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长链聚醚链段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表征【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7319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长链聚醚链段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表征【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型长链聚醚链段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表征【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型长链聚醚链段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表征【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型长链聚醚链段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表征【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型长链聚醚链段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表征【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化学工程与工艺 新型长链聚醚链段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及表征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纳米 SiO2具有粒径小(一般小于 100nm)、比表面积大(一般大于 100m2/g)等特征,从而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而在橡胶、涂料、医药、胶粘剂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大量的文献表明, SiO2等无机粒子和聚合物复合时,复合时无机粒子的粒径大小以及无机粒子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粒径越小,特别是当无机粒子的粒径降至纳米级时,复合物材料的性能的改进将发生本质性的提高。然而无机粒子的粒 径越小,表面能越大,表面原子所占比例极高,特别是纳米颗粒表面原子是缺少临近配

2、位原子 ,具有悬空键,众多的表面基团形成氢键、配位键和静电力、范德华力作用,极易发生颗粒之间、颗粒与聚合物之间的键联。因此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复合时,团聚现象十分严重,纳米粒子无法在聚合物材料中均匀分散,反而造成材料性能下降。为了提高纳米粒子的分散能力,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改性。改性的目的为 ( 1) 降低粒子表面能,如减少悬空键和表面活性基团; ( 2) 消除表面电荷; ( 3) 增加分散性能; ( 4) 提高粒子与有机相亲和力 3。 在常用的纳米 SiO2改性剂 中,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增强无机材料与有机聚合物之间亲和力的有机化合物。通过硅烷偶联剂对纳米 SiO2 的物理化学处理,可以使其由亲水性表面

3、变成亲油性,从而达到与有机聚合物之间的紧密结合,改进塑料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它不仅能够提高塑料的力学性能,还可以改装其电气性能、耐热性、耐水性和耐候性等性能。因此,硅烷偶联剂已成为目前纳米 SiO2改性的一种助剂,它的类型及用量对改性结果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2.1 纳米 SiO2 偶联剂表面覆盖改性 利用偶联剂分子与纳米填料表面进行某种化学反应的特 性 , 将偶联剂均匀的覆盖在纳米 SiO2 粒子表面 , 从而赋予粒子表面以新性质 。 硅烷偶联剂的通式为 RSiX3,式中 R 为有机基团,如乙烯基、环氧基、氨基、甲基丙烯酰氧基、巯基等,它能与树脂反应形成牢固

4、的化学结合; X 为能水解的有机基团,如甲氧基、乙氧基、氯等,其水解副产物在低温下可以挥发, X 基团能与白炭黑表面的活性羟基缩合形成硅氧烷键 4,5。如:三甲基乙氧基硅烷 (TMEO)、甲基三甲氧基硅烷 (MTMO)、乙烯基乙氧硅烷 (VEO)、四丁氧基硅烷、六甲基乙基硅氮烷 (HME)、六甲基二硅氮烷 (HMDZ)。 硅烷偶联剂是使 用最广泛的一种纳米粒子改性剂。在使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 SiO2进行改性时,一般先使硅烷偶联剂充分水解,使 Si-OR( R为 CH3、 C2H5等)基团水解为 Si-OH基团,水解得到的 Si-OH基团很容易与 SiO2表面的硅羟基进行化学缩合,使 SiO2表

5、面带上有机基团,改善 SiO2表面的亲油性,从而促进纳米 SiO2粒子在有机相中的均匀、稳定分散。 梁淑敏 6利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首先让其在 95%的醇水溶液中充分水解,醋酸调 pH值为 4,将纳米 SiO2粒子加入到水解液中, 100下搅拌 0.5h,然后蒸去溶液,得到改性纳 米 SiO2,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接枝到纳米 SiO2粒子上,透射电镜( TEM)图证明经改性过的纳米SiO2与未改性的纳米 SiO2相比,分散性得到改善,同时,纳米 SiO2的粒径变小。张奕等 7使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WD-21)对纳米 SiO2进行改性,将经改性的纳米 SiO2填充到不饱和聚

