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弱筋小麦的发展现状 小麦根据其加工特征和面粉用途可分为 4 类:强筋、中筋、弱筋及其它特殊用途小麦,其 中弱筋小麦是指籽粒软质,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强度弱,延伸性较好,适于制作饼干、糕 点的专用小麦。把介于中筋和优质弱筋之间的品质类型,归纳为准弱筋的概念。准弱筋小 麦筋力较弱,适合于制作发酵饼干、南方刀切馒头和酿造啤酒等。 第一节 弱筋小麦优势区域与品质区域 一、弱筋小麦优势区域 长江中下游麦区中的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特别是该区的沿江沿海地带则具备 生产优质弱筋小麦的生态优势。生育后期常有阴雨,年降雨量达 800-1000 毫米,小麦生 育期平均降水量为 400 毫米左右,其中
2、拔节至成熟平均为 200-290 毫米,灌浆期为 80-110 毫米,湿害较重不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和强面筋的形成;小麦生长后期的气象条件 与北方麦区相比表现为温度偏低,温差偏小,降水较多,日照较少。一般小麦灌浆期的平 均温度为 18-19。土壤沙性较强,保肥供水差,生态条件十分有利小麦弱筋品质的形 成。 二、弱筋小麦品质区划 2001 年农业部制定了中国小麦品质区域方案以指导我国专用小麦生产。该区划将我国 小麦产区初步划分为三大品质区。即:北方强筋、中筋白粒冬麦区;南方中筋、弱筋 红粒冬麦区;中筋、强筋红粒春麦区。2002 年又根据中国小麦品质区域方案制订了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发展规划
3、 ,目标是五年内在全国建成三个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 域产业带,即:、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产业带,发展优质强筋小麦 4400 万亩; 长江下游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发展优质弱筋小麦 2000 万亩;大兴安岭沿麓优质专用 小麦产业带发展优质强筋春小麦 600 万亩。 江苏省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主攻弱筋小麦,兼顾强筋小麦,推进中筋小麦 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三个优质专用小麦区,其中沿江沿海为弱筋小麦优势区。同时制定 了江苏省弱筋小麦产业发展规划 ,期望通过五年努力,使全省弱筋小麦基地面积达到 1000 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 40%。具体目标为:在沿江沿海(含丘陵)弱筋小麦优势区 发展优质弱
4、筋小麦基地 500 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饼干、糕点类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主要包括扬州、泰州(泰兴、靖江、姜堰通南地区、兴化东南部地区) 、盐城的南部,南通 的大部以及南京的六合等地,满足国内优质弱筋小麦需求总量的 50%以上。 第二节 影响弱筋小麦品质因素 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加工品质除受遗传控制外,自然生态因素、栽培措施有显著的调节效 应。 一、气候因子的影响 温、光、水等气象因子综合影响小麦品质。江苏地区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温度与籽粒蛋白 质、面筋含量以及沉降值呈正相关,至灌浆阶段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生育后期适当的高温 有利于氮素的吸收、运转和积累,有利于蛋白质、面筋含量和质量的提高;降水对
5、小麦品 质的影响表现负向效应,生育后期为明显,小麦后期适当少雨有利于蛋白质、面筋含量和 质量的提高。然而自然界的温度和降水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阴雨绵绵、气温低、日照 少的气候条件下,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则趋向弱筋变化。 二、土壤因子的影响 江苏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上小麦的生长特点不同,我市通南地区沙性土壤通透性好,有机 质矿化快,流失多,后期容易出现缺肥现象,同样也使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则 趋向弱筋变化。 三、主要栽培措施的影响 1、播种技术:在其它栽培措施相同的条件下,随播期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 含量呈上升趋势,沉降值提高,降落值、吸水率、形成时间、断裂时间下降,
