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氏与贾宝玉“好色”之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5995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源氏与贾宝玉“好色”之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光源氏与贾宝玉“好色”之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光源氏与贾宝玉“好色”之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光源氏与贾宝玉“好色”之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光源氏与贾宝玉“好色”之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生毕业论文1本科毕业论文(二一一届)题目光源氏与贾宝玉“好色”之比较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教务处制二一一年六月本科生毕业论文2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2一、中日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好色”及两部小说对“好色”的态度3(一)日本文化中的“好色”与源氏物语对“好色”的态度3(二)中国文化中的“好色”与红楼梦对“好色”的态度4二、光源氏与贾宝玉“好色”的比较5(一)出身显赫人生压抑光源氏和贾宝玉“好色”的缘由5(二)泛爱多情绝代情痴光源氏和贾宝玉“好色”的表现8三、光源氏与贾宝玉的同途殊归13注释16参考文献16致谢18本科生毕业论文3光源氏与

2、贾宝玉“好色”之比较摘要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是中日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虽然出自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但两部作品从主题到艺术风格再到人物特征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源氏物语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其中,两位男主人公光源氏和贾宝玉在处理与女性的关系上所呈现出的态度,其“好色”表现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对两位男主人公的“好色”行为及其归宿进行比较,结合中日古代文化背景,分析其不同的文化基础。ABSTRACTTHEDREAMOFREDMANSIONSANDGENJIMONOGATARIARETHETOPCLASSICALNOVELSINCHINAANDJAPANALTHOUGHTHEYCAMEFROMD

3、IFFERENTTIMESANDCULTURALCONTEXTS,THEYSTILLHAVESOMESURPRISINGLYSIMILARITIESINTHEMES,ARTSTYLESANDCHARACTERSSOSOMEONESAIDTHATGENJIMONOGATARIWASTHEDREAMOFREDMANSIONSOFJAPANMEANWHILE,THERESEARCHERSFOCUSEDONTHEATTITUDESOFGENJIANDJIABAOYUTHATHOWTODEALWITHTHERELATIONSHIPWITHWOMENANDTHEIRBEAUTYLOVEEXPRESSION

4、STHEARTICLEMADEACOMPARISONBETWEENTHETWOMENSBEAUTYLOVEEXPRESSIONSANDENDRESULTWHATSMORE,INTHEARTICLETHEAUTHORCOMBINEDWITHANCIENTCULTURETOANALYZETHEDIFFERENCEOFCULTURALBASIS关键词光源氏;贾宝玉;“好色”;文化差异KEYWORDSGENJIJIABAOYUBEAUTYLOVECULTURALDIFFERENCE在浩瀚的东方卷帙中,有两部极有特色的作品。一部是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另一部是日本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红楼梦是我国清代

5、文学大师曹雪芹“披阅十载”的结晶。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杰出的女作家紫式部呕心沥血的杰作,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两部作品都将本国的古典文学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出身贵族家庭、具有家学渊源,了解宫廷贵族生活,人生变故使之对社会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感悟,在这样相似的生平经历下,中日两位作家以贵族家庭兴衰为背景,主人公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宫廷倾轧斗争为副线,不约而同地写出了贵族阶级的寡廉鲜耻、空虚奢靡,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写尽了世间的沧桑沉浮和人生的悲欢离合,最终各色人物都在与命运的无力抗争中走向幻灭虚无,透出世事无常,一切皆空的悲凉感伤。小说中贾宝玉和光源氏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中心人物。作者

6、借助这两位无论出身、容貌还是才能、品德都高人一等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向读者娓娓道来一本科生毕业论文4段盛极而衰时代的尘封过往。作者将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体悟借人物之口诉之,将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达成的夙愿借人物之手行之,可以说他们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化身。在两位人物的情感经历方面,作者赐予了他们一个梦幻般的“女儿世界”,这个“女儿世界”不仅成就了贾宝玉和光源氏风流多情的一生,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所着迷。在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研究中,光源氏和贾宝玉的“好色”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特别是对光源氏的“好色”问题,中国的研究者大多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较之于光源氏不顾伦理道德对女性的占有,贾宝玉对女性的悉

7、心关怀与呵护得到了人们的赞扬与肯定。然而,研究者往往忽视了不同文学形象背后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熏陶,但源氏物语中所体现的日本人对“好色”的理解与中国是截然不同的。有鉴于此,本文将把两部小说放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对光源氏和贾宝玉的“好色”进行比较。一、中日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好色”及两部小说对“好色”的态度(一)日本文化中的“好色”与源氏物语对“好色”的态度“好色”一词最初见于中国。先秦时期论语子罕中就有“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里的“好色”即追求女色。日本的“好色”一词出自中文,在日本平安时期的文献中开始出现,其含义在中文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展。平安时

