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明清时期中西科技对比,续表,二、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学风格多样,分别出现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经和浪漫主义风格的楚辞。,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这,一气势恢弘的时代。,3唐朝的繁荣与科举制的形成、发展,促进了唐诗的高度,繁荣。,4两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宋词、,元曲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荣。,二、中西绘画的差异,1功能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西方绘画沿着写实的、功利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在魏晋之后,便梅开两
2、朵,一支是注重写实的宫廷画和民间绘画;另一支是与之对立的非功利、主要写意的文人画。文人画以自娱为目的,以写意为原则,不受约束,我行我素。自魏晋开始,文人画逐渐占据了中国书画的主导地位。文人画在表现形式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诗不能尽”,于是“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有诗人的境界,有似音乐的旋律,也有如舞蹈的风姿。,2技巧不同:当西方画家注意定点透视时,中国山水画家却无视这一点。他们的视点或高或低,或近或远,因此,既可以在竖幅画中表现重峦叠嶂,又可在横卷画中表现万里长江。西方画家重视物象,着意刻画,敷色多重,追求色彩的表现力;中国画家则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
3、表现,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作。文人画家力图挣脱现实的束缚,借着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以自娱、解脱为绘画目的,以“表现自我”为创作原则,它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思维建模 比较异同类设问,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高考所要求的重要学科能力之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其本质的理解。,答题模板,1三种比较类型,(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上的相似之处(或相同点)”,“比较和的共同点”等。(2) 不同点(
4、 或相异处) 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上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3)异同类比较: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2解答步骤,(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
5、,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典例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6 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1868 年4 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
6、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材料三,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
7、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国家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材料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上述材料反映的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出现的欧亚三国进行的改革。第(1)问,结合三国改革的背景:俄国主要是国内统治危机,日本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并存,中国
8、则要结合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形势分析。第(2)问,结合史实从领导者在改革中的所处的地位及采取的措施加以概括即可。第(3)问,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局限性可从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方式入手分析。第(4)问,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可考虑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国情;改革策略;方法手段;改革者意志等。,答案:(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侧重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
9、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言之有理即可),变式训练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探究主题一材料一,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
10、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知识即美德”。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探究主题二材料二,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1418 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探究主题三,西学东渐,(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4)通过以上对东西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3),(4)结论:加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对待东西方文化要坚持 “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