6、稳定时间延 长,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下降;随密度上升,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 量呈选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因此,弱筋小麦宜适当早播密播。 2、施肥技术:适当降低施氮量,氮肥施用前移,籽粒产量有所下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 降低,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及谷蛋白与醇溶蛋白比值降低,但对清、 球蛋白影响较小,更多地调节了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上升,支链淀粉含 量和总淀粉含量下降,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例及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上升,籽粒淀 粉粘度特性得到改善,籽粒容重、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呈下降趋势。因此, 控制后期尤其是拔节期氮肥的施用时间和施用量,是降低
7、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提高 小麦品质的关键措施。 施有粉锈宁等药剂,则可以使筋力下降。开花灌浆期灌水,也可以使筋力下降。 第三节 弱筋小麦育种主要进展 1990 年代以来,育种单位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育种目标,在弱筋专用小麦新品 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育成了一批优质弱筋专用小麦新品种和后备接班品系,形成 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受到了面粉企业的欢迎。其中适应我市麦区生产应用的主要有扬麦 9 号、宁麦 9 号、扬麦 13 号和扬辐麦 2 号等。 近年来育成并推广弱筋品种的主要品质指标已经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但仍存在蛋 白质含量高且容易波动,吸水率偏高,延伸性偏差的问题(表 1) 。
8、 表 1 长江中下游品质试验中弱筋小麦的品质性质( 2001-2002) 品种 名称 种植 地区 蛋白质 % 湿面筋 % 吸水率 % 稳定 时间 min 抗延 阻力 E.U 拉伸 长度 mm 拉伸 比值 扬麦 9 号 江苏 淮南 10.96 20.90 56.85 1.57 284.00 136.20 2.22 宁麦 9 号 江苏 淮南 10.07 19.93 58.02 1.90 215.67 159.17 1.35 一、扬麦 9 号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采用花药培养与常规育种相结合育成的超高产、多 穗、矮秆、抗赤的优质饼干专用小麦品种。该品种株高 80cm 左右,耐肥抗倒性强,中抗 赤霉病
9、,品质优良(表 2) 。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检测结果其只泡仪指标(2000 年): P=35mmH20, L=109mm,G=23.2,W=97,P/L=0.32 ,并认为作饼干专用粉原料小麦与美国 软红麦相当。各项指标均完全符合国家新颁布的优质弱筋小麦标准。2003 年 9 月 18 日经 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食品鉴评专家组鉴评:扬麦 9 号的蛋糕评分高于进口弱筋小麦,是所有 参评弱筋小麦品种中蛋糕评分最高的(表 3) 。 表 2 扬麦 9 号的品质指标与国家标准对比 品种 粗蛋白 (db)% 湿面筋 (14%mb)% 降落值 (s) 沉降值 m 形成 时间 min 稳定 时间 min 测试 单
10、位/ 年度 扬麦 9 号 10.9 9.2 21.8 21.7 360 367 17.1 / 1.4 0.9 1.4 1.5 A/2000 B/2000 优质弱筋小麦 11.5 22 300 / / 2.5 / 二、扬麦 13 号 2002 年 8 月通过安徽省审定定名,现已通过江苏省品种认定。株高 90cm,耐肥抗倒,耐 寒耐湿性较好,高抗白粉病(携有 Pm2+M1d 抗性基因) ,纹枯病轻,品质优良(见表 4) 。 在安徽省三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 354.35kg,较对照增产 3.03%。2001 2002 年度江苏省 弱筋组区试,平均亩产 386.92 公斤,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 6
11、.81%。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食品 鉴评专家组鉴评认为:扬麦 13 的饼干评分高于进口弱筋小麦,是所有驮平弱筋小麦品种中 饼干评分最高的(表 3) 。该品种已申报新品种权保护。 表 3 优质弱筋专用小麦食品鉴评结果 弱筋小麦样品名称 饼干评分 蛋糕评分 扬麦 13 89 78.9 扬麦 9 号 84 90.1 扬 00-118 87 79.2 进口弱筋小麦 85 80.0 (2003.9.18 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食品鉴评专家组提供) 三、宁麦 9 号 宁麦 9 号(宁 9312)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该品种春性。株高 90cm 左右。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在相同高峰苗数下,宁麦 9 号