8、期第一部敕撰歌集古今和歌集的序言中,编者纪贯之就感叹和歌多咏男女情事不登大雅之堂,只能深埋于“好色之家”。这里的“好色”多指善解男女风情之人。在竹取物语宇津保物语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物语中,被称为“好色”的男性是对女性表现出不知疲倦广泛追求的“恋爱英雄”。如伊势物语中的原业平就被称为“好色”,他与白发老女的情事有一段评语说道“常人之爱,爱己之所爱,疏己之所不爱,此人不以己之好恶而一视同仁。”1此“好色”同时具有一种众生平等的泛爱精神。总体上说,日文的“好色”不仅包含了中文意义上对肉欲的迷恋,同时也指男女之间心灵与情感的深层交本科生毕业论文5流,还指男子具有能够吸引女性的风度、样貌和才情。日本文学

9、中,“好色”是“一种非排他的行为,即不失时机地向女子求爱,和众多的女子建立关系”2,即中国研究者喜欢称呼的“泛爱”。此中“好色”被看做是一种恋爱情趣,反映出一种对美的不懈追求的理念。日本学者铃木日出男在对“好色”的定义中说到,那是“男性可以深深作用到对方女性的灵魂,很快能够体会对方心灵的一种力量。”3源氏物语正是基于这样的“好色”的文化背景,塑造了光源氏这样一个“好色”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和作者紫式部对“好色”总体上持同情和赞赏的态度。帚木卷开头概括指出光源氏的“好色”是虽然有不少风流韵事,但他对女性是认真的,并非玩弄感情凌辱女性的情场浪子。在此,“好色”不仅指男女情事,也指俊美的相貌。作者紫

10、式部对光源氏的“好色”不仅无谴责之意,而且似乎在为其可能被人们误会为一个浪荡子而做辩解。小说中,作者对光源氏的溢美之词随处可见,鲜有的否定语句也并不影响光源氏作为理想男性被作者大加推崇。(二)中国文化中的“好色”与红楼梦对“好色”的态度与日本文学对“好色”基本持肯定、赞赏的态度相反,中国正统文化观念中,“好色”是与“贪淫”联系在一起的,“好色者”即为“好淫者”。正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对“好色者”的批判,“好色者”在中国是丑陋、淫秽的代表。与日本古代对“我交人之妻,人亦求吾妻”的赞赏态度截然相反,在中国,“淫人妻子,妻子淫人”是遭人不齿的恶徒行径。文学作品中的“好色者”也基本以反面形象出现,对

11、其进行批判和否定,已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诗经中许多描写男女之情的诗被认为是“刺好色”、“淫奔”之作,南宋王柏在诗疑中直斥诗经为“淫书”。虽然班固在离骚序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4,但这也只是对“好色”不等同“淫”的辩解,并非对“好色”本身的赞赏与肯定。中国古代一些臭名昭著的亡国之君或暴君常常与绝色美女联系在一起,因此女人常被看作是祸水。人们认为,上至帝王,好色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下至平民,好色会影响仕途有违君子之德。红楼梦对“好色”的态度和评价则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模糊二元论。小本科生毕业论文6说里如贾赦、孙绍祖等淫乱之徒的“好色”,即警幻仙姑所说的“皮肤淫滥”为本质的“淫”,作者是坚决批判与否

12、定的。而对男主人公贾宝玉,作者没有直接称之“好色”,但确实又将贾宝玉塑造成了一个“好色”的形象,所谓“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在小说中,贾宝玉终日与女儿们吃酒玩乐,贾政斥责贾宝玉是“酒色之徒”,贾代儒批评贾宝玉患了两种病“好色”和“不好德”,这写的是常人对贾宝玉的看法。同时,作者又借警幻仙姑之口说出了自己对贾宝玉的看法“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虽未正面解释何为“意淫”,只说“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但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出作者对贾宝玉的赞赏。因时代和自身的局限,作者还不能很明确地指出“好色”与“好淫”的不同,但红楼梦已经在有意识

13、地批判传统思想中“好色即淫”的观点,传统意义上的“好色”开始模糊,在贾宝玉身上,“好色”之姿更多地体现为对女性的痴情、体贴与怜悯,是发乎内心的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好色”是得到作者认同和肯定的。这一点上,贾宝玉与光源氏不谋而合。二、光源氏与贾宝玉“好色”的比较(一)出身显赫人生压抑光源氏和贾宝玉“好色”的缘由光源氏与贾宝玉,一个出身世代簪缨之族,一个出身钟鸣鼎食之家;一个是众星拱月的皇子,一个是侯门公府的少爷,都是娇养在膏粱锦绣中的贵公子,过着“温柔富贵,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他们有着贵公子的奢华习气,终日周旋于富贵场中。贾宝玉“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