6、酯中, TEM证明,经 WD=21改性的 SiO2在不饱和聚酯中的分散性得到了改善,得到的复合树脂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与玻璃化转化温度均比用未改性纳米 SiO2填充的不饱和聚酯高。 Reddy C.S等 18用乙烯三 乙氧基硅烷对纳米 SiO2进行改性,并将改性后的纳米 SiO2与低密度高压聚乙烯,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得到 SiO2填充的聚乙烯复合材料。得到的复合材料中经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的纳米 SiO2与聚乙烯的界面结合性增强,并能在聚乙烯中均匀分散。热稳定性,弹性模量和力学强度都得到提高。 Hussain. M等 9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 SiO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

7、SiO2的过程中,加入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进行原位改性。结果发现,复合材料中,改性SiO2的粒径要远小于未改性 SiO2的粒径, 并且用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改性的纳米 SiO2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与硬度均比未改性的高。 R P Winkler等 10用 KH560对纳米级硅溶胶进行改性,并研究了改性后的纳米级硅溶胶的电位的变化。发现改性后硅溶胶的电位升高,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减弱,排斥力增加,纳米粒子在硅溶胶中的分散更均匀。 Mascia. Leno等 11通过溶胶凝胶法,将 KH550与正硅酸乙酯、乙醇、去离子水,在 HCl催化下,制得 KH550改性硅溶胶,得到的硅溶胶与

8、环氧树脂一起共混得到 SiO2/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 研究发现,环氧树脂必须先与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氨基丙基三乙氧硅烷进行改性处理,否则得到的复合材料中, SiO2的团聚现象仍然很严重,并且使用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 SiO2的分散性更佳,弹性模量以及抗溶剂渗透性更高。 庞金兴等 12以 KH570改性纳米 Si02粒子 ,再通过与丙烯酸酯单体的共聚,合成了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详细研究了表面改性前后纳米 SiO2溶液的粒径及粒径分布,如表 1-1所示。 表 1-1 表面改性对纳米 SiO2溶液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表面改性前(团聚状态) 表面改性后 (单分散状态)

9、 粒径( nm) 粒径分布 (%) 粒径( nm) 粒径分布 (%) 5 20 10 15 10 50 15 20 15 30 20 25 从表 1-1可看出,纳米 Si02由于强亲水性及对介质 pH值的敏感性,使其容易团聚或凝胶化;而经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后,其表面由强亲水性变成亲水亲油的“两亲”性,从而使纳米 SiO2粒子能均匀分散,且粒径分布较窄。 陈国栋等 13分别采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 MTES),辛基三乙氧基硅烷( OTES),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VTES)与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硅 溶胶进行改性( MATMS),对比了不同偶联剂改性下, SiO2粒子的粒径大小,在丙烯酸树

10、脂中的分散性等。研究表明,相比 MTES和 VTES这两种偶联剂,链长较长的 OTES和 MATMS改性的纳米 SiO2,粒子表面可以形成较厚的分子包裹层,形成的 SiO2的粒径也相对较大。未改性及改性 SiO2均可以吸附聚丙烯酸树脂分子,并且 VTES和MATMS等含有不饱和双键的偶联剂改性的 SiO2对聚丙烯酸树脂的吸附性更强,相应的,在丙烯酸树脂中的分散性也比未改性和 OTES、 MTES改性的 SiO2的好。 伍林等 14采用干法改性工 艺,以六甲基二硅胺烷 (HMDS)为改性剂,氮气为保护气,对纳米二氧化硅表面进行改性,改性后的试样与有机溶剂的相溶性明显增强,疏水性良好,纳米二氧化硅

11、的团聚现象得到很好的改善。欧阳兆辉等 15研究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 (A-151)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对改性前后的纳米二氧化硅表面进行表征,表明该工艺能够实现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能够有效分散纳米二氧化硅聚集体,并研究和分析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与未硫化增强胶的相容性。结果证明硫化胶填充纳米二氧化硅后,耐酸性、耐碱性、耐水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硫化胶浸出液离 子降低。 Barthel16等用二甲基甲氧基硅烷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其改性效果比三甲基甲氧基硅烷改性好,研究表明气体吸附的数据揭露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聚合物在硅烷化时相互渗透作用形成的。 Mathieu Etienne 等 1

12、7用氨基硅烷偶联剂 (APS)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把 APS 和纳米 SiO2 分散在甲苯中回流搅拌 2h,然后再高温固化 2h,增加了接枝层的厚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交联度。 通过上述的小分子偶联剂对纳米 SiO2粒子进行改性,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纳米 SiO2粒子在有机相中的分散性与相容性, 但是,小分子偶联剂改性后的 SiO2粒子并不能完全均匀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因此,近些年来,很多研究开始关注于采用大分子偶联剂对 SiO2粒子进行改性。 Prithwiraj Maitra等 18, 19使用一种长链的带有聚乙氧基链段的硅烷偶联剂 (CH3O)3Si(CH2)3O(CH2 CH2)6-9O

