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和亲现象及其原因的探讨【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631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朝不和亲现象及其原因的探讨【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宋朝不和亲现象及其原因的探讨【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宋朝不和亲现象及其原因的探讨【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宋朝不和亲现象及其原因的探讨【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宋朝不和亲现象及其原因的探讨【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_届)本科毕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宋朝不和亲现象及其原因的探讨2摘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和亲政策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积极采用了和亲政策,如历史上的两晋、两宋和明代,特别是两宋时期,形成了一个没有成功和亲事件的特殊时期。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呢是宋朝统治者不忍牺牲外嫁女子的权益,是宋朝在思想上根深蒂固的“中原正统思想”和强烈的“文化优越感”的制约,是宋朝拥有的雄厚的经济实力,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和亲的态度并不十分坚持呢关键字和亲;两宋;民族偏见;经济实力;少数民族政权广义上的和亲是指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和

2、边疆少数民族之间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崔明德在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中解释说和亲是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而进行的政治联婚。纵观中国历史,通过和亲来结束两个对立民族的战争状态,转而建立起和平、友好、亲睦的民族关系形态的现象经常发生。早在先秦就出现了“和亲”之名,但是名副其实的和亲则始于西汉。班固在汉书的第九十四卷写到,“和亲之论,发于刘敬”。在此以后,和亲政策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活跃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一、宋朝不和亲的现象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和亲大潮中还是存在一些不主张和亲的特别时期,如两晋、两宋和明代。特别是两宋时期,我们基本上

3、找不到它与其他民族和亲的现象,甚至是在其他民族的士兵压境的情况下,宋朝依然拒绝他们提出的和亲要求。据宋史第三百一十三卷的富弼传的记载“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富弼对辽主说,“北朝既以得地为荣,南朝必以失地为辱。兄弟之国,岂可使一荣一辱哉”辽在自己的割地要求被宋朝拒绝后又提出新的要求,“吾主闻公荣辱之言,意甚感悟。今惟有结昏可议耳。”宋朝同样还是拒绝,弼曰,“婚姻易生嫌隙,本朝长公主出降,赍送不过十万缗,岂若岁币无穷之利哉”经过富弼和辽主的反复谈判之后,双方达成协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和白银十万两,辽放弃割地与和亲的要

4、求。正如史书记载,“契丹不复求婚,专欲增币。”迫于辽的军事压力,宋朝拒绝割地后只能通过增加岁币的方式来拒绝辽的和亲要求。同样的,在面对西夏的求亲之举时,宋也找借口拒绝了。西夏毅宗以两岁的幼龄继承王位,他的母亲没藏太后以及没藏家族把握朝政。西夏面对宋、辽、吐蕃三方面的压力,国事上困难重重。特别是在辽和吐蕃两个政权之间和亲之后,对西夏造成了更大的军事威胁。迫于这种形势,西夏也开始考虑与这些民族政权之间进行和亲来壮大自己的实力。3西夏一开始先“请婚于契丹”,但是契丹主以“没藏家族反复无常”为理由拒绝了西夏的和亲要求。宋仁宗嘉祐五年七月,毅宗听说辽与吐蕃想联合来夺取河西走廊后,便想联合宋朝壮大自己的力

5、量来对抗辽与吐蕃的威胁。续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六卷记载,“夏国主谅祚上表求太宗御制诗草隶书石本,欲建书阁宝藏之,且进马五十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本朝正至朝贺仪。诏赐九经,还其马。谅祚又求尚主,诏答以昔尝赐姓,不许”。可惜,无论西夏如何努力,“求亲”要求还是被宋朝拒绝。宋朝为何屡次拒绝其他民族政权的和亲,同时也不主动对他们提出和亲要求呢这在把和亲政策作为处理民族关系重要手段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宋朝的这一举动也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担负和亲重任的这些女性的角度出发来为宋朝不和亲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宋朝拒绝和亲是因为出于对女子的怜惜,不忍牺牲其终身幸福