14、”;光源氏热衷为一切风雅之事一掷千金,力求十全十美,为女人们修建起来的六条院可谓是“奢侈”的代名词。宝玉含玉而生,“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光源氏生而似玉,色艺双全,光彩照人,因此又叫“光华公子”,书中写道,“这小皇子长得异常可爱,即使本科生毕业论文7是赳赳武夫或仇人,一看见他的姿态,也不得不面露笑容”。他们从小聪颖伶俐,善诗能文。小小年纪的宝玉对大观园的题咏上表现出的敏捷才思已震动宾客,后作的芙蓉女儿诔姽婳将军词连对他横竖不满的

15、父亲贾政都不得不暗自赞许。光源氏精通诸艺,歌声犹如佛国的妙音,舞姿优美世无可比,弹琴作画能使古今名家退避三舍,“多才多艺,如果一一列举起来,简直如同说谎,教人不敢相信”。作者极尽美化之能事,将宝玉和光源氏塑造成为天下少有、举世无双之人,把作者全部的理想付之于笔端。然而,这样集众美于一身的两个人在尽享荣华的同时,却也因身份和地位的限制,精神上倍受压抑。光源氏是桐壶帝与宠妃桐壶更衣的儿子,原本好端端一个皇子,论相貌,“应该当一国之主,登至尊之位”,论才情,“七岁上开始读书,聪明颖悟,绝世无双”,“规定学习的种种学问,自不必说,就是琴和笛,也都精通”。桐壶更衣独享专宠,却遭致其他妃嫔尤其是弘徽殿女御

16、的嫉恨。桐壶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三年,便抑郁而终。生母的低微出身使得小皇子没有强大的外戚为倚靠,很难在宫中立足,又并非长子,桐壶帝考虑再三不得已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相士说他有帝王之相,却因容貌过于漂亮,为帝会国乱祸存,为相又与其相貌不合。因着这个谶语,注定了光源氏君不君臣不臣的尴尬一生。在完美的人格和丑恶的政治面前光源氏很难做出抉择,一方面,幼年丧母沦为臣籍,面对太多的宫廷倾轧,他厌恶这种为了权力和地位的尔虞我诈。即使拥有尊贵的身份,生活依然不能如愿,他无法对自己钟情的藤壶妃子做出任何承诺,还因与藤壶妃子的私通对父皇心怀愧疚,只能娶当权的左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他渴望一种精神上的完美和自

17、由。另一方面,他无法逃离这个贵族社会为他提供的一切,他依赖于这个安身立命的优越环境。这种矛盾纠结的心理使他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快乐,时常感到“世事无常,夭寿不定”。同样生活优渥的贾宝玉虽不像光源氏那般幼时就横遭挫折,但作为贾家最为看重的子弟,他一出生就被赋予了重振家业的重任。“宝玉”本是女娲补天独独剩下的一块,“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艾,日夜悲号惭愧”,雄心未泯,由一僧一道携下入凡尘,要在这人世间走一遭好圆它补天之梦。这块通灵宝玉鲜明莹洁,“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贾宝玉一本科生毕业论文8落胎胞,

18、嘴里便衔有此玉。如此这般怎不叫人惊叹称奇,对他倍加青睐况且贾府当时“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儿孙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宁国府一支,贾敷早夭;贾敬“一味好道”,“余者一概不在心上”;贾珍“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荣国府一支,子弟要争气些,贾赦袭着官,贾政升了员外郎,而尚在读书年纪的子嗣中,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可谓是封建大家族子孙楷模,可惜“一病死了”;贾环“形容委琐,举止粗糙”,怎样也不能委以重任;只有贾宝玉,神采奕奕,“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这便更加叫人将家族的希望寄托于他。他一方面生活在父亲的暴力制辖之下,一方面又生活

19、在贾母的“溺爱”和他人的“尊宠”中,处处不自由。不但厌恶世俗政治,看不起科举仕宦,痛恨“须眉浊物”,“国贼禄蠹”,使人不禁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叹,还对他生出“淫魔色鬼”的怀疑,而且他“对贵族家庭中的种种热闹繁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5。然而,仔细阅读小说,又发现贾宝玉不是真的厌恶读书,“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口传授受,教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捧起西厢记牡丹亭是“饭也不想吃呢”。他与秦钟、柳湘莲、蒋玉菡倾心相交,难道说这些男子就不是贾宝玉口中“须眉浊物”的男子了他喜爱与水一般的女儿们亲近,却因“仕途经济”的一席话对史湘云下了逐客令,对薛宝钗“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20、在他的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实际上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苦闷,融汇了那些重个性、重良知,轻名分、轻机巧的封建文人的追求和郁闷。让他发出“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感叹的不是男子这个性别,而是那些俗男子口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利言论。他亲近女儿们,是因为在从姊妹和叔伯兄弟的对比中他认为“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远离世俗凡尘的侵扰,更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但如若清白女儿也逼他念书谈论仕途,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反击。正如哈姆雷特中一句经典对白“THETIMEISOUTOFJOINTOCURSEDSPITE,THATEVERIWASBOR

