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45013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低碳社区构建研究以宁波市东海花园为例一、低碳社区的概念界定当前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的定义源自城市社会学,如张鸿雁(2000)认为城市社区建设是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的社会空间发展过程。钱征寒(2007)等提出社区是社会与空间的统一体,地域性和社会性是社区最基本的本质属性。陈柳钦(2008)认为城市社区是指城市一定生活空间的居民所形成的以区域为纽带的社会共同体。目前对“低碳城市社区”概念的直接定义还较少,多数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低碳城市社区进行描述。付允(2008等从低碳经济角度进行阐述,认为低碳城市社区是在低碳经济的模式下的城市社区生产方式、生活方

2、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李永展(2008)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李永展认为低碳社区指在社区内除了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外,也希望透过生态绿化等措施,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辛章平(2008)等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辛章平等从可持续社区和一个地球生活社区模式的倡导下提出低碳社区建设模式,以低碳或可持续的概念来改变民众的行为模式,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CO2的排放;陈飞(2009)等从城市结构关系的描述,陈飞等提出当代城市土地开发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建设上,社区的结构是城市结构的细胞,社区结构与密度对城市能源及CO2排放起了关键的作用。综述以上,一方面低碳城市社区可以理解为构建低碳城市中城市

3、空间结构具体领域的概念延伸。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发展的新理念,是低碳理念在基层的城市社区层面的实践。黄文娟(2010)等将低碳城市社区的内涵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较高的能源使用效率、紧凑的空间结构、居住建筑低能耗、公交系统和步行优先于小汽车使用、社区居民低碳环境意识和生活方式一致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能力。二、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一)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发布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这之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TREFFERS(2005)等对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德国在2050年实

4、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增长和GHG排放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JOHNSTON(2005)等学者对英国的住房减排进行了研究,对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SHIMADA(2007)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苏瑾(2007)等提出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2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

5、与碳排放的关系;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4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我国潘家华(2004)研究员认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发展。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2007)认为,对低碳经济中低碳的理解可分

6、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付允、马永欢(2008)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二)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1国外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国外不同学者对低碳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拉什EDWARDLGLASER,2007比较系统的研究城市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及应用分析,并对美国十个典型大城市中心与郊区单位家庭采暖、交通、空调及生活能耗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不同

7、区域的碳排放标准明显不同,关键因素在于城市区域分布、交通因素及生活消费的能源利用结构。英国学者CHRISGOODALL(2007)通过对英国国民家庭生活中电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统计,把国民的生活支出及各种物质消耗定量转化为C02排放。低碳生活的研究中包括家庭取暖、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小汽车交通或公共交通、飞行旅行及消费方式在内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通过英国家庭调查取样进行实证分析,以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表达展示了英国家庭生活碳排放的未来情景及低碳化生活方式的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英国民民生活的低碳标。日本学者柳下正治2007立足日本国家碳排放现状及城市背景,通过研究日本家庭、

8、运输部门及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比重,从产业分布、建筑建造、低碳交通及新节能技术应用方面提出减小城市碳排放措施。HOCHINSIONG,FONGWEEKEAN(2007相应立足于本国现实条件,从城市碳排放构成要素角度系统的分析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碳排放构成,从经济发展与能耗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城市低碳发展的三大要素城市生产、交通、家庭生活的碳排放趋势,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的几种可能模式。BRYNSADOWNIK,MARKJACCARD(2002指出通过政府引导,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控制CONMNUNITYENERGYMANAGEMENT,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引导政策的执行,在未来几

9、年内,使城市碳排放量减少到得预期情景。2国内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潘家华2003从国际经济角度分析碳税、碳交易、国际技术经济合作框架、碳转让、经济激励的控制途径及全球合作模式来降低总的碳排放量。通过对碳产生的驱动因子,控制因子及约束因子的划分,探索低碳路径的社会经济及技术选择,提出适应中国发展国情及GDP指标的适应性排放量。丁成日(2005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密度、混合使用,增加土地利用及交通的整合、推动就业与住房的平衡,强调了公共交通引导的土地开发模式。胡秀莲2007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增加低碳能源使用量,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减小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小包括C02在内的污染物排放。在城市规划领域,城市产