6、。二、和亲最大受害者是“外嫁女子”,而宋朝统治者并不在意她们的权益,因此对她们的怜惜并不是宋朝拒绝和亲的理由在中原的农耕文明和少数民族的游牧文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一部分女性不得不走上历史的前台,扮演起调节民族关系的特殊“使者”。作为“使者”的外嫁女,也许并不一定都是皇帝的嫡女,但大多数都是皇室宗女。然而,只要这些“金枝玉叶”一旦被确定为和亲的对象,那她们就与一同送去的大量丝绸、粮食、美酒等其他陪嫁物品一样,只是给其他民族的礼品,将完全失去自由。除了要远离故乡和亲人,饱受思念家乡的痛苦,还要适应当地的习俗。细君公主作为有史以来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和亲的第一位公主,在元封六年下嫁于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

7、乌孙地处天山脚下,天气寒冷,游牧民族肉食酪浆的习惯,都让生在明媚扬州,长在锦绣长安的细君公主难以适应。她又是个性格柔弱忧郁的人,加上语言不通,这一切都让她更加的思念自己的故乡。她写的悲愁歌深刻反应了细君的内心痛苦、思念故乡而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复杂心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细君与昆莫猎骄靡成亲时,他已是个七十多岁的老者,但他对细君公主备加宠爱,出于对细君长久幸福的考虑,他决定在自己生前就将细君转嫁给他的孙子岑陬军须靡。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孙子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但是

8、这样却极不4符合汉家的礼仪制度。细君公主作为传统的儒家妇女,改嫁昆莫猎骄靡的孙子在她看来便是大逆不道的“乱伦”。她在反复推脱不成的情况下,只好上书给汉武帝,请求在老昆莫去世后将她召回故土。汉武帝接书后,内心虽然很同情,但为了国家边陲的安宁,下旨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得到汉武帝的旨意后,细君只得“入乡随俗”,忍辱再嫁。婚后她天天以泪洗面,愁绪百结。为岑陬军须靡生下一女后,她自己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情恶劣,不久就忧伤而死。细君公主为了西汉王朝能联合具有较强军事实力的乌孙国来牵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而奉献出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她死时只有二十五岁。和亲政策是以牺牲女性权利来换得民族之间暂时和平

9、局面的权宜之计,这些外嫁女子被迫沦为男性维护自身权益的工具。在和亲史上,像细君公主这样的悲剧比比皆是。唐玄宗时期,很多肩负着和平使命的外嫁女子为了实现民族间的和平与稳定,再次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据唐会要第六卷记载,“静乐(静乐公主)。天宝四载(745年)三月十四日。封外甥女独孤氏。降松漠都督怀顺王李怀节。宜芳(宜芳公主)。外甥女杨氏。天宝四载三月十四日。出降饶乐都督怀信王李延宠”。就在唐玄宗时期还有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固安公主、东光公主等先后与契丹与奚的野蛮人和亲,可是最后这些进贡的和亲公主都被残忍的杀害了。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卷记载,就在天宝四载这一年,“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

10、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之所以发生这一出出公主被宰杀的惨剧,都是因为安禄山为了以边功市宠,多次侵略奚、契丹,这两部才会在忍无可忍之下,都杀公主以叛。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外嫁女子的命运已经与这些特殊时代的政治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和亲政策来缓和民族关系就必须牺牲这些“金枝玉叶”的终身幸福。汉书第四十三卷中的刘敬传中写到,“刘敬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

11、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敬极言和匈奴和亲的种种好处,建议汉高祖让自己女儿鲁国公主和匈奴主和亲,从根本上解决汉与匈奴的关系。但是,吕后却坚持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保全自己女儿,坚决不把女儿“弃之”匈奴。那么,北宋的统治者见证了和亲对外嫁女子的迫害,特别是唐玄宗时期的惨痛教训,在对历史上的和亲事件进行反思后,会不会像吕后一样反对牺牲皇室宗女的权益和幸福来求得民族关系的改5善呢在北宋与辽国谈判时,辽主提出和亲要求,宋仁宗和部分大臣并不十分反对和亲。王振共曾向宋仁宗建言,陛下你只有一个女儿,如果敌人请求和亲,你又