13、CH3,用其对纳米 SiO2进行改性,改性后纳米 SiO2粒子以 7nm的平均粒径均匀分散在丙酮、乙醇中,并且 TEM电镜可以发现 SiO2表面包裹了一层 2.2nm左右的聚乙氧基分子膜。 K.Yoshinaga等 20合成 了两种数均分子量为 6500的未端为三甲氧基硅烷的共聚型大分子偶联剂 P(MA-ST)-Si(OMe)3 和 P(MA-MMA)-Si(OMe)3,将这两种大分子偶联剂分别添加到粒径为 30nm, 45nm以及 120nm的硅溶胶当中,粒径为 10nm,接枝率为 5 chain/nm3,粒径为 45nm,接枝率为 3.5chain/nm3。同时,采用 29Si固体核磁对改

14、性纳米 SiO2进行了表征,证明了大分子偶联剂 P(MA-ST)-Si(OMe)3和 P(MA-MMA)-Si(O Me)3, 均以 Si-O-Si共价键的形式,接枝到 纳米 SiO2表面上。 2.2 硅烷偶联剂的合成方法 烷氧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的通式为 R1Si(OR2)3, R1 为乙烯基,氨类,巯基类等带有特别官能团的基团, R2 一般为甲氧基或乙氧基。硅烷偶联剂主要分为型硅烷偶联剂与型硅烷偶联剂,目前应用较广,品种也较多的为型硅烷偶联剂,型硅烷偶联剂又可以分为三烷氧基型官能团硅烷偶联剂与二烷氧基型官能团硅烷偶联剂,前者主要先通过三氯氢硅 (HSiCl3)与氯丙烯的硅氢加成,得到氯丙基三氯

15、硅烷,再经过醇解得到氯丙基三烷氧基硅烷,然后将得到的氯丙基三烷氧基硅烷与各种氨类、硫醇 类物质进行反应,就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硅烷偶联剂。 例如,田瑞亭等 21先将三氯氢硅与氯丙烯,在氯铂酸的催化下进行硅氢加成,得到氯丙基三氯硅烷,后者再与乙醇反应得到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收率达 90%以上;赵明等 22先将三氢硅与乙醇反应得到三乙氧基氢硅烷,然后将得到三乙氧基氢硅烷与丙烯胺,在铂的催化下,可以直接得到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收率可以达到 50%,反应过程不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的有害气体并且工艺简单,是一种合成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新的合成方法。 史保川等人 23将二乙 烯三胺分别与五种氯烃基烷氧基硅烷

16、 反应,合成了 -氨乙基 - -氨乙基 -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氨乙基 - -氨乙基 -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 -氨乙基 - -氨乙基 -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氨乙基 - -氨乙基 -氨丙基 三乙氧基硅烷和 -氨乙基 - -氨乙基 -氨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五种偶联剂,并用元素分析、 IR 作了表征。它们不仅是制备 织物柔软剂的原料, 而且是制备硅树脂固胰酶载体的原料。 廖洪流等人 24通过滴加 3,3,3-三氟丙基甲基二氯硅烷与甲醇进行醇解反应 , 合成了 3,3,3-三氟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 考察了不同的溶剂、温度、加料速度等对产物的影响 , 确立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并用 GC-MS

17、 对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任海云等人 25在合成 氯丙基甲基二氯硅烷的硅氢加成反应中 , 选用三乙胺作助催化剂与氯铂酸复合形成催化剂体系 , 并通过正交实验法优选出该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 其产率达到 85%, 而且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使用正交实验法对合成最终目标产物的醇解反应进行改进以选出最佳工艺条件 , 并且在反应过程中通过不断通入氮气来排尽 HCl 气体。反应过程中无需另外加入溶剂 , 使分离与提纯大大简化 , 从 而达到节约成本、降低能耗的目的 , 是工业上切实可行的优选合成工艺。 张超灿等人 26以 -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三甲基氯硅烷为原料制备了 -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 (三