10、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能够降低生产中的碳排放量。基于低碳城市的发展观,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层面提出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密度控制与功能混合方面的政策建议,提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策略,许多研究涉及到公共交通与混合土地利用潘海啸,汤裼,2008;陈秉钊,2008;马强,2007。王冰妍2008以上海为例,利用LEAP模型对“零方案”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指出实施低碳发展不仅能缓解能源供应压力,还能明显遏制本地大气污染物排,低碳发展对中国中长期建设具有显著的多重作用。三、低碳社区的理论研究(一)国外的理论研究综述赵民(2003)提出社区是一个社会学范

11、畴的概念。英国学者HS梅因1871年在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首先使用了“COMMUNITY”一词,而较为有影响的理解则是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1887年在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书中的论述“社区是富有人情味的,有共同价值观念、关系亲密的聚居于某一区域的社会共同体”。社区集社会、空间、组织、生活、历史于一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有组织的共同生活空间。李波(2009)等提出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也积极探索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方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区发展模式。例如德国社区建设就有其自身特色一是

12、强调可持续发展,倡导“永续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推行“居民参与机制”,强调以人为本;三是强调社会发展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LUCIEMIDDLEMISS,EVAHEISKANEN,NADER,BURCH(2009)提出低碳社区的建设内容应包括技能性、组织性、制度性以及文化性四种要素。其中技能性要素是指社区成员个体的能力,包括知识水平个人价值取向;组织性要素指社区的组织架构、行动过程等;制度性要素指社区内部的一些法律、规则观念等;文化性要素指社区的整体特质、行动模式以及价值观等。LUCIEMIDDLEMISS,BURCH(2009)提出要降低社区总的碳排放强度,建构技能性、组

13、织性、制度性和文化性等要素内容,主要有三种途径社区成员自身的学习过程、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以及社区的集体行动过程。(二)国内的理论研究综述张鸿雁(2000认为城市郊区大地块、低密度的居住区规划对城市结构形态及“低碳城市”的发展均有重大影响,应重新审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与低碳城市目标的契合。钱征寒(2007)等基于我国现有的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和社区内涵,将社区规划分为物质型社区规划和综合型社区规划。已有的典型社区规划实践主要在大城市的成熟社区进行,如林雪艳(2007)从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在上海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开展的社区发展规划编制探讨等。近年有了将社区规划与法定城市规划相

14、结合的探索,如谢晖(2009)探讨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与社区规划的结合,从物质层面和社群层面规划广州的社区发展。肖荣波(2009)等认为低碳社区主要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减少碳排放的国家能源政策目标出发,努力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应用中的先锋作用,大多采取以低碳化节能示范性项目为先导进行社区节能实践。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英国日益受到关注。低碳社区一般遵守10项原则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可持续性和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以及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顾朝林(2009)等提出“为实现低碳城市和社区发展,规划应该在不同的

15、尺度有所作为”,低碳城市规划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陈飞(2009)等提出在城市社区空间层面的具体措施有强调混合使用和适度高密度社区开发的策略,打破传统方式上的功能分区,不同的社区组团作为城市最小功能体,依靠公共交通联系,减少小汽车使用,发挥城市地缘性作用。肖荣波(2009)等提出开展以低碳社区为基础的城市节能应用,将社区能源规划纳入城市住区规划的内容体系和设计过程中。四、低碳社区的实践(一)国外的低碳实践综述KATHRYNMCCAMENT(1989)丹麦的BEDER社区,特征为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其主要措施为社区内有约600M2的太阳能,主要设置在公共住宅上,公共住宅