21、NTOSETITRIGHT(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贾宝玉自知无力改变现实,受着不想长大的心理的驱使,逃避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现实世界,抛弃自己读书中举后所要承担的全部重任。但在他摒弃了传统的以建功本科生毕业论文9立业为内核的人生价值观念,亵渎了现存的以三纲五常为法典的人与人关系准则之后,却找不到比较恰当的人生位置,也找不到真正和谐的立足之境,苦闷由此而来,与此同时,还游弋着一种“大无可如何”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光源氏和贾宝玉,在浊浊尘世浮沉,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解脱的出路。“光源氏主张以学问为本,再具备大和智慧而见用于世,便是强者;宝玉不喜欢儒学,便整

22、日杂学旁搜,甚至跑到中国古典哲学中去探求人生的解悟”6。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超乎想象,家族、身份仿佛无形的枷锁将之束缚,人生的苦闷无处排解,从而转向在“内帏厮混”中寻求解脱。(二)泛爱多情绝代情痴光源氏和贾宝玉“好色”的表现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中除了两位男主人公,文中大量出现的是众多形貌昳丽,个性鲜明的女儿形象。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个天真烂漫、群芳争妍的“女儿国”;源氏物语里的六条院同样是个花团锦簇、鲜艳夺目的“女儿国”。红楼梦里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家四姐妹、妙玉等才女子;源氏物语里有妩媚窈窕的藤壶女御、风韵娴雅的空蝉、婀娜娉婷的夕颜、骄矜端丽的葵姬、清秀美丽的紫姬、俊俏姣好的六条妃子、花容月

23、貌的胧月夜、淡雅秀洁的明石姬。这些美好的女性构成了整部作品最为亮丽的风景,没有她们也就无法成就光源氏和贾宝玉多情风流的一生。在对待女性上,两人的最大特征便是泛爱,对女性皆以温柔待之。“对周围的贵族妇女,随身奴婢,大凡稍有姿色才华的,便一个也不放过,去尽他们的心意。”71、光源氏“好色”表现的三个阶段十二岁到二十七岁之间是第一阶段,此时,光源氏表现出的是时刻对女性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十二岁行冠礼,与左大臣之女葵姬成婚,因为这桩婚姻不称心,光源氏一直对葵姬采取漠视的态度。在此之前,光源氏就与六条妃子开始私通。十七岁常常访问六条妃子;追求空蝉被拒绝;错与轩端荻发生关系;邂逅夕颜,在幽会过程中夕颜意外猝

24、死。十八岁初见紫姬;邂逅末摘花并发生关系;与藤壶妃子私通并致其怀孕。十九岁与老女人源内侍调情。二十岁与胧月夜偷情。二十二岁与紫姬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二十五岁再访花散里。二十七本科生毕业论文10岁与明石姬结合。由此看去,这一时期,光源氏在有正妻的情况下,不断地与各种女子纠缠,并发生肉体关系,是个不折不扣的“淫魔色鬼”。然而,我们换以平安时期贵族社会的婚恋观来看,在访妻婚习俗依然存在的时代,除天皇和皇太子之外,男子结婚一般都去女方家。婚后女子仍居住娘家,男子前往住宿。婚姻生活中的主体双方处于一种松散结合的关系。很多男子在有妻有子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与若干女子有往来,相反,也不乏婚后的女子与丈夫以外的男

25、子私通。男女双方并不需要信守婚约,也无需承担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在这种婚姻制度下,男女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自由的,愿意不愿意,完全是自我决定,不需要向其他人负责。因此,类似光源氏那样的男子,能以花言巧语赢得众多女性青睐,这不但不会有损于自己的身份形象,反而被认为是男子的魅力所在,更不会受到世人的指责。“紫式部之所以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背后起作用的,实际上是当时平安王朝的贵族所特有的审美意识。”8光源氏的好色行为实际上源于他对“永恒女性”的追寻。年幼丧母,甚至不清楚母亲的模样,对母爱的渴求使之苦苦追寻母亲的面影。当他看到与母亲容貌相似的藤壶妃子时,恋母情结的作祟,他将对母亲的情感依赖转移到藤壶