12、的成穗率较扬麦 158 高 10- 15%。退化小穗少,结实率高,一般每穗结 45 粒左右。千粒重 34g。在 19951997 年参加 江苏省淮南地区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 10.7%;1996 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 比对照增产 5.38%。根据江苏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宁麦 9 号高抗梭条花病、中抗赤霉病和 纹枯病。耐湿性好,但不抗白粉病和叶锈病。 经南京经济学院测定,其品质指标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弱筋小麦的指标,达到优质饼干专 用小麦的各项指标(表 5) 。 表 5 宁麦 9 号品质检测结果 测定单位 容重 (g/L) 水分 (%) 粗蛋白 (%) 湿面筋 (%) 降落值 (S)
13、稳定 时间 (min) 南京经济学院 785 11.4 10.6 19.3 323 1.5 四、扬辐麦 2 号(原名扬 9798) 通过杂交与辐照诱变相结合选育而成。该品种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品种优良。 在江苏省及国家区域试验,产量均名列前茅,一般亩产 450-500 公斤,平均比对照扬麦 158 增产 5%左右。于 2002 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参加了 2002-2003 年度国家长江中下 游麦区生产试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已在 2003 年第 1 期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持公报公告。 表 7 扬麦 13 号与扬辐麦 2 号的品质指标与国家标准对比 品种 粗蛋白 (db)% 湿面筋(14%
14、mb)% 沉降值 ml 形成 时间 min 稳定 时间 min 测试单位/年度 扬麦 13 号 11.7 22.0 17.9 1.5 2.0 A/2002 扬辐麦 2 号 11.05 18.9 22.8 1.0 1.3 A/2001 优质弱筋小麦 11.5 22 / / 2.5 / 注:优质弱筋小麦:GB/T17893-1999,A: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第四节 弱筋小麦的产业化开发 弱筋小麦生产要求较低的蛋白质和面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9 年批准了优质弱筋小麦 国家标准 GB/T17893-1999,指标为容重750g/L,粗蛋白质(干基,%)11.5,降落数值 300,湿
15、面筋(14%水分基)22.0%,面团稳定时间2.5min。弱筋小麦若不用于生产 饼干、糕点类食品将变成劣质小麦。因此,产业化开发对弱筋小麦的生产与发展显得尤为 重要。江苏省弱筋小麦适宜发展区近年来大胆进行了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技服务部门 为中介,以订单种植为模式,以基地建设为载体的产加销一体开发偿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江苏省总结出江苏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开发主要有“基地农户+农业部门+龙头企业” 、 “基 地+流通+加工” 、 “基地+中介组织+加工”等健康良好的运作模式。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发挥品种技术优势与龙头企业苏三零集团曲霞面粉厂联合组建成立 扬州广泰优质专用小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通
16、过公司组织基地订单种植收购,实现优质专 用麦的产业化开发。扬州市 2000 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优质专用小麦开发联合体” ,并以 仪征市种子公司为代表实行了种子和专用小麦的双卡制,当年发展订单种植 15 万亩。袁秋 勇等在分析扬州市订单农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大力推广优质品种、特色品种、培育优势 产品,加强龙头加工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建设,扩大订单生产面积,规范订单农业交易, 提高订单的履约率等配套措施。靖江市粮食集团公司 2002 年外销小麦达到 42 万吨,其中 弱筋小麦销售量近 20 万吨。该集团总结出目前弱筋小麦订单收购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由 地方政府组织,粮食、农业部门共同与镇村相关组织
17、签订弱筋小麦生产合同;二是与产区 粮食购销企业签订委托收购合同;三是在产区租仓收购;四是与地方农业部门签订收购合 同。杨四军等提出,以订单农业为纽带,加还构筑以科技投入为先导,基地生产为依托, 企业加工为龙头,市场需求为目标的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利用体系。江苏省海安县形成了 “企业+农技部门 +农户”的订单相联结的产业化开发机制。2002 年秋播种植宁麦 9 号 10 万亩, “订单”种植并优质优价,推动了优质弱筋小麦的规模化生产。 第二章 弱筋小麦优势区域的确定 第一节 优势区域确定的原则 一、依据生态条件 生态条件是决定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域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降雨量: 包括小麦全生