18、甲硅氧基 )硅烷 , 研究反应温度、加料方法、原料配比等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 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朱文喜等人27通过酯化法高产率地合成甲基丙烯酸烯丙酯 (AMA), 并合成了一种用于硅氢加成合成 (甲基丙烯酰氧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新的催化剂 , 与所有已申请专利的合成方法采用的 Speier 催化剂相比 ,具有更高 的催化活性 , 提高了产率且缩短了反应时间,讨论了在该催化剂作用下硅氢加成的各种影响因素。 霍晓剑等人 28研究了格氏试剂法合成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D Donor)的工艺。用氯代环戊烷与镁粉、四甲氧基硅烷在溶剂甲苯中同时完成格氏化反应和取

19、代反应 ,经分离、精馏得二环戊基二 甲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 74mL(0 5mol)、镁粉 30g(1 25mol)、 THF100mL、氯代环戊烷 10mL,在氮气保护下回流 ,滴加 105mL 氯代环戊烷和 500mL 甲苯的混合液 ,回流 5h。过滤、精馏得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 893g, 纯度 99%, 收率 78 2%。 Jurgen D 等人 29也在美国专利中报道了采用格式法制备二甲基氢氯硅烷的研究方法, 12.5g(1.0mol)的 (CH3)2SiCl2、 13.3g( 1.0mol)的无水 AlCl3 和 22.2g (0.8mol)的 MgH2(自催化法制备 MgH2,

20、氢含量 95%)和 250g 十氢化萘中,在 500 mL 的球型烧瓶里搅拌混合,搅拌速度为 1000r/min。当连续不断地搅拌时,混合物很快被加热到 80 ,而放出的气体在反应装置的 末端被冷却水阀中( -78 )被收集。在反应进行到 1.5h 后,对 产物进行 分馏。冷却后的产物( 84g、 95ml),根据 1H 和 29Si-NMR 的分析,组分有 53%的 二甲基氢氯硅烷 , 30%的二甲基二氢硅烷和 17%的 二甲基二氯硅烷 。 2.3 小 结 综上所述, 纳米 SiO2 是指特征维度尺寸在纳米级的二氧化硅粒子,纳米 SiO2因其所具有的许多优良的性能,在塑料、橡胶、纤维、涂料及

21、胶粘剂等领域里有着广泛的用途。然而,由于未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呈亲水性,在有机相中难以分散,且表面能大,易于团聚,使得纳米 SiO2 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一般都需要对纳米 SiO2 进行表面改性,提高其在有机溶剂和 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本文合成了一种未端带有甲基丙烯酰氧基团,中间带有聚醚柔性链段的长链硅烷偶联剂 。目的是 将其用于纳米 SiO2的改性,一方面可以使纳米 SiO2 接枝上甲基丙烯酰氧基团,在紫外光固化胶粘剂中,可以通过光固化过程,使 SiO2键合在聚合物基体中,实现稳固的分散;另一方面,其带有的聚醚柔性链段,既可以实现对纳米 SiO2 的有效包裹,又可以促进纳米

22、 SiO2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这些都可以有效的促进纳米 SiO2 在紫外光固化胶粘剂中的分散性与相容性。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3.1 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拟合成了一种未端带有甲基丙烯酰氧基团,中间带有聚醚柔性链段的长链硅烷偶联剂,将其用于纳米 SiO2 的改性。具体考察硅氢加成和酯化反应中原料配比、催化剂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并采用红外、 HNMR、双键测定、羟值滴定等对合成的偶联剂进行表征。 3.2 实验装置和合成步骤 3.2.1 硅氢加成反应 图 1 硅氢加成和酯化反应实验装置图 如图 1 所示,在带有温度计

23、、磁力搅拌、 回流冷凝管和 N2 通入口的三口烧瓶中,按 mol 比为1.1:1 加入三乙氧基硅烷和 烯丙基聚醚( APE) ,磁力搅拌下缓慢升温。当温度达到 70,加入 4氯铂酸 /甲苯催化剂,催化剂用量 10ppm(以单质铂计),反应瓶中温度迅速上升,控制反应温度在 100以下,当温度缓慢下降到 70时,继续保温反应 2h,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蒸去未反应的三乙氧基硅烷,得到的即为硅氢加成产物端羟基聚烷氧基三乙氧基硅烷( HPPTES)。硅氢加成转化率通过测产物的双键值得到。 3.2.2 酯化反应 如图 1 所示,在带有温度计、磁力搅拌、回流冷凝管 、滴液漏斗和 N2通入口的三口烧瓶中,将硅

