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感动中国之林俊德.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17621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感动中国之林俊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感动中国之林俊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感动中国之林俊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感动中国之林俊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感动中国之林俊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 感动中国之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温赞美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 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 你永远不会倒下! 【事迹】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 俊德,2012 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 52 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 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 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 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 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 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

2、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 靠的数据。在之后 40 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 30 多项科技 成果。 他叫林俊德,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是院士,也是将军,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他参 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 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 这是他平常时候的模样。2012 年 5 月 4 日,他被确诊为“胆管 癌晚期”。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瘦得厉 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突,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他戴着氧气 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 胃里的三米长导管 他的病之后肚子里都是胀气和腹水,身上抽出过

3、2800 多毫升积 水,心率、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严重缺氧,平常的喘气比 刚跑完百米赛还剧烈。他从没因疼痛在人前发出一声呻吟,只有当 医生凑近问怎么样时,他才说有点儿不舒服。 那一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上午,他要求、请求甚至哀 求,想尽各种办法下床工作,两个小时里,他求了 9 次。不忍心他 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终于被放下地。 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 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每 挪一下,都能让旁边的人心颤一下。 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 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

4、方案,他 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他知道自己的病情, 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 不能,于是他放弃了治疗。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将军 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 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他是闽南人,现在这个劲头,就像 1960 年大学毕业后西出阳关一头扎进戈壁大漠几十年,一样倔强。5 月 26 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 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同事、学生、朋友、亲人赶到医院看望他,他说,“我没有时

5、 间了,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他让老伴在医 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专门用做接待,即使从闽南山区远道而来的 亲人也是如此,没有商量余地。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 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 月 31 日上午,已极度虚 弱的林俊德,先后 9 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 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 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 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

6、亡之 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 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参加第一次核试验的人们回忆起,那个时候他一股朝气勃发的 劲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年纪大了、人沧桑了,他蓬勃的朝 气、工作的热情一点没变。人们在想,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出了比 75 年更长的生命跨度? 创造了马兰精神、见惯了英雄的马兰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为他 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 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他最初也 没想到,个人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他的家乡在福建永春大山深处一个偏僻乡村,少年时家中一贫 如洗,曾经辍学,靠着政府资助上完

7、了中学、大学,在大学里曾打 着赤脚上课。 从浙大机械系毕业,他分配到单位,实际上他是专门被挑来的, 到了单位给他交底, “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 就是去那里工作。 ” 虽然对核试验知道不多,但他一听能跟国家命运靠得这么紧, 就非常激动了。他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即使年纪上了 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 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他说,成功的关键,一个是机遇,一个就是发狂。他以自己为 例:“成功不成功,的确有个机遇。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的工 作,所以效率特别高,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 所以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

8、事,看得出挺欣慰,断断续续 说了两句话,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 并且, “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 责。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1966 年底的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是 在高空,冲击波测量也在高空。仪器要在零下 60 摄氏度低温下工作, 当时的实验条件还不具备。为了创造低温环境,他和同事们背着仪 器,爬上海拔近 3000 米的山顶呆了一宿。 冬天漠风凛冽,山顶更是冰封雪冻。夜晚刺骨的寒风像针一样 往身体里扎,又在每个人的鼻尖、胡子、眉毛上结上一层白霜。手 冻僵了,脚麻木了,身子不停哆嗦可一看温度表,才零下 20 多 摄氏度。 他们还抱怨,

9、 “这鬼天气,就不能再冷一点吗?” 后来,他们采用高空气球放飞试验解决了问题,赶在试验前研 制出高空压力自记仪,为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入地下后,他又开始带着人解决地下核爆炸 力学测量这个世界性难题。艰苦攻关 20 多年,先后建立 10 余种测 量系统,为国家的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他善于啃硬骨头,也常教自己的学生要敢于啃硬骨头。他的 23 个学生,个个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走的那晚,学生们亲吻着 他的手,长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亲一样 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他军龄 52 年,他这一代人,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做核

10、 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半世纪, 是他自己的抉择。 他是搞核试验的,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 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 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 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 一次在野外,等了好久炸药都没响,他用对讲机冲其他人大声 喊:“你们都不要动,我来弄。 ”说着就走上前,快到炸药放置点时, 他再次回头对跟在后面的人说,趴下,不要抬头,自己上去排除了 险情。 他经常要在核爆后第一时间去抢收数据。有一次,车坏在路上, 他看到司机带着防护罩修车进度很慢,就先把自己的防护罩摘下来, 证明没有危险才让司机也取下,提高修车

11、效率。 病中留下的工作笔记上,他一笔一画绘下了保险柜开锁示意图, 密码盘、固定手把、开门手把,以及三位密码刻度的标示,清晰明 了。还有详细的文字,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 他一丝不苟的程度,有点像人们所说的极致。第一颗原子弹爆 炸之后,1966 年底的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是在高空,冲击波测量也 在高空。仪器要在零下 60 摄氏度低温下工作,当时的实验条件还不 具备。为了创造低温环境,他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 3000 米的山顶呆了一宿。 2012 年春节刚过,一封近 5000 字的长信,摆在了基地司令员 的案头,是关于基地建设发展的想法,言辞激烈,语气率直。 信是他写的,看得出很着急。直

12、到司令员和他一起商定,安排 人员和经费对他所提的发展路线进行研究,他绷紧的脸松了下来, 笑了。 住院期间,他和来看望他的基地司令员闭门谈了一个多小时。 他也感叹,一生最大的缺点是说话直率得罪人,不懂人情世故,不 会“做人” 他说话硬,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乍一听,难以接受,时间长 了,都知道他不玩虚的,一辈子有自己的做事和做人原则。就像他 去世前说自己, “我不善于交往活动,实事求是搞科学。 ” 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除了军装,没找到几件像样的 便装,两件毛衣还打着补丁。 他偶尔也享受过一次,他和老伴去郊外一个农家乐吃饭,点了 一个“大丰收” ,就是玉米、南瓜、花生几个菜煮在一起,他从来没

13、 吃过,对这个组合菜赞不绝口,对老伴说咱们回去也做这个。 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长时间接触,感受 得更深。他戴了 15 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 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 表摘下来,老伴理解他,说老林喜欢,就让他带着走吧。 去世前三天,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 338 字,虽然手抖得厉害, 但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潦草。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 他在 5 月的最后一天去世,这个学生在 6 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女儿出嫁,他在外执行任务。女儿办完结婚证,背着简单的行 囊进了丈夫家。儿子结婚,他也一直没抽出时间和亲家见面,婚礼 由对方一手操办。 女儿说,很多人说林院士一辈子没享过福,但我知道父亲不是 这样的。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