18、育期和抽穗成熟期的降雨量,后者更为重要。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与 降水量(或土壤水分)呈负相关,较多的降雨对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弹性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干旱也会使小麦生长受阻,籽粒瘦瘪,蛋白质含量虽有增加,但产量下降,收获前后降雨 还可能引起穗发芽,导致品质下降。温度:包括小麦全生育期和抽穗成熟期的日平均 气温,后者对品质的影响更大,籽粒灌浆期间气温过高或过低都影响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 日照:小麦籽粒灌浆期间较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蔗糖和淀粉的合成,籽粒产量高,蛋白质 数量和质量亦提高。 二、依据土壤条件 在气候因素相似的情况下,土壤类型、质地和肥力水平就成为决定小麦品质的重要因 素。虽然通过土壤改良可
19、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的肥力条件,但土壤质地很难改变,如 在短时间内,砂性土壤不可能变为粘性土壤。因此,土壤条件同样是决定优势区域的先决 条件。中强筋小麦要土壤有较好的保水、保肥、供肥性能,而弱筋小麦则要求地力一般, 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差的砂性土壤。 三、依据消费习惯 面条和馒头是我国也是我省小麦消费的主体,因此,从粮食总量需求平衡平讲,适合制作 面条和馒头的弱筋或中强筋小麦仍是我国小麦的主体类型。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我国小 麦主要缺少两种类型的专用小麦,一类是制作面包等的强筋小麦,一类是制作饼干、糕点 等的弱筋小麦,国家每年需要花大量的外汇进口这两类小麦,发展这两类型的专用小麦是 提高我省
20、小麦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从商品率来看,如果商品率不高,只能生产以制作馒头、 面条等的中筋小麦为主。而商品率高的地区,则可以更多地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强筋和弱 筋小麦。江苏小麦商品率高,可以更大程度上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专用小麦,特别是我省的 淮南地区,小麦不是城乡居民的主食,可以最大程度地生产优质弱筋小麦,这是从根本上 提高江苏小麦市场竞争的出路。 第二节 江苏在全国弱筋小麦优势区域中的位置 一、江苏是全国小麦最适宜的地区 根据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中下游因湿度较大,成熟前后常有阴 雨,以种植较抗穗发芽的红皮麦为主,蛋白质含量低于北方冬麦区约 2 个百分点,较适合 发展红粒弱筋小麦。长
21、江中下游麦区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大部份及河南省 的南部。年降雨量 800-140mm,小麦灌浆期间雨量偏多,湿害较多,穗发芽时有发生,是 全国生产优质弱筋小麦的优势区域。而江苏又是该区生产弱筋小麦条件最成熟、潜在规模 最大的优势区域。江苏在全国小麦主产省位置最南端,江苏以南的其他各省小麦生产的规 模很小。但在东南沿海有许多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具有消费饼干、糕点等的习惯,对弱筋 小麦具有较大的需求,江苏距离该区又具有十分明显的交通运输优势。综合各方面因素, 江苏小麦生产特别是淮河以南的小麦生产最大优势在弱筋小麦,这是江苏发展专用小麦的 基本定位。 二、沿江、丘陵地区是江苏弱筋小麦优势区
22、域的核心地区 江苏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为了更加具体的明确专用小麦的优势生产区,根据江苏的自然资 源特点,江苏省小麦品质区划分为四大主区,细分为 12 个亚区。适合生产优势弱筋小麦区 域主要有两个大区,即沿江、沿海为弱筋红(白)粒小麦优势区,苏南太湖、丘陵为中弱、 弱筋红粒小麦品质区。其中沿江、沿海为弱筋红(白)粒小麦优势区,主要包括我省沿江 长江两岸和沿海一线,沿江以江北为主(包括我市通南地区) ,沿海为中部、南部为主,沿 海北部部分地区与淮北麦区相重叠。小麦生长后期温度偏低,温差偏小,降水相对较多, 土壤沙性强,盐分含量高,保肥供肥能力差等特点,使得小麦粗蛋白、面筋含量、沉降值 等均较低,弱筋
23、优势明显。该区种植品种以春性、红粒为主,沿江北部种植部分弱春性和 半冬性的白粒品种。苏南太湖、丘陵中筋、弱筋红粒小麦品质区位于江苏省最南部,小麦 生育期间热量资源和降水最为丰富。一般地,丘陵土质和土壤肥力较差,易脱力早衰,而 太湖土壤条件好,但小麦生长中后期地下水位高,降水较多,湿害严重。太湖麦区历史上 精耕细作,技术措施和田间管理水平较高,较适合蒸煮类小麦的生产;丘陵麦区粗放种植, 投入不足,适合饼干、糕点小麦的生产。该区春性品种,品质介于里下河和沿海、沿江麦 区之间,在品种的选用和栽培措施上应根据用途而有所侧重。 第三章 弱筋小麦调优栽培技术体系 通过进行栽培技术措施对弱筋小麦品质形成影响
