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天台语文中考模拟卷.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471674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天台语文中考模拟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年天台语文中考模拟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年天台语文中考模拟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年天台语文中考模拟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年天台语文中考模拟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 年 天 台 县 语 文 中 考 模 拟 卷 一、 (本卷满分 150 分 , 含卷面书写分 5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书写 (5 分 ) 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29分) 1、 读下面文字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 分) 微笑,似蓓蕾初 zhn() ,聚真诚、 善良 而洋 y() , 感人 肺 f( ); 微笑 ,似兰仙幽草,并 温 xn、 浪漫 而色彩,不采而佩;微笑,似火焰风姿, 赋 热烈、 温暖 而奋发,集思广益。 2、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 如期而至 ,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现场

2、, 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B、 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修完毕。整座庙宇看上去古朴庄严, 惟妙惟肖 。C、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 锲而不舍 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 小巫见大巫 。 3、古诗词名句积累( 8 分)( 1-5 题必做, 6、 7 题任选) ( 1) 过尽千帆皆不是, 。 ( 2) ,奉命于危难之间。 ( 3)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 4) ,载不动许多愁。 ( 5)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被

3、眼前的奇异风光所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这奇异风光作过描写,其诗句是: , 。 ( 6)辛弃疾破阵子中表现诗人 眷恋疆 场,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 。 ( 7)请你写出古诗中与登高有关的句子: , 。(写出连续的两句) 4、 名著阅读:( 6 分) ( 1)水浒传从第三回到第八回主要写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 、题号 书写 基础 知识 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作文 总分 (一) (二) (一) (二) (三) 分数 和大闹野猪林等故事。这些故事主要表现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征?( 4 分) ( 2)格

4、列佛游记充满想象与幻想,请用简洁的文字说说格列佛是如何从大人国里逃出来的。( 2 分) 5综合性学习。( 9 分) 1、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学校为此组织了热点专题讨论活动,请你参加。 ( 1)讨论的前提是认真聆听。请你聆听以下声音,说说他们讨论的焦点话题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概况一下。(不超过 20 字) 3 分 声音一: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 声音二:作品是否入选中学生教 材,应根据教材收录原则确定 ,不能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

5、奖就破例让其作品入选。教材一般与文学作品有很大区别,不仅要看作品是否具有典范性,是否符合教学需要,还要看是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尽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莫言的作品仍存在很大争议,可怕并不适合中学生阅读。 声音三: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是否都适合中学生阅读 ,值得商榷。此前对莫言作品及其成就视而不见,获诺奖之后却又心急火燎去“ 选修”,折射出了出版部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声音四:莫言是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怎能让中学生将其拒之门外?又怎能不在课

6、堂上读一读他的作品?入选课本的,不过是莫言作品中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又有何争议? 焦点话题: ( 2 分) ( 2)、以上声音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即赞同或反对莫言作品入选中学课本。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你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参加班上举办的“记者问答“活动。现在,你的角色是读者肖楠。 记者李静:你好,就上面这个争议话题,请你站在中学生读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读者肖楠: 3 分 记者李静:能否举个例子来谈? 读者肖楠: 4 分 (一) 西湖梦 余秋雨 ( 13 分)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 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

7、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 “ 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 ” 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 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

8、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 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二十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

9、着实高明,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太守,更是一种极偶 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那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双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10、。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 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画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9、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内容。( 2 分) 他们消除了 志向 ,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 志向 。 10、第 3 段“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

11、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中的“一架僵 硬机器”指的是什么?( 2 分) 11、第 3 段说“ 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 ”,作者说长堤“太狭小”有什么言外之意?( 3 分) 12、作者对白居易、苏东坡和林和 靖分别持什么态度?( 6 分) (二)冷热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13 分 许多人习惯只以温度的高低作为推断人体冷热感觉的唯一标准,其实,人体的感觉温度 和实际温度有时相去甚远。 人们常说 “ 热在三伏 ” ,但翻开气象资料一看,多数地区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三伏,而是在三伏前后,人们之所以感到三伏 天最热,是因为这时的

12、“ 热 ” 加进了 “ 湿 ” ,是闷热。同样,在寒冷的冬季,湿度会使人感觉更冷。由于南方湿度比北方大,所以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人会感觉特别冷。 天气炎热时,人体为了使体温保持在 37 左右,就要不断地向体外散发热量,它主要是通过汗腺向体外分泌汗水,利用汗水蒸发吸收热量,将热量带走。汗液的分子从汗液表面跑出来成为水蒸汽分子,如果人处在一个空气相对静止的环境中,这些水蒸汽分子就会滞留在人体皮肤附近,形成一个 “ 保温层 ” 。 “ 保温层 ” 中水蒸汽越来越接近饱和状态 (空气相对湿度越来 越大 ),结果汗水蒸发速度越来越慢,使人感到闷热。有人测定,气温是 17 8 、相对湿度为 100时,人体

