E (2)D 站车流表 直 达 直 通 区 段 摘 挂 计 直 达 直 通 区 段 摘 挂 计 到 达 出 发 计 合 计 上 行 0 0 11 11 0 5 2 1 8 0 4 3 1 8 11 11 22 38 下 行 0 0 11 11 0 6 4 1 11 0 6 4 1 11 8 8 16 38 总 计 0 0 22 22 0 11 6 2 19 0 10 7 2 19

6、19 19 38 76 到 达 解 体 自 编 始 发 中 转 列 车 D站 列 车 流 表 列 车 种 类 方 向 旅 客 列 车 货 物 列 车 终 到 始 发 通 过 合 计 (3)车流图 370 486 270 180 44 495 352 180 135 29 3 A B C D E F G (4)列流图: 11001、11003、11005、11007、11009 技术直达列车:5 85801、85803 始发直达列车:2 21505、21501、21503、21507、21509、21511 直通列车:6 32501、32503、32505、32507 区段列车:4 43051

7、沿零摘挂:1 A B C a D g E F G 11002、11004、11006、11008、11010、11012、11014、11016、11018 技术直达列车:5 85802、85804 始发直达列车:2 21102、21104、21106、21108、21110 直通列车:5 32002、32004 区段列车:2 43002 沿零摘挂:1 第三章 确定车站线路专门化 由于编组不同的到达站列车和向不同作业地点送车的需要,调车场线路必须固定其用 途,以便在不同的线路上分别集结不同种类和不同去向的车辆,使解编作业有秩序地结合 进行。 第一节 确定线路分工原则 4 (1)到发线固定使用原

8、则: 1、均衡使用到发线,使每条线的接发列车数或总占用时间大致相等; 2、合理利用咽喉区的平行进路,使作业量不至过分集中于个别咽喉道岔。 (2)调车线固定使用原则: 1、适应车流强度的需要,对车流量大的租好应拨给较长的线路,并尽可能在中间线束 中选用,以减少整理次数和转线时间。 2、平衡牵出线的作业负担,把车流强度大的去向分散固定在连结于不同牵出线的调车 线上,以期均衡牵出线的负担,减少待编时间。 3、减少调车作业干扰,接发列车、机车出入段及调车作业的交叉干扰最少,有利于提 高作业安全和效率,同一编组去向的车流尽量集中在一个调车场集结,以压缩车辆集结时 间和简化车列的编组作业。 4、照顾车辆溜

9、行性能; 5、便于车辆检修和其他作业。 第二节 计算车站主要线路的容车数 计算线路容车数的公式: 3.14/0LM)( 有 效容 第三节 车站线路分工方案 线 路 性 质 股 号 有 效 长 容 车 数 线 路 分 工 880 59 下 行 旅 客 列 车 通 过 880 59 上 行 旅 客 列 车 通 过 , 上 行 超 限 货 物 列 车 通 过 3 880 59 上 、 下 行 旅 客 列 车 到 发 , 上 行 无 改 编 货 物 列 车 到 发 4 880 59 上 、 下 行 旅 客 列 车 到 发 , 上 、 下 行 无 改 编 货 物 列 车 到 发 5 850 57 下 行

10、 无 改 编 货 物 列 车 到 发 6 850 57 下 行 货 物 列 车 到 发 , 下 行 超 限 货 物 列 车 到 发 7 850 机 车 走 行 线 8 870 58 上 行 无 改 编 货 物 列 车 到 发 9 875 59 上 行 无 改 编 货 物 列 车 到 发 10 855 57 上 行 到 达 解 体 11 855 57 上 、 下 行 到 达 解 体 , 上 、 下 行 超 限 货 物 列 车 通 过 12 855 57 集 结 F及 以 远 车 流 13 855 57 集 结 E及 以 远 车 流 14 745 50 集 结 D E车 流 15 745 50 集

11、 结 D-C车 流 16 860 58 集 结 C及 以 远 车 流 17 815 54 集 结 B及 以 远 车 流 18 725 48 货 场 作 业 线 19 815 54 专 用 线 作 业 线 20 815 54 机 动 线 正 线 到 发 线 调 车 线 第四章 D 站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 第一节 调车作业时间标准的确定 (1)解体调车作业时间标准 5 钩 数 钩 分 钩 数 钩 分 钩 数 钩 分 钩 数 钩 分 区 段 直 通 1 2.0 1 6.0 2 5.0 7 1.0 25 摘 挂 1 2.0 1 6.0 1 5.0 7 1.0 20 溜 放 总 钩 分列 车 种 类