12、怎么舍得抛弃她。宋仁宗还坚决的回答他“苟利社稷,朕岂爱一女乎”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危机关头,宋仁宗有过和亲的想法和决心,并不反对因此而要牺牲女性的利益。北宋的另一个皇帝宋钦宗时期,大臣们对是否采取和亲政策的争论异常激烈,反对和亲的人也越来越多,而面对皇室岌岌可危之时,宋钦宗还是想到了和亲。靖康二年,宋钦宗下达的圣旨中说道“比者金人已登京城,按甲议和,不使我民肝脑涂地。时事至此不获已,已许帝姬和亲,立大河为界。”宋朝时期,妇女在家庭及社会中享有一定的地位,有的方面甚至比前代有所提高,具体表现在,第一她们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女子出嫁后嫁妆属于女子;第二,拥有婚姻权,可以自由恋爱甚至可以离婚;第三

13、,免于刑讯,宋朝有明确法律规定,妇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于刑讯;第四,继承权,宋朝女子即使出嫁也有继承父家财产的权利。虽然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在统治阶级的利益下,她们的地位也没有达到平等水平,宋朝还是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显然,从统治者出于对女子的怜惜的角度并不能找到宋朝拒绝与其他少数民族和亲的原因。三、宋朝与其他民族政权没有和亲的原因张正明先生认为,“决定和亲发生与否的是两个软性条件”,第一个软性的历史条件“是政治分裂状态”,第二个软性的历史条件“是没有强烈的此贵彼贱的民族偏见”。两宋时期正处于政治分裂的情形,民族政权并立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北宋与辽和西夏长期并立,南宋与金的长期对峙,

14、这已经符合了张正明先生所说的两个软性条件之一,但是为什么宋朝还是没有与外族和亲呢(一)强烈的中原正统思想、程朱理学的催化造成了宋朝君臣的民族偏见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后,中原王朝出现了思想大一统的局面。正统思想的地位更加稳固,对其他民族的偏见也就逐渐增加,而那时候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所以人们把与少数民族和亲看做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看,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兴盛也在思想上进一步推进了人们对和亲的反对情绪。理学发端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它以儒学为宗,吸收佛教、道教精神,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以讲天理和伦常为主要内容。理学家普遍认为和亲政策关系到中

15、原王朝的面子问题,关系到儒家文化的道德根基。程朱理学的两大代表都对和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朱熹就把“中国结婚夷狄”看作是“自取羞辱”,程颐甚至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6正是理学的推动,使得“夷夏之防”的观念更加的深入人心。故而两宋时期的君臣和百姓就把和亲与伦理道德直接对峙起来,反对通过和亲政策来解决民族争端。在朝的宰相贾昌朝对和亲坚持着反对态度,续资治通鉴长篇卷第一百三十八卷中写到,“昌朝馆伴契丹使者,建言和亲辱国而尺地亦不可许”。民间的诗人陆游也曾写过一首明妃曲来表达对支持和亲政策的大臣的愤怒汉家和亲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罪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蕉萃双驼驾车夷乐非,公卿谁悟和戎非蒲桃宫中

16、颜色惨,鸡鹿塞外行人稀。沙碛茫茫天四围,一片云生雪即飞。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就连宋仁宗拒绝西夏求亲的理由也是从不合礼教方面找的借口“昔尝赐姓,不许”。宋朝自称不与西夏和亲的是因为西夏曾经接受过中原王朝的赐姓。唐太宗时期,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实行“招抚政策”。党项细封步赖率部归附后,在唐朝的政治诱惑和军事压力下,其它部落首领也纷纷归附。到了贞观六年(632年),党项前后内属者达三十万口。拓拔赤辞内属后,受到唐朝册封西戎州都督,以松州为都督府,并赐以李姓。既然中原王朝曾给党项族赐姓,那么中原和西夏便是同宗之后,根据从西周时代起确立的“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再与西夏通婚,就违背我国的传统礼制

17、。正是因为宋朝时期的人们普遍都有强烈的中原正统思想和受到程朱理学的催化,使得人们对是否和亲大都持反对意见。所以宋朝在先后与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议和时,都宁可选择多给岁币,也不愿意嫁女与之和亲。宋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鄙视心理,还表现在对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的一种优越感。在古代历史时期,中原文化就一直处于“中华文化圈”的中心地位,始终是周边少数民族的模仿和借鉴对象。长此以往,造成了中原人在文化上的一种的优越感。宋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成果最为繁荣的时代,因此,宋人文化上的优越感表现的也最为明显。在自我优越的文化意识的怂恿下,诗人写少数民族倾慕宋朝的诗句中,也带有以本朝为本位的强烈色彩。如苏辙神水馆寄