26、妃子身上。经过加冠礼,被迫与葵姬成婚,光源氏与藤壶妃子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意见面,外界因素的变化加上无爱的婚姻,催生了光源氏对爱情更深的渴望,促使光源氏对藤壶妃子如母亲般的依恋之情突变为男女之情。介于藤壶妃子的身份,无论从宫廷禁忌还是人伦情理来说,光源氏对藤壶妃子的恋情都是有悖纲常的。随着他与藤壶妃子的私生子的出生,私通皇妃的不忠和背叛父皇的不孝的双重罪过如阴云一般笼罩着他。越得不到她,就越觉得她完美,在“欲求而不得”的心理驱使下,藤壶妃子在光源氏心目中被神圣化,这种爱恋之情逐渐发展成对“永恒女性”的无限渴求。此后,光源氏与六条妃子、空蝉、夕颜、末摘花、源内侍、胧月夜、花散里、明石姬、紫姬等女性

27、的交往,实际上都是企图寻找心目中的“永恒女性”。他的好色行为并不总是给他带来欲望的满足,由于他所追求的对象并不完美,或者说始终与他心目中的“永恒女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他每得到一个女人就增添一份失望与哀愁,得到的越多,精神负担就越重,而光源氏向来有个怪癖即“越难办到的事,就越要去做”,于是,他不断地追求女性,结果只是满足了一时的好奇心,并没有能在其他女性本科生毕业论文11身上寻找到他理想中的“永恒女性”,直到遇见紫姬,他才窥见了“永恒女性”的身影,把浮躁了半生的心安在紫姬身上。二十八岁光源氏流放须磨到四十一岁之间是第二个阶段。此时他力图改变从前纵欲的生活,却常常不能自拔,从而陷入不断持续的灵与

28、肉的冲突之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光源氏性格的渐进成熟。这种自觉的理性压抑主要体现在他对玉鬘的矛盾态度上。玉鬘是夕颜的遗孤,光源氏对这段感情因为义父与情人双重身份的不断交错而产生懊恼。虽然做出了大胆的表白,但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我是她的义父,又与她母亲有过私情”的愧疚,玉鬘的不断拒绝,最终使光源氏懂得了这世上有些事是强求犹不可得的,人须服老知天命的道理。从此,光源氏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在恋爱方面,逐渐失去了光华。在他四十一岁时,三公主与柏木的私通让他感到既屈辱又无奈,他认为这是因果报应,开始深刻地反省自我,加上紫姬的含恨离世,从这以后,他同女人的关系进入第三阶段。在这十几年中,他再

29、未有过风流韵事,并“陷入肉欲与伦理道德的矛盾之中,沉溺于因果报应的恐慌中”9,对自己过去的放纵生活深感悔恨。生之所恋却一无可恋,光源氏一生都在追寻“永恒女性”,却始终没有得到令他心满意足的爱,他的“好色”不乏纵欲渔色的方面,但绝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他说过“人世之事,真不可解我所钟爱的诸人,性情容貌,各尽其美。但恨不能集中爱情于一人,如何是好”或许正是这一心态,催生了他的“好色”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抹不去的“永恒女性”,他爱恋不同的女性都是为了走向“永恒女性”。2、贾宝玉“好色”表现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住大观园前贵公子式的“任性而动”。贾宝玉自小生活在一个处处勾心斗角、罪恶腐败的贵族大家庭中,

30、加之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娇生惯养,不免沾染了邪恶腐朽的恶习。比如,第十五回他和秦钟说的胡话;第八回的摔茶碗、骂丫鬟茜雪;第三十回踹袭人骂下女。如果任性发展下去,只会是又多了一个纨绔子弟。转机恰恰就发生在贵妃元春省亲后,他随同众姐妹及丫鬟们受命住进大观园,成为了“怡红公子”,思想和态度发生了变化。于是进入本科生毕业论文12了“灵性之爱”的第二阶段。大观园中生活是贾宝玉和众姐妹丫鬟,相对于先前的荣国府世俗嘈杂的环境,大观园是片清幽的女儿国,少了各种规矩礼法的束缚,贾宝玉的思想、行为更为自由。这一方“自由的净土”暂时地将他与封建专制秩序和淫逸的生活作风隔离开来。他将黛玉引为知己,无比尊重她的品格和灵

31、魂;欣赏宝钗和湘云的才华和英豪爽气;贾宝玉与丫鬟们,不仅在生活上亲密如家人,而且在精神上关怀体贴她们。他温情地对待大观园中每一个女儿,最大的愿望是等到自己幻化成一缕青烟的那一天,这些美好的女儿们都可以用眼泪来为他送别。放眼大观园“有情人之天下”,当时的女儿们受着礼教的约束,应是处处谨慎,万事小心地伺候着主子,作者却将其营造成了一个个性自由、意志自主、平等互爱的理想国。这个王国的主人贾宝玉没有依仗自己的身份地位作威作福,而是以情动人。在丫鬟面前,一点也没有主子的威严,甚至“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不仅不欺凌作践丫鬟们,反而纵容得她们“没上没下”,“无法无天”。贾宝玉与女儿们每天所作所为不外乎弹琴

