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四版)思考题答案-word版可搜索.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22183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60 大小: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四版)思考题答案-word版可搜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四版)思考题答案-word版可搜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四版)思考题答案-word版可搜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四版)思考题答案-word版可搜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四版)思考题答案-word版可搜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试题及答案 (第四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指南 导 论 一、简述题 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传统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由于这种范式既没有完整地体现 马义经的精髓,也无法应对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 经 济学家都感到了原有范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方法论上的缺陷非常关键。也就是说, 在 探讨市场经济的社义制度基础是采用的是马义方法论,在分析市场经济运行时采用的是西 方 经济学惯用的方法论,两者之间处于割裂状态。 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

2、缺性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 稀 缺资源时,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互相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它 遵 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马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方式之下的 社 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 唯 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形成社会力量 的 各种社会整体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但决定个体利益的内容,还决定它的客观形成机制。因 此, 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经济人,而应该是社会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义 经 形成了整体主义分

3、析方法。 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坚持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 而不是让现实适合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所隐含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反思 理 论本身,直至根据现实修正理论。 2.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应反对脱离实际的 理 论;另一方面也应排斥完全抛弃理论的经验主义。 3.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把马义经或者西方经济学教条化,都会 导 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走入死胡同。 4.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 着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

4、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 实 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 分析方法。 5.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首先是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性;其 次 是学术队伍的开放性;再次是学术观点的开放性。 6.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 轻 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 二、论述题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30 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 第一,市场化。我国长期以来实

5、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通行的是等级 规 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逐步让 位 于产权规则。第二,工业化。伴随着市场化进程,我国开始大规模地推进由传统的农业社 会演进的工业化 进程,并通过大量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加快这个过程。 第三,国际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本上走上了一条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 路, 直到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特别 是我国加入 WTO 之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

6、呈现出 不 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二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 特 征。 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 义 经济理论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更加关注一个社会如何配置 稀 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 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

7、争鸣。经济学界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义经、 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以改进我国社会主 义 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学界在邓 小 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直 面 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 的 各种问题,经济学界开始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把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名词解释 1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索,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 阶段的基本国情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 经 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是 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 民 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 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3、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9、的一种公有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 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日益获得了它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开始表现出它的顽强的生命力。 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 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二、简述题 1、简述马恩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999 年) 马恩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建立 在 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在基础上对生产进行有意识的社

10、会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 进 入到自由王国。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 的无政府状态是由 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 为 建立一个以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的基础。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不 复 存在,将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和低级两 个 发展阶段。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

11、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意义。 ? ? ? ?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发 展 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索,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的 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 社 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 国 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 制 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 基 本原

12、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 列 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 ? ?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 根 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 义。? ? ? ? 在社初,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 国 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 可 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

13、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 面 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 ? ? ?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 有 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 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 种 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 进 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三、论述题 1、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999 年)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

14、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初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 也 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 势; 从质上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 控 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现阶段,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 公 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

15、济发展的导向作用。这里的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 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 用 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总的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 力量, 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在社初,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 国 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 可 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

16、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 面 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 ? ? ?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 有 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 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 种 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 进 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2、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1.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们党提出了我国仍处

1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 的 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 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制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 提 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 历 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 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 ?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18、,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一方面强调了 解 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强调了消 灭 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 别 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 ? 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中国改革的性质不是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 节 的修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 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的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改革战略上,提出了 兼 顾改革发

19、展与稳定等正确方针;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就是要遵循邓小平提出的“三个 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 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把建设社市体 制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 准 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和影响补充,形 成 适合我国社市经济的收入分配方式。 ?

20、 ? 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 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我国把对外开放 确 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我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观。这是我党对社市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马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 新。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 1、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 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3、市场经济:是指

21、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4、增量改革(下一章):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 的 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 式 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5、渐进式改革: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 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选 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 过渡。 二、简述题 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1.资

22、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即资源配置的 权 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 的 必要条件。 2.决策分散化。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 大 化,根据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 和 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3.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 法 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 消 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等。 4.价格

23、协调微观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 关 系决定的,他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这里所说的价格具有广义性,它不仅包括产品价格, 还 包括利息、工资率等要素价格。 2、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特点。 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这 种体制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 主 义分配原则;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 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 在以上条件下,

24、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 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 是 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 成。 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下到上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 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資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 引 起“投资紧张”。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资源和消费品的短缺,强制替代、排队、等待、配额和 票证就成为常见的现象。 实践证明,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3、简述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特点(2006)

25、 ,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 革 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 下 特征: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 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 边际 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三 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把社会主义基

26、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 公 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 程, 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 革的成效,即是否越来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越来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越来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 中 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 推 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 三、论述题 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

27、段?(2004 年论述题) 第一阶段,1978 年至 1983 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 一 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 基 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 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 年至 1987 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 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经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 据 这一论断,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经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 性; 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在有计划的商