24、的试验,研究高产与优质的兼容、平衡点, 对栽培技术进行革新和组装配套,形成独具特色的弱筋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体系。 第一节 优质弱筋小麦栽培技术与指标 弱筋小麦粉要求籽粒软质,籽粒蛋白质含水量量(干基)小于 11.0%,面粉湿面筋含量小 于 24.0%,沉降值小于 30.0ml,面团稳定时间小于 2.0min,面团稳定时间小于 2.5min,评 值价小于 35。因而其品质调优栽培技术与中、高筋小麦优质技术有着很大有差异。 一、优质弱筋小麦高产栽培途径与调控程序 弱筋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是建立高光效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源、 库、流协调发展,其栽培途径是以分蘖成穗为主,在小麦的
25、生育前期促根壮蘖,奠定穗数, 中期壮杆防倒,兼顾大穗,后期养根保叶增粒重。具体调控程序是: 1、根据品种的栽培特性、当地生态、生产条件、前茬、播期和预期穗数,合理确定期本苗。 2、在实现上述基本苗的基础上,要求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主茎 11 叶为 4.5 叶) ,茎蘖 苗数达预期穗数值,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苗数达预期穗数值的为 1.3 倍左右。 3、在实现上述茎蘖苗数的基础上,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主茎 11 叶为 6 叶)即控制无 效分蘖的发生,减少无效和低效光合生产,降低高峰苗数,要求穗数型品种不超过预期穗 数的 2.02.5 倍。 4、控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和封行日期在孕穗
26、期出现,LAI 值为 5.5-6.5。 5、最大 LAI 出现后,控制有效叶面积特别是高效叶面积的衰降速度。 二、优质弱筋小麦群体质量指标 江苏沿江、丘陵地区弱筋小麦生产要实现优质高产,其合理的群体质量指标是: 1、茎蘖动态 基本苗 2022 万/亩,冬前苗(12/25)3035 万/ 亩,越冬苗(1/20)4045 万/亩,高 峰苗 5560 万 /亩左右。茎蘖成穗率 45%50%。 2、叶面积指数(LAI) 越冬始期 0.60.8,越冬期(1/20 左右)11.2,返青期 2.53.0,拔节期 3.54.0,孕穗 期出现最大值 6.06.5,开花期 6.0 左右,花后 LAI 下降缓慢。
27、3、干物质积累 越冬始期 30 公斤/亩左右,越冬期(1/20 左右)50 公斤/亩左右,返青期 120-150 公斤/亩, 拔节期 300350 公斤/亩,开花期 700800 公斤/ 亩,花后积累量为 300350 公斤/亩。 第二节 弱筋小麦栽培技术规范 1、播前准备:对种子要采取晒种、选种和药剂拌种等处理措施,提高种子质量。要根据不 同耕作方式,平整好麦田。 2、播期:适期早播,播期在 10 月 2530 日。 3、基本苗:密度控制在 2022 万/亩。 4、播种方式:机条播行距 25cm,即将 6 行播种机的播种行数由 6 行调整到 5 行,或稻田 套播。 5、施肥量:施纯 N 量
28、1214Kg/亩,NP205K201 0.40.50.40.5,即亩施磷、 钾肥 56 公斤。氮肥中要提高有机氮肥的比例。 6、肥料运筹:N 肥:基肥追肥7 3,追肥中平衡接力肥占 1015%左右,拔节肥占 1520%左右,追肥时间为倒 3 叶期。P、K 肥:基肥 追肥5 5,施用追肥时间为 57 叶期,追肥中可以用多元复合肥。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田间苗情长势作适当的调整。 7、化学防治:前期注意除草:对麦田杂草达标田掌握在杂草 23 叶期用药防治。以禾 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用 6.9%骠马 50-60 毫升;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用 20% 使它隆 30-40 毫升或用 75%巨星 1
29、 克;混生杂草的田块,每亩用 6.9%骠马 50 毫升加 20%使 它隆 35 毫升,进行综合防除。在麦田中后期注意防治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及 虫害:纹枯病于 2 月底至 3 月上旬每亩用 5%井岗霉素 400-500 毫升或 12.5%纹霉净水剂 250-300 毫升 80 公斤粗喷雾;白粉病、锈病应用于拔节期,用 20%粉锈宁 20-25 毫升防治; 赤霉病和蚜虫的防治于抽穗扬花期喷施 33%的麦丰灵 75-100 克,或 47%麦病宁 100 克加 25%快杀灵 25-30 毫升防治。 8、生长调节物质应用:孕穗后结合病虫草害防治可施用一些能促进碳水化合物向籽粒的物 质如喷施强力
30、增产素 15-30 克,或硼砂 150 克/ 亩或磷酸二氢钾 200 克/亩,提高籽粒中碳 水化合物的含量,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改善品质。 9、抗灾技术:弱筋小麦优势区的抗灾技术的关键是田间沟系,一是长期连阴雨,田间积水 不能及时排除,就会严重影响弱筋品质的形成。要高标准开好内外三沟,外三沟要求沟深 1.0 1.2m,每 100m 开一条沟。田内沟:竖沟每隔 3m 开一条,沟深 20-30cm;横沟每隔 40m 开一条,横沟与田外沟相通。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 第四章 小麦的播种技术 高产超高产小麦,种是基础.只有良好的播种、立苗、壮苗的基础,才能提高群体质量和产量。 第一节 培育土壤 一