24、氢加成产物( HPPTES)和一定量的三乙胺和一定体积的四氢呋喃溶剂,搅拌均匀后加入到烧瓶中。将甲基丙烯酰氯( MAC)溶在一定的四氢呋喃中,加入滴液漏斗中。 0下,保持搅拌和通 N2保护下,将 MAC 的四氢呋喃溶液滴加到烧瓶中,约 30min 滴完,继续反应 4h 后,停止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的产物过滤,滤液经减压蒸馏除去四氢呋喃和未反应的 MAC,即为产物甲基丙烯酰氧基聚烷氧基三乙氧基硅烷 (MAPPTES)。酯化反应的转化率通过测产物的羟值得到。 3.3 产物分析和表征 红外光谱分 析( IR); 红外光谱仪,美国 Nicolet 公司产,型号: Nicolet 560。采用涂膜法进

25、行测试。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1H NMR);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核磁共振仪, Brucker 公司产,型号: AVANCE 500M。溶剂: CDCl3。 双键值的测定; 准确称取约 2g,置于 25mL 容量瓶中,加人 15mL 二氯乙烷。待样品完全溶解后,边搅拌边滴入 1mL 醋酸汞,静置 25min 后,边滴边摇加入 20mL 溴试液,加人二氯乙烷至 25 mL,蜡封置于暗处一定时间使其充分反应后,将上述溶液注入 25mL 10 KI 水溶液中 (用 5mL 二氯乙烷分别洗容量瓶数次并入 KI 溶液中 ),加入磁子及淀粉溶液,放在磁力搅拌器上,用 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得到消耗

26、 Na2S2O3 标准溶液的体积。同时进行了空白试验 30。则双键值的计算式为: 01c V -V M( )双 键 值 2m 式中 c为 Na2S2O3的浓度, mol/L; V0为空白试验消耗 Na2S2O3的体积, mL; V1为样品消耗 Na2S2O3的体积, mL; M为样品(羟基聚烷氧基三乙氧基硅烷 , HPPTES)的相对摩尔质量, g/mol; m为样品的质量 ,g。 羟值的测定; 称取约 6.0g 甲基丙烯酰氧基聚烷氧基三乙氧基硅烷 (MAPPTES)样品 (精确至 0.002g)试样于 250mL 碘量瓶中,用移液管吸取邻苯二甲酸酐吡啶咪唑溶液( 74g 苯酐 +500m1

27、吡啶 +12g 咪唑 ,放置 24h 后使用) 25mL,摇匀,使试样完全溶解,盖上瓶塞,用塑料纸扎紧,将瓶置于沸水中加热 30min,取出加入沸水 10mL,冷却至室温,加入酚酞指示剂 2 3mL,用 lmol L 1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桃红色并保持 15s 不褪色为终点,在相同条件下,做空白试验,记下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则所测样品的羟值为 31: 01sV V c 5 6 1I O H xm . ( )( ) 式中, I(OH),羟值, mg g 1; V1,滴定试样时耗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mL; V2,滴定空白时耗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mL; c,氢氧化钠标

28、准溶液的浓度, mol L-1; ms,样品质量,g; x,试样的酸碱度,试样含游离酸, x取正值;试样含游离碱 ,z取负值。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 年 9 月底, 公布毕业论文选题; 2010 年 10 月 2010 年 12 月,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 2011 年 1 月 2011 年 3 月,完成 毕业论 文(设计)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等工作,同时积极准备并完成论文实验的前期工作; 2011 年 3 月 2011 年 5 月,进行实验合成及产物表征等工作; 2011 年 6 月,实验数据整理,撰写毕业论文,准备论文答辩相关材料。 五、主要参考文