18、子瞻兄四绝中的“虏廷一意向中原,言语绸缪礼亦虔”和渡桑乾中的“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苏颂的和过打造部落“汉节经过人竞看,忻忻如有慕华心”。宋朝绝大多数士大夫骨子里都是鄙视少数民族的,表现在他们的著作或文章中都用“夷狄”、“虏”等野蛮的词语来称呼少数民族。北宋名臣包拯曾经向宋仁宗上书道,“方今不患乏材,但患不能用尔。缘雄州最为控扼重地,尤不当轻授事机,少失,虽悔何及且戎虏之性诡诈万状,殊不可测。今既无名构是衅隙,故必有为之谋者,可不熟虑而预防之哉”彭百川也在太平治迹统类中写到,“月辛丑,上访宰臣以灵武事宜,参知政事李至上疏略曰夷狄狡诈,古圣人置之度外,何必竭7膏血较胜负”宋朝的君主与

19、臣民都自认为宋朝才是当时的“文化大国”,他们绝不会认同夏、辽、金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鉴于中原和少数民族在文化背景上的差距,宋朝自然不肯同少数民族这些“蛮夷”和亲。(二)宋朝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经济显著发展。垦田数目巨大,农业发达;手工业高度发展,商业异常繁荣;对外贸易、互市交易活动活跃。宋朝拥有强大经济实力是支撑宋人拒绝与其他民族政权和亲的重要支持力量。虽然宋朝因为拒绝与辽等少数民族的和亲而要付出更多的岁币,但是因为宋朝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承担因不同意和亲而要额外支付的岁币。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北宋大臣宰相王旦曰“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送

20、,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据此我们也可以推算出,宋朝和辽保持和平的关系后,国家收入稳定,国库收入是要付出的岁币的数十倍。在续资治通鉴的第四十四卷写到,宋昭在论述祖宗建立榷场的本意时说,“盖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比年以来,榷场之法寝坏,遂耗内币,臣愿遴选键吏,讲究榷场利害,使复如祖宗之时,则岁赐之物不足虑也。”依他之见,宋朝只要维护好周边民族之间的和平、稳定的局面,然后再管理好榷场,那么,宋朝要付出的岁币都是不用担心的。结合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实际付出的银两数目不是很大,考虑到宋政府的赋税、海外贸易等收入,它付出的岁币肯定不会

21、对国民经济造成威胁。也正是因为宋朝经济实力雄厚,才会使得金帛成为一种手段,在对外交往中被统治者频频使用。宋朝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再加上当时人们根深蒂固的“重华夏轻夷狄”思想,导致了宋朝在主观上坚持不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亲,那么除了宋朝人民态度的影响造成了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外,我们也应该看看少数民族政权的态度是否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三)其他民族对与宋朝和亲的要求并不十分强烈辽政权接受了中原的政治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政治制度,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取得重要发展。辽统治者耶律德光就曾经要求以辽为中心,除了宋朝以外的其他民族政权都要向他朝贡,与宋朝争霸之心也日增。在辽的和亲历史上,与其他

22、民族政权的和亲多为被动的,他只在其他民族提出和亲要求后,选择答应或者拒绝。辽后来虽然向宋请亲,却是在要求割地被拒绝后才提出来的新要求。宋朝统治者提出用增加岁币的方法来拒绝和亲后,辽就答应了,所以辽并不十分热衷要和宋朝和亲。辽建议和亲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谈判筹码,他只是希望在与宋朝的交涉中多获得些利益而已。最后,辽虽然没有与宋朝和亲,但宋朝答应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白银一十万两8作为补偿,这样辽就已经达到了获得最大利益的要求,便不再要求与宋朝和亲了。西夏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并没有与宋朝和亲的想法与意图,后来是由于面对来自辽与吐蕃联婚后又想联合起来夺取河西走廊的压力下,先向辽提出和亲要求被拒绝后才向宋朝求