32、下棋、作画吟诗、描鸾绣凤、斗草簪花,甚至为她们梳头、理妆、熬药、端茶,却无丝毫淫邪的念头。也难怪贾母会说“别的淘气都是应该,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为此也担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她们,及至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在这个贵族之家中,贾宝玉是唯一能够理解奴婢的不幸并给予同情爱护的人。为了保护丫鬟,他劳心劳力,“为人不管青红皂白爱揽事情”,鼓励她们为不平而鸣,希望她们“各得其情,各达其欲”,甚至想过要解放这些奴婢们,打算“将来这屋里的人,无论家里外头的都要回太太全放出去,与各人父母自便”。这样开通民主的人,在那个重礼轻人的社会中,简

33、直是奇葩。如果说进入大观园以后,贾宝玉的女儿之情是“既悦其色,复恋其情”的纯洁爱慕,那么在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可以看出贾宝玉的视线开始从泛爱逐渐集中到林黛玉一人身上。这便进入第三个阶段,也是贾宝玉“好色”的最高境界泛爱归一,矢志不渝。小说一开篇,作者就用了一个神奇而哀婉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宝黛的“木石姻缘”无材补天的顽石“自经煅炼,灵性已通”,幻化人形,被收为天上赤本科生毕业论文13瑕宫的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久延日月”,使其“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女体”,还因此使其“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就这样,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之间产生了情缘。神

34、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愿把她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于是,神瑛侍者降生为金陵贾府的贾宝玉,绛珠仙草托生于姑苏探花府的林黛玉。而后,林黛玉进贾府,两个素未谋面的表兄妹竟然一见如故。这既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木石前盟”的接续,又是尘世中的宝黛情缘的肇始。这段“木石前盟”的描写就是想要说明一个问题这段感情不同于当时传统的情恋观念和情恋方式。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金玉良缘”,没有门当户对、攀龙附凤的功利色彩,没有充满情欲意味的占有。宝黛之间完全是你心我心,心心相印的真心相许。这是人类感情最本质的表达,是人性本真的体现。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又体弱多病,无形的压力迫使她不得不

35、用真率锐利的语锋和卓尔不群的才华为自己筑一道墙,将自己与肮脏势利的现实阻隔开,以保证自我的纯洁,免受他人的轻贱和玷污。所以她多疑多妒、清高孤傲,冷言冷语让她看起来是那么尖酸刻薄,在人情练达和待人接物上,她远不如薛宝钗得人心。可是,也正因这些劣势,让林黛玉可以更大限度地逃避俗务,拥有相对自由的个人情感空间,养成独立自由、天真率直的未被世俗力量所扭曲的自然人格,使得宝黛二人能够心灵互通。可以说,只有林黛玉懂得贾宝玉,也只有贾宝玉懂得林黛玉。“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对于生命之美的共同感知与不舍上的”10,他们不关心仕途经济、前途学问,是对美好生命本真的执着追求让两人情投意合。或许说之前贾宝玉还会被“金玉

36、良缘”和金麒麟弄得意乱情迷,“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刚对林黛玉赌咒发誓表白自己绝无“金玉”二心,一转眼,看见薛宝钗雪白的胳膊,又不觉动了艳羡之心,忽而又想起“金玉”之事,成了“呆雁”。但经过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贾蔷与龄官之间的真挚恋情的洗礼,贾宝玉对大观园的女儿们虽仍充满情意,但内心已经有了“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的界限,从此,他的泛爱多情走向专一,视林黛玉为唯一的知己,矢志不渝。而这一点,光源氏永远都不可能做到。不论是对藤壶还是紫姬,没有谁可以成为光源氏真正的唯一,他可以比爱其他人更爱某一人,本科生毕业论文14但绝不会只爱一个人。因此,我们说贾宝玉的“好色”,实际上是“对女子人格上的尊

37、重、思想上的认同、志趣上的交融”11。从脂砚斋提供的材料看,红楼梦最后的情榜中,贾宝玉名下注为“情不情”,其中的解释是,“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段痴情去体贴”。按照鲁迅的说法,这种情是“昵而敬之,恐拂其意”12,即无须以互爱为前提,也不以任何回报为目的,无论亲疏远近、等级贵贱,无论志趣、思想,他都痴痴地钟情于女儿们,用一片真心去体贴爱护她们,给予尊重和怜惜。贾宝玉对女性的崇拜超越了肉体占有,对女性尤其是美丽的年轻女子是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尊重,不带有一丝邪念。他的这种女儿之情,正是警幻仙姑所称的“意淫”,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这是警幻仙姑对贾宝玉“情”的评价,也是对他“好色”表现的概