31、、免(少)耕与合理轮作轮耕 合理的轮作轮耕是培肥改土的重要措施。稻茬少、免耕种麦的形式主要有:稻茬条播、板 茬撒播、浅旋灭茬撒播、稻田套撒播、稻茬少、免耕机条播等五种。同时,形成了麦田免 (少)耕和稻田耕翻的一年一免一耕的轮耕制度。 土壤有机质变化 与常耕相比,少、免耕免除了翻耕作业,最有可能导致有机质与养分元素的表层富集。因 此,应考虑上层养分含量要高于全耕层平均值与程度上要大于常规耕作这两个条件。 土壤容重变化 容重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状,它影响到土壤的孔隙大小分配以及土壤的穿透阻力,进而影 响到土壤水、肥、气、热条件与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长期少、免耕不利于土壤物理 性状改善,应采取定期
32、轮耕制,以稳定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二、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方法 土壤肥力是决定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作物高产稳产、持续增产的重要条件。 秸秆还田的作用 1、作物秸秆还田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植物组织中的有机物, 部分可以保存于土壤有机质中,不保存的,也可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其它形式的 有机质。秸秆直接还田,可以为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2、作物秸秆中营养元素含量比较丰富。秸秆还田 23 年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腐殖 质增加,通透性改善,蓄水、保墒、降渍能力增强,单产普遍提高,一般小麦可增产 10% 左右。 3、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可增加土
33、壤水稳性团粒,增加孔隙度,增强了土壤保 水保肥能力,提高了自然降水的有效性和土壤抗旱能力。 4、小麦田秸秆还田后能提高小麦后期群体质量。主要表现在经济产量形成的后期,不仅后 期光合源增加,而且粒叶比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 麦田秸秆还田的主要方法 1、秸秆直接还田。前茬秸秆草即稻草和玉米秆等直接还田,是把一定数量的秸草直接耕翻 人土的一种方法。是以大中型拖拉机、反转灭茬机相配套,实行农机、农业生物技术和农 艺措施相结合的一项综合还田技术。可一次完成秸秆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配 合直接使用于田间的中温性纤维分解菌及配套农艺措施,达到秸秆翻埋数量大、效率高、 质量好,能满足不同后续作业的农
34、艺要求。 2、留高桩秸秆还田。留高桩草直接还田,就是在水稻、玉米等前作收割时,提高收割高度, 留下一定数量的基部茎秆,然后直接耕翻入土还田。留高桩还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 点;一是简化了秸草还田的农艺,省工节能,提高了活化劳动和能源的投入效益。二是就 地还田,耕翻后茎秆外露少,而且自然分布均匀,提高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果。三是由于 简便易行,群众易于接受,推广速度块。稻草留高桩还田一般以每亩还田 150 公斤左右为 宜,即稻桩留 2030 厘米,同时应适当增加基肥中氮肥的用量,并注意提高耕整质量。 3、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子播种后,把稻草或其它作物秸秆(最好切碎)均匀地撒铺在麦田 上,每亩覆盖量
35、以 100150 公斤为宜。秸草覆盖主要有以下三个优点:一是可减少土壤水 分蒸发,提高出苗率;二是防寒保温;三是能起到一定的抑制杂草的作用。 第二节 种子处理 一、种子的精选 种子的饱满度和均匀度直接影响小麦出苗后群体发育质量和产量因素的形成,所以,实施 大面积的高产栽培,必须保证种子的饱满度好、均匀度高。 精选种子的目的是清除杂质和瘪粒、不完全粒、病粒及杂草种子,以保证种子粒大、饱满、 整齐。目前,一般由市(县)种了公司供种,都已进行了种子的精选。 二、种子处理 晒种。播种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 23 天,能促进种子后熟,提高种子生活力,并使种皮 充分干燥,透气性改善,播后吸水膨胀快,发芽势和发
36、芽率提高,出苗快而整齐。 药剂拌种,控制种传病害。黑穗病以及在苗期易发生浸染为害的纹枯病、全蚀病、茎节 褐腐病等,通过药剂拌种进行种子消毒是主要防治措施之一,可用立克锈和绿享 2 号拌种。 立克锈可预防白粉病和纹枯病,绿享 2 号可预防全蚀病等恶性病害。 种子包衣。小麦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即用药剂和微肥等拌种,但因所用拌种药剂种类 多,不易掌握,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出苗和出苗后的生长,为防止产生不良作用,近年来发 展形成了种子包衣技术。可以由供种单位先将种子进行包衣,然后将包衣种子供应给予生 产单位和农民,使直接从事生产单位和农民播前不需自己处理种子,直接播种。 第三节 精量播种 精量播种是保证高