29、献 1 徐国财 , 张立德 . 纳米复合材料 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3. 2 张立德 , 解思深 .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 M.科学出版社 , 2001,26-66. 3 郑丽华 , 刘钦甫 , 程宏飞 . 白炭黑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论 , 2008, 66(1): 12-16. 4 杜高翔 . 纳米沉淀二氧化硅的硅烷偶联剂原位表面改性 J.功能材料 , 2008,39(12):2072-2075. 5 颜和祥 ,张勇 ,张隐西 ,等 .硅烷偶联剂及其对白炭黑的改性研究进展 J.橡胶工业 ,2004, 51(6): 376-379. 6 梁淑敏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30、改性 SiO2纳米粒子的研究 J.化学工程师 ,2004,(7):14-16. 7 张奕 ,马修庆 .纳米 SiO2 增韧增强不饱和聚酯 J.中国塑料 ,2004,18(2):35-39. 8 Reddy,C.S.,Das,C.K. HLDPE/organic functionalized SiO2 nanocomposites with improved thermal st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J Composite Interfaces,2005,11(8-9):687-699 9 Hussain, M, Nishijima, S,et a

31、l. Molecular stat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poxy hybrid composite J.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Symposium Proceedings,1996, 435:369-374. 10 Winkler R P,Arpac E,et a1.Aqueous wet coatings for transparent plastic glazing J.Thin Solid Films,1999,351(2):209-214. 11 Mascia, Leno, Prezzi, Luca, et al

32、. Substantiating the role of phase bicontinuity and interfacial bonding in epoxy- silica nanocomposites 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6, 41(4) :1145-1155. 12 庞金兴 , 熊焰 .纳米 SiO2/有机硅 /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1, 23(12):16-19. 13 周树学 ,陈国栋 ,武利民 ,等 .丙烯酸酯聚氨酯 /SiO2 纳米复合涂层结构与形态对其耐刮伤性影响研究 J.涂料工业 , 200

33、6,36(5):1-4. 14 伍林 ,易德莲 ,曹淑超 ,等 .六甲基二硅胺烷改性纳米二氧化硅 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28(1):32-34. 15 欧阳兆辉 .纳米二氧化硅的改性及其在丁基橡胶中应用研究 D.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 ,2005. 16 Barthel H. Surface interactions of dimethylsiloxy group-modi-fied fumed silicaJ. 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1995,101:217-226. 17Mathieu Etienne, Ala

34、in Walcarius.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the chemical re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aminopropyl-graftedsilica in aqueous mediumJ.Talanta,2003,59,1173-1188. 18 A. B. BOURLINOS,S. RAY CHOWDHURY,et al. Weakly solvated PEG-functionalized silica nanoparticles with liquid-like behavior. J Journal of material

35、s science,2005,22,2451-2463. 19 Prithwiraj Maitra, Jiang Ding,et al. Poly(ethylene oxide) Silananted Nanosize Fumed Silica:DSC and TG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urface J Langmuir 2003, 19, 8994-9004. 20 K.Yoshinaga,Y.Tani,et al.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fine colloidal silica with copolymer silane-coup

36、ling agents composed of maleic anhydride. JColloid Polym Sci,2002,280,85-89. 21 田瑞亭 ,许和允 . -氯丙基三氯硅烷的合成 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6(3):287-292. 22 赵明 ,张文华 .-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合成新工艺 J.化学工程师 ,1998,6:(4):52-53. 23史保川 ,孙培培 ,张茂根 ,等 . N-氨乙基 -N-氨乙基氨烃基烷氧基硅烷的研究 J.有机硅材料及应用 ,1999, (4):5-10. 24廖洪流 , 朱淮军 , 李凤仪 . 3,3,3-三氟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

37、烷合成研究 J.化工新型材料 ,2005, 33(12): 36-38. 25任海云 , 兰支利 , 尹笃林 . -氯丙基甲基二甲氧硅烷合成工艺研究 J.工业催化 ,2005, 13(6):37-41. 26 张超灿 ,韦丽莉 ,廖海军 ,等 . -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 (三甲硅氧基 )硅烷的制备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5(9):5-7. 27 朱文喜 , 刘秀英 , 廖俊 ,等 . -(甲基丙烯酰氧 )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合成研究 J.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03, 49(2):190-192. 28霍晓剑 , 金炼铁 , 魏鵾 ,等 . 格氏试剂法合成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的研究 J.湖北化工 ,2003, 31(2):5-7. 29 Jurgen D, Wilfried K, Dirk W. Process for preparing dimethylmonochlorosilaneP.US 5856548, 1999-1-5. 30 王桂花 , 张美珍 . 催化加成法测定聚氯乙烯中总不饱和双键的含量 J.石油化工 ,2001, 30(12): 933-934. 31金雅凤 ,金鲜花 . 羟值的快速测定法 J.理化检测化学分 册 ,2004,40(4): 237-2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