38、括。这种“意淫”与贾琏、贾赦等只专注于肉欲满足感官刺激不同,他更注重精神上的交往,他追求的是永恒的美好存在,而非片刻欢愉。警幻仙姑说贾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是因为他是第一个敢于袒露真性情的人,他所表现出对女性的喜爱,是健康的正常的人皆有的基本的人情人性。这种“意淫”不同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也不同于只专注于肌肤相亲的庸俗之辈,是以精神爱恋为基础的灵与肉的统一。三、光源氏与贾宝玉的同途殊归光源氏的“好色”始终存在现实的泛情与理想的专一的矛盾,一方面要庇护每一个他亲近过的女子,一方面又因为无法得到心满意足的爱情而不断地寻找“永恒女性”,最后当他终于开始正视紫姬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时,外界诸多的因素

39、又让他不得不将原本只属于紫姬一人的爱情一分为三,而紫姬不希望自己的爱情是残缺的,最终含恨离世,这不仅使光源氏再一次失去了接近“永恒女性”的可能,更使得其爱与美的世界顷刻间轰塌,他迫切需要“为自己沉重的心灵寻一片空间去连缀已被轰毁了的精神节操的碎片”13,去忏悔自己以往的罪过,归隐佛堂便是必然的选择。而贾宝玉的“好色”是一种追求永恒美好存在的女性崇拜,这种女性崇拜是以精神恋爱为基础的,当贾宝玉找到与自己心神相通之人后,泛爱归一,而现实却一再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大观园群芳风流云散,所有宝玉珍视的,都被无情的摧毁,万念俱灰之下,他只得被迫走上本科生毕业论文15遁世之路。“人生如梦”的两人都在用各自的

40、方式寻找一条重获心灵自由的拯救之路,而这看似相同的结局其本质却不同,其根源则是中日的文化差异。紫式部将光源氏塑造成如此这般的形象,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与平安王朝贵族社会中的“访妻婚”风俗有关,主要受日本物哀审美文化的影响。古代日本学习中国儒学并建立起整套严格的外在礼仪规范和行为秩序,虽然看似个体被束缚在这套秩序之中,但其内心并未臣服于其中。他们对自然的认识更多的是从生命本身所流露出的气质和感情出发,非常感性地去把握和对待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在日本文学中,对放浪情欲的男女之情的描写多于伦常观念的亲子之情,也不同于中国文人总是将个人与社会、世事联系起来,他们更多的是抒发纯粹的私人的、内心自我的自然欲望

41、。如果说中国文学属于“道德派”,那么日本文学则属于“人性派”。“日本文学植根于固有的神道文化,注重人性的真实和情感的自然,对作为一种本然人性和自然情感的好色,只作真实地呈现、细腻地体味、深切地感叹,而不进行善恶的道德判断。”14本居宣长认为,人的种种情感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感动最深。这种以世事无常和人生短促的悲伤情绪为基调和核心的悲哀是人生最真切的情感之一。这便是日本审美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态用波澜不惊的基调,诗意化地表现一连串的生活细节,通过物的凄然表现人的悲切,诉说哀情和忧患,展示出一种平和静谧的物哀之美。所以,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光源氏一生与各种不同的女性有

42、着暧昧关系,却始终不能获得最完美的恋情,光源氏“不堪苦恼的重负,面对人生诸矛盾无法用现实主义来加以知性的解决,就企图摒弃现实,忘掉苦恼,这样就出现对物哀的追求。在追求物哀的过程中,解消人生的诸矛盾。”15作者用这种哀感强烈的男女之情为题材引发读者的兴叹、感动、悲哀,文字间蕴涵的浓浓的物哀情绪,让读者内心的情感超越违背伦理道德的恋情而得到美的升华。正如渡边淳一所言“源氏物语虽然写自于千年以前,但它把人间永恒不变的真实,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真情,都率直地表现了出来”16。将这种真实述诸笔端便是对万物众生和人类情感体察后的客观化,书中的种种琐碎之处无不传达出哀愁之情,作者的目的就在于达到无人不物哀,无事

43、不物哀,无处不物哀的境地。光源氏的出家云隐使得物哀达到本科生毕业论文16最深,在物哀的笼罩下无人可逃。红楼梦的作者之所以颠覆传统塑造贾宝玉这样一个“好色之徒”,与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变化不无关系。晚明时期的异端思想开始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伦理道德发起挑战,他们肯定人性中“好色”的一面,“好色”不再接受礼义、天理的规范引导,朝着人性本来面目发展。作者很显然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小说中反映了要求婚姻自主、爱情真挚专一的思想,对人为的贵贱贤愚之分带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贾宝玉看似沉醉于温柔乡中,“专在淫词艳赋上下工夫”,“疯疯癫癫”,“中看不中用”,总是说一些怪异偏僻的孩子话,是个“孽根祸胎”的