37、产小麦出苗整齐均匀的基础。所谓出苗均匀、整齐一致,就是使麦苗所 占有的营养面积均匀,保证小麦出苗后群体中个体间的发育整齐一致,减少株间差异,为 培育健壮个体奠定基础。 一、播期的确定 适宜播期是保证小麦生长发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在全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达到 相应的生长发育指标的关键技术之一。小麦的适时播种,可充分利用秋末冬初适宜生长季 节的温光资源,使麦苗在越冬前即能生出一定数量的叶片、分蘖和根率,积累较多的营养 物质,形成壮苗越冬,为春发稳长、增穗增粒、实现高产打好基础。苏中地区小麦高产的 适宜播种期为 10 月 23 日至 11 月初。 二、播种量的确定 高产小麦播种量应根据品种的栽
38、培特性、预期适宜穗数,播期以用当地的生态生产条件来 确定,以保证获得适宜的群体起点。 基本苗的确定 我市目前种植的是扬麦系列大穗型小麦品种以原大型品种,以扬麦 13 号为例,其产量结构 是每亩成穗 28 万-32 万,每穗平均 38-40 粒,千粒重 40 克以上,平均单穗粒重 1.5-2.0 克。 高产栽培田水肥适宜时,其基本苗应为 16 万-18 万/ 亩。 播种量的确定。产量为 400 公斤/ 亩的高产田,当施肥量适宜,墒情充足,整地质量好, 种子净度达 99%以上(近似为 100%) ,其出苗率应达 90%以上。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播种 量: 播种量(公斤/亩) 基本苗(万/亩) 每千克
39、种子数种子交净度田间试种出苗率 基本苗(万/亩)千粒重(克) 100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三、播后镇压和开沟覆土 稻茬麦田,播种露籽多,虽有利于早苗齐苗,却不利于壮苗的形成。因此,板田麦播后立 即开沟覆土、套播麦出苗后适墒开沟覆土,运用麦田盖籽机作业,可压实土壤。消灭露籽 弱苗、培育壮苗、提高群体质量的关键措施。 第四节 培育壮苗 一、壮苗的指标 壮苗的增产机理 壮苗增产机理主要有:第一,壮苗次生根和分蘖发生早,低位分蘖发生数量多,成穗率高。 第二,壮苗茎生长锥体积大,以后分化的穗轴节片和小穗数多,有利于大穗形成。第三, 壮苗的叶鞘和分蘖节含糖量高,抗寒力强。第四,壮苗的根系强大,有利于后期抗
40、倒伏。 壮苗的指标中,最直观、易诊断的是主茎叶龄、次生根数和单株茎蘖数。我市冬前(12 月 20 日)壮苗指标为:叶龄 5.56.0 叶,单株带蘖 34 个,单株次生根 46 条,总茎蘖 4045 万/亩,叶面积指数 0.6 左右。 二、壮苗的培育方法 降低群体起点 降低群体起点基本苗,可明显提高茎蘖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等, 达到高产群体质量、优化产量结构的各调控指标。降低基本苗有利于培育健壮个体,使穗 后功能叶面积提高并配置合理,并增加总叶片数。一般适期早播基本苗宜掌握在 8 万12 万,播量 57.5 公斤。 施好基肥、种肥 基肥和种肥是促时麦苗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不
41、早衰的重要措施。小麦出苗时主要依 靠种子胚乳的养分,到第二叶出生时就明显受到土壤营养的影响,施用基肥、种肥可以满 足麦苗第一个吸肥高峰对养分的需要,促使麦苗冬前长出足够数量的分蘖和次生根,为培 育壮苗越冬、春后稳健生长打好基础。基肥、种肥要求氮、磷、钾结合,氮肥用量占全生 育期总施氮肥的 50%60%,磷肥(P2 O5)占全生育期总施用量的 60%-70%,钾肥 (K2O)占全生育期的 50%。晚茬独秆栽培麦田,氮肥施用量占全生育的 30%-40%,套播 麦田必须在套种的同时套肥下田。基肥、种肥施用量不足的麦田应在出苗后及早追施苗肥。 适期早播 最佳播种的确定和主要依据播种时所需温度、适时达到
42、壮苗标准和安全拔节期。适期播种 时所需的最适日平均温度为半冬性 15-16、春性品种 14-15。达到冬前壮苗标准,春性 品种需 O以上积温为 500-550,半冬性品种为 600-650。 用化学控制剂拌种、浸种 正确使用多效唑拌种、浸种,虽然出苗率和出苗期受到轻微影响,但可以促根增蘖,出叶 快、叶色深,并降低株高,缩短、增粗基部节间,提高充实度。特别对低位分蘖缺位较多 的春性品种,效果更为显著。但应严格控制剂量。此外,每亩用矮苗壮 15 克拌种,效果好, 且无副作用。 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质量要求:落籽均匀,播深适宜,深浅一致,消灭深籽、露籽、丛籽,播后能原墒齐 苗。播种深度随地区、土质、土
43、壤墒情等稍有差异,一般以 23 厘米为宜。生产上常因播 种过深、过浅, “三籽”苗多,成苗率低。露籽多的免耕麦田,要搞好播后开沟覆土工作。 播时严重干旱、田间持水量低于 60%时,应及时浇水抗旱或沟灌。抗旱催苗,切大水漫灌。 麦苗出土后应及时进行查苗补缺。发现缺苗断垄或基本苗不足,应立即催芽补种,以保证 全苗。 扩行条播 首先要实行条播,与散播相比,且有播种匀匀、改善中后期群体内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 合效率、发挥边际效应等优势,提高了麦苗群体质量;其次是扩大行距,有利于低播量匀 播和后期更高的物质积累,一般适期条播行距由目前大面积生产上的 20 厘米扩大到 25 30 厘米。 苗期管理。小麦出