23、亲的,实属无奈之举。对西夏而言,与哪个政权和亲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他只是想通过和亲来联合其他民族政权,壮大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宋朝拒绝他的和亲请求后,西夏也并没有再积极争取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宋朝不和亲现象的原因从内部因素上看是宋朝的“中原正统思想”、“程朱理学”的影响,造成宋朝君民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形成“强烈的此贵彼贱的民族偏见”,加上雄厚的经济实力,造成了宋朝时期没有成功和亲事件的主观原因;从外部因素上看是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没有强烈的和亲愿望与要求,造成了宋朝时期没有成功和亲事件的客观原因。除了上述的这些理由外,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担负和亲重任的这些女性的角度出发来为宋朝不和

24、亲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宋朝拒绝和亲是因为出于对女子的怜惜,不忍牺牲其终身幸福。四、辨证的看待和亲政策从历史上来看,虽然和亲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都有利于结束民族之间的内乱和争斗,缓和民族矛盾,实现各族人民和平相处;有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进而促进民族间的融合。如在唐太宗时期我们最为熟知的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的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为吐蕃带去了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还将汉族的碾磨、造纸、酿酒、纺织、陶器等工艺传授给吐蕃人民,促进了吐蕃地区的发展。她也因此得到了藏族

25、人民的敬佩,藏族人民这样赞颂她远从汉族地区,来了王后公主。把三千八百种粮食,带到咱们藏土。藏地从此开始,种上了各种粮谷。远从汉族地区,来了王后公主。把五千五百名工匠,带到咱们藏土。给西藏地区工艺,打开了发展门户。远从汉族地区,来了王后公主。带来了五千五百,各种各样牲畜。给藏地洁白乳酪,打下了丰产基础。通过这首诗歌,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和亲,在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和亲政策是古代统治者采取的一种政治联姻手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虽然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去否认它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

26、性,去磨灭它在促进了各民9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特殊作用。我们要用辨证的态度来评价和亲政策,而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去一味的支持或者是唾弃它。当然,那些在和亲大潮中坚持不和亲的现象也在中国的古代史中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不管当时统治者不和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都不能去揭示了,只能在留下来的历史典籍中去猜测所有的可能性。参考文献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2王沂暖,唐景福藏族文学史略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8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4毕沅续资治通鉴M湖南岳麓书社,20085阿鲁图,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6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

27、47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王新航宋朝君臣和亲观述论J兰州教育学院报,2010,26(1)9尹伟先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0姜春晖宋人拒绝和亲之原因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报,2009,211崔明德对两宋时期和亲理念的初步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200612王称东都事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13确庵,耐庵靖康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114阎明恕中国古代和亲史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15李新达“和亲”简议J北方论丛,1980,416林惠祥中国民族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7朱振杰中国历史上和亲的类型及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1987,418王

28、薄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19吴广成西夏书事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10THEPHENOMENAWHYDIDNTSONGDYNASTYMAKEPEACEWITHRULERSOFMINORITYNATIONALITIESINTHEBORDERAREASBYMARRIAGEANDTHEREASONTOITABSTRACTONCHINASANCIENTHISTORY,MARRIAGEMAKESABIGATTRIBUTIONTOMAKINGPEACEWITHRULERSOFMINORITYNATIONALITIESINTHEBORDERAREASBUTNOTALLOFTHEEMPERORS

29、WEREACTIVEINIT,SUCHASTWOJINDYNASTIES,MINGDYNASTYAND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ESPECIALLYIN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WHICHDIDNTHAVEASUCCESSFULMARRIAGETOHELPPEACEWHATMAKESTHESPECIALDYNASTIESINDEEDDIDTHEEMPERORSINSONGDYNASTIESNOTHAVETHEHEARTTOGETTHEPEACEATTHEEXPENSEOFTHEIRDAUGHTERSMARRIAGESORDIDTHESTUBBORNIDEOLOGYOFOWNNATIVECOUNTYANDADVANTAGESOFTHEIRCULTURESRESTRICTITMAYBESONYDYNASTIESTOORICHMAYBEMINORITYNATIONALITIESDIDNTPERSISTINTHEWAYTOPEACEBYMARRIAGESWITHSONGDYNASTYKEYWORDSPACIFICATORSINTERMARRIAGESSONGETHNICPREJUDICEECONOMICSTRENGTHMINORITYGOVERN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