16、地下有2个容量为75M3的聚热箱,热量再以热水和辐射热的形式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居民住宅,太阳能满足了该社区30的能源需求;离社区2KM左右的山坡上设置22M高度风塔获取风能,风能占该社区能量总消耗的10左右。秦爱丽2005提出英国的伯丁顿低碳社区,特征为零能源消耗。其主要措施为建筑使用能源效率较高,使用3层玻璃及热绝缘装置;建设立体或屋顶花园,屋顶绿化减少了热辐射;采用了不同的建筑类型,鼓励混合使用建筑材料主要使用可更新的能源,来自社区周围的可再生和回收资源,所有的建筑材料均可循环使用。谢统胜2007提出德国的弗莱堡费班社区,特征为以步行为导向的无车社区。其主要措施为社区的核心区完全没有停车场所

17、;社区外有便利的电车路线、私车共享计划、环线以及一些商业快速通道将社区与对外进行有效便利的连接;较狭的U型铺地道路进行交通限制,车速一般控制在30KM/H,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还有,弗莱堡太阳能社区,特征为太阳能供电。其主要措施为社区内60户别墅应用光电子板收集太阳能,其生产的电能远超出他们的需求,多余的电能被接收入公共电网,用于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用电,被称为“能量剩余家庭”。陈字2007提出瑞典的德哥尔摩哈默比湖城“柯本”街区,特征为环保节能。其主要措施为低碳节能技术具体运用到公共空间的照明、居住空间的节能使用、建筑材料的能源节约等方面,如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电池可以实现2层以上公

18、寓楼的能量自给,节能窗和地板采暖系统的应用。(二)国内的低碳实践综述国内低碳社区发展较晚,当前尚属于起步阶段。但在我国几大城市中已有了结合国外低碳技术新建低碳社区的实践和“低碳生活方式”在城市社区的公众宣教与公众参与行动。黄文娟(2010)等认为与国外低碳社区建设有所区别,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在2个层面运作一是政府主导、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自上而下”的低碳社区物质规划建设,如上海、保定、扬州;二是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NGO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教与实践,如北京、南京。2个层面的主导方式与内容不同,体现了我国低碳社区规划的两大内容物质空间建设与非物质内容引导。五、总结本文先介

19、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社区的概念界定,再分别概括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再者,围绕低碳社区对国内外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作了简要的综述,最后综述了国内外建设低碳社区的实践。“低碳城市”是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被提出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关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英国和日本走在科学研究的世界前沿;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开展较早,低碳经济研究已经展开,低碳城市研究刚刚开始并且以低碳技术研究为主,而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研究还处在孕育之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的研究现状都还不够完善,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及总结归纳。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社区的理论研究开始

20、的较早,建设低碳社区的成功案例颇多,我国要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来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的低碳社区建设。参考文献1张鸿雁侵入与接替一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2钱征寒,牛慧恩社区规划一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的推广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07574783陈柳钦现代城市社区的内涵、特性与功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248554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95李永展减碳可以从社区做起国外低碳社区之经验EBOL20080808HTTP/WWWTAIWANNGOTWPROINFOMOREASPID6301SUBJECTID3713

21、6辛章平,张银人低碳城市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091957陈飞,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一178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1L9UKTRADEINVESTMENT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EB/OL20030224HTTP/WWWBERRGOVUK/FILES/LE10719PD10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ETALEXPLORINGTHEPOSSIBILITIESFORSETTINGUPSUSTAINABL

22、EENERGYSYSTEMSFORTHELONGTERMTWOVISIONSFORTHEDUTCHENERGYSYSTEMIN2050JENERGYPOLICY,2005,33131723174311JOHNSTOND,LOWER,BELLMANEXPLORATIONOFTHETECHNICALFEASIBILITYOFACHIEVINGCO2EMISSIONREDUCTIONSINEXCESSOF60WITHINTHEUKHOUSINGSTOCKBYTHEYEAR2050JENERGYPOLICY,2005,33131643165912KOJISHIMADA,YOSHITAKATANAKA,