13、的冷热感觉与气温是 28 6 、相对湿度为 20时是相同的。 而在冬天,温度相同时,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低。南方湿度大,因为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吸走身体表面的热量越多,所以人会感觉阴冷潮湿,非常不舒服。我们知道水的比热比其他物质大得多,同样体积的水和其他的物质,加热到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所以当冬天环境中的水多时,水为了保持和环境一样的温度,它吸收的热量自然比其他环境中的物质吸收热量多 ,所以会感觉更冷。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气温下阴雨天比晴天更冷。 人们还有这样的体会:在旋转的电风扇下,我们往往感觉到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爽的,但拿一根温度计放在电风扇前吹,就会发现温度

14、计所示温度并未下降。夏天我们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凉爽,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人的冷热感觉除了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外,风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冬天,人们在刮风的天气里如果坐在敞篷汽车上时,似乎感觉到更冷一些,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 “ 保温层 ” 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在一定的数值范围 内,一般风速越大,人体散热也越快、越多。 在大量医学气象科学试验中,人们找到了风速大小和人的冷热感觉的关系:如果气温为 lO , 3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 5 ; 5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 0 。如果气温为 1 1 ,2 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 -2 8 ; 5 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会降到 15

15、5 。根据实验,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当气温在 0 以上时,风速每增加 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 3 5 ;气温在 0 以下时,风速每增加 2 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 6 8 。 人的 “ 体感温度 ” 还会因肤色、年龄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异。若从生理结构上考虑,如果一个人的皮下毛细血管的循环能力较好,那么他的皮表温度就较高,则他所感觉到的外界温度也应该较高,冬天也不至于感觉过于寒冷。 13.人体冷热感觉除了与温度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 3 分) 1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 5 段画线句的作用。( 3 分) 15.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D A.温度相同时,湿度越

16、大,体感温度越低 B.风速越大,人体散热也越快、越多 C.肤色深的人由于皮肤含色素深,其耐高温的能力较弱 D如 果一个人的皮下毛细管 的循环能力较好,那么他的皮表温度就较高 16.喜欢游泳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尽管外面的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很冷,甚至要打一下寒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原因。( 4分) 古诗文阅读: 从军行七首(其二) ( 5 分)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17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高高秋月照长城 ”的景象。( 2 分) 18“边愁”蕴含戍边将士丰富的情感,请分析其中的感情。( 3 分

17、) 文言文阅读( 25 分) (一) ( 13 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

18、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9、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2 分) A、 辍耕之垄上 ( ) B、扶苏以数谏故 ( )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 D、固以怪之矣 ( ) 2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

19、子的意思。( 3)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1、 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谋略的一项是( )( 2 分) A、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 (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22、 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 分) 偶然性: 必然性: 景公知人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 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晏 子入见,立有间。公日: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

20、饱而知人之饥,温而 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雨雪:下雪。霁:雨后或雪后初晴。狐白:狐腋下的白毛。陛:宫殿的台阶。有间:一会儿。闻命:听从教诲。令:下令。以:用来。明:阐明,表明。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23、 ( 1) 公被 狐白之裘 ( 2)晏 子入见,立有间 ( 3) 逸而知人之劳 ( 4)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24、下列句子与“ 雨雪三日而 不霁 ”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逸而知人之劳 B、将能而君不御 C、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D、饱

21、而知人之饥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 2)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 寒 4、故事中的景公和晏子各是怎样的人? 作文:( 60 分) 总会有一些声音,在你的心空回响 闰土的那声“老爷”,叫疏了“我”和他曾经的亲密,叫出了“我”和他心灵的障壁;杜小康的那声“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喊淡了少年曾经的孤独迷惘,喊出了成长的欣喜;程 老师的那声“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说出了老师内心的愧疚,说没了老师曾有的偏见。 那安塞腰鼓的响声,敲出了山河的痛快,敲出了岁月的厚重;那“咪唔”的叫声,叫出了猫儿的悲楚,叫醒了“我”的良知;那蝈蝈和蛐蛐的歌声,唱出了自然的生机,唱成了大地的诗歌。 在你的生命旅程中,总有一些声音牵引你情感的波动,带给你心灵的震颤,引发你生活的思考。 请以“那声 ” 或“那 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择题目之一,补全题目,如“那声亲切的呼唤 ”“那声动人的鸣唱”或“那消逝的歌声”“那时间行走的嘀嗒声” 不少于 600 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