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元整合 通史概览 历史时段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 向西方学习 ” 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 (1840 1919年 ) (1)林则徐、魏源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派则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2)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子,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李大钊首举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1)地主阶级向西 方学习体现在 “ 器物 ” 的浅层次 (2)资产阶级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3)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三民主义的形成
2、和发展 (1905 年1927 年 ) (1)1905 年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并在此指导下建立了中华民国和颁布临时约法 (2)1924 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1)三民主义以民权主义为核心,倡导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的政治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919 年至今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相继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成为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理论武器 (3)“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专题线索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 世纪 40 90 年代 : 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 “ 师夷长技 ” 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 , 不触及封建制度 。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进入到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 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 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 (3)新文化运动前期 : 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 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 ,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
4、 (4)十月革命后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 由学习西方转向 “ 以俄为师 ” , 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 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 由照搬苏联模式到 “ 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 建设道路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 , 走井冈山道路 , 实行 “ 工农武装割据 ” , 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逐渐摆脱 “ 苏联模式 ” 的束缚 。 横向链接 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不同 中国维新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思想主张 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
5、,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反对教权、王权、特权,主张 “ 天赋人权 ” 与 “ 人民主权 ” , “ 三权分立 ” 与 “ 理性王国 ” 历史作用 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 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很快夭折 为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主要原因 (1)经济基础: 19 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 18 世纪的法国 (2)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3)理论基础:法国启蒙思想
6、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 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例 1 中体西用 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 , 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 , 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通商贸易 , 没有按规则出牌 ; 经济改革 , 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 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 A “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 B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C 提倡 “ 德先生 ” 和 “ 赛先生 ” D 设议会 、 开国会 答案 A 解析 紧扣题干情景,逐项分析如下: 主旨 考查近代洋务思想 中体西用 结
7、论 选项 分析 A 近代中国的救国主张是只要了成品 白菜,而没有拿到其种子和种植方法,这喻指 “ 中体西用 ” 思想 B 是 “ 中体西用 ” 思想的表现 C “ 德先生 ” 和 “ 赛先生 ” 属于种子方面 D 设议会、开国会属于种植方法方面 例 2 变法与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救亡道路 康有为说 : “ 能变则全 , 不变则亡 ; 全变则强 , 小变仍亡 。 ” 邹容说 : “ 革命者 , 天演之公例也 。 革命者 , 世界之公理也 。 ” 二者的共同依据是 ( ) A 民主共和说 B 社会进化论 C 君主立宪说 D 经世致用说 答案 B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邹容二人代表的
8、阶级派别及其观点。据题干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只有变法才能强国;邹容认为世界各国都是通过革命才富强的,二者均依据的是适者生存的道理,体现了 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故选 B项。 A、 C 两项分别是革命派、维新派的主张,与题目要求不符; D 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 例 3 新文化运动 用辩证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 我们以 “ 东西方文明的对话 ” 为主题展开探究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探究主题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 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
9、的倾向:一是 “ 保存国粹 ” ,一是 “ 醉心欧化 ” 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 ? 针对中西方文化 “ 两种极端的倾向 ” ,请选择其中一个 , 谈谈你的看法 。 答案 观点 : 辩证的观点 。 评价一 : “ 保存国粹 ” 。 19 世纪 60 年代 , 洋务派主张 “ 中学为体 , 西学为用 ” , 即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 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 。 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 “ 保存国粹 ” 。 洋务派的这种思想 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