44、苗后,壮苗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苗期的天气条件和田间管理。在栽培措 施上应重点抓好“四查四补”: 一是查苗补苗(种) 。对出苗不齐、缺苗断垄田块,应尽早催芽补种或移密补稀。 二是查肥补肥,基肥不足苗肥补。苗肥应在第二叶露尖时施用,可以显著促进 4、5 叶的生 长及其同伸蘖第一及第二个分蘖和第一、第二叶节根发生,从而提高麦苗的素质,一般每 亩用尿素 4-5 公斤。 三是查草补除。对播种前后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重草田块,要及早进行麦田化学除草,具体 方法是:以禾本科杂草日本看麦娘、看麦娘、野燕麦为主的田块,每亩用 6.9%的骠马 50- 60 毫升;以阔叶杂草猪殃殃、繁缕、巢菜为主的田块,在杂草 2-3 叶
45、期,每亩用 20%使它 隆 3040 毫升,或用 75%巨星 1 克茎叶喷雾;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合发生的田块每亩 用 6.9%骠马 50 毫升加 20%使它隆 35 毫升,在杂草二、三叶期一次施药,达到“两草”兼 治。 四是查沟补沟。对麦田沟系尚未开挖健全或沟系质量不高的田块,要及时补挖、加深、清 理田内外一套沟,确保旱灌涝排。 第五章 小麦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 第一节 营养元素与需求量 一、小麦对氮、磷、钾的需求 氮 氮是构成细胞原生质和合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之一。氮能促进小麦根、蘖、茎、叶的生长, 增加植株绿色面积,加强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在小麦生育期间适时、适量供氮, 并和磷、钾
46、元素保持一定比例,对促进穗多、穗大,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 量有决定性作用。每 100 公斤籽粒的吸氮量变动在 2.46-3.68 公斤,平均为 2.97 公斤。 磷 磷是细胞核和细胞质核酸的重要结构物质。在小麦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磷能促进糖分和蛋白 质的正常代谢,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磷能促进麦苗早分蘖、早发根,根系发育健壮,加 速植株生长发育过程,提早成熟。每生产 100 公斤籽粒的吸磷量(P2O5)变动在 1.09-1.66 公斤,平均为 1.32 公斤。 钾 钾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转化,使叶中糖分向正在生长的器官输送,对促进小麦植株 微管束系统的发育,茎壁厚壁细胞组织的加厚,加
47、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有重要作用。小麦 产量在 400 公斤/亩的高产群体,每 100 公斤产量吸钾量(K2O)变动在 2.77-4.62 公斤,平 均为 3.26 公斤。 高产群体三要素吸收比例 产量在 400 公斤/ 亩以上的高产小麦(平均 500 公斤/ 亩)氮、 磷、钾吸收比例平均为 1:0.44:1.10。高产群体生育前期氮、磷、钾为(3-4)1(3-4) , 生育中期为(2.5-3)1(5.5-6.5) ,开花后氮、磷(P2O5 )之比为(2.5-3)1。 二、小麦对其他元素的需求 小麦植株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因条件不同差异很大,随小麦发育阶段不同,其微量元素含量 不同,需要量亦不同。在整
48、个生育期中,植株连续吸收锌和铜,从孕穗期达最大量,变阶 段积累量占一生总积累量的 40%;铁需要量最大的是抽穗至乳熟期,其吸收数量占整个生 育期总需要量的 45%。冬小麦每生产 100 公斤籽粒需消耗 4-5 克锌,14-17 克锰,1.2-1.5 克 铜,100-120 克铁。由籽粒携取的微量无素锌为 65%,铜为 50%,铁和锰分别为 9%和 27%,微量元素主要携取量在秸秆中。 第二节 高效施肥技术 一、高效施肥期 三叶期以前各期施肥能显著增加穗数,九叶期以后施肥能显著增加粒数和粒重,故而增产 效果显著,四至八叶期施肥对增穗、增粒、增重效果均差,且易造成基部节间过长而倒伏。 生产上应尽量
49、避免施用腊肥和返青肥,采取两促施肥的方法,即前期施好基苗肥,后期施 好拔节肥。在小麦拔节孕穗期施肥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在小麦的一生中以生育前期磷 吸收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中期,磷肥施用宜以基肥为主,缺磷地区在小麦生育中期 可适当补磷;钾吸收量以前期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但前期和中期差异不大,而且中期 补施钾肥能显著提高产量。 二、高效施肥量 施肥量的确定 单位面积施肥量应根据目标产量、土壤供肥能力、所用肥料的有效养分含量及其当季利用 率来决定,其计算公式为: 施肥量(公斤/亩) 小麦施肥量(公斤/亩)土壤供肥量(公斤/ 亩) 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施氮量 在低密度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在高密度条件下则以适量施氮产量最高,理论 产量达 500 公斤/亩,以密度 15 万/亩、施氮量 16 公斤/亩产量最高。 磷、钾肥施用量 磷、钾肥的施用效果和施用量决定于土壤速效磷、钾含量的高低,江苏土壤普遍缺磷、缺 钾素,增施磷、钾肥一般有显著增产作用。 1、磷肥的施用量。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