28、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 转 向城市,并进行了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第三阶段,1987 年至 1992 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 会 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商应该是计划与市 场 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作 为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 ? ? ? 第四阶段,1992 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 92 年春的南方 谈 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届三

29、中全会全面系统地 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 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的作用”。 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市的所有制基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30、。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 民 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 力、 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 富 裕有重要的作用。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福利、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 体 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 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

31、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 互渗 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社经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原则纯粹 实 现的条件并不具备,这就决定了社市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以公有制为 主、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 则;其次,在社市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最后,即使是 公 有资产,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有偿使用,占有公有资产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

32、、自 负 盈亏,所以其价格如利息、地租等应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而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按劳分配 的 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 按劳分配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 所 有和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及有利于消 灭 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又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型。特别 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直接与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多种所有制形 式 共同发展的要求。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各种分配制度

33、之 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 3、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二是试行股份制, 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三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阶段。 其中,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实施国 有 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第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三,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 按 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 是 政企分开问题,二是产权关系明晰化问题。第四,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第五,完善 企

34、 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第六,以改革促管理。 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优化市场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 预 算约束等体征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进一 步 开放市场,构建一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深化市场流通体 制 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需要构 建 三个约束机制:一是受制于个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二是交易双方都有的 某 种威慑力量使对方不敢“坑人”的相互监督;三是依靠法律、舆论、政府

35、等力量的第三方监 督。 三、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政府有义务在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为公平 的 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此政府就需要通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一是理顺政府与 企 业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二是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 济 政策效率;三是通过机构改革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四是尽可能使 政 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五是政府 应 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六是实行 国 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

36、全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起按 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 再 分配两个过程。按效率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而政府可以通过 着 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维 护社会公平。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度 一、名词解释 1、 “华盛顿共识” 与“ 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最初是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 威廉姆 森提出来的。针对 20 世纪 80 年代

37、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 10 余年的通货膨胀居 高不 下、债务危机频频爆发的困难格局,威廉姆森系统地提出了指导这些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 革 走出困境的各项政策主张,这些政策包括 10 个方面。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 条 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它显然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 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所谓共识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 策宣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日益呗国际社会所公认,作为直接挑战“华盛顿 共识”并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北京共识” 愈益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广泛关注。 “北京共 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的价值

38、;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 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2、等级规则: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 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一个人 所 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 3、产权规则: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 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的 关键就是产权关系必须明晰化。 4、诺斯悖论: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 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

39、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 双 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 和 导致经济衰退。 5、宪法秩序: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 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6、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 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 个 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7、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

40、 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 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 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 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建立在排他性产权基础上的微观主体成为制度变迁的“第 一行动集团”时,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就由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方向转变,即个人或一 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 发 组织实施制度创新。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二、简述题

41、 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所谓市场化过程或过渡问题是指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过程,从资源配置方式 角 度看,实际上是从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转变,其核心是资源配置权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与个 人。 根据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 一个更容易完成体制过渡的方案是激进式改革。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 上 实行民主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多党制;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三是在 经 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 革 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

42、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 下 特征: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 得 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 际 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三 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权力中心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自上 而 下推进的,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 和 行

43、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 因 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该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在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 对 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 方 式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 3.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收益大于 成 本时,实际的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 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

44、,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 的 进入壁垒,如类似于优先权的改革试点权等。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以减少新规则 实 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 政府在界定与保护产权的过程中立场并非始终是中立的,它通常会追求双重目标,即社会 总 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在最大化垄断租金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 费 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就存在着持久的矛盾。所谓“诺斯悖论”,是指一个 能促进经济持续快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 双 重目标的驱动,

45、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 利 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在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条件下,解开“诺斯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 为和完全自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即在微观主体之间的自愿契约与权力中心的 制 度供给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既能满足个体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寻求最大化利益的要求,又 可 通过在与权力中心的谈判与交易中形成的均势来实现国家的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制度变迁方 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随着放权让利该股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 为同时追求

46、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 度 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总结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 新进入壁垒,从而是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 化解 “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三、论述题 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 一改革与发展道路的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争。 华盛顿共识最初是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针对 20 世纪 80 年 代 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 10 余年的通货膨

47、胀居高不下、债务危机频频爆发的困难格 局, 威廉姆森系统地提出了指导这些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困境的各项政策主张,这些政 策 包括 10 个方面。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它 显 然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 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所谓共识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 的成就日益呗国际社会所公认,作为直接挑战“华盛顿共识”并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北 京共识”愈益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广泛关注。 “北京共识” 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的 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

48、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所谓市场化过程或过渡问题是指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过程,从资源配置方式 角 度看,实际上是从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转变,其核心是资源配置权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与个 人。 所谓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 这 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一个人 所 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所谓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 的 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因 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就是产权关系必须明晰化

49、。 根据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 一个更容易完成体制过渡的方案是激进式改革。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 上 实行民主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多党制;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三是在 经 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 革 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 下 特征: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 得 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 际 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三 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2、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 功能。 随着放权让利该股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 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 度 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总结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 新 进入壁垒,从而是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