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 浅析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作者姓名 :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 宁夏大学 准考证号: 070110100377 指导教师姓名: 2014 年 3 月 15 日 浅析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摘要: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创造了新的审美型态。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 ,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他的散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历史沉思,颇具感染力的表现手法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审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余秋雨 散文 艺术 特色 余秋雨散文,
2、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其独特之处在 于打破传统散文束缚,创造了新的意和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探寻中国文化的内涵,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以自己的才学在散文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一、散文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散文模式,他写散文常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表现他在散文方面的独特之处。 (一 )、在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散 文写作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在读余秋雨散文时,我们
3、会发现,这一特征在余秋雨的文章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同时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 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各大景观,“苏州”在文章中起到一个符号的作用,作者围绕它来向人们介绍苏州美景,如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
4、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 200 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2、以大胆的想象艺术来复原已经被淹没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道士塔中王道士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一段无人知晓的秘史。传统散文中的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 ,然而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的做法,在当时虽被接纳,但是像余秋雨这样大规模、整体的应用在散文写作中还是不常见。 3、余秋雨散文在体裁方面主要还是“游记”。“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
5、成为当时文学方面的辉煌成就。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走下坡路,其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主要不想有这样几种: ( 1)、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摄影技术的发展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古人那时很难亲历 的自然风光奇景在今天已是众人皆知。 ( 2)、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 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探索的已经是相当熟悉。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写出自己
6、感悟的表达模式,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因此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那么写游记方式的改变也就成为必然,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 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通过整篇的描写来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青云谱随想,文章中的游览过程并不重要,也没有具体描写某一个风光景点。 (二)、探求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 “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
7、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受到社会挤压和摧残。但是,他 们遭受险恶的迫害,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人生中的坎坷之路。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追求,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
8、进行抗 争的搏斗史。 (三)、善于发掘隐藏于自然景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主,但是他的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或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 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
9、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余秋雨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坎坷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天一阁 ” 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突出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四)、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新的艺术效果 1、用丰富的艺术想象,虚构历史场景 一般认为,散文应 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历史散文也就变得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
10、这一点,他大胆的放弃了传统散文的创作模式和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生动形象的再现历史场景。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通过余秋雨的想象和细腻描写渲染了朋友离 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
11、通过故事片段的联接来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处理的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流失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破坏敦煌壁画并且与外国人进行遭人痛恨的交易,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 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 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余秋雨散文通过一个或多个生动故事的叙述使其散文具有强烈感染力。 3 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漫长的
12、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一种简约的审美观点,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 学体裁。 然而,余秋雨散文给人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文化苦旅 31 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 3500 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 9000 余字,风雨天一阁有 16000 余字。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展现出一个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13、写作手法上,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 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融合,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 5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反省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 怎样才能找回。可以
14、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就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让读者在精神享受后进行自我反省。 二、散文审美的美学风格 (一)、追溯历史文化 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此一切散文文本。“从意蕴上考察,余秋雨散文集中探讨的是中国文化问题,因此其文本情感符号系统主要由下述三个方面构成: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词)、苏东坡(苏 东坡突围)、朱喜、张械(千年庭院)、八大山人(青云诺随想)、被放逐的文人(流放者归来)、酒公张先生酒公墓)、文学家陈旭麓教授(家
15、住龙华)等;锈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 ” 在历史文化中的文化名城,如都江堰、柳州、黄州、海南岛、三峡、洞庭、庐山、西湖、苏州(白发苏州、山西(抱愧山西)、周庄(江南小镇、承德避暑山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在历史中流失的风景名胜,如天一阁、道士塔 、莫高窟、牌坊庙宇、笔墨、吴江船、废墟等。作家常常将上述三方面内容交错起来,扭结到若干著名或无名的人物活动轨迹中,通过他们的奋斗与失落,中兴与末路,得意与苍凉,质言之,通过他们的生命亮色划破历史隧道的黑暗,展现了一幅漫长的中国文化演进的巨幅面卷。 其散文的
16、美学蕴藉非常丰厚,譬如,他深刻地批判过封建社会的“贬官文化”、“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余秋雨散文的主题并不复杂,他给我们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对于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人文遗产都曾经作过全方位地、深入地体察与辨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学者。其全部言说的 内核一言以蔽之,就是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两千多年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苦旅”,他们的苦难、抗争、业绩与失败,在无情地解剖民族文化黑幕的同时,亦冷峻地反省了知识分子自身的不足、缺点,从而不仅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而且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从艺术上看,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对当代散文美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
17、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比如“牌坊”、“庙宇”、“江南小镇”,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乡关何处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片等,这些景观与物象都曾在 作家的个人实践中起过重要作用,与作家主体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大有关联。这就与 17 年时期散文作家们于走马观花中浮光掠影的景物速写大不相同,同时也与古典主体在个人生命之旅中主客体之间那种“随遇而感”式的取像区别开来。 (二)、大胆开创新型散文 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换汤不换药,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重在突出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与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具体刻画那里的具体风光、
18、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文化品位与文化贡献。 大胆借助“想象 ”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被掩没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历史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 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余秋雨散文常常从感性叙述轻松自如地切换成理性评析,或从理性评析自然地转人感性叙述,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一种交融着感性与理性的 具象式理论言说。充分显示
19、了一个在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创作中浸淫了多年的文化学者的优势,从而远远超出前此若干纯感性抒情、叙事或纯理性议论的文本,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余秋雨能将自己的散文写到了这个程度上,靠的是他多年的心血、多年的思考、多年的积累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求,这不能不说跟他毕生的行走、思考有关,他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上,即使写点什么都能够随便写出点什么来,但是他通过散文,把自己塑造成了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形象,完全可以说是,被一些外在的东西逼出来的,被媒体和杂志逼出来的,是被他的朋友们 推出来的,既可以说是被爱护他的师长朋友们推出来的,保护出来的,又可以说是被他的那些论敌满天飞的言论、无形的攻击
20、和有形的言论逼出来的。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塑造人,有时就是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力量把你塑造出来。有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力量,还得靠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性的思想去完成自己,塑造自己;我们由此可以看见,余秋雨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实在也是自己把自己的才力逼发出来了,所以他的散文风行天下,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总之,余秋雨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大胆的突破传统散文的束缚,对散文写作进行创新,用虚构的手法还原那些被 淹没的历史瞬间或画卷,让读者在精神享受的同时进行自我反省,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他的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其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 1】 余秋雨 .艺术创造工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 2】 杨长勋 .余秋雨的背影 .花城出版社 .2000 年 【 3】 余秋雨 .文化苦旅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年 【 4】 余秋雨 .山居笔记 .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9 年 【 1】 余秋雨 .霜冷长河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