10、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 但阻碍了中国在更深层次上对西方的学习 , 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 评价二 : “ 醉心欧化 ” 。 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 提倡民主和科学 ,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 , 并且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 提出了 “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 , 这就属于思想文化上的 “ 醉心欧化 ” 。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给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 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的弊端 。 例 4 三民主义 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
11、品质 1923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 : “ 三民主义中的第三项是民生主义 , 世界上行这项主义最新的国家 , 只有俄国 。 (其 )他像英国 、 美国 、 日本 , 国家虽然富强 , 但是还没有行到民生主义 。 ” 他说社会上的财富不平均便免不了革命 , “ 世界上起了这项革命 , 现在已经成功的 , 只有俄国 ” , 所以必须像俄国一样实行民生主义的革命 。 这表明孙中山 ( ) A 已经确立了 “ 联俄 ”“ 联共 ”“ 扶助农工 ” 三大政 策 B 决定发动土地革命直接没收地主的土地 C 土地主张正在酝酿着新的变化 D 决定走俄国人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
12、抓材料的关键词以及对民生主义内容的理解:时间 1923 年;论述对象是 民生主义。 例 5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 : “ 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 , 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 , 写成代表 , 那还 可以 , 如果只有我一个人 , 那就不称其为党了 。 ”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 ) A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 中共革命实践的产物 C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张,更是
13、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C 项符合题意。 A、 B、 D 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与材料观点不符。 开放性小论文型的试题 , 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每年都有 题目出现 。 这种题型因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 , 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可供参考 , 几乎成为历史高考最难的题型 。 也是考生最头疼的试题 。 例 1 (2013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多种信息 。 比较图一 、 图二 , 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 明 。 审题思路 (1)材料:东汉时期和唐朝时期的两幅历史地图。 (2)考试要求: 比较两幅地图; 提取 “ 历
14、史变迁 ” 信息两项;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两项变迁。 (3)答题关键:找出两项变迁,是答题的关键,决定答题的方向。不同的变迁需要用不同的史实去说明。说明变迁应主要说明为什么发生这种变迁,这种变迁说明了什么问题。 (4)思维发散:发生了哪些变迁? 疆域版图的变化 (大小四至 ) 行政区划的变化 (名称、布局、数量 ) 民族的变化 (吐蕃 ) 台湾的名称变化 (5)找出你最有把握的两条变迁进行说明。 答案 示 例一 : 信息 : 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 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 说明 : 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 示例二 : 信息 : 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 说明
15、 : 唐代 “ 道 ” 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 例 2 (2013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白 金汉宫 (左 )和唐宁街 10 号 (右 ),自 18 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 , 结合所学知识 , 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 (12 分 ) 审题思路 (1)材料:三幅图片:太和殿、白金汉宫、唐宁街 10 号;文字说明三个建筑的用途。 (2)试题要求: 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 (限定语 )进行中英比较 (比较中国的政治与太和殿建筑,英国的政治与白金汉宫、唐宁街 10 号建筑 )。 答案依
16、据: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 (3)答题模式一 中国:太和殿的威严宏伟与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一致性。 英国:白金汉宫的严 整与君主立宪制下的英王权力一致性。唐宁街 10 号平实性与首相制的民主性的一致性。 答题模式二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政治、经济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如 (略 )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 , 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 示例 : 太和殿高大雄伟 , 象征皇权至上 ,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 , 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 ; 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 , 却是英国行政中枢 , 体现了民主政治风格 。 (2)概括综合 。 示例 :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 、 直观的权
17、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 、 历史归宿 、 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 性做答 , 可加 2 分 ,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 12 分 。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 , 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 、 走上民主道路 。 例 3 (2012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 “ 冲击 反应 ” 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见下图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评析 “ 冲击 反应 ” 模式 。 (
18、要求 : 对该模式赞成 、 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 观点明确 ;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 ) 审题思路 (1)试题要求:评析 “ 冲击 反应 ” 模式。 (2)史实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与所学知识。 (3)观点提示:赞成、反对、其它观点均可。 (4)答案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略 我的建议 (1)赞成观点:按照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三个层面 (从器物 制度 文化 )这一主线叙述,直接借用材料中的史实,说明每一次侵略加深都引起 中国社会的一次深入变革。注意观点与材料一致,史实支持观点。 (2)反对该观点:从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加深这一主论出发,借助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虽然每次冲击都引起一些社会变动,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方法总结 第一步 : 找出试题要论述的问题 。 第二步 : 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 明确自己的观点 。 第三步 : 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中和所学的知识中找出最有价值的史实材料 , 作为论据 。 第四步 : 文字阐述 。 最关键的是 “ 史论结合 ” , “ 论从史出 ” 或 “ 以论带史 ” 。 不要说空话 、 不要只罗列史实 , 要有史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