12、空 钩 牵 出 推 送 (2)编组调车时间标准 钩 数 钩 分 钩 数 钩 分 钩 数 钩 分 钩 数 钩 分 钩 数 钩 分 区 段 直 通 2 5.0 2 4.0 4 1.0 1 6.0 1 2.0 30 摘 挂 4 5.0 2 3.0 10 1.0 1 6.0 1 2.0 44 转 线 空 钩 总 钩 分列 车 种 类 挂 车 推 送 溜 放 (3)取送调车时间标准 挑 选 车 组 送 车 走 行 捣 车 对 货 位 回 程 走 行 合 计 去 程 走 行 收 集 车 辆 回 程 走 行 分 解 车 辆 合 计 货 场 6 9 4 4 7 30 10 7 4 9 4 24 第 一 专 用

13、 线 6 13 5 4 10 38 10 10 4 13 3 30 第 二 专 用 线 6 10 5 4 8 33 10 8 4 10 3 25 取 车送 车 调 移作 业 地 点 (4)其它作业时间标准 到达技术检查 30 分钟 始发技术检查 20 分钟 货运检查及整理 15 分钟 车号员核对现车 10 分钟 到发车长现场交接 15 分钟 到发车长办理票据交接 10 分钟 出发车长接受列车和司机联系 15 分钟 车长准备发车与发车 8 分钟 (与检查平行作业 3 分钟) 调机技检、整备 1.5 小时 (一次 1 小时,一次 0.5 小时) 调车组交接班 0.5 小时 调车组吃饭 0.5 小时

14、/班 装车工作 2.5 小时 卸车工作 2 小时 调机等待 2.5 小时/日 调机其他调车作业(整场、临时甩车等)2 小时/日 占用咽喉道岔 5 分钟 调移时间 10 分钟 准备解体 10 分钟 挂车及试风 4 分钟 6 第二节 确定 D 站调车作业及车数量和分工 (1) 调车工作量 其 它 作 业取 送整 场调 移编解调 ttttttt 作 业 名 称 列 车 种 类 单 位 作 业 时 间 数 量 总 计 区 段 直 通 列 25 17 425 摘 挂 列 20 2 40 区 段 直 通 列 30 17 510 摘 挂 列 44 2 88 货 场 次 30 3 90 专 用 线 1 次 3

15、8 2 76 专 用 线 2 次 33 4 132 货 场 次 24 3 72 专 用 线 1 次 30 2 60 专 用 线 2 次 25 3 75 取 送 结 合 货 场 次 40 1 40 调 移 货 场 次 3 34 专 用 线 1 次 1 30 专 用 线 2 次 3 36 整 场 、 甩 挂 次 120 120 t调 =425+40+510+88+90+76+132+72+60+75+40+34+30+36+120=1828 取 车 调 车 工 作 量 计 算 表 解 体 编 组 送 车 (2)调机作业中断时间 其 它吃 饭交 接 班调 车 整 备 tttt 中 断 原 因 每 次

16、 中 断 时 间 中 断 次 数 一 昼 夜 所 需 时 间 ( 分 ) 调 机 整 备 一 次 60分 , 一 次 30分 2 90 交 接 班 30分 钟 2 60 吃 饭 30分 钟 2 60 调 机 等 待 150分 钟 1 150 总 计 360 调 车 作 业 中 断 时 间 表 (3)调车机车台数 29.)40/(82t4/tM)( 中 断调 故应配两台机车。 (4)调机分工 一调是驼峰调机,以解体为主,兼取送专 2 线车辆。 二调是牵出线机车,以编组为主,兼取送货场和专 1 车辆。 第五章确定 D 站技术作业过程 第一节 制定列车的技术作业过程 7 在编制列车技术作业过程时,凡

17、可以提前办理的作业或辅助工作,都要预先办理,凡 可以平行进行的作业都应平行进行,并应采用先进技术工具、先进操作方法和合理的劳动 组织。 (1) 到达解体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顺序 作业项目 作业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1 检车员、车号员、货运检查员 出动 2 车辆技术检修(包括试风和摘 机车) 30 3 货运检查及整理 15 4 车号员核对现车 10 5 到达车长办理票据交换 10 6 准备解体 10 作业总时分 30 (2) 自编出发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顺序 作业项目 作业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1

18、 检车员、车号员、货运检查员 等出动 2 车辆技术检修 20 3 货运检查及整理 15 4 车号员核对现车 10 5 车长接受票据和列车 10 6 挂机车及试风 4 7 准备发车及发车 8 作业总时分 25 (3)无改编中转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顺 序 作业项目 作业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1 检车员、车号员、车长、货运检查 员等出动 2 到达试风、摘机车、车辆技术检修 30 8 3 货运检查及整理 15 4 出发车长与到达车长交换票据并接 收列车 15 5 车号员核对现车 10 6 准备机车及试风 4 7 准备发车及发车 8 作业总时分 35 第

19、二节 制定货车技术作业过程 货物作业车按其在车站完成装卸作业次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一次货物作业车(只卸不 装或只装不卸)和双重货物作业车(卸后又装) 。 分 钟分 钟 , 列集待 送 180t30t (1)有调中转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作业名称 作业延续时间 到达作业 30 解体作业 25 集结过程 180 编组作业 30 出发作业 25 延续时分 235 (2)一次货物作业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以下图以货场装卸车为例 装车(货场:524,专:538,专:528) 顺序 作业名称 作业时间 1 到达作业 30 2 解体 25 3 待送 30 4 送车 30 5 装车 150 6 取车 24 7 集结 1