23、KEIGOMI,ETALDEVELOPINGALONGTERMLOCALSOCIETYDESIGNMETHODOLOGYTOWARDSALOWCARBONECONOMYANAPPLICATIONTOSHIGAPREFECTUREINJAPANJENERGYPOLICY,2007,3594688470313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14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R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232621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16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

24、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117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2318EDWARDLGLAESER,HARVARDUNIVERSITYANDMATTHEWKAHN,UCLATHEGREENNESSOFCITYJRAPPAPORTINSTITUTETAUBMANCENTERPOLICYBRIEFS2008311119CHRISGOODALL,HOWTOLIVEALOWCARBONLIVETHEINDIVIDUALSGUIDETOSTOPPINGCLIMATECHANGEMLONDONSTERLING,VA,200720日柳下正治脱温暖化社会政策

25、课题上智三菱UFJ环境讲座R上智大学大学院地球环境学研究科2007417HTTPWWWGENVSOPHIAACJPRESEARCHYANASHITAHTML21HOCHINSIONG,FONGWEEKEANPLANNINGFORLOWCARBONCITIESTHECASEOFISKANDARDEVELOPMENTREGIONCTOWARDESTABLISHINGSUSTAINABLEPLANNINGANDGOVERNANCEII,SUNGKYUNKWANUNIVERSITY,SEOUL,KOREAONNOVERMBER2007ORGNIZEDBYSUDI111522BRYNSADOWNIK,M

26、ARKJACCARDSHAPINGSUSTAINABLEENERGYUSEINCHINESECITIESTHERELEVANCEOFCOMMUNITYENERGYMANAGEMENTJDISP1512002452223潘家华长期碳排放需求与低碳发展路径的几个方法学问题R低碳发展路径报告暨研讨会,200312724丁成日,宋彦,GERRITKNAAP,黄艳城市规划与城市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213925胡秀莲,刘强,姜克隽中国减缓部门碳排放的技术潜力分析中外能源,20078L一826潘海啸,汤裼,吴锦瑜等中国“低碳经济”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

27、576327陈秉钊城市,紧凑而生态J城市规划学刊200832828马强走向“精明增长“从“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1822129王冰妍,陈长虹,黄成等低碳发展下的大气污染物和C02排放情景分析一上海案例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830赵民,赵蔚编著社区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1731李波,苗薇薇发达国家社区建设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14332LUCIEMIDDLEMISS,BP,BUILDINGCAPACITYFORLOWCARBONCOMMUNITIESTHEROLEOFGRASSROOTSINITIATIVE

28、SZENERGYPOLICY,200933EVAHEISKANEN,M,SIMONROBINSON,EDINAVADOVICSLOWCARBONCOMMUNITIESASACONTEXTFORINDIVIDUALBEHAVIOURALCHANGEZENERGYPOLICY,200934NADER,SPATHSTOALOWCARBONECONOMYTHEMASDAREXAMPLEJENERGYPROCEDIA,2009,13951395835BURCH,SINPURSUITOFRESILIENT,LOWCARBONCOMMUNITIESANEXAMINATIONOFBARRIERSTOACTIO

29、NINTHREECANADIANCITIESZENERGYPOLICY,200936林雪艳社区发展规划编制方法的探讨以上海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为例J规划师200710485137谢晖广州社区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工作200910525438肖荣波,艾勇军,刘云亚,李晓晖欧洲城市低碳发展的节能规划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273139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40陈飞,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717941KATHRYNMCCAMENT,CHARLESPURRETTCOHOUSINGACONTEMPORARYAPPROACHTOHOUSINGOURSELVESMBERKELEY,CATENSPEEDPRESS198942秦爱丽英国伯丁顿社区零能源发展ZED模式J地理教育,20055747543谢统胜德国弗莱堡VAUBAN社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社区200710303144陈字哈默比湖城“柯本”街区,斯德哥尔摩瑞典J世界建筑,2007796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