44、“混世魔王”。这却是作者想传达出一个信号,即在那样一个新旧思想交替冲突时代,有一群带有新鲜气息敢于反抗的人。他们背离了主流文化期待,厌恶仕途,反感传统的社会规则,就如好了歌中唱的那样,在他们眼中,男性所追求的一切世俗目标功名、富贵、娇妻、儿孙,都已经不再是成功的标志,他们更多地渴望人性的自由与开放。于是,小说中出现了贾宝玉这般的“好色”。这既不是先秦儒家所说的“以道制欲”,也不是汉代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正平和,而是超越于传统“好色”之上的,人本身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一种“博爱”、“泛爱”、“兼爱”,突破了狭义男女之情的爱,这一点与源氏物语所追求的自然生发出的情感有一定相似性。正因为太

45、过超前,这类人在抛弃旧价值之后,无法找到新的人生目标,他们做了一个又一个美梦,醒来之后依旧无路可走。贾宝玉的“好色”是一种反叛,而反叛的结果却是梦想世界中的纯真不能保持,至情不能尽得;青春不能永驻,相聚不到永远;婚姻不能自主,个性不得解放;富贵不能长存,繁花终将凋零,最终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之所以是悲剧,在于它揭示出人生理想的幻灭。这种幻灭,一部分源于时代的局限,一部分源于人生的无奈。贾宝玉目睹了一个大家族的败落,亲历了一代人的消散,他自情天恨海中就得知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道理。贾宝玉的出路何在在那样的时代,作者也无法清晰明白地为贾宝玉做出解答。作者为其做出的选择

46、是出家,这并不表明贾宝玉在顿悟之后皈依某种宗教,而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作者只能试图用宗教这种朦胧的答案来解释这种命运的出路。更何况贾宝玉所遭遇的种种不过是青埂峰下的顽石投胎人间所必然要经历的磨难而已,他的出家是命本科生毕业论文17中注定在劫难逃的。他不过是以出家的方式重列仙班,再看一场“食尽鸟投林”的人间悲剧。而问题在于,任何一个凡夫俗子都不可能如贾宝玉一般挣脱命运的浩劫。因此,贾宝玉最终的归宿实则是作者感慨人在苍茫宇宙中的无力与渺小,进而流露出对人对己的巨大悲悯。情虽美好,大千世界却无一方净土能滋养它,只能怀着无尽的忧思遁入空门。贾宝玉和光源氏因人生苦闷转投情的怀抱,却依然无路可走。源氏物悟中,

47、“好色”的痛苦在桐壶帝光源氏薰君身上重复上演。而红楼梦里的世事无常也只是风水轮流转,“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看到了娇艳无比的恶之花,体味了幽深玄静,悲叹了世事无常,却找不到救赎的希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就是理想向现实进行妥协,时空的压迫、生命的无奈,这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两位作者把问题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芸芸众生。注释1饶道庆和的“好色”比较兼论日中古代文化的“好色”观对两书的影响,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第75页。2张志海论平安贵族的婚姻观和爱情观,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第157页。3铃木日出男源氏物语,日本讲谈社,1991年,第50页。4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48、陆侃如、牟世人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第126页。5杜鹃与比较谈,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54页。6潘新华贾宝玉与光源氏比较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21页。7潘新华贾宝玉与光源氏比较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21页。8渡边淳一光源氏钟爱的女人们,姚继中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80页。9阮煜贾宝玉与源氏人物形象的比较探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第2期,第87页。10曹利论贾宝玉人生的最高精神价值情,学理论,2009年第24卷,第193页。11魏凤娥源氏与宝玉情痴情种两不同,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四辑,第207页。12鲁

49、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57页。13刘荣琴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第70页。本科生毕业论文1814饶道庆和的“好色”比较兼论日中古代文化的“好色”观对两书的影响,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第77页。15叶渭渠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8页。16渡边淳一光源氏钟爱的女人们,姚继中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4页。参考文献1、曹雪芹红楼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2、紫式部源氏物语,远方出版社,1996年。3、莎士比亚HAMLET,SIGNETCLASSICSREVISEDEDITION,1998年。4、张志海论平安贵族的婚姻观和爱情观,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5、铃木日出男源氏物语,日本讲谈社,1991年。6、刘勰文心雕龙辩骚,陆侃如、牟世人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7、杜鹃与比较谈,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8、潘新华贾宝玉与光源氏比较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9、渡边淳一光源氏钟爱的女人们,姚继中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1、阮煜贾宝玉与源氏人物形象的比较探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第2期。12、曹利论贾宝玉人生的最高精神价值情,学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