20、80 8 编组 30 9 出发作业 25 延续时间 524 卸车(货场:494,专:508,专:498) 9 顺序 作业名称 作业时间 1 到达作业 30 2 解体 25 3 待送 30 4 送车 30 5 卸车 120 6 取车 24 7 集结 180 8 编组 30 9 出发作业 25 延续时间 494 ()双重货物作业车技术作业过程图 以下图以货场装卸车为例(货场:654,专:668,专:658) 第六章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 第一节 日计划图的定义、作用和内容 日计划图是指车站编制的从 18 点开始到第二天 18 点的各种列车和车辆技术作业过程 和设备运用情况的详细图解。 日计划图的作用是

21、组织指挥车站日常生产活动,使各车间、各工种协调而且有节奏地 进行日常运输生产,充分发挥技术设备的效能。根据他能查明车站作业的繁忙阶段和薄弱 环节,分析设备运用和作业组织是否合理,从而针对出现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使之合理 顺序 作业名称 作业时间 1 到达作业 30 2 解体 25 3 待送 30 4 送车 30 5 卸车 120 6 调移 10 7 装车 150 8 取车 24 9 集结 180 10 编组 30 11 出发作业 25 延续时间 654 10 化。其主要内容有: 列车到达计划。各方向到达列车的车次、到达时分及编组内容; 列车出发计划。各方向出发列车的车次、出发时分、编组内容及

22、车流来源等; 装车,卸车和排空计划。本站应完成的装车数、卸车数、按方向和分车种的排空 车数,以及取送调车的轮廓安排等; 日工作指标。中转车平均停留时间,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停时)和货物 列车出发正点率等; (1)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 98h.19014378.62UNtt 卸装 货货 (2)有调中转车平均停留时间: 5.368.5.*tt )(有 有有 (3)无调中转车平均停留时间: 61h.05.9.1042Ntt )(无 无有 (4)中转车平均停留时间: 9.28696873.ttt无有 无有有 重点任务和上级指示 第二节 编制车站日计划图(见附图) (1)货物列车出发时刻表

23、货物列车出发时刻表 发往方向 出发时刻 车次 发往方向 出发时刻 车次 E 18:50 C 19:45 11002 20:25 85801 20:15 20002 21:20 21:15 11004 21:50 20001 21:40 23:35 11001 23:45 11006 0:45 30001 0:15 2:15 85803 0:40 30002 2:50 20003 1:10 85802 4:20 30003 1:55 11008 11 5:40 20005 3:50 20004 7:25 11003 4:10 11010 8:10 6:05 9:00 11005 6:20 430

24、52 9:35 6:55 30004 10:10 30005 7:35 11012 11:30 43001 9:40 20006 12:10 20007 10:05 11014 13:25 86901 12:25 85804 14:10 20009 14:00 20006 15:15 11007 15:10 15:45 30007 15:50 30006 16:30 16:25 11016 16:55 11009 16:40 20008 17:20 20011 17:35 11018 (2)编制本站日计划图(见附图) 第三节 D 站工作设计分析 车站对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其

25、目的在于肯定车站各方面工作 的成绩,找出车站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总结在执行日班计划、技术作业过程、列车编组计 划中的经验和问题,检查行车安全情况,从而据以制定改进车站工作的有效措施。根据分 析,还可以确定各工种和人员的工作质量,表扬先进,推广先进经验,以便进一步挖掘潜 力,提高车站工作水平。 车站工作分析中,车流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车流分析的目的在于 对车站到发车流 的动态实行经常的监督,掌握车流变化的规律,以便及时调整车站技术设备的运用方案, 制定相应的作业组织方法,保证运输生产的顺路进行。 车流分析的重点内容为: (1) 车站办理车数 3406170N发重 空接重 空办 (2) 车站有调车

26、数 89743985U)(空卸有 调空有 调重改 有调车数占接入总车数的比重为: %67.5210389N接重 空改改接 总 12 (3) 各方向到发车流量及其比重,可从车流表中查出。 (4) 本站装卸车数 第四节 自我评价 通过对区段段工作组织的设计,我对行车组织这门课程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自 身对日计划的编制的基础上,我大致了解了日计划的内容和作用,对车站工作有了更深刻 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也具备了一定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对车站的现场组织工作还不是十分的熟悉,所以本设计中有许多的不合理的地方 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一:交接班和吃饭时间在规定时间的左右,有一定的出入; 第二:调机的取送车没有配合好,过多地单独取送和单独调移情况,较少使用取送结 合,且有些地方装卸车等待取送时间过长,部分环节出现了浪费时间的现象; 第三:一次取送车数量过多,给取送车工作带来不便